北京最老孔廟或3年完成復建 重現清朝盛況(圖)

2020-11-23 中國經濟網

在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內,每天都有遊客在這裡乘船遊玩(攝/記者黑克)

  北京地區最古老的孔廟——通州文廟將在大運河畔煥發生機,重現清朝盛況。順著大運河向西,東不壓橋邊也建起玉河遺址博物館可接受預約參觀。大運河什剎海段也在申遺成功後持續監測水質水位,每兩個月上報一次「什剎海遺產檢測」。

  目前北京市域範圍內存留的運河遺產,以元、明、清京杭大運河遺產為主。其中河道總長約80公裡,面積約77.8平方公裡。

  北京最古老孔廟 或三年完成復建

  作為大運河沿線文物古蹟,位於通州的燃燈佛舍利塔已於1979年被列為文保單位。在通州新城的規劃設計中,通州運河核心區西側的「水鄉區」就位於該塔四周,依託該塔建設低密度建築,並以古典風格為主,保持整個區域的風貌,通州文廟就是燃燈塔下一處重要建築。

  通州文廟始建於元代大德二年(1298年),比北京孔廟還要早建立四年,是北京地區最古老的孔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古建被拆改,僅餘大成殿五間,殘碑兩塊,另有金水橋三座埋於地下。2004年,開工大修,恢復了原有的11棟建築。

  通州區文化委員會副主任楊根萌介紹,目前的通州文廟僅僅是清朝時建制的中路,今後還將原址復建文廟東、西兩路。按照設想,西路還需恢復的建築有學政署、訓導署、文帝祠;東路建築則需恢復崇聖殿、聖容殿和尊經閣。

  為使復建順利,通州區政府準備對文廟北邊的司空小區進行政府購買,待拆遷完成後,佔地七萬平方米的通州文廟將在復建後形成完整格局,傳承大運河文化遺產。目前,該項目規劃正在上報待批中。「預計復建三年完成,屆時,學政署可能舉辦公益的教育文化展。」楊根萌介紹。

  大運河申遺成功後,通州將重點打造老城區內的「一片四景」,包括南大街歷史片區,以燃燈塔為核心的運河歷史文化景區,以寶通銀號為主的商業文化景區,以靜安寺為主的民俗文化景區和以潞河驛為主的皇家文化景區。

  亮點 玉河博物館可預約參觀

  與「落選」的森林公園相比,通惠河北京舊城段(包括什剎海和玉河古道),以及通惠河通州段,則隨著被列入世遺名單,直接跳入了公眾視線之中。

  緊鄰南鑼鼓巷的玉河故道,是在2013年才「重建天日」。這段故道由郭守敬主持修建,起於昌平白浮泉,「別引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經翁山泊,自西水門入城,環流於積水潭,復東折而南,出南水門,合入舊運河,每十裡置一閘,比至通州」。

  當時定名為通惠的這條河道,曾是元大都的皇城糧食漕運河,俗稱「御河」,最終百姓傳稱為「玉河」。明清兩代,玉河被圈為皇城護城河,失去運輸功能,並在清末退出了京城運河水系。民國之後,玉河被改為暗河,逐漸退出了人們的記憶。

  直到1998年,平安大街施工時,古代城磚砌築的河堤出現在東吉祥胡同北口,文物專家們才挖掘出了能證明玉河存在的鎮水獸。

  2003年1月,東城區相關部門向文物專家諮詢該區擬實施的「玉河北段風貌修護工程」的設計構想時,專家曾表示,歷史水系恢復了,「北京城的血脈就通了。」玉河所處的後門橋水系是典型的元代特徵,與南鑼鼓巷風貌保護區配合在一起,會為北京古都增色。

  通過河道進水、玉河庵、東不壓橋修復等一系列工程,2009年的玉河河岸已初具規模,但平房改造及原始風貌建設直到2013年才徹底完成。目前已建成玉河遺址博物館,可以預約進行參觀。

  追訪 申遺點還將分批添加

  雖然燃燈寺、通州文廟等沒有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但根據申遺的原則,即「整體保護、分段申遺」,今後還會根據遺產點的整治保護情況列入遺產目錄。

  申遺成功後,市文物局和通州文委均表示,將繼續推動通州運河遺蹟的修繕工作,其中便包括燃燈寺等。此外,還會進一步改善朝陽、通州段的水質。運河的申遺和保護點,都將繼續增加。

  通運橋面將定期清掃

  張家灣鎮政府已與當地環衛部門協調,對通運橋周邊環境進行清理,並派專人定期對橋面進行清掃,指定專人對文物及周邊環境進行看護,加強管理,確保文物及周邊環境整潔。對於張家灣城牆遺蹟保護整治工作,目前也正在編制方案。

(責任編輯:袁霓)

相關焦點

  • 裸露的白骨滴血的記憶--圓明園重現百年前恐怖夢魘
    據說,發掘開始時,考古學家驚訝地看到,宮殿基址到處布滿炭灰,最厚達處達兩釐米。「每一鍬挖下去,都像挖到了自己的傷口。」靳楓毅說。  兩塊一人多高的柏木板已炭化龜裂。靳楓毅說,這木板屬於昔日的大戲臺,那上面曾演出過多少動人戲樂。但在大火中,舞臺燒裂墜落,柏木板掉入井中。此是僅存的兩塊。
  • 廣州金陵臺遭強拆後復建 原15根巨柱消失(圖)
    廣州金陵臺遭強拆後復建 原15根巨柱消失(圖) 2014-07-25 07:54:38  金陵臺在去年12月底開始復建。昨日上午,復建中的金陵臺拆除了最後的腳手架。整個建築已封頂成型,外牆裝修亦已完成,新建築仍採用黃色批蕩,但內部裝修尚未完成。金陵臺的復建工程儘量還原了原建築外觀,並儘量使用原材料,內部結構注重實用性。施工方介紹,金陵臺於今年6月下旬初步封頂,目前復建已進入尾聲,8月下旬應可完工。
  • 200年洋白蠟定位瀋陽文廟舊址
    200年洋白蠟定位瀋陽文廟舊址專家提出復建方案,擬以最少破拆為原則4月12日,瀋陽建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陳伯超在多年研究考察的基礎上,就復建瀋陽文廟向瀋河區政府提出設計方案,建議依託文廟遺址現有的街路格局,以儘可能少拆建築為原則,恢復瀋陽文廟,重現皇城風貌。據載,皇太極十分重視漢文化傳播,希望利用儒教思想取信於天下,所以於1629年始建文廟。
  • 大隱隱於市,杭州這座孔廟居然藏有世界最早的石刻星象圖
    杭州孔廟,既是南宋時的臨安府學,也是宋、元、明、清四朝孔廟所在地,在杭州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杭州孔廟由東、西兩個相對獨立的區域組成。西區為杭州孔廟的中軸線,著重展示杭州孔廟的文化精髓。軸線以大成殿為核心,採取均衡對稱、規整方正的平面布局,突出了該軸線莊嚴、肅穆的氛圍和孔子作為大思想家的至高權威。
  • 清朝廣州畫師在植物莖髓上作畫 外銷通草畫國慶將重現羊城
    清朝廣州畫師在植物莖髓上作畫 外銷通草畫國慶將重現羊城金羊網  作者:黃婷 李煥坤  2019-09-30 通草畫,被譽為當時中國的「明信片
  • 清華大學復建地球系統科學系
    原標題:清華大學復建地球系統科學系   本報訊(記者 雷嘉)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昨天宣布成立。在1952年院系調整時遷出清華的地學學科經過7年復建,如今已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各一個。
  • 60張圖,帶你尋找120年前北京15處塔寺的模樣
    2孔廟北京孔廟位於內城的安定門內東,正殿為大成殿。大成殿是一座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的宏偉建築。高大的殿基用磚砌成,屋頂為多層結構,最上層是廡殿頂並蓋以黃色琉璃瓦。 「石鼓」是公元前8世紀的文物,唐末時被發現於陝西。鼓上刻有文字,稱為「石鼓文」,石鼓也因此而聞名。
  • 2017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練習:孔廟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四級>四級輔導>翻譯>正文2017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練習:孔廟 2017-01-09 14:19 來源:
  • 清朝老照片:圖3是中國人的恥辱,最後一張是真實的「小燕子」
    清朝的女子真漂亮啊! 清朝的宮女在抱著阿哥和格格!
  •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孔廟龍鳳樹
    2017/10/23 9:53:41   來源:中國山東網       在曲阜孔廟有兩棵奇特的樹
  • 北京的城牆和城門之外城:50年前消失的文物,如今重建的地標建築
    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弘曆又下令改建永定門城樓,提高永定門城樓的規制。1949年解放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於2月3日從永定門入城,一路向北在正陽門前舉行的入城儀式。1951年,永定門甕城被拆除。1957年,永定門城樓和箭樓被拆除。
  • 全國三大孔廟之一:韓城文廟
    ,其規模僅次於山東曲阜和北京國子監街的孔廟。若是從建造年代上算來,在國內排第五,連北京國子監孔廟也要比它晚。 據明《一統志》記載:「韓城縣學於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舊址重修」。《陝西通志》載:「洪武四年知縣周吉成重建」。近年出版的《韓城市文物志》的觀點是:韓城文廟具體始建年代不詳,通過相關文物考證、推斷,文廟當始建於唐初,經歷代的重修擴建,其建築風格集宋、元、明、清於一體,有「四代建築一廟收」之說。
  • 消失10年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偽虎鯨又在灌河口重現
    伴隨著連雲港不斷掀起的化工園區整治風暴,曾經消失10年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偽虎鯨,如今又在灌河口重現。位於港城境內的灌河,是蘇北唯一一條沒有建閘的天然潮汐河道,有「蘇北黃浦江」之稱,是鯨魚成群前來交配產仔的理想之地。
  • 世界最古老的吹奏樂器:它誕生於中國,重現華夏文明幾千年前盛況
    河南是一個傳統文化大省,這裡積澱著華夏幾千年的歷史文明,它也靜觀著萬物歷經千年的演變之旅。比如這裡有一處最為古老的新石器文化遺址:賈湖遺址,將八九千年前淮河流域的文化盛況,再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當幾千年的風,從這個史前聚落遺址呼嘯而過不復存在之時,出土於1984年的賈湖骨笛,卻將幾千年以前賈湖古人歡慶時的聲音,穿越時光,完好無損地展現在當下歷史之中。賈湖骨笛的問世在賈湖古笛出土之前,人們皆認為,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烏爾古墓所出土的那隻笛子,才是現存最早的笛子類樂器。
  • 景德鎮復建復燒清代明爐暗爐 傳承古代制瓷技藝
    陳海峰     6月10日,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內,清代明爐暗爐復建完成。 王昊陽 攝   中新網景德鎮6月10日電 (記者 王昊陽)6月10日是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內,用於專業燒制釉上彩瓷的清代傳統紅店明爐暗爐復建完成,並進行首次復燒。
  • 畫裡京城|素描北京城樓
    古代繪畫,特別是清代宮廷繪畫中,有許多描繪北京城市、建築與園林的畫卷,而現當代的繪畫作品中也常見北京的身影。「畫裡京城」欄目將帶領讀者在各類繪畫作品中探尋北京的前世今生,了解北京的城市面貌、風土人情與歷史文化。老北京的城樓記載著北京的歷史。
  • 北京最值得去的幾家博物館,讓你不虛此行
    很多人都認為去了北京之後,一定要去看的必須就是長城,但其實有網友卻覺得,去了北京怎麼不得去看一下那幾家博物館呢?北京的博物館超級的多,正是因為北京是一座之前的古城,所以才會有很多的博物館存在。那麼都有哪一些博物館是值得一觀的呢?今天就給還沒有去過的朋友們介紹一下。
  • 帝王之樹——打卡孔廟龍柏
    哪一幅都很曼妙 打卡孔廟帝王之樹 孔廟裡的每一棵樹都是有故事的。今天我們就說一說有關孔廟龍柏的傳說。 據說當年乾隆皇帝來孔廟拜孔子時,因為是來拜師,所以是比較講究的,步行而進,孔廟也是比較大,走的有點累了
  • 3000張地圖,重現北京之變
    他有一件心頭至寶,收藏於2004年,曾為其先後奔波於各收藏市場達10年之久。1949年2月發行的「解放版《北平內外城全圖》」,是北平解放後的第一張城區圖,由邵崇越編著、陸潔清發行,4開紙大小,「解放版」三個隸書紅色大字印在了大標題的正上方。為防止老地圖氧化、受潮,他將其保存在塑料套封裡,輕易不肯拿出來示人。
  • 盤點清朝最早的海洋生物百科全書
    【清朝最早的海洋生物百科全書】《海錯圖》清康熙 聶璜在我國古代,有一類文人畫家以「務專」而聞名於世,但多涉蘭梅竹菊、人物花鳥。經過幾十年積累,聶璜最終在康熙三十七年完成了《海錯圖》。聶璜用生動的圖片和文字描繪了300多種生物,幾乎涵蓋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大部分主要類群,還記載了不少海濱植物,以及親耳所聞的各種奇聞異事和風土人情。這本圖集頗具現代博物學風格。而且每種生物所配的文字,既有觀察記錄,又有文獻考證,並配趣味「小贊」一首,讀來令人興致盎然。完成《海錯圖》後,大畫師就從歷史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