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內,每天都有遊客在這裡乘船遊玩(攝/記者黑克)
北京地區最古老的孔廟——通州文廟將在大運河畔煥發生機,重現清朝盛況。順著大運河向西,東不壓橋邊也建起玉河遺址博物館可接受預約參觀。大運河什剎海段也在申遺成功後持續監測水質水位,每兩個月上報一次「什剎海遺產檢測」。
目前北京市域範圍內存留的運河遺產,以元、明、清京杭大運河遺產為主。其中河道總長約80公裡,面積約77.8平方公裡。
北京最古老孔廟 或三年完成復建
作為大運河沿線文物古蹟,位於通州的燃燈佛舍利塔已於1979年被列為文保單位。在通州新城的規劃設計中,通州運河核心區西側的「水鄉區」就位於該塔四周,依託該塔建設低密度建築,並以古典風格為主,保持整個區域的風貌,通州文廟就是燃燈塔下一處重要建築。
通州文廟始建於元代大德二年(1298年),比北京孔廟還要早建立四年,是北京地區最古老的孔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古建被拆改,僅餘大成殿五間,殘碑兩塊,另有金水橋三座埋於地下。2004年,開工大修,恢復了原有的11棟建築。
通州區文化委員會副主任楊根萌介紹,目前的通州文廟僅僅是清朝時建制的中路,今後還將原址復建文廟東、西兩路。按照設想,西路還需恢復的建築有學政署、訓導署、文帝祠;東路建築則需恢復崇聖殿、聖容殿和尊經閣。
為使復建順利,通州區政府準備對文廟北邊的司空小區進行政府購買,待拆遷完成後,佔地七萬平方米的通州文廟將在復建後形成完整格局,傳承大運河文化遺產。目前,該項目規劃正在上報待批中。「預計復建三年完成,屆時,學政署可能舉辦公益的教育文化展。」楊根萌介紹。
大運河申遺成功後,通州將重點打造老城區內的「一片四景」,包括南大街歷史片區,以燃燈塔為核心的運河歷史文化景區,以寶通銀號為主的商業文化景區,以靜安寺為主的民俗文化景區和以潞河驛為主的皇家文化景區。
亮點 玉河博物館可預約參觀
與「落選」的森林公園相比,通惠河北京舊城段(包括什剎海和玉河古道),以及通惠河通州段,則隨著被列入世遺名單,直接跳入了公眾視線之中。
緊鄰南鑼鼓巷的玉河故道,是在2013年才「重建天日」。這段故道由郭守敬主持修建,起於昌平白浮泉,「別引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經翁山泊,自西水門入城,環流於積水潭,復東折而南,出南水門,合入舊運河,每十裡置一閘,比至通州」。
當時定名為通惠的這條河道,曾是元大都的皇城糧食漕運河,俗稱「御河」,最終百姓傳稱為「玉河」。明清兩代,玉河被圈為皇城護城河,失去運輸功能,並在清末退出了京城運河水系。民國之後,玉河被改為暗河,逐漸退出了人們的記憶。
直到1998年,平安大街施工時,古代城磚砌築的河堤出現在東吉祥胡同北口,文物專家們才挖掘出了能證明玉河存在的鎮水獸。
2003年1月,東城區相關部門向文物專家諮詢該區擬實施的「玉河北段風貌修護工程」的設計構想時,專家曾表示,歷史水系恢復了,「北京城的血脈就通了。」玉河所處的後門橋水系是典型的元代特徵,與南鑼鼓巷風貌保護區配合在一起,會為北京古都增色。
通過河道進水、玉河庵、東不壓橋修復等一系列工程,2009年的玉河河岸已初具規模,但平房改造及原始風貌建設直到2013年才徹底完成。目前已建成玉河遺址博物館,可以預約進行參觀。
追訪 申遺點還將分批添加
雖然燃燈寺、通州文廟等沒有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但根據申遺的原則,即「整體保護、分段申遺」,今後還會根據遺產點的整治保護情況列入遺產目錄。
申遺成功後,市文物局和通州文委均表示,將繼續推動通州運河遺蹟的修繕工作,其中便包括燃燈寺等。此外,還會進一步改善朝陽、通州段的水質。運河的申遺和保護點,都將繼續增加。
通運橋面將定期清掃
張家灣鎮政府已與當地環衛部門協調,對通運橋周邊環境進行清理,並派專人定期對橋面進行清掃,指定專人對文物及周邊環境進行看護,加強管理,確保文物及周邊環境整潔。對於張家灣城牆遺蹟保護整治工作,目前也正在編制方案。
(責任編輯: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