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即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不開胸換瓣術)已成為治療症狀性重度主動脈瓣狹窄的重要手段,其適應證已擴大到外科手術低危的患者。
大多數人的主動脈瓣有三個瓣葉,但部分人只有兩個瓣葉,這種二葉式主動脈瓣狹窄是TAVR治療的難點。而由於其獨特的形態特徵,許多隨機臨床研究並沒有納入二葉式主動脈瓣狹窄患者。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王建安教授等在JACC發表的TORCH註冊登記研究顯示,與三葉式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相比,TAVR術後二葉式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可能容易出現更嚴重的腦缺血病變,不僅病變數量多,且病變體積更大。
TAVR術後平均5天時,通過彌散加權磁共振成像檢查,研究者發現,兩類主動脈瓣狹窄患者中新出現腦缺血病變的患者比例相似。
然而,二葉式主動脈瓣狹窄患者新出現的腦缺血病變平均為4處,腦缺血病變總體積平均為290 mm3,而三葉式主動脈瓣患者平均僅2處病變,腦缺血病變總體積平均為140 mm3。
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二葉式主動脈瓣、應用自膨式人工瓣膜、後擴張、手術時間長均是TAVR術後新發腦缺血病變的獨立預測因素。
另外,二葉式主動脈瓣狹窄患者更多應用自膨式人工瓣膜(96.4% vs. 75.2%),手術時間更長(60 min vs. 53 min),後擴張率更高(63.9% vs. 48.8%)。
研究者指出,該研究首次觀察了二葉式主動脈瓣狹窄患者TAVR術後磁共振顯示的腦缺血病變發生情況。就腦損傷併發症而言,未來需要開展研究評估TAVR是否適用於二葉式主動脈瓣狹窄患者。
對於行TAVR的患者,尤其二葉式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可考慮推薦植入腦血栓保護裝置,以避免出現腦缺血病變,防止神經和認知功能惡化。
二葉式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的主動脈瓣通常嚴重鈣化,瓣葉融合有脊,同時伴隨主動脈病變(升主動脈擴張),這些可能需要額外對主動脈進行手術治療。
另外,這類患者的手術更複雜,手術時間較長,通常需要後擴張,這些可能導致TAVR術後腦缺血病變發生風險增加。
事實上,阜外醫院吳永健也曾在本刊發表述評,認為中國外科中低危患者由於主動脈瓣嚴重鈣化和高二葉瓣發生率,不開胸換瓣治療挑戰重重,需要審慎。
在JACC同期述評中,專家同意作者的建議,即二葉式主動脈瓣狹窄患者行TAVR時可能需要實施有效的腦血栓保護策略。他們也同意,二葉式主動脈瓣狹窄患者行TAVR需要審慎選擇適應證。述評專家認為,還需要改進相關的器械和手術。
專家指出,與三葉式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相比,二葉式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年輕得多,風險較低,這樣他們的生活方式和預期壽命都受TAVR每個未解決的問題所影響,包括瓣膜置入不理想、瓣膜衰竭可能加速、需要植入起搏器、擔心神經系統受損。
在這種情況下,外科換瓣術可有保證,還可處理複合病變,如升主動脈、二尖瓣前葉、左室流出道異常,既有效,目前也能微創實施。
TORCH註冊登記研究為一項始於2016年6月的單中心前瞻性隊列研究,研究者對其中204例接受TAVR的嚴重主動脈瓣狹窄患者數據進行了分析。
在204例患者中,83例(40.7%)為二葉式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其中56例為0型(67%),27例為1型(33%);餘121例為三葉式主動脈瓣狹窄患者。
與二葉式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相比,三葉式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年齡更大,胸外科醫師學會評分更高,既往有中風病史者比例更高,但TAVR術後兩類患者中風發生率相似。
在二葉式主動脈瓣狹窄患者中,0型與1型患者在TAVR術後新發腦缺血病變數量、總體積、平均每處病變體積等方面均無明顯差別。
來源:
[1]Brain Injury After Transcatheter Replacement of Bicuspid Versus Tricuspid Aortic Valves. J Am Coll Cardiol, 2020, 76 (22): 2579-2590.
[2]TAVR for Stenotic Bicuspid Aortic Valve: Feasible, Continuously Improving Results With Another Red Flag. J Am Coll Cardiol, 2020, 76 (22): 2591–2594.
[3] 吳永健,王媛.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治療的新時代:PARTNER 3臨床試驗的啟示. 中國循環雜誌, 2019, 34: 632-634.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19.07.002
轉載:請標明「中國循環雜誌」
很多疑難複雜病例,一個醫生一生也只能見到一次【來源:中國循環雜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