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市場周刊
作者:塗松
豬價、出欄數量、出欄均重是影響豬肉板塊投資的三個核心因子,其間又有各種因素影響,需要充分而均衡地考慮清楚,才能判斷板塊中的投資機會。
這輪豬周期行情在2018年年底開始爆發,本質是周期底部預期反轉+非洲豬瘟的加強去化因素+極度低的板塊估值+禁運造成的豬販子偷運豬散播瘟疫造成的股價大幅上揚。
然而,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周期投資機會,而是周期+成長的投資機會,大部分豬肉股有著不錯的成長性,所以應該稱為史詩級超級豬周期。
周期股的階段投資特點
周期投資的第一階段為預期階段,這一階段會忽視一些缺點而進行對未來空間想像力的瘋狂拉升,而這一階段的預期拉升疊加著一季度流動性的復甦,進行了溢價。
本質預期也是按照未來「利潤」作為錨定,但在中間這幾個月非洲豬瘟疫情不斷加重,讓「利潤」變的不怎麼可靠,所以板塊基本進行了大半年的調整。
豬肉股要釋放利潤,當然是豬價、出欄數量、出欄體重的乘和,缺一不可,有了這三項因子才能得出答案,缺少中間任何一個因子,那麼「利潤」的前提假設都會化為烏有。
中間疫情造成的三因子中任何一個出問題,那麼該股票的估值錨定公式基本算塌陷了,對於一個未來沒確定性,而且炒高了的股票,市場會不會用腳投票?即使它未來能變得有確定性,市場資金再買回來就是了,追求確定性的資金會在失去確定性「利潤」這一錨定因素的時間段而選擇離場。
周期投資三部曲的第二步,是價格的爆發帶動股價的抬升,那為什麼在這輪豬周期不管用?起初投資者是擔心價格起不來,但現在超預期了還是一灘死水,為什麼?
還是來拆分一下普通周期股第二階段的投資模式,理論上來說,價格爆發帶動股價抬升是必然的,非洲豬瘟的幹擾不斷加強,讓產量這個在其他周期股裡的定量因素變得不定量,而且豬肉的定量分為出欄量與出欄均重,因豬瘟提前出欄清場或者母豬受損,又把這個因素的兩個因子擊碎了。那麼豬價再高,如果沒豬了,X與Y的乘和就急劇縮小,小於當前股價的內在價值,股價還會漲嗎?
周期投資三部曲的利潤釋放,毫無疑問是存在的,是不可逆的。別看有的股現在股價一灘死水,只要能證明三要素的因子存在,那麼就會進行估值修復,但絕對不是拿計算器點點那麼簡單。
影響投資的三因子分析
下面深度解剖影響因素:豬價、出欄數量、出欄均重。
先談豬價,其影響因素非常之複雜,有疫苗因素幹擾、疫情因素幹擾、市場對高價政府壓制的擔憂、貿易戰的幹擾、豬價高了抑制消費的幹擾、其他肉類代替的幹擾、豬周期長度不可持續的幹擾、國外各種進口豬牛雞羊肉的幹擾、屠宰場與國庫收儲放肉周期節奏、民間豬肉囤積動作、炒豬團隊的幹涉、養殖戶在當下行情主觀因素對豬肉均重的控制與拋售節奏、三元配種後PSY的下降幅度、死淘率的升降、季節風俗的需求等等。
是不是有點眼花繚亂?
如果只選中間幾種因素,那麼就非常不專業,甚至很教條,如果選中了這些因素,那麼100個腦子都不夠用。既然這麼複雜,那麼就選擇模糊的正確,做一個大致的毛估,再跟隨每個階段母豬、種豬數量、均重進行跟蹤就好,這些數據都很公開,每個人都能用大致的判斷。
母豬數量決定未來10個月的肥豬數量,再加上均重與生產效率的影響做個大致的動態平衡就行,重要的因素是周期的長度而不是高度。很明顯,2020年會更缺豬,現在產能去化還沒見底,擔憂豬價因素真的是多餘之舉,而且這個數據有部分失真,真實缺口應該更大。就算疫苗能在2020年出來,產能恢復最樂觀也至少要到2021年年末了。
而周期高度比較有效的部分是未來能夠進行複製的部分,如果價格漲到60元/公斤、100/公斤,未來下輪豬周期能複製嗎?顯然不可能,所以這部分的估值計算成一次性經營收益都行,估值溢價極低。
豬價因素是市場爭議比較大,但應該是最應該忽略的一個因素。畢竟周期股的投資邏輯在年初被流動性復甦推動下,在四月份基本就結束了。
下面來談談出欄數量,這是最重點的因素之一,許多投資者根據公司公布能繁殖母豬數量×PSY,計算器一點,就把它算進出欄數量了,這裡誤區與預期差是非常大的,這也是未來取得超額收益的唯一途徑。
一隻豬要完整的、在適合的重量出欄因素是什麼?難道只有母豬數量就能產生仔豬並育肥成功嗎?
溫氏股份目前存欄母豬最多,高達140萬頭,但它也只敢說2020年2000萬頭出欄的目標,折合下全產能利用PSY才14多,那麼其他企業直接乘24、25就可以得出出欄量了?大錯特錯。
出欄比較重要的要素為土地、管理人才、資金、母豬、防疫能力。
這五個要素的乘和決定了出欄數量這個因子的確定度。比如土地、場子,沒土地建養殖場,有100萬頭母豬,1000萬產能的場子,就算生產效率高達28、30,那麼也只能有1000萬出欄的豬出來,而不是依照紙面2800萬產能或3000萬產能,所以投資豬肉股票,要打開資產負債表看看在建工程與固定資產的轉固情況,看看公司擴張計劃有沒有在實施,公司目前可用產能場子有多少,每個場子每年能運轉兩次育肥,那麼在當年3月後建成的也只能算一半的產能。
再如,管理人才。有豬場、有母豬了,假如現在規模10萬頭,那麼變成100萬頭要不要招人?每個公司的管理效率不同,母豬場管理人數都差不多,那麼育肥場的管理人數差別就大了,比如工業一體化的人均管理豬數就遠遠少於農戶合作,未來企業都要瘋狂擴產能,每年畢業的農業專業大學生就這麼多,能全部實現嗎?肯定是此消彼長的過程,哪家公司激勵好,工資水平高,就會挖其他公司的人,把自己投資的養殖公司技術與生產人員進行推算可養產能,然後再看公司未來的招人計劃,才能推算判斷能養多少豬。難不成在A公司豬場工作的人兼職在B公司豬場?或者一個人能管100頭,產能多了還能管1000頭?是哪吒都不行。
還有資金,養豬是重投入,沒錢可不行,打開各公司資產負債表看看,再看看背後集團力量,有沒有錢去進行拿地、招人、建設,沒錢說口號就是空頭支票。
然後有手持計算器的投資者說,明後年能賺很多錢,最不缺的就是錢,問題來了,拿地、建豬場、招人、裝豬這些時間都一年多了,賺到的錢真的能轉化為這兩年的產能嗎?恐怕轉化為產能的時候養豬都開始虧錢了,然後還不盡的債務,更加拖垮加重資產負債表的負擔。
至於母豬數量,這個大家都知道,重點要注意母豬的性能,全是三元配種的話,則大大降低生產效率。
注意了,這裡的預期差是祖代豬與曾祖代數量,種豬擴繁係數是7,曾祖代也是7,想想一年能出多少母豬吧。
還有防疫能力,這個可以看看存貨周轉天數,正常在180天左右,少了就是提前出豬了。防疫設施投入大的,隔離效果自然會好,新建的肯定比舊場改造的要棒,舊場改造的錢都可以建新廠了。還是歸結兩點,錢與管理能力。管理能力低下的公司,就別關注了。
總結,這五點因素是構成生豬出欄的必要條件,缺一都不可,任何5個數相乘,中間有個負數,最後乘和都是負數。
三因子中,最後是出欄均重,其實這和公司自身的周轉周期有關,並不是越大越好,如果一年可以輪轉兩次的豬場,養成大豬了,那麼只能用一次咋辦?那半年養的出欄數量可就計入2021年的出欄了,資本市場會用腳投票的。
所以,目前對比一下豬肉板塊內的股票,哪些符合這些要求,哪些不符合,自然一眼就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