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界的一股清流!同泰基金沈莉:為成長股投資正名,堅守CAN...

2021-01-07 新浪財經

來源:揭幕者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視頻時間23分鐘,建議WIFI環境下觀看,土豪請隨意

2007年,有一位地產研究員,親眼見證了市場一路飆升至6000點的狂熱,又猛瀉到1664點的殘酷。

在2008年底,在一片悲觀聲中,她果斷上調地產行業評級,連發五篇強烈推薦評級報告。次年,地產指數全年漲幅105.67%。

國泰君安研究所,2010年開始,組建中小盤研究小組,當年首批加入團隊的研究員中, 就有這位地產研究員,加入國泰君安後,她專門負責成長股研究。

作為國泰君安首批中小市值研究員,她開始專注成長股的研究,跨行業精選個股。2012年,她所在的中小盤研究團隊,獲得新財富第二、水晶球第一。

2013年,在東方財富統計的全市場1400位研究員中,她推薦所有個股,6個月收益率排名第一,漲幅為102.33%。12個月收益率排名第13,漲幅為130.65%。那一年,滬深300指數下跌7.65%,中證500的漲幅,也不過16.89%。

2015年5月,這位研究員轉型投資,在5000點的高位入市,基於過往研究經歷奠定的對宏觀風險的高度警惕,2015年5月到2016年5月管理的帳戶錄得正收益。

她歷任中泰證券自營部投資經理、銀華基金策略主管、養老金部投資經理助理、公募基金經理助理。如今,她加盟了一家新成立的基金公司。

她跟老揭說 「A股市場成名的,大部分都是做價值股的。因為價值股的客戶體驗比較好,回撤也比較小。所以對於成長股選手來說,這個難度,面臨的兩座大山,是很高的。」

她,是誰?同泰基金行業研究總監,沈莉。

在此次《揭面》訪談之前,我對沈莉充滿了好奇,她的同事透露,沈莉是一位個性非常鮮明,有理想,有情懷的基金經理。她本人早已財務自由,在上海也坐擁多套房產,但她仍然想給普通老百姓理財,有很強的使命感。

沈莉的投資框架,建立在歐奈爾的CANSLIM法則之上,沈莉將歐奈爾奉為自己的偶像、人生導師。

她說,「在任何時候,歐奈爾都是實事求是說真話,因為他知道真話對大眾最有意義,大眾也往往最為弱勢。他無私地把他的模型公布,無論是聽他上課的基金經理還是普通大眾,受益匪淺。歐奈爾創辦《投資者商報》的前24年裡,他一直都是虧本經營,直到2008年,這份報紙才開始盈利。曾有人就此事問及歐奈爾,他說,『把自己的經驗回饋給國人,也就是幫助自己的國家變強大,幫助國人強大了,國家也就不斷地強大了。』」

通過融會貫通,沈莉形成了一套適合中國A股市場的CANSLIM投資體系。她被稱為「CANSLIM模型的中國市場踐行者」。她告訴老揭,「成長股最大的問題是波動太大,從20倍漲到80倍不需要多長時間,但從80倍跌到20倍也可能很快,要做好成長股的投資風控,CANSLIM法則中的M(市場走勢)和L(領軍股),是最重要的。」

「這幾年,價值投資深入人心,成長股投資的聲音,反而被淹沒了」沈莉說,「站在這個節點,在A股市場,如何從專業的角度引導大眾投資成長股,為高科技企業融資便利,同時使大眾享受成長股的高收益,也許是我們這一代的成長股投資選手的「使命必達」」

在這個價值投資成為普世投資觀的年代,沈莉為成長股投資正名,堅守CANSLIM法則。經過兩個多小時的交流,我對沈莉的印象是:基金經理界的一股清流。

沈莉的一位券商自營老領導說,「只要是沈莉發的公募產品,我一定會買!」

本期《揭面》,老揭獨家對話同泰基金行業研究總監沈莉。

以下為訪談實錄文字完整版:(閱讀時間約15分鐘,句句乾貨,建議各位看官耐心讀完)

老揭:首先請你談談你的投資框架,聽你同事說,你的投資框架和一般的基金經理不太一樣,你是以歐奈爾投資法則作為主要的邏輯。

沈莉:我的研究從業背景跟歐奈爾的CANSLIM法則非常契合。我剛入行的時候是做房地產研究的。房地產研究需要對CANSLIM裡面的M有很深的理解,因為房地產的周期性很強,需要深入理解宏觀和策略。這段經驗構建了我對M的理解。

另外,CANSLIM模型中還有一個中觀維度是L,相當於你對行業輪動,或者說行業比較要有一定的理解,也就是要知道為什麼某個板塊在一段時間內能成為一個leader板塊。因為個股如果沒有板塊價值的話,很難說有很大的勝率,能夠突破前期的新高。

我正好有一個自上而下的框架體系,把這兩個因素解決掉了。後來我做了四、五年的中小盤的研究,基本上把CANSLIM模型,除了L和M之外的五個因素鍛鍊的比較熟練。因為中小盤純粹就是自下而上看成長股的模式。所以綜合來說,整個CANSLIM模型跟我的經歷是比較契合的。

另外,我本人的性格比較適合做成長股。我是比較積極向上的,喜歡一些新鮮事物。對成長股來說,CANSLIM裡面有一個N(新公司、新產品、新管理層),你必須是對新生事物比較有興趣。然後你喜歡去前瞻性的判斷市場,判斷一個行業有沒有機會長大,一個企業有沒有機會長大,所以整體來說要講緣分,我覺得我跟歐奈爾,跟CANSLIM模型之間是非常有緣分的。

老揭:所以M(市場走勢)是最重要的?

沈莉:歐奈爾曾經對他的整個模型進行過闡述。他說過,如果市場不配合,也就是說M是熊市的話,寧可持有現金。不會前面六個因素都滿足了,但是M不配合,我還要去投資,因為這樣可能會造成損失。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模型輸出整體套用一個公式,要給M一個係數的話,要麼是0,要麼是1。如果市場環境不滿足,就是0。M是0之後,整個模型的評分就是0,也就是說M如果是0,你就不要用CANSLIM模型去做,因為成長股的波動性是非常大的。有可能在100倍的估值買了它,後面業績不符合預期,同時市場又不支持成長股風格的話,100倍直接下到20倍,損失是非常大的。

雖然我們可以看長期,你也覺得這個個股未來的業績真的可以起來。但是這樣的一個回撤,在中長期對你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何況誰都沒有100%的把握,一個成長股以後的EPS真的能夠消化估值。我們參考美國納斯達克和中國創業板、中小板的數據,成長股長期能成為真正偉大的公司的概率,大概只有3%多。

老揭:那很少的比例了?

沈莉:對。

老揭:我想問一下歐奈爾是看圖的,他的書裡,前面100多頁,全部都是歷史上大牛股的周線圖,你會不會看圖?

沈莉:就我自己的理解來所,歐奈爾為什麼會先看圖呢,我覺得因為歐奈爾非常聰明。他相當於我們經常說的民間高手。因為他沒有經過專業訓練,或者說不是科班出身的。他從結果往回推導為什麼這些企業會成為牛股,去發現他們背後的邏輯。我們研究歐奈爾,最後深耕的是背後的邏輯。我們看歐奈兒闡述CANSLIM這七個因素,沒有一個因素是說要看圖的。

正因為是非科班出身的,所以他從圖開始,按圖索驥。然後再理解、總結整個背後的邏輯。我相信作為一個專業投資者來說,他首先入手的應該是邏輯,而不是圖。他會比歐奈爾更有利的地方是之前就有一個系統的訓練,對這些邏輯先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我們在看歐奈爾整個理論的時候,是從他前面七個因素入手的,最後才有一個杯型。

如果這七個因素的背後你都已經發現了深層次的邏輯,或者深層次的原因,或者說內涵因素在哪裡之後,看圖就只是一個輔助的手段。因為這七個邏輯,如果都滿足的話,基本上這個模型的勝率已經很高了。因為CA相當於是一個基本面的理解,對CA的理解達到極致,就是一個價值投資者。價值投資者完全要靠基本面研究的深厚的功力去推導個股的安全邊際,壁壘,定價權。這些歐奈爾裡面是有的,只是集中體現在CA兩個因子裡面。

在我過去的投資經驗裡,一旦要作為重倉股,CANSLIM的七個因子都要滿足。但有時候,可能會找不夠足夠的個股,去滿足組合的倉位要求。那麼這時候可能會有一些因子弱化。弱化之後怎麼辦?你需要一個加持,那這個時候看圖就可以作為我的一個輔助手段,看一下圖,判斷一下從市場的行為模式上,這個企業是不是也有一種爆發的可能性。但這個權重到最後一定是越來越低的。

老揭:我也是歐奈爾的粉絲,他的《笑傲股市》我常讀常新。

沈莉:對,我推薦大家都去讀一下。歐奈爾被稱為美國的散戶之燈。

老揭:能否從你個人的角度談談你的偶像歐奈爾?

沈莉:歐奈爾是一個很樂於分享的投資大師,不像大部分的投資大師那樣,在達到一定的境界後,可能就不能順暢的跟普通人溝通了,因為有可能他對投資理解的太深了,他沒有辦法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但是歐奈爾不太一樣。大概是在80年代的時候,他就創立了自己的報刊。他出這個報刊唯一的訴求,就是跟所有的散戶分享他的投資經驗和他的投資數據。這個報刊最初一直是虧損的,直到20年後,這個報刊才有一點微微的盈利。

也有人問過歐奈爾說,你為什麼去幹這樣一件事。他說我如果把自己的經驗、數據、觀點,時時的分享給所有的投資者,讓大家都賺錢,那麼我就無形中推動了我們國家的「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他覺得這樣的分享無論是對個人,對社會,還是對國家來說,都是很有利的。這點我個人對他非常的敬佩。

另外,他將自己的CANSLIM,那麼成功的一個模型公布,也讓我對他很佩服。他本可以用這個模型自己偷偷的賺錢,但他無私的把自己成熟的模型公布給大家,讓我們這些當初剛入行的小朋友,相當於踩了他的捷徑去思考。

老實說我自己選擇做公募基金經理,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歐奈爾的影響。我覺得做公募最大的好處就是能跟普通大眾去對話,去溝通,把自己學習的一些東西反饋出來。不能說我沒有為了自己的事業的成分,我的想法也並沒有多崇高,但是我的確有這樣的想法。

老揭:你覺得CANSLIM是適合中國的成長股投資的?

沈莉:雖然說CANSLIM是美國散戶之燈,但如果你沒有專業的知識背景就去生搬硬套,最後結局可能也不會太好。因為歐奈爾基本上是一個天才,他沒有經過任何體系化的梳理就達到這樣的境界,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任何一個模型,肯定有適合A股市場的地方,也有不適合A股市場的地方,只有對它先有深刻的理解,對它進行根據A股的特點進行改造,這個模型在A股才真正有用武之地。

老揭:我有一個疑問,其實在歐奈爾的書裡並沒有對賣出策略做闡述,書裡有說到可以把行業的爆發點,或者說技術突破等時點作為買入點,但是沒有說什麼時候適合賣出,能談談你對賣出策略的理解嗎?

沈莉:首先,在歐奈爾的整個CANSLIM模型裡,M是選時。剛才我一再強調了,如果市場階段不配合你看中的個股的表現,那肯定是要先賣出的,這裡主要說的是有系統性風險的市場環境,這種環境裡所有的板塊都抵禦不了市場整體的調整,比如2008年、2015年的市場。

還有一種就是風格轉變的市場環境,比如當大盤股和成長股,由於業績的剪刀差形成風格輪動的時候,如果組合裡有估值相對來說不便宜的成長股,遇上市場風格向大盤股風格輪動的時候,那也是要賣出的。

其次,在我自己引用CANSLIM模型之後,我肯定會對CANSLIM在A股市場進行一定的改造。我改造後研發出來的模型,對每個個股都有目標價的設定,所以,當我買的標的到達目標價後我也會賣出。

最後還有一種賣出的情況,就是當我自認為我找到了一個個股,符合CANSLIM所有的因素,但是我買入之後它不漲,反而它還跌了,那這個時候有可能我錯了,那這七個因子中一定至少有某一個因子是我沒有看對的,這時候我也應該賣出。

歐奈爾強調的理念是「抓住牛股,注意止損」。剛才我們也說過,成長股的波動性特別大,所以一旦看錯了,止損是非常關鍵的,這點跟我剛才說的第三種賣出的情況是類似的。

老揭:按照CANSLIM這個法則,你覺得未來中國股市,哪些行業的成長性比較好?

沈莉:我會判斷未來我們的生產、生活中會有什麼樣的場景,比如說5G帶來的應用場景,比如新能源汽車和自動駕駛帶來的應用場景,再比如光伏帶來的大家最後利用太陽能的場景,這些是目前是我們可以預見的。但未來肯定有新的應用還會產生。比如說在馬車時代,誰都沒有辦法想像到在四、五十年以後,汽車會出現。所以我們也會去觀察,新的一些領域會出現一些什麼樣的變化。

好在我們並不是一個VC投資者,也不是一個PE投資者,我們並不需要在它初始萌芽的時候,在二級市場就對它進行廣泛的買入和操作,那樣的話,風險實在太大了。所以我們這個模型裡面,還有C(可觀或者加速增長的每股收益和每股銷售收入)、A(年度收益增長率),除了M(市場走勢),發現一些新的因素,CA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在公司業績走出來以後再去投資他們,並不是說這些新的行業,沒有業績,也沒有現金流,還在不斷的燒錢的階段,我就在二級市場去投資他們。那不是成長股投資,那是PE和VC。

老揭:你提到你做公募基金為了服務普通大眾,感覺你是有使命感的。

沈莉:我不能把自己說的太崇高,我只是說有一部分這樣的想法。

老揭:你怎麼會想到在現在這個時間點加盟一家比較新的公募基金?

沈莉:從A股市場來說,特別是前幾年,就是2016、2017、2018年以後,價值投資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是成長股的投資有可能掩沒於大眾的視野之中了。

我個人覺得社會要進步,產業要升級,必須要有新興的行業引領整個經濟往上走。因為傳統經濟基本上已經從增量經濟過度到了存量經濟的階段。除了資本,除了人力資源,推動經濟或者推動社會發展,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技術發展。所以從大趨勢來講,成長股投資一定是有前景的。

從投資者的角度講,除了有人喜歡享受價值投資帶來的可能相對穩定的收益以外,我覺得還是會有投資者也願意去承擔適當的風險去進行成長股的投資。因為你如果真的有幸能夠抓到比較好的成長股的話,基本上你的收益是非常可觀的。

我們從美國的80年代開始的30年可以看到,美國當時從增量經濟過渡到存量經濟,他們就是用發展新經濟的方式,拉動了經濟整體的發展。當然其實從80年代開始最初的十年,他的指數其實沒有多大的變化,但是他的細分領域,你會看到可以用波瀾壯闊來形容。當年出現了三、四十家的大牛股,以思科為首,思科大概12年裡面漲了1300多倍。

我們目前面臨的也是和美國當年類似的階段。我們從國內政策看,中央對於資本市場的定調,跟之前相比有一個非常大的提升。資本市場作為直接融資的主戰場,對中國經濟未來的意義會更加重大。因為我們以前主要依靠銀行的間接融資,但是銀行的資金風險偏好是比較低的,沒有辦法用大量的資金去扶持新興行業。只有直接融資的發展才會使資金進入新興市場,因為直接融資的資金本身有一定的風險偏好。只有用這些資金去引導,去扶持一些新興的產業,我們的生產力才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從收益的角度來講,過去十年我們居民財富的主要投向是房地產,而且房地產市場價格基本沒有什麼回撤。因為過去十年是屬於高投資,高增速的十年。未來十年我們房地產基本上進入了一個低增速的增長階段。未來有可能最靠譜的房地產投資收益,就是租金收益率。

如果按照現在上海的房價,500萬的房子,六、七千的租金也是挺正常的,你算下來年化的收益率也就是1.5%-2%之間的收益率。

老揭:很低。

沈莉:對,那未來十年你想想,如果房價不大漲的話,你未來十年放在房地產上的收益率就是這樣的位置。但是股市就不一樣,股市從146年的歷史的情況來講,經驗性的統計長期是8%的複合收益率,從A股市場有史以來的數據看,全市場個股平均的年化複合收益也有8%以上,也就是說我們也沒有脫離全球股市146年來的歷史統計規律。

所以如果稍微好一點的基金產品,有可能買的個股ROE都是在10%以上,有可能你的複合收益率會比8%還要高,那這樣你的選擇,肯定在資本市場的選擇會比房地產的選擇會更好一些。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判斷未來資本市場可能是一個慢牛的過程。因為投資者賣掉股票去買房子是一個瞬間的過程,但如果你現在手上有大量的房地產資產,你要進股市的話,我覺得還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一個是投資者對於未來收益率的確定性會有一個反應的時間,第二個我覺得從我們整個制度建設的情況來講,我相信對於資本市場的重視,包括現在各種各樣的措施,都在引導保險資金入市。畢竟引導散戶或者基民直接入市的速度會比較慢,但是通過保險來引導有可能會快一點。

老揭:在同泰基金你會用什麼樣的方式管理基金產品?

沈莉:我會用剛才跟你講的模型,就是基於CANSLIM模型為主要的基礎演化出來針對A股市場有目標價位的模型實踐。還是比較會偏重成長股。當然我們會儘量強化對於宏觀、中觀市場的理解,把波動性壓低,使大家對於成長股的投資不會感受到那麼大的高波動性。引導大家除了做一個堅定的價值投資者之外,也堅定的做一個成長股的投資者。

有CA在,整體而言我們做的還是價值成長的投資。我之前做過券商自營的投資,也做過養老金部投資經理助理,這些投資經歷的業績無法對外公布,所以我只能跟大家分享我的框架體系和方法。

我2014年在做中小盤研究員的時候,東方財富對我們的業績有一個統計。我曾經在全市場1400多個研究員,推薦的個股收益連續六個月排名第一,全年排名第13名。而且我推薦的個股在每個季度的收益都很均衡。這就是因為我選股是基於CANSLIM模型的輸出結果。大量的量化使得我們這個體系是比較可持續的。

老揭:前面說到2019年可能是成長股投資元年,我想問具體的創業板,創業板是2013年爆發,到現在已經熊市了四年,從科創板開市以來,創業板明顯強於主板的。你認為是不是創業板的機會又到了?

沈莉:從政策的角度,或者是說從行業本身的初期的角度,都是有一個周期的。目前處於有利於成長股的周期往上走的階段。我們是從中長線的邏輯,剛才講到了成長股有可能會出現十年周期的模式。如果是從中期的周期來講,比如說從政策周期,或者是從行業本身出清的情況這個周期角度,未來兩到三年,有可能會在成長股裡面,或者是科創類的公司裡面會出現快速增長的公司。

兼併收購政策高壓過一段時間,現在放開了。有這樣的一些政策的助力,疊加過去三年創業板估值出清,基本面也在出清。在過去把兼併收購停下來的階段,企業必須要內生成長去維持原來的增速,不可以靠外力,這樣的話大浪淘沙,剩下的一些龍頭公司,其實都是有一定的基本面支撐的。

老揭:你同時擔任同泰基金的行業研究總監,能不能跟我們談一下你們公司的行業研究體系。

沈莉:我們還是回歸到CANSLIM,CANSLIM裡面第一個不確定因素是M,第二個不確定因素是L。M這個因素,個人對於房地產周期比較熟悉的話,其實已經有比較大的勝率。但是L這個中觀層面,你去看各個公司的報告,或者看買方各個公司的策略,個人要對行業或者公司了解的足夠深是不容易的。所以說行業比較單靠個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行業比較一定要自上而下有一個框架體系。自下而上要行業研究員必須是對應行業的專家。

每個研究員需要理解行業周期的邏輯,從而得到行業在這個年度,這個季度,有可能相對景氣的位置。行業比較做出來的結果,會使整個公司,所有的產品都受益。

聲明:老揭不推薦任何個股,不收會員,沒有QQ群,也沒有微信群,更沒什麼社群,也從不與任何人發生任何利益關係。所有信息不作為買賣依據,買者自負!賣者也自負!本人不持有任何所提個股,未來6個月內也沒有買入或者賣出計劃

相關焦點

  • 深度回訪富國基金李元博:成長股投資中的「翻石頭人」
    來源:點拾投資導讀:2019年底,我們對李元博做過一次訪談,當時李元博和我們分享了自己的價值趨勢投資框架,這個框架已經超越了傳統的科技股投資,幫助他拓展到不同行業的成長股。2020年過半,我們回訪了李元博,聽聽他在今年的市場中有沒有對框架進行一些迭代。果然,李元博在投資框架中又增加了宏觀因子,讓這套框架能更好把握市場的估值波動。
  • 消費基金經理為何買入科技成長股?
    投資要點  ★消費基金經理為何買入科技成長股?
  • 華夏基金劉平:具有全球視野的成長股獵手
    截至10月13日,該基金年化回報25.17%,在同類基金中排名第二。   劉平專注於TMT投研超13年,是國內最早一批TMT行業的買方研究員和基金經理,目前是市場上少數具全球視野的跨市場成長股基金經理。她總結的「三周期共振」投資框架、「五要素」選股法、「兩個核心盤+四個輪動盤」的配置策略,使她的投資組合兼具良好的穩定性和進攻性。
  • 王超偉加盟金鷹基金權益投資團隊
    近日,基金經理王超偉正式加盟金鷹基金,這也是繼去年4月林龍軍加盟後,金鷹基金權益投資團隊引入的又一位名將。   王超偉是公募基金業有名的「技術流」選手,曾在國泰君安衍生品和證券自營等部門工作過8年時間,善於運用數學思維來處理交易大數據,追求從量化擇時和基本面選股兩個維度來挖掘那些真正能夠穿越周期的成長股。
  • 基金經理投資筆記|科技指數投資的正確姿勢
    來源:金融界基金作者:龔麗麗《基金經理投資筆記》主題系列 另類視野下的指數投資之旅!作者:龔麗麗 申萬菱信基金指數投資部負責人 最近關於A股是否存在科技牛,成長股投資時不時失效的討論不絕於耳。事實上,相較於寬基和行業指數,很多另類指數的投資定位本身就具有「複雜且難認知」的特點,對於編制規則的梳理和分析很難直接指導指數的投資應用。因此,後文我們將以創新100指數為例介紹「三步法」來說明如何進行股票型指數基金的投資價值分析。 一、行業分布是指數投資價值分析的核心因素行業分析之於指數投資的重要性首先體現在,行業暴露是指數風險和收益的主要來源。
  • 富達低價股基金::全景基金頻道
    喬艾爾對數字有著天然的敏感,他8歲就開始閱讀《價值路線》雜誌的報告,從中學到了一些最基本的股票市場的市場常識,從父母的股票交易中了解投資的基本過程,10歲的時候,喬艾爾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一筆投資。1983年,喬艾爾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價值路線》做股票分析員,1986年,他通過了彼得·林奇的面試,加入富達基金。
  • 公募基金調倉是什麼信號?既然是投資股票,就別總盯著公募基金
    近日所謂的「基金抱團股」高位調整,但部分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淨值卻不跌反漲。業內人士分析,不少基金經理近期可能完成了調倉,減倉了部分前期漲幅較大的熱門股票,並增配了一些估值相對合理的周期股和科技股。不少投資者習慣於揣測基金調倉,是否具有什麼前瞻性信號。
  • ...億買啥股?李元博、王宗合、陳皓、勞傑男等十大爆款基金經理...
    上述10隻偏股爆款基金建倉速度也有所差異,有2隻基金9月底股票倉位已超90%,也有基金建倉較為謹慎,倉位僅為33%。而從建倉方向上看,估值相對較低的港股、銀行板塊、高景氣度的新能源,以及白酒板塊均得到基金經理重點關注。
  • 中美基金投資風格穩定性比較 基金風格為何漂移?
    然而,受諸多因素影響,基金經理在實際投資運作中並非都能始終堅守固有的投資風格,最終可能出現風格漂移的情況。而風格漂移很可能預示著基金的實際投資偏離招募說明書所宣稱的投資目標和策略,使投資者面臨不可預期的風險。因此,風格漂移問題值得引起基金投資者、基金管理人和行業監管機構的重視。
  • 興全謝治宇投資復盤——一個偏成長且不斷進化的基金經理
    謝治宇7年5倍的成績也為投資者交了份滿意的答卷,回顧謝治宇多年來在基金的定期報告中發表的觀點,他經常發表與當前市場偏逆向的觀點,在亢奮的市場裡偏悲觀,在市場的谷底看到希望,在成長股瘋狂的時候看到低估的價值,在2/8行情裡看的成長股的潛力。
  • 基金經理解析系列——葛蘭
    前言:本文是基金經理解析系列的第8期,今天介紹的是中歐基金的葛蘭,一位成名於醫藥、善於挖掘高質量成長股的「中生代」基金經理。今天還是用標籤化的方式刻畫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各個標籤按照我認為的重要性程度進行逐一解讀,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這位基金經理。
  • 「低」心引力強 基金看多做多藍籌股
    雖然金融、地產在過去的一兩年,不斷帶給公募基金業績上的傷害和精神上的折磨,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今年一季度,他們又「回來」了。基金公司在商言商,不計前嫌,給了他們一個大大的擁抱。  基金在對二季度對出判斷時,「低估值藍籌」的機會頻繁出現在其投資策略中。一季度大盤藍籌的出色表現,似乎支持基金公司們的判斷。而指數突破3000點,也給了這種論調極為有力的支撐。
  • 中歐基金葛蘭,不止是醫藥女神
    自2011年起,葛蘭在國金證券、民生加銀基金做研究員,覆蓋過電力設備、新能源、輕工、醫藥等行業,所在團隊曾獲得新財富第一名,並在2014年10月加入中歐基金。 葛蘭人美、低調,在業內是女神一樣的存在。 在學霸遍地的投資圈,葛蘭的學術背景仍然是出類拔萃的,她的投資業績也同樣拔群。
  • 首隻公募MOM即將面世 基金經理詳解投資攻略
    1月13日,建信基金髮布建信智匯優選一年持有期混合型管理人中管理人(MOM)證券投資基金招募說明書及基金份額發售公告,公告顯示,1月20日這隻創新產品就將啟動發行,是首批獲批、首隻發行的公募MOM,募集規模上限為50億元人民幣,而其餘4隻已獲批的公募MOM暫時沒有明確的發行計劃。2020年12月31日,首批公募MOM正式獲批。
  • 十大基金縱論A股投資
    十大基金縱論A股投資 時間:2019年02月11日 08:34:52&nbsp中財網   經歷了頗為艱難的一年之後,投資者對新一年的投資機會抱有許多期待。在農曆新年的第一個交易日,中國證券報邀請了十大基金公司權益投資負責人,暢談新一年A股投資之道——  新的一年,是山重水複疑無路,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 跟著「明星」去炒股:陳光明爆款基金重倉股亮相 機構抱團消費和大...
    從二季報數據來看,機構再次抱團消費和大金融,數據顯示,截至7月16日,前十大重倉股中含有中國平安和貴州茅臺的基金產品超過200隻,持有五糧液、伊利股份、招商銀行、格力電器、中信證券、美的集團、恆瑞醫藥、工商銀行、長春高新的基金產品數量均超過100隻。如果所有基金公司二季報公布完畢,這一數據還將繼續提升。
  • 六大公募基金解讀創業板改革 投資可逐步回歸科技+先進位造核心主線
    從已公布的徵求意見稿細則看,規則基本與科創板一致,主要區別體現為上市門檻與投資者門檻不同:一是上市條件方面相比科創更看重盈利。創業板上市審核三套標準(未提研發)較科創板五套標準收縮,紅籌、表決權差異企業則比科創更嚴,要求最近一年淨利潤為正。但預計影響不大,目前已上市的99家科創板新股中,88家適用於前三套標準。
  • 多重因素支撐 科技股強勢回歸!見底跡象顯現?科技主題基金「上車...
    4月30日,A股三大股指高開高走,國產晶片、半導體、華為概念等科技板塊表現強勢,漲幅均超3%,長電科技、聞泰科技等個股漲停。從今年2月以來,科技股及科技類ETF基金持續面臨深度調整,回調幅度超30%。不少追高投資者損失慘重,更有人將科技類ETF戲稱為「渣男」。
  • 重倉超五年 金牛基金經理「窖藏股」搶眼
    通過梳理部分堪稱「長跑健將」的金牛基金經理持倉後,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現,不少基金季報中的前十大重倉股變動非常小,部分甚至僅有持股數量的調整,前十大重倉股基本不變,對於優質個股的持股周期非常長。  其中,國瓷材料被金牛基金經理朱少醒重倉持有六年,同時也帶給基金超700%的投資回報。
  • 基金經理毫無保留透露了:次新股創業板為何暴跌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
    2017年,我雖說看好成長股,但也是以業績及成長性為根本的,我認為這個是獲得安全性收益的一個基本的要求。如果從純主題的炒作恐怕不太好講。  二、各行各業投資價值分析:  7、網友「鄭運好「:量化投資在中國屬於起始階段,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量化投資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