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克薩斯化石博物館通過3D掃描保存恐龍前哺乳動物的骨骼

2021-01-14 3D列印網

中國3D列印網12月6日訊,二齒龍是在2.5億年前漫遊於地球的頂點掠食者,得益於NVision的3D掃描技術,二齒龍已在德克薩斯州希爾斯伯勒的德克薩斯「穿越時空博物館」進行了數字保存。

NVision是德克薩斯州3D掃描儀的開發商,為古生物學博物館掃描了恐龍的化石骨架,古生物學博物館的創始人安德烈·盧詹(Andre LuJan)描述為「了解德克薩斯州的古代歷史和過去的生活至關重要」。使用掃描數據,德州「穿越時空博物館」計劃3D列印在德克薩斯州發現的古生代化石的精確複製品,以供進一步研究,我們通過使用科學研究的數據以及為顯示和教育提供可負擔的複製品,使很多人受益。

NVision總裁史蒂夫·克森(Steve Kersen)站在霸王龍骨架旁邊,這是德克薩斯穿越時空博物館臨時「恐龍和隕石」展覽的一部分。照片:NVision德州穿越時空博物館的3D列印非營利性德克薩斯穿越時空博物館是由古生物學家安德烈·盧詹(Andre LuJan)建立的。它的建立是為了幫助保存和促進德克薩斯州豐富的化石歷史。該博物館收藏了各種時代和形態的化石,包括各種稀有的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鯊魚,恐龍,哺乳動物和石化木材。公眾可以免費訪問博物館的化石收藏。之前,LuJan曾在3D掃描和3D列印上使用德克薩斯州時光博物館的展品。憑藉這一經驗,古生物學家堅持認為,1980年代初在德克薩斯州紅床上發現的二齒龍化石也可以通過相同的方法保存。他說:「我覺得對這些化石進行3D掃描絕對必要,因為它比傳統的成型和鑄造破壞性小。」骨骼的廣闊年齡和古生物學價值意味著必須將其複製以供進一步研究和展示而不會對其造成損壞。掃描還避免使用可能會永久化石化的鑄造材料。

二齒龍骨架。該圖片通過陳逸楠在Pixabay上發布。3D掃描恐龍前陸地上的骨骼二齒龍是一種滅絕的突觸類恐龍,突觸類是具有某些特徵的一組爬行動物,與爬行動物相比,它們在哺乳動物中更具共同性。二齒龍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其帆形鰭從其背面突出,由皮膚連接的細長神經棘網形成。四足的捕食者通常被誤認為是恐龍,實際上在恐龍首次出現之前大約四千萬年就滅絕了。它生活在二疊紀早期,是古生代的分支,大約生活在2.72億年前。為了保存古代生物的化石以供進一步研究,LuJan聯繫了NVision,這是一家本地公司,向北美公司提供合同掃描服務和3D掃描儀系統銷售。該公司成立於1990年,致力於開發非接觸式光學測量系統,以進行反向工程和檢查。之前,NVision與達拉斯的納舍爾雕塑中心(Nasher Sculpture Center)合作,幫助為視障人士製作了3D列印的歷史雕塑複製品。

NVision技術人員掃描二齒龍邊緣骨。注意生物面對技術員的細長的後刺。通過NVision拍攝。 掃描是使用NVision的可攜式HandHeld雷射掃描儀完成的,該掃描儀附在機械臂上以提高掃描時的準確性,並使用集成軟體將點雲轉換為.stl多邊形網格。

二齒龍和其他二疊紀化石的所有掃描在兩天內在博物館現場完成。在博物館進行掃描操作有助於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稀有化石造成破壞的可能性。

NVison的非接觸式HandHeld掃描儀非常適合捕獲易碎物體的幾何形狀,例如具有近3億年歷史的二齒龍骨架。通過NVision拍攝。掃描和3D列印化石的好處3D掃描和3D列印已證明是古生物學領域不可或缺的技術,因為它可以精確複製無價的化石而不會損壞所涉及的標本。因此,諸如荷蘭的Naturalis生物多樣性中心之類的機構已利用3D技術來幫助重建古代骨骼以供展示。與Builder 3D印表機合作的Naturalis能夠通過今年早些時候對其他恐龍的化石掃描來替換三角恐龍骨骼中缺失的骨頭。

相關焦點

  • 原來自貢恐龍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骨折過!
    近日,以郝寶鞘副研究館員為首的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課題小組在英國SCI期刊《歷史生物學》在線發表了《恐龍化石骨折的不同類型》科研論文,分析了「和平永川龍」「四川巨棘龍」兩種化石的不同骨折類型。他們是怎樣通過化石發現恐龍本尊曾經骨折過的?一起來看看。郝寶鞘介紹,隨著越來越多的化石被發現,奇異的化石標本也越來越多,其中「有病」的化石標本因為具有明顯的外部特徵,易於分辨而受到學者的關注。
  • 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保存完整種類繁多,就在中國!
    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保存完整種類繁多,就在中國!,自貢恐龍博物館是我國唯一的恐龍化石埋藏遺址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是在世界著名的"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上就地興建的一座大型遺址類博物館,是中國繼半坡遺址和秦始皇兵馬俑坑之後的又一大型現場博物館,也是我國第一座專業性恐龍博物館,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位於自貢市東北郊大山鋪恐龍化石發掘現場,距自貢市中區11公裡。是我國繼半坡遺址和秦始皇兵馬俑坑之後,又一大型現場博物館。分館舍、綠化地帶和附屬建築3部分。
  • 3D掃描技術重現侏羅紀恐龍世界
    不僅會在故事中進化出高級智慧的恐龍,而且人類文明也將會被大量繁殖的恐龍所毀滅,單看電影後綴「統治」這兩個字,就非常令人期待!和侏羅紀公園前一系列相比,特效製作人員花費了更多心思進行了創作,通過使用Artec掃描儀在銀屏上打造了最真實的恐龍,使觀眾們在看電影的時候就好像真的在那個充滿恐龍的奇異世界中與這些史前霸主近距離接觸。
  • 自貢恐龍博物館鎮館之寶曾骨折 研究成果登上英國SCI
    1985年,自貢和平鄉村民修建房屋時發現了幾塊恐龍的尾椎化石,上報自貢恐龍博物館。此後,自貢恐龍博物館採集修理,獲得一具完整的肉食龍骨架。1992年,這件化石研究命名為「和平永川龍」。這件標本骨架保存完整度高,其中的頭骨保存情況是世界級的。尖銳呈匕首狀的牙齒,讓人清晰感受到這種大型食肉類恐龍的威風。
  • 3D列印恐龍骨骼在英國多塞特郡博物館展出,備受關注
    有一部電影《侏羅紀世界》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逼真的恐龍,仿佛讓人回到了侏羅紀時代。 我們都知道,大家之所以現在能看到史前恐龍的樣子,是因為考古學家根據恐龍化石做了還原。3D列印和雷射掃描被視為創建原始樣本模型的安全且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因為它能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先製作表面模具再進行鑄模,從而消除觸摸物體的風險。
  • 歐洲發現迄今保存最完整的恐龍骨骼化石
    科學家發現至今保存最為完好的恐龍幼崽化石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近日在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州一處採石場的石灰巖下發現了一具足有1.35億年之久的「Sciurumimus 」幼崽恐龍骨骼化石,據分析發現,該恐龍不僅擁有著一條鬆軟的尾巴,還長著帶體毛的「毛茸茸」皮膚,屬於棘龍超科。
  • 在重慶,出土過這麼多遠古哺乳動物化石
    不斷的野外調查顯示著重慶市內其他動物、植物還有遺蹟化石也豐富多彩,其中很多化石是同類化石中的佼佼者。萬州鹽井溝化石群重慶保存規模最大的哺乳動物化石群萬州鹽井溝哺乳動物化石群是重慶最早研究的化石,也是保存規模最大的哺乳動物化石群。
  • 1.6億年前侏羅紀「小老鼠」化石,揭示哺乳動物舌骨的早期演化
    我國內蒙古寧城縣發現罕見柱齒獸化石,其舌骨結構保存完好,將現生哺乳動物的舌骨構造起源向前推進了近4000萬年。 微小柱齒獸化石;來源:論文 研究人員使用高精度的CT掃描技術對化石進行掃描和三維重建。
  • 美國北卡一家博物館獲贈「決鬥恐龍」化石
    現在,北卡羅萊納州的一家博物館獲贈這對史前化石,科學家們得以首次對其進行研究。 攝影:MATT ZEHER 撰文:MICHAEL GRESHKO 十幾年來,古生物學家們一直在猜測一具化石的秘密,這具化石保存著世界上最著名的兩種恐龍——霸王龍和三角龍的骨架。
  •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新研究顯示恐龍之所以體型驚人是因為其骨骼特質
    其他巨型恐龍還有霸王龍,這種長12米、重8噸的食肉恐龍的體型遠超最大的北極熊。恐龍為卵生而非胎生,這使恐龍得以擺脫一些決定哺乳動物體型的生物限制。不過,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塞思·多納休和同事進行的一項研究提出,哺乳動物和恐龍的骨骼組織差異也發揮著作用。
  • 化石卵的發現和南極洲的發現,顯示恐龍和海洋爬行動物產卵軟殼
    諾雷爾說:「與此同時,我們發現了數千具尾翼恐龍的遺骸,但幾乎沒有它們的卵子。那麼,為什麼它們的卵沒有被保存呢?我的猜測--以及我們通過這項研究最終證明了的--是它們是軟殼的,」諾雷爾說。諾雷爾和他的研究員們對兩種非常不同的恐龍的卵進行了分析。其中之一是原角龍,它是一種食草動物恐龍,大小相當於一隻羊,生活在今天的蒙古,它生活在71-7500萬年前。
  • 加拿大礦工挖出7000萬年前的恐龍化石!保存完好身長約7米
    Enchanted Designs公司的礦工為在尋找菊石化石的過程中發現了另一個寶藏,它們發現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代海怪化石骨架:滄龍化石。這種海洋爬行動物生活在7000萬年前,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它是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出土的,在千萬年前這裡是海洋。這種可怕的食肉動物化石除了鰭沒有之外,整個骨架幾乎完好。
  • 盤點世界各地奇異的恐龍化石
    哺乳動物胃中發現的恐龍化石這是一種叫Repenomamus robustus的哺乳動物。在它的胃裡發現了小恐龍的化石。科學家說這種動物的最後一頓晚餐可能是1.3億年前哺乳動物獵食小恐龍的第一個證據。恐龍的心臟在2000年4月20日,北卡羅來納自然科學博物館展出了恐龍骨骼及心臟化石。恐龍的心臟擁有兩個心室和一條主動脈血管。
  • 廣安也有恐龍?當地疑似發現恐龍骨骼化石
    「近日在前鋒區河道改建工程的護坡坎上發現許多大小不一的動物骨骼化石,護坎高約6米左右,化石分布在護坎上中下巖層中,零散分布」,該網友還在帖文中發布了不少圖片和視頻。該網友在網帖中表示,「廣安目前還沒有出現過像這些多散亂的化石,從現場化石分布及埋藏情況來看,化石豐富,有單塊化石情況、也有兩塊、三塊和一個較為完整的動物骨骼化石在一起」。
  • 近50年來浙江發現的恐龍化石在浙江自然博物館開展
    根據這些發現,浙江已命名了5種恐龍,分別是:浙江吉蘭泰龍、禮賢浙江龍、麗水浙江龍、中國東陽龍,和剛剛命名的天台越龍,也就是說這5種恐龍都是在浙江首先發現的新屬種。  昨天,《龍行浙江——浙江出土恐龍化石》在浙江自然博物館開展。不僅展出了近百件恐龍、恐龍蛋和恐龍腳印等化石標本,還能看到根據化石等復原的6件恐龍骨架。
  • 距今約1.6億年滑翔哺乳動物化石標本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露真容
    新發現的滑翔動物屬於哺乳型動物基幹支系,也是現代哺乳動物的祖先類群,它們均為哺乳動物演化樹的早期分化絕滅支系——賊獸類的新屬種,分別被命名為似叉骨祖翼獸和雙缽翔齒獸。   該重大研究成果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新發現的化石標本保存在北京自然博物館。
  • Nature:中國發現最古老真獸類哺乳動物化石
    中華侏羅獸化石2009年發現於中國遼寧建昌縣玲瓏塔地區,地質年代距今1.6億年,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真獸類(有胎盤類)哺乳動物化石記錄。此前這一紀錄為中國遼寧省凌源市發現的攀援始祖獸保持,其地質年代距今約1.25億年。
  • 最新的牙齒分析表明,早期的哺乳動物更像爬行動物
    它們身體的骨骼變得輕盈靈活,四肢垂直向下而不是如同原始爬行動物一般向體側伸展。它們具備發育良好的皮毛,因此可能是恆溫動物。它們正處在過渡到真正的哺乳動物的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在約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早期的哺乳動物與恐龍幾乎同時出現了。各種形態的恐龍佔據了絕大部分的生態位,而早期的哺乳動物的體型微不足道,主要靠昆蟲等生息在叢林中的小型獵物維生。
  • 中國發現1.6億年前「小飛獸」 為最原始滑翔哺乳動物
    由中國和美國科學家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1.6億年前地球上已經誕生了滑翔哺乳動物。  均在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  8月9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刊登《侏羅紀新的滑翔哺乳動物》和《侏羅紀生態系統中哺乳動物中耳和捕食適應進化的新證據》兩篇連載文章,介紹了兩種世界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動物化石研究成果。
  • 中國境內發現恐龍時代類似松鼠的新物種化石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考古學家在中國遼寧省發現3種類似松鼠的新物種哺乳動物化石,它們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表明類似松鼠的哺乳動物在地球上存活兩億多年。這項發現暗示哺乳動物出現的年代比之前預期的早4000萬年,它們的體型接近老鼠,提供更多關於早期哺乳動物多樣化進化的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