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報觀察記者 吳曉鈴
自貢恐龍博物館,以其收藏的大量珍貴恐龍化石而位列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和平永川龍」「四川巨棘龍」「太白華陽龍」等恐龍化石,讓人恍如穿越侏羅紀。
外行在博物館感受它的震憾性視覺效果,專家們的火眼金睛卻尋找著各種蛛絲馬跡。近日,以郝寶鞘副研究館員為首的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課題小組在英國SCI期刊《歷史生物學》在線發表了《恐龍化石骨折的不同類型》科研論文,分析了「和平永川龍」「四川巨棘龍」兩種化石的不同骨折類型。他們是怎樣通過化石發現恐龍本尊曾經骨折過的?一起來看看。
郝寶鞘介紹,隨著越來越多的化石被發現,奇異的化石標本也越來越多,其中「有病」的化石標本因為具有明顯的外部特徵,易於分辨而受到學者的關注。有病的化石標本是動物受傷後繼續生存,骨骼發生病變現象,例如骨瘤、骨疽、骨痂、骨髓炎、寄生病、脊椎變形等。
古病理狀態主要見於恐龍、哺乳動物化石這樣大型的脊椎動物中。論文主要針對保存在自貢恐龍博物館的「和平永川龍」和「四川巨棘龍」兩種不同骨折形式的標本進行研究。
骨折,現生醫學上依據骨折前骨組織是否正常分類外傷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外傷性骨折:骨結構正常,因暴力引起的骨折,稱之為外傷性骨折。病理性骨折:發生骨折以前,骨本身已經有了一定的骨病,骨病造成骨頭的耐受力減弱,從而發生了骨折,這種骨折稱為病理性骨折。
那自貢恐龍博物館的網紅恐龍化石究竟怎麼骨折的呢?
和平永川龍
1985年,和平鄉村民修建房屋時發現幾塊恐龍的尾椎化石,上報自貢恐龍博物館。之後由自貢恐龍博物館採集修理,獲得一具完整的肉食龍骨架,1992年由高玉輝研究命名為和平永川龍。該標本骨架保存完整度高,其中的頭骨保存情況是世界級的。在標本中兩個肩胛骨保存完好,左肩胛骨出現了明顯的骨質增生現象。
四川巨棘龍
1985 年,自貢市沿灘區仲權鄉銀河村四隊村民甘學良、彭久禮在修建水塘時發現化石,自貢恐龍博物館之後採得一具較完整、基本關節的劍龍骨架化石—四川巨棘龍。它保存有世界首例劍龍類的皮膚印痕化石和原位保存的「副肩棘」結構。四川巨棘龍左右股骨保存完整,但左股骨在形態上存在明顯的病理特徵。
針對化石骨病的研究,最初都局限於形態學描述,或者採用骨組織學的方式進行研究,這種研究說服力不足且破壞化石結構。
隨著科技的發展,有學者利用CT掃描來解釋恐龍的病理現象,CT掃描主要特點是可以對化石內部的結構進行觀察,且對化石本身沒有任何損傷。但傳統CT存在精度不高,對研究材料的大小有限制,尤其是對於應用在恐龍股骨、肩胛骨等這類大型的化石標本上存在困難,且相關研究主要依據斷層掃描圖像的觀察,缺乏數據上的證據支持。
此後,課題小組同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放射科馮浩副主任醫師、趙志強主治醫師等醫生合作,利用不會破壞化石的能譜CT掃描化石標本,獲得病理圖像和數據。利用圖像和數據更客觀科學地解釋了恐龍骨骼的病理現象。
郝寶鞘說,課題小組從外部形態、CT圖像和能譜數據三個方面討論了兩者骨病的不同。研究證實:和平永川龍外部具有明顯的蜂窩狀骨痂,符合外傷骨折後癒合時的狀態。
四川巨棘龍骨幹表面光滑,沒有骨痂結構;能譜圖像顯示病變區有很多的陰影囊腔結構,而且能譜數據顯示病變區數值不同於正常的骨髓質和骨皮質。學者推測動脈瘤樣骨囊腫或者骨巨細胞瘤可能是四川巨棘龍所得的骨病。
依據這些,作者認為和平永川龍屬於外傷性骨折,而四川巨棘龍為病理性骨折。
「化石有病」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利用先進的儀器進行病理的研究是一個學科融合的方向。所以下一步,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團隊還將與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開展更深層次的合作與交流,以促進恐龍化石更好地研究與保護。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繫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