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數十年爭論!朱冰團隊開發新技術,獲得了DNA甲基化動力學數據

2021-01-12 網易新聞

DNA甲基化組的有絲分裂遺傳是維持細胞身份的一項艱巨任務。是否可以忠實地維持不同基因組背景下的DNA甲基化模式尚待解決。幾十年前提出了複製耦合的DNA甲基化維持模型,但是一些觀察結果表明存在複製非耦合的維持機制。複製和解偶聯維持的能力和潛在分子事件尚不清楚。

2020年6月24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朱冰團隊在Cell Research 在線發表題為「Kinetics and mechanisms of mitotic inheritance of DNA methylation and their roles in aging-associated methylome deteriora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開發了Hammer-seq測序技術,它可以在單分子水平上以高時空解析度檢查動態DNA甲基化維持過程。該研究發現UHRF1-Ligase1和PCNA-DNMT1相互作用有助於複製耦合的快速維持,而H3K9me2 / 3和核小體的佔有率則專門調節複製非耦合的維持。

總體而言,DNA甲基化的有絲分裂遺傳涉及一個複製耦合維護系統和一個高度有效的複製非耦合維護備份系統。有趣的是,甲基化維持仍然是不完美的。在某些序列背景下的CpGs,例如單獨的WCGW CpGs(CpG位點緊鄰A / T鹼基,並且在70bp內沒有相鄰的CpG位點),表現出最慢的維持動力學。重要的是,這些序列背景與報導的在衰老和腫瘤發生過程中表現出選擇性甲基化損失的背景相匹配。因此,在這些序列背景下不可避免的甲基化維持失敗是衰老和腫瘤發生過程中甲基化組減少的重要原因。

DNA甲基化是涉及基因沉默的表觀遺傳修飾,這對於細胞類型特異性基因表達模式調節,X染色體失活和重複性元件阻遏至關重要。在有絲分裂細胞分裂的每一輪中,DNA複製都會預先存在處於半甲基化狀態的CpG,而新合成的鏈未甲基化。確保細胞進入下一S期之前DNA甲基化組的恢復對於維持細胞身份至關重要。但是,對複製後DNA甲基化維持過程的動力學,基本機制和保真度還沒有很好的研究。

DNA甲基化維持的動力學已經爭論了數十年。一些研究表明,甲基化的維持是在DNA複製的幾分鐘之內完成的,但另一些研究則觀察到複製後會延遲幾個小時。重要的是,體內DNA甲基化的維持是在非常複雜的環境中進行的,許多染色質事件(例如核小體佔據和組蛋白修飾)可能參與了維持動力學的調節。然而,尚不清楚DNA甲基化維持動力學在不同基因組區域和序列環境中是否有所不同。

DNMT1是負責甲基化維持的主要酶,它在體外更喜歡半甲基化DNA的底物。最近報導了DNMT1在沒有DNA複製的卵母細胞中的從頭DNA甲基化活性,但DNMT1在複製偶聯甲基化維持過程中能否從頭進行甲基化,不是很清楚。

有關調節DNA甲基化維持機制的大多數研究都是基於生化和遺傳實驗,這些實驗提供了有關DNA甲基化維持的大量知識。但是,通過測量突變細胞中DNA甲基化水平獲得的遺傳數據通常與生化結果不一致,因為穩態水平的DNA甲基化只能提供終點信息,而不能提供動力學信息,這些生化機制可能在其中發揮作用。據報導PCNA與DNMT1結合併招募到複製叉上,但後來的研究表明這種相互作用對於維持DNA甲基化水平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需要確定這些生化機制的確切功能貢獻。

UHRF1-Ligase 1和DNMT1-PCNA的相互作用有助於在DNA複製耦合階段快速維持甲基化(圖源自Cell Research )

另一方面,儘管人們認為DNA甲基化是有絲分裂過程中遺傳的最忠實的表觀遺傳標記,但在衰老和腫瘤發生過程中,在某些選擇性基因組環境中觀察到了整體性的低甲基化。實際上,最近的研究表明,DNA甲基化水平是預測年齡的有前途的生物標誌物。然而,衰老和腫瘤發生中甲基化喪失的潛在機制尚不清楚。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該研究開發了Hammer-seq(髮夾輔助的複製DNA甲基化作圖),它可以在單分子水平上以高時空解析度檢查動態DNA甲基化維持過程。首先,該研究觀察到甲基化維持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在複製叉通過幾分鐘內的快速複製-偶聯階段和隨後的逐步複製-非偶聯階段。

通過擾動各種機制,該研究發現UHRF1-Ligase1和PCNA-DNMT1相互作用有助於複製耦合的快速維持,而H3K9me2 / 3和核小體的佔有率則專門調節複製非耦合的維持。總體而言,DNA甲基化的有絲分裂遺傳涉及一個複製耦合維護系統和一個高度有效的複製非耦合維護備份系統。有趣的是,甲基化維持仍然是不完美的。在某些序列背景下的CpGs,例如單獨的WCGW CpGs(CpG位點緊鄰A / T鹼基,並且在70bp內沒有相鄰的CpG位點),表現出最慢的維持動力學。重要的是,這些序列背景與報導的在衰老和腫瘤發生過程中表現出選擇性甲基化損失的背景相匹配。因此,在這些序列背景下不可避免的甲基化維持失敗是衰老和腫瘤發生過程中甲基化組減少的重要原因。

參考消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22-020-0359-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朱冰課題組揭示DNA甲基化維持的動態過程和調控等機制
    2020年6月24日,《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實驗室的研究論文"Kinetics and mechanisms of mitotic inheritance of DNA methylation and their
  • 【學術前沿】頡偉及朱冰攜手合作!發現DNA甲基化轉移酶獨特的生物...
    【學術前沿】頡偉及朱冰攜手合作!關注我們,獲取更多CSCB2020相關資訊表觀基因組,包括DNA甲基化,在有絲分裂分裂過程中穩定傳遞。然而,單細胞克隆擴增產生異質的甲基化組,因此提出了一個問題,即儘管不斷發生表觀遺傳漂移,DNA甲基化組仍保持穩定。
  • 生物物理所揭示DNA甲基化維持的動態過程和調控等機制
    2020年6月24日,《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實驗室的研究論文"Kinetics and mechanisms of mitotic inheritance of DNA methylation and their roles in aging-associated
  • 生物物理所揭示DNA甲基化維持的動態過程和調控機制及其對衰老和...
    哺乳動物細胞的DNA甲基化主要發生在CpG二核苷酸對的C(胞嘧啶)上,並在有絲分裂過程中得以相對穩定的維持,這對細胞保持譜系特性有重要意義。由於方法和技術的限制,關於DNA甲基化維持的效率、動態過程及其相關調控因素的研究尚不充分。  該工作建立了研究DNA甲基化動態維持過程的新方法Hammer-seq。
  • 基因研究新突破:科學家揭開DNA甲基化之謎
    但在最近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丹麥技術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anish)諾和諾德基金會生物可持續性中心(Novo Nordisk Foundation Center for Biosustainability, DTU Biosustainability)的科學家們將酶與兩種細菌的特定甲基化模式結合起來
  • DNA「甲基化指紋」鑑定出91種腫瘤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了一項癌症研究成果,歐洲科學家研發了一種全新機器學習程序,通過DNA甲基化數據——「甲基化指紋」技術可以改善腦腫瘤的診斷。正確診斷腫瘤,對於癌症的治療至關重要。但是,在已知的約100種腫瘤中,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尤其難以準確鑑定出來。
  • 科學網—新單細胞DNA甲基化測序技術可應用於不同物種
    本報訊 華中農業大學玉米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能廣泛應用於不同物種組織、不依賴於DNA甲基化狀態的單細胞DNA甲基化測序技術
  •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證實ctDNA甲基化篩查技術可實現血液中的腫瘤...
    利用由復旦校友企業鵾遠基因原創研發的ctDNA甲基化多癌篩查技術PanSeer方法,陳興棟團隊在泰州隊列的血樣中實現了比臨床診斷提前4年發現血液中的微量腫瘤甲基化信號。這一最新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科研與健康意義,證實了通過提高檢測技術的靈敏度能夠更早的發現腫瘤標誌物,從而實現有效的對癌症早期篩查。
  • 6mA甲基化-DNA甲基化研究新熱點
    近20年來,關於5mC修飾調控基因表達的機理被大量挖掘、發表,對5mC修飾從一無所知到今天的習以為常,我們需要花更大的力氣才能找到與前人研究不完全重疊的方向。通過對這些信號進行檢測及對應,即可計算獲得相應鹼基的類型,完成序列的實時測定(如圖3)。
  • 生物物理所等發現SALL4A蛋白調節增強子上的DNA去甲基化
    哺乳動物DNA的胞嘧啶甲基化修飾被認為是最穩定的表觀遺傳修飾,在維持性DNA甲基轉移酶的作用下,親代細胞基因組的DNA甲基化信息經過有絲分裂以半保留複製的方式傳遞給子代細胞。近年來的研究發現,TET家族蛋白能夠將5mC逐步氧化成5-羥甲基胞嘧啶(5hmC)、5-醛基胞嘧啶(5fC)和5-羧基胞嘧啶(5caC),並走向最終的去甲基化。
  • 納米孔全長cDNA測序和直接DNA甲基化分析解決大麻基因組拷貝數的爭論
    2015年,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的Todd教授及團隊進行了一項研究:將高THC植株與低THC植株進行雜交,進行QTL(數量性狀基因座)分析有以下關鍵發現:效力基因座位於1號和3 號染色體,基因組進行測序發現合酶基因座位於9號染色體,解析染色體結構發現合酶基因連在一起在9號染色體上形成串聯重複嵌套簇
  • 基於納米孔測序開發同步檢測CpG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的新方法
    為實現這一目標,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團隊基於納米孔測序技術開發了一種能夠同時檢測Active Motif公司於2012年開發的一種新測序技術。基於該技術,研究團隊首先對已有的nanopolish軟體進行優化,使其能夠同時準確檢測CpG甲基化和GpC甲基化。然後應用GpC甲基轉移酶外源性標記開放染色質,利用納米孔技術對細胞進行NOMe-seq測序,即nanoNOMe-seq分析。
  • Nature:基於DNA甲基化的早期癌症檢測
    作者:薄荷近日,加拿大瑪格麗特公主癌症中心和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方法瑪格麗特公主癌症中心的 Daniel De Carvalho 領導的研究團隊表示,目前的液體活檢方法大多利用血液中的游離 DNA(cell-free DNA)來測序體細胞突變,但由於頻發突變的數量有限,這些方法對早期癌症患者的敏感性可能偏低。
  • 第一屆DNA甲基化與疾病的精準診治:機遇和挑戰國際研討會
    DNA甲基化譜式的變化不僅指導在正常發育過程中細胞譜系特化所依據的基因組轉錄譜式的改變,且在疾病發生和發展的基因表達異化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DNA是遠比RNA,蛋白和小分子代謝物穩定的生物標誌物,其所攜帶的遺傳(突變,融合和拷貝數變異)和DNA甲基化狀態的信息在疾病的診,治方面有著更好的前景。 在過去幾年內, DNA甲基化分析的基礎和臨床轉化研究有了突出的進展。
  • 基於 DNA 甲基化的 AI 系統可診斷近...
    來自美國、德國、義大利等100多個實驗室的近150位科學家通力合作,聯合在頂級期刊《自然》發表了這篇文章,他們開發了一個超級AI系統,該系統基於腫瘤組織DNA的甲基化數據,可以準確區分近100種不同的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更厲害的是,這個AI系統還能自學成才,發現一些臨床指南裡面沒有的新分類。
  • 北大團隊首次單細胞水平上剖析早期胚胎甲基化動態
    、父母本基因組差異甲基化等關鍵特徵,研究成果「Single-cell DNA Methylome Sequencing of Human Preimplantation Embryos」2017年12月19日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上。
  • Nature Biotechnology最新文章:最新DNA甲基化測序技術比較研究...
    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發表,文章中對全球範圍內由實驗室、公司(包括Illumina)獨立開發的甲基化測序技術進行了比較、綜述。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生物工程系的張鵾教授是此次"技術比較"的主要參與者和文章主要作者之一。
  • 生物物理所合作揭示DNA甲基化穩定且可塑性遺傳的機制研究
    2020年7月20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頡偉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研究組通過緊密合作,在Nature Genetics雜誌上以長文形式發表了題為 Imprecise DNMT1 activity coupled with
  • njp 2D MA:利用2D納米孔檢測DNA甲基化 新型癌症診斷技術有望被開發
    圖片來源:www.sciencedaily.com2017年4月18日 訊/生物谷BIOON/ --對癌症進行早期檢測,就好像DNA中所發生的改變,或許能夠幫助增強研究人員對癌症的診斷和療法的進行,同時還能夠幫助理解疾病的發病機制,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pj 2D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方法,該方法能夠對DNA甲基化進行檢測、計數並且繪圖,而DNA甲基化是癌症發生的一種警示性標記
  • 美國科學家發現引發癌症的關鍵——DNA甲基化不平衡的特定位點
    近日,美國的研究人員通過DNA修飾測序,發現了引發癌症和其他疾病的關鍵:DNA甲基化不平衡的特定位點。在全基因組掃描中,我們往往很難定位與癌症關係最密切的基因變異。近日,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通過放大多個正常組織和癌症組織中與DNA甲基化失衡相關的關鍵基因位點,能夠在更廣泛的統計信號下發現引發癌症的新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