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文史】番菜東傳廣府 妙廚融匯中西

2021-01-08 南方網

在廣州,建設六馬路是一條被譽為「不用出國即可吃遍全球」的美食街。在這條全長不過700米的馬路上,匯集了韓國、日本、越南、新加坡、義大利等多家餐廳,海外美食一應俱全。這裡是廣東作為西方飲食登陸中國的入口的縮影之一。

 

清末中國人與外國人共進西餐

石版畫《海上快樂圖:四馬路一品香吃大菜》

民國時期廣州太平新館

  文/羊城晚報記者 朱紹傑 圖/資料圖片

  在廣州,建設六馬路是一條被譽為「不用出國即可吃遍全球」的美食街。在這條全長不過700米的馬路上,匯集了韓國、日本、越南、新加坡、義大利等多家餐廳,海外美食一應俱全。這裡是廣東作為西方飲食登陸中國的入口的縮影之一。

  廣州是千年不衰的通商港口城市,舌尖上的文化成為嶺南與世界中西互通的符號。飲食又是交流性極強,且兼具鮮明地方特色的矛盾統一體。晚清時期的廣東人,首先從歐美商人的僕人或學徒開始做起,逐漸發展成為西餐師傅,隨後流布國外和國內主要城市。在這個過程中,融合了西餐特色的粵菜也隨之盛行全國、走向世界。

  華僕廚子

  西餐東傳的首站就在嶺南。一般談及廣州西餐的起源,往往前溯自1860年太平館的建立。而歷史學家程美寶、劉志偉的研究表明,其實還應該更往前溯及外夷洋行和廣州行商的幫廚侍僕——早在1769年,行商潘啟官招呼外國客人時,便完全依英式菜譜和禮儀款客了。

  從外文文獻中,研究者發現,夷館裡的粵僕就做得出十分精美的西餐及點心、飲品。一位奧地利女士觀察記錄說:「所有菜都是英式做法——雖然廚子都是華人。」法國作家老尼克在《開放的中華:一個番鬼在大清國》中,述及19世紀30年代發生在廣州夷館奧地利商行的一次西餐宴會,其奢華程度是歐洲本土都難以企及的。僅是午餐就配備「一盤咖喱雞、雞蛋、油炸小點,還有幾片沒有配菜的凍肉、火腿和牛肉。」作家強調,這頓大餐中所有菜的原料——甚至燒菜的木炭——都來自歐洲。

  在中國行商家庭的廚子,也很早就懂得炮製高水平的西菜。1844年10月,法國公使隨員伊凡受當時最著名的行商之一潘仕成之邀,參訪廣州城,餉以西餐。法國人記述道:「他們用歐洲禮儀來招待我們——也就是說,一個中國僕人,學會做某些可怕的英式食物。」

  潘家的餐後甜點給法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充分顯示了當時廣州人做西餐的水準。以精緻生活聞名的法國人說:「我們再也找不到更好的詞語去描述它們有多麼香甜。順便說一下,湯做得更好。」

  以粵為宗

  在洋人廚房裡當學徒的廣東人逐漸成長為師傅、老闆。在洋行當廚的粵僕徐老高,在街邊挑籮賣擔地賣了一段時間煎牛排,賺足了開店的本錢後,於1860年在廣州開設了第一家中國人的西餐館:太平館。

  在「頗合廣州人的胃口」的同時,太平館其實更合外國人的胃口,甚至讓他們自愧弗如。1861年2月22日《紐約時報》記者在新聞專稿《清國名城廣州遊歷記》寫道:「在這裡,我們開始談論一種最豪華的清式大餐,是用牛排做的。先前,我常聽人說廣州牛排如何如何美味,但從未有親口嘗過。」

  是故,上海開埠後,西方人湧進上海,要覓西廚,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廣東人。1862年7月《上海新報》的一則招聘廣告就直說:「現擬招僱廚師一名,最好是廣東人。」

  在另一重要口岸天津,西廚也唯廣東幫馬首是瞻。1907年4月,天津廣隆泰中西飯莊在《大公報》發布的廣告稱:「新添英法大菜,特由上海聘來廣東頭等精藝番廚。」

  上海西餐以廣東廚師為正宗。據文史學者周松芳考究,到1875年,上海才出現中國人開辦的番菜(西餐)館。其中最早的是坐落英租界的「一品香」,掌勺主理就是粵廚。

  就連番菜的得名,滬上亦認為正源在廣州。《晶報》刊文稱:「廣東人華夷之辨甚嚴,舶來之品恆以番字冠之,番菜之名始此。」

  中西兼備

  華夷之辨卻不影響做生意。粵菜挺進京滬之初,多兼售番菜,聲勢互助。周松芳認為,西餐對「食在廣州」在晚近的得名和傳播,頗有助益。

  1918年版的《上海商業名錄》收錄了80家菜館,其中5家粵菜館即兼營番菜。到了1920年代,粵菜在上海地位已經雄踞諸幫之上,傲立南京路的著名粵菜酒樓仍然兼營西餐。

  在北京,最著名的醉瓊林正是粵菜西菜合一,《順天時報》1907年曾對其做過報導。直到1930年代,天津粵菜館的特色仍是中西結合。國民作家王受生在《天津食譜:關於天津吃的種種》裡記述,津門最好的飯館當屬「廣東派」,而其特色是中西兼備。

  廣東人開的番菜館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價廉物美,特別是抗戰勝利後,更便宜過中餐。如著名的嶺南樓的廣告稱:「全餐收銀五毫,大餐收銀壹圓。」比起當時的高檔中餐酒樓一碗魚翅動輒數十元來講,可謂便宜至極。

  粵菜經典

  除了早期中西並行之外,後來者對廣州的飲食深刻印象,也多與西菜有關。周松芳認為,其中西式的紅燒乳鴿最為典型。

  梁實秋說:「吃鴿子的風氣大概是以廣東為最盛,燒烤店裡常掛著一排排烤鴿子。」郭沫若1927年3月底到中山大學任文科學長,7月底參加北伐,離別的飲食記憶是「吃了荔枝,吃了龍眼蕉,吃了田雞飯,吃了燒鴿」。

  邵元衝和張默君這一對國民黨內著名的姐弟夫妻,幾乎每次來廣州,都會去太平館吃燒鴿,僅日記中所記就達十三次。尤其是張默君,認為吃燒鴿才是居粵最值得紀念的事情,所以,臨別之際,也是一定要去吃一次太平館燒乳鴿的。

  另一對「最高級別」的夫婦——蔣介石宋美齡夫婦之嗜食乳鴿,輿論皆知。1946年雜誌《凌霄》刊文《主席愛吃燒鴿太平》稱,蔣介石平日最喜吃燒乳鴿,在黃埔軍校任校長時,常獨赴太平館中吃豉燒乳鴿。

  北伐後,蔣回粵視察時仍微服去飽餐一頓。1936年7月,蔣介石到廣州來太平館吃乳鴿,警衛人員化裝成食客,佔據各處通道和要津,門前憲兵警察成群,陪同的有錢大鈞、唐海安等。

  紅燒乳鴿逐漸從西餐館的代表菜,變成了粵菜的代表菜。1939年《晶報》則以「宋美齡喜食燒乳鴿」為題,介紹宋氏所喜愛的西菜「紅燒乳鴿」是廣東特色,原因乃是乳鴿為粵中家禽獨有珍品,「他處所產,遠不及其肥美」。

  漸成風尚

  上世紀20年代,西餐漸成近代飲食一大時尚,廣州西餐館得以長足發展,不少從之前的矮樓木屋搬到高樓大廈。稍有名望者,其席位多為軍政界、工商企業界人士以及教授、學者、華僑等「高等顧客」佔領。其中,廣州太平館儼然國民政府指定餐廳。

  1928年到1935年,南粵王陳濟棠經常到太平館訂餐,從幾桌到十幾桌都有;1936年,「國府主席」林森前往羅浮山參拜三天,安排中餐大三元,西餐太平館現場煮食;1947年,著名學者晏陽初做客廣州,他的留美同學、時任廣東建設廳廳長謝文龍在財廳前太平館為其設宴洗塵。

  更具歷史意義的是,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南關太平館把一萬份點心送往東校場;1929年1月15日中山紀念堂落成,宴開1200多席,太平館竟能攬下,堪稱西餐館發展史上的奇蹟。

  後來,日本人一把火燒掉太平沙的館子,永漢路的太平館由老職工湊錢重新開業,直到新中國成立後。1958年,周恩來還特意故地重遊,向老職工郭良問好。

  此外,沙面、恵愛路與永漢路均雲集西餐館。廖承志在抗日期間、廣州淪陷前代表中共在沙面的經濟西餐廳開記者招待會。

  全「盤」西化

  專程到沙面吃西餐的,還有陳寅恪。上世紀60年代,已經目盲的陳寅恪與剛調任廣州的侄子陳封懷,相聚在廣州沙面的西餐館。陳寅恪在國外生活多年,飲食習慣趨同西方,早餐愛吃牛奶麵包。

  西餐館見證了不少陳寅恪與同仁的交往。在《陳寅恪的最後20年》中,記錄了上世紀50年代中山大學流傳的逸聞。陳寅恪與陳序經同席吃飯,喜歡西餐的陳寅恪對喜歡中餐的陳序經說:陳校長的「全盤西化」是假的,我的全「盤」西化才是真的。

  近代學人與西餐的淵源自然不僅在「吃」。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設有全美最早的研究和講授中國的東亞學系,培養了胡適、馮友蘭、徐志摩、陶行知等一批名人大家。東亞學系最初的設立則源自一位廣東臺山的華僕廚師的捐助與倡議——1901年,「豬仔」丁龍在結束數十年服務生涯後,請求僱主卡朋蒂埃出面,把他終生積攢的血汗錢,共一萬二千美元,捐獻給一所有名的美國大學,建立一個漢學系,來研究他祖國的文化。

  感動之下,卡朋蒂埃找到了母校哥倫比亞大學,並加捐了十萬美元巨款,更要求以「丁龍漢學」為講席教授命名。如今,在該校東亞語言和文化學院內,仍懸掛著丁龍的巨幅畫像。

相關焦點

  • 他們帶來拿手好菜…
    佛山地處粵港澳大灣區腹地,是嶺南文化重要發源地之一,有著深厚的粵菜文化歷史底蘊。在為期兩天的活動中,以佛山為代表的嶺南文化元素處處可見。在開幕式上,嶺南文化特色節目《粵菜江湖 風雲再起》拉開活動序幕,該節目展現的武術、粵劇,是嶺南的重要文化符號。在佛山的美食展位上,鑊耳牆、豐收大盤魚、雙皮奶等嶺南文化元素也隨處可見。
  • 宗族、族群意識是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
    每到清明,嶺南地區回鄉祭祖的人要比春節假期回來的人還多,甚至一些遠在海外的人也會懷著對故人的無限懷念之情,千裡迢迢地往回趕。  清明,不僅是對逝者的思念,更是情感的延續與傳遞。又值清明時分,記者走進極具地域特色的嶺南地區清明祭祖。  「宗族、族群意識是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具有世襲性強、穩定性高、凝聚力旺等特質。」
  • 《坤輿全圖》:融匯中西的傳世珍寶
    南懷仁竭力傳播西方文化,但礙於當時中西文化差異甚大,一般人很難接受西學。於是,久諳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之奧的南懷仁,不僅將中國特有的二十四節氣時間表繪於圖中,更是順應當時的天朝大國和世界中心的傳統文化觀念,將《坤輿全圖》以中國為中心,以穿過清朝京師的經線為子午線,以契合「中央之國」思想觀念,尋求皇權支持與文化認同。
  • 魔術師走進廣州永慶坊 創新演繹嶺南文化
    ,把嶺南文化與魔術糅合在一起,讓市民可以更好地體會歷史文化街區內極具嶺南傳統文化內涵和非遺手藝的「粵味」。  本次活動由廣州荔灣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辦,荔灣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荔灣區文化商旅發展中心、多寶街道辦事處協辦,活動旨在通過互動式體驗,充分展現荔灣在嶺南文化上的保護和活化,讓大眾能夠走進歷史文化街區,認識嶺南文化。
  • 梅關古道,嶺南第一關
    而蜚聲海內外的珠璣古巷呈現悠久博大的祠堂文化,浸潤其中,可了解廣府文化的來龍去脈。圖說:梅關古道 來源:網絡古道梅花 南枝落北枝開梅關古道翻越大庾嶺、位於江西省大餘縣與廣東省南雄市交界處,相傳由南遷越人首領梅絹的姓氏命名,這裡是南北交通要道,兵家必爭之地,被譽為「嶺南第一關」。
  • 日劇《歡樂南極廚》:一碗冷飯
    日劇引以為傲的「美食番」類型的式微是有目共睹的,除了「孤獨的美食家」井之頭五郎還在堅持不懈地吃,很少有新的美食番冒頭。堅持在美食番創作第一線的東京電視臺,在美食番的寒武紀裡推出了以南極為背景的《歡樂南極廚》(又譯《歡樂南極料理人》),題材也冷,南極也冷,只有飯是熱乎的,但放在這樣的環境裡,只能唱上一曲《涼涼》。《歡樂南極廚》改編自同名系列散文小說,作者西村淳本人就是海上保安廳的隊員,被派遣到南極給科考隊做飯。2009年,散文小說系列的第一部《歡樂餐桌》被改編成電影《南極料理人》上映。
  • 御彩酒家:吃粵菜嘆早茶,品味廣府飲食文化
    御彩酒家注重對廣府的情懷的傳承,同時融入現代元素,擅長將經典的茶點以創新的形式呈現出來。作為御彩酒家運營總監李永生及出品部行政總廚黃興強近期揭開御彩最新菜式的神秘面紗。御彩酒家每一季主打的都是當季最新鮮最時令的食材,在打好粵菜基礎的原則上加入其他地方的烹調方法和擺盤方式,帶來色香味俱全的新式粵菜體驗。據悉,本次推出的新菜式傳承了粵菜傳統特色,通過創新花式品種,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讚譽。
  • 美術新聞 | 「北江韻·廣府情」詩書畫作品展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由清遠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廣州市越秀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主辦,清遠詩書畫研究院、廣州市越秀區書法家協會承辦的「北江韻·廣府情
  • 從學徒到行政總廚,開啟了他的燜雞傳奇
    楊四爺能還原出很多香港知名酒樓的名菜,周圍朋友送其「嶺南第一鍋鏟」的諢號。食客們也紛紛誇讚:「楊生巨煮野食好叻架!」(他做的菜最好吃)。楊四爺21歲任北京王府井「順峰漁邨」 部門主廚,26歲任深圳「海港海鮮酒樓」廚師長,期間在各大烹飪賽事上獲獎無數,擔任過無數政商界名流的御用廚師。29歲到34歲間在3家頂級粵菜餐廳任行政總廚,手下帶領30多名廚師。
  • 彈奏嶺南四季生命樂章:大型民族器樂交響音·畫《四季嶺南》上演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伍尚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鄧勃2021年1月6日晚,大型民族器樂交響音·畫《四季嶺南》在廣州友誼劇院上演。音樂會集多媒體、器樂表演奏、粵曲演唱及交響音樂為一體,向觀眾展示了充滿魅力的嶺南人文與景觀,奉上了一場美妙而內涵豐富的音樂藝術盛宴。音樂會現場用音畫彰顯廣東人文底蘊「我們廣東文藝工作者要用廣東音樂彈奏出嶺南四季的生命樂章。」
  • 尋密嶺南|廣信探源——揭開趙佗蒼梧國與西漢蒼梧郡前後相承之秘
    西漢嶺南各郡之間原先並無統轄關係,隨著監察嶺南諸郡的交趾部刺史治所由最初的交趾郡改設於蒼梧郡廣信縣,封口才「意外」取代南越國番禺舊都而成為嶺南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由此發源衍生出後世所說的廣信文化或廣府文化。這種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實際也大大促進了中原文化在嶺南的生根與發展。
  • 當愁思遇見細雨,便成就了一首時空跳躍的宋詞,一生悲歡融匯其中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有豪放如辛棄疾的「寶煙飛焰萬花濃,試看中間白鶴、駕仙風。」不過小編本期為大家分享的這首《虞美人》卻是一首寫景傷懷詞,別有韻味,當愁思遇到細雨,便成就了這首時空跳躍的宋詞,一生悲歡融匯其中。《虞美人聽雨》宋代:蔣捷少年聽雨歌樓上。
  • 提升文史含量分量 彰顯文史特色特質 增強文史底蘊底氣
    原標題:提升文史含量分量 彰顯文史特色特質 增強文史底蘊底氣 甘肅省委副書記、省長唐仁健日前為新受聘省政府文史研究館榮譽館員、館員頒發聘書,並寄語他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進一步提升甘肅發展的文史含量和文史分量,彰顯甘肅文史特色和文史特質,增強甘肅文史底蘊和文史底氣,為全省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 作為「儒釋道聖地」,如今它卻聲名落寞,「嶺南第一山」如何重振?
    它盛名已久,素有「嶺南第一山」「百粵群山之祖」之稱。在明清士人筆下,「羅浮」二字甚至直接指代整個嶺南地區。 然而近年來,羅浮山在國內的名氣似乎與其歷史地位並不相符。提起羅浮山,人們更多想到的是養生勝地、負離子氧吧,而儒釋道三家聖地的名聲不再,昔日的聖地羅浮山似乎已泯然眾山。如何重振「嶺南第一山」?
  • 秋冬季廚房寶藏:圈廚家用智能蒸烤一體機
    還是在家做點營養可口的好,只是時間精力都有限,最好能迅速實現營養與美味的均衡,這時就輪到我們功能強大到無法形容的圈廚家用智能蒸烤一體機閃亮登場了。更強大的是自帶25道智能菜譜,為每道菜定製專有的溫度曲線和烹飪方式,匹配恰當時間。一鍵烹飪,只會水煮蛋的小白也能直升「米其林大師」咖位。本來就愛研究料理的寶寶,一臺蒸烤一體機在手,中西美食一機掌控,效率倍增。對下廚不在行的寶寶,也不用再面對各種複雜廚電,搞定這一臺,你就是無所不能的料理新星。
  • 「無問西東」是出自清華大學校歌嗎?清華大學校歌歌詞全文
    ­ 「無問西東」一詞,取自清華校歌「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影片也以清華校歌「西山蒼蒼,東海茫茫……」拉開帷幕。影片中沈光耀說:「我們這個社會從來都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