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敦煌學之命名、內涵、性質及定義的探索歷程

2020-11-22 中國社會科學網

  內容提要:現知「敦煌學」一詞於1925年由日本學者石濱純太郎最早使用,但影響不大。1930年陳寅恪先生在《敦煌劫餘錄序》中亦自創此詞,遂使斯學在學術界廣為人知。敦煌學的空間範圍應限於歷史時期的敦煌,其研究對象是以敦煌遺書、敦煌石窟藝術、敦煌史跡和敦煌學理論等為主,包括上述研究對象所涉及的歷史、地理、社會、哲學、宗教、考古、藝術、語言、文學、民族、音樂、舞蹈、建築、科技等諸多學科,其學科性質應屬新興交叉學科。

  關 鍵 詞:敦煌學/石濱純太郎/陳寅恪/交叉學科

  作者簡介:郝春文(1955- ),男,北京市通州區人,首都師範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主要從事敦煌學,隋唐五代史研究     

  

  一 、作為名詞、術語和學科名的「敦煌學」

  長期以來,中國學者一直認為「敦煌學」一詞是陳寅恪先生在1930年首先提出的。他在《敦煌劫餘錄序》指出:

  一時代之新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究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敦煌學者,今日世界學術之新潮流也。[1]

  直到1989年,池田溫先生在《敦煌學與日本人》一文中,指出日本學者石濱純太郎在1925年已使用「敦煌學」一詞①。2000年,王冀青先生用具體材料證實了池田溫的說法[2],提出「敦煌學」一詞的首創權應該歸於日本學者,而不是中國的陳寅恪。需要說明的是,石濱純太郎雖然在1925年大阪懷德堂的夏期講座上多次提到了「敦煌學」,其講座筆記亦被整理為《敦煌石室的遺書》單行本於同年出版。但因大阪並非當時日本的學術中心,而《敦煌石室的遺書》則屬於非賣品,印數很少。所以,石濱純太郎的「首創」不僅在國際學術界影響不大,在日本也是知者寥寥。緣於這樣的情況,我在2011年發表的《論敦煌學》一文中提出,沒有證據表明陳寅恪先生使用「敦煌學」一詞是否受到了石濱純太郎的影響[3]。2014年,秦樺林在《「敦煌學」一詞的術語化過程》一文中,提出石濱純太郎和陳寅恪是分別獨立地提出「敦煌學」一詞的[4],這應該是符合歷史實際的判斷。

  秦樺林還對「敦煌學」作為名詞和專業術語進行了區分。並認為敦煌學的術語化過程是在20世紀40年代主要由中國學者推動完成的[4]131-134。

  其實,不論是名詞還是術語,陳寅恪先生所起的作用都是決定性的:

  第一,陳先生的《敦煌劫餘錄序》首先發表於《史語所集刊》,該刊當時對國內外都具有很大影響;

  第二,《敦煌劫餘錄》作為北京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的第一部館藏目錄,是國內外研究者了解敦煌遺書必須參考的目錄,而使用目錄的人一般都會閱讀陳序;

  第三,陳寅恪先生在國內外學術界的人氣遠大於石濱純太郎。

  所以,就時間先後而言,石濱純太郎雖然在1925年就使用了「敦煌學」一詞,但並未導致該名詞的流行,因而僅具有掌故意義。陳先生創造的「敦煌學」比日本人晚了幾年,但經其振臂一呼,遂使這一名詞在中國學術界不脛而走,並激勵幾代中國人發奮從事斯學的研究。

  實際上,直到20世紀80年代,多數研究者都是模糊地使用「敦煌學」一詞,未遑探討其內涵、性質及意義。最早把「敦煌學」當作學科名來探索的,是周一良先生。雖然周一良先生並不同意把敦煌學看作一個學科,但他是依據學科命名的理論來考察敦煌學的。這和以往的研究者模糊地使用敦煌學大不相同[5]②。在此基礎上,我在《論敦煌學》一文中正式把敦煌學區分為名詞和學科名兩個概念進行討論[3]。

  可見,「敦煌學」一詞在敦煌學史上,曾以名詞、專業術語和學科名三種形式存在。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數學者逐漸把敦煌學看作一門學科,同時有部分學者不同意把敦煌學當作一門學科,也有學者繼續模糊地使用著敦煌學。

  二、敦煌學的內涵

  現知最早對敦煌學的內涵進行闡述的也是日本的石濱純太郎,他在前述大阪講座中把敦煌學區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敦煌學僅限於研究敦煌文物,廣義的敦煌學則包括吐魯番、庫車、和闐等地的文物[2]114-116。中國學者最早關注這一問題的是姜亮夫先生。他在《敦煌學之文書研究》指出:

  敦煌學之內涵,當以千佛巖、榆林窟諸石窟之造型藝術與千佛洞所出諸隋唐以來寫本、文書為主。而爰及古長城殘垣、烽燧遺蹟、所出簡牘,及高昌一帶之文物為輔。[6]

  劉進寶則把敦煌學的內容歸納為敦煌遺書、敦煌石窟藝術、敦煌學理論和敦煌史地四項之下[7]。李正宇更認為:敦煌學就是研究敦煌古代文明(如政治、法律、語言、宗教、文學、藝術、風俗等)和物質文明(如山、河、大地、自然環境、衣食住行等)的學問。它以敦煌人群、敦煌社會、敦煌史地、敦煌石窟、敦煌文獻、敦煌漢晉簡牘及敦煌同內地、周邊往來關係為依託,植根敦煌,以地名學,四外輻射,溯古通今,具體實在而又博大精深[8]。

  上文已經提到,我在《論敦煌學》一文中,首次將其分為兩種不同屬性的對象來進行討論。一種是作為歷史名詞或歷史概念的敦煌學,一種是作為學科概念的敦煌學。作為一個名詞或歷史概念的敦煌學,其內涵具有不確定性,每個使用者在遵守命名學原則的基礎上,都可以有自己的界定,每個讀者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可以見仁見智、人見人殊。對敦煌學而言,命名的原則就是它的空間範圍必須限定在歷史時期的敦煌,包括歷史時期敦煌管轄的地區。如果某個地區曾經一度歸敦煌管轄,這個地區在敦煌管轄的時間內可以劃入敦煌學的範圍。反之則不可。如果把歷史時期不屬於敦煌的地區劃入敦煌學的範圍,就違背了敦煌學因地名學的基本原則。所以,作為一個名詞或歷史概念的敦煌學也是有前提的,即它的空間範圍不能跨越敦煌及其管轄地區。只有在這個前提下,使用者才可以對敦煌學各說各話。比如吐魯番地區,歷史上曾經隸屬敦煌,在這樣的時期吐魯番地區當然可以劃入敦煌學的範圍。但在更長的歷史時期吐魯番並不隸屬敦煌,包括吐魯番文書所歸屬的主要時代。這樣看來,把古代的吐魯番和吐魯番文書整體劃入敦煌學的看法就不妥當了。當然,把***、西藏甚至更遠的地方劃入敦煌學的範圍就更缺乏依據了[3]。

  依據這樣的認識,劉進寶、李正宇先生對敦煌學內涵的歸納雖表述不同,但其實質都是以古代敦煌管轄的空間和遺存為中心,應該說都可自成一說,但劉的概括更為簡明。而姜亮夫先生的定義則稍嫌寬泛。

  總之,敦煌學的空間範圍應該限於歷史時期的敦煌,這一點現在已經成為學界的共識了。

  三、敦煌學的學科性質

  上文已經提到,最早對敦煌學的性質進行探討是周一良先生。他在王重民《敦煌遺書論文集》「序」中提出:

  敦煌資料是方面異常廣泛,內容無限豐富的寶藏,而不是一門有系統成體系的學科。如果概括地稱為敦煌研究,恐怕比「敦煌學」的說法更為確切,更具有科學性吧。[5]序3

  此後,他在《何謂「敦煌學」》一文中再次強調:

  「敦煌學」不是有內在規律、成體系、有系統的一門科學,用固有名詞構成的某某學又給人不太愉快的聯想,所以最好就讓它永遠留在引號之中吧。③

  林家平等先生認為:

  周一良先生等人的觀點,比較多地強調了敦煌資料各部分之間的差異性,否定了這些資料本身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敦煌文物文獻資料,大都產生於古代敦煌,共同的時空範圍,使它們之間必然地存在著內在的聯繫。遺書與遺書之間、遺書與遺畫以及佛窟之間、佛窟與佛窟之間、佛窟與墓葬以及建築之間、遺書與古城遺址之間、木簡與古碑以及遺書之間緊密交錯地聯繫在一起,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比較全面而真實地反映著古代敦煌特有的歷史風貌,同時也可窺見中國古代史、中西陸上交通史、中亞史的一些側影。[9]

  關於敦煌學的性質,林氏等首先提出其屬於「交叉學科。它不僅與其他相關學科部分地重疊交叉,而且敦煌學各部類之間也存在著交叉重疊關係」[9]77④。季羨林先生在《敦煌學大辭典》的「敦煌學」詞條中,主要依據敦煌學的研究對象,確定敦煌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的學科」[10]。李正宇則認為敦煌學「是包容了諸多單體學科,兼有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及意識形態科學的特殊學科」[8]1。

  以上關於「交叉學科」「綜合性學科」和「特殊學科」的定性,都是為了回答敦煌學的學科面貌與歷史學、宗教學等依據內容分類的學科存在差異的問題,其中「交叉學科」的定性最具有啟示意義。遺憾的是以上學者均未能在學理上對他們提出的學科定性進行論證,把敦煌學何以成立當作了不證自明的問題,因而也就未能有力回應敦煌學不能成為一個學科的質疑。

  四、敦煌學的定義及對其何以成立的理論論證

  作為一門學科概念的敦煌學,與作為一個名詞或專業術語的敦煌學有很大區別,其內涵應該有更加明確和具體的規定,不僅要證明它能夠滿足一門學科概念所需要的基本條件,還要對反對者提出的理由作出合理的分析。如上所述,認為敦煌學不能成為一門學科者最重要的理據就是:以地名學的敦煌學與依據內容分類的歷史學、宗教學等學科相比,學科面貌不同,不是一門有系統成體系的知識體系。針對這一認識,我在《論敦煌學》一文中將敦煌學的性質確定為新興交叉學科,而交叉學科的特點就是與傳統學科的面貌不同。如化學與物理學交叉形成了物理化學和化學物理學,等等[11]。物理化學和化學物理的學科面貌當然會與傳統的物理學科和化學學科不同。

  按現代學科分類,敦煌學的研究對象的內容不僅涉及宗教、歷史、語言、文學、藝術、民族等文科的諸多學科,還涉及醫學、數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的一些學科。所以,多科性或多學科交叉是敦煌學的本質特徵。但是,敦煌學不是其所涉及那十幾個學科的簡單綜合,更不是把它所涉及的那十幾個學科的全部內容統統包攬收容,變成一個多種學科的聯合體⑤,而是由各學科與敦煌有關的部分組成的新興交叉學科。

  作為交叉學科的敦煌學,與我們一般所說的交叉學科也有明顯的不同。一般所說的交叉學科是指不同學科在認識世界過程中,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為解決共同問題產生的學科交融,經過反覆論證和試驗產生的新的學科領域。其核心和實質是兩門以上不同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互相滲透,滲透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同一問題。而敦煌學的多學科交叉則只是不同學科的材料在同一地域空間(敦煌)的交叉。因為諸多不同學科的資料都是在敦煌發現的,所以敦煌也就成了敦煌學的特定空間範圍,是敦煌學區別於其他學科的特點和標誌。如歷史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從整體上看,這門學科不屬於敦煌學。但如果用敦煌出土的資料或研究敦煌地區古代的歷史問題,就屬於敦煌學的範圍;當然,用敦煌出土的資料或研究敦煌地區的古代歷史問題也還仍然屬於歷史學的範圍。這樣,敦煌學就與歷史學產生了交叉。其他如宗教、語言、文學等學科的情況可依此類推。所以,以地名學的敦煌學是由與敦煌有關的諸多學科的相關部分組成的集合體(表1)。

  表1 敦煌學

  

  表註:寇志剛繪

  因這個集合體與歷史學、宗教學等單體學科面貌完全不同,所以,才有學者認為敦煌學不是一門學科。但是,敦煌學並不是簡單集合體,而是具有內在聯繫、具有獨特理論和方法的有機集合體,是一門有內在規律、自成體系、自成系統的由新材料發現而產生的新興交叉學科[3]。以上論證最終從理論上解決了敦煌學何以成立的問題。

  關於敦煌學的定義,如上文所述,林家平先生等最早提出敦煌學是交叉學科,而季羨林先生則認為敦煌學是新興的綜合性的學科。這些論斷主要是對敦煌學的定性,也可以看作是敦煌學的定義。但一般來說,一個學科的定義應該包括該學科的性質、研究對象與目的等要素。按照這樣的要求,第一個定義敦煌學的學者是劉進寶,他指出:

  所謂敦煌學,就是指以敦煌遺書、敦煌石窟藝術、敦煌學理論為主,兼及敦煌史地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7]69。

  這個定義對敦煌學的研究對象作了高度概括,至今看來仍是相對比較準確的概括。當然,這個定義也有明顯的不足,即沒有突出敦煌學的交叉學科特性,而交叉性恰恰是敦煌學帶有根本性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我在《論敦煌學》中將敦煌學定義為:

  敦煌學是以敦煌遺書、敦煌石窟藝術、敦煌史跡和敦煌學理論等為主要研究對象,包括上述研究對象所涉及的歷史、地理、社會、哲學、宗教、考古、藝術、語言、文學、民族、音樂、舞蹈、建築、科技等諸多學科的新興交叉學科[3]。

  這個定義既包括了敦煌學的研究對象及所涉及的學科,也強調了其學科屬性為新興交叉學科。

  注釋:

  ①池田溫《敦煌學與日本人》,1989年日文初刊;譯文載《國際漢學》第1期,商務印書館,1995年,第205頁。

  ②又見周一良《何謂「敦煌學」》,《文史知識》1985年第10期;後收入同作者《魏晉南北朝史論集續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③周一良《何謂「敦煌學」》,《文史知識》1985年第10期;後收入同作者《魏晉南北朝史論集續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④又見林家平、寧強、羅華慶《中國敦煌學史》,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年。

  ⑤李正宇《敦煌學導論·緒論》認為敦煌學「是包容了諸多單體學科,兼有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及意識形態科學的特殊學科」(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頁);李並成主編《敦煌學教程》也認為敦煌學「實際上是一門包括許多學科的群體性學問」(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12頁)。  

  原文參考文獻:  

  [1]陳寅恪.敦煌劫餘錄序[J].「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30,1(2):231.

  [2]王冀青.論「敦煌學」一詞的詞源[J].敦煌學輯刊,2000(2):112-117.

  [3]郝春文.論敦煌學[N].光明日報,2011-02-17(11).

  [4]秦樺林.「敦煌學」一詞的術語化過程[J].敦煌研究,2014(6):130-131.

  [5]周一良.序[G]//王重民.敦煌遺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序1-4.

  [6]姜亮夫.敦煌學之文書研究[G]//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第2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26.

  [7]劉進寶.試論敦煌學及其研究對象:兼與林家平等同志商榷[J].甘肅社會科學,1988(5):69.

  [8]李正宇.敦煌學導論[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8:1.

  [9]林家平,寧強,羅華慶.試論敦煌學的概念、範圍及其特點[J].蘭州學刊,1984(1):74.

  [10]季羨林.敦煌學[M]//季羨林,等.敦煌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17-18.

相關焦點

  • 不直接從框架、假設樹、MECE入手,迂迴到屬性、概念、定義、內涵
    不直接從框架、假設樹、MECE入手,框架、假設樹、MECE其實就是直接面對「邏輯的應用了」,而要了解啥是「框架、假設樹、MECE」,要迂迴到屬性、概念、定義、內涵、外延、劃分,以迂為直,看似繞了一條很長的彎路「屬性、本質屬性、概念、定義、內涵、外延、劃分」,其實對於這條彎路來說,卻直達「框架、
  • 2020中考數學知識點之多邊形的定義及性質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中考數學知識點之多邊形的定義及性質,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多邊形:在平面內,由一些線段首尾順次相接組成的圖形叫做多邊形。   2.多邊形的內角:多邊形相鄰兩邊組成的角叫做它的內角。   3.多邊形的外角:多邊形的一邊與它的鄰邊的延長線組成的角叫做多邊形的外角。
  • 人的定義:人這類事物,再到事物的本質屬性,再到內涵,最後定義
    溫馨提醒:這篇文章深入探討內涵與本質屬性,最後形成對人這類事物相應概念的一個定義。人,是一個只有一個字的詞語,是一個長度最短之一的詞語,只有2個筆畫,夠簡單了,三歲的小朋友都會寫這個字了。但要折騰清楚人這個詞語所對應的概念,其實沒那麼簡單,可以說是超級複雜的。
  • 教案|光合作用的探索歷程
    01 知識點概況分類:基礎時長:0.5h具體知識點: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場所光合作用的探索歷程02 知識點內容光合作用概念: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 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對它有所認知,就是內涵,最後就是定義了!
    這要從事物的屬性開始談起,事物是有屬性的事物,事物的屬性分為2種,其一是性質屬性,事物自身有很多性質屬性;其二呢,是關係屬性,事物與其它事物存在關係屬性。一個事物可以被認知,就是通過它的屬性。事物在大腦中反映出來,就是人們對它屬性的認知。說好了事物與屬性,就可以談概念了,概念亦即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方式,此處的本質屬性也是指事物專有的屬性。
  • 城市夜景亮化工程_照明的定義與內涵
    城市夜景亮化工程_照明的定義與內涵,燈飾包含了城市功能照明和城市景觀照明的雙重內容。住建部下發的文件,明確了城市照明的含義,即城市照明是城市功能照明和景觀照明的統稱,主要是城市範圍內的道路、街巷、居住區、橋梁、隧道、廣場、公園、公共綠地及建築等功能照明和夜景照明。
  • 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不停,空間站領域的先驅,禮炮一號的歷程
    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不停,空間站領域的先驅,禮炮一號的歷程探索宇宙空間是人類一直以來不斷進行的一項偉大事業,這決定了未來地球資源耗盡時候人類可以有更多的出路可以選擇,飛出地球選擇一個其他星球生活1971年,前蘇聯宇航局在軌道空間站項目上投入了巨大的資金和科技力量,製造出來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軌道空間站,因為前蘇聯這個龐大的外空間科學項目的名字是禮炮,所以這第一個成形的空間站被正式命名為禮炮一號,並且在1971年4月19日成功發射升空,順利進入了預定的繞地球軌道運行。
  • 性質定義與物質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歸納分類
    定義:性質本身是能力、本領、也可以說是能夠對外所起的作用。是物質或體系呈現給客觀世界的一種形象或狀態。維基百科沒有對性質做出明確說明,只是列舉了材料、數學、物理、法律幾方面的定義;而百度同樣沒有具體說明,它只是有關於性質的四點解釋,即稟性氣質、質地、特性本質、事物本身具有的與其他事物不同的根本屬性。兩個百科的不足是採用性質來解釋性質,這是其明顯的不足之處。
  • 線性代數入門——伴隨矩陣的定義及其基本性質
    在「行列式」一章中我們介紹過代數餘子式的概念,由此可以定義方陣的伴隨矩陣,它與下一節中要介紹的逆矩陣有密切聯繫。本節我們介紹伴隨矩陣的定義及其基本性質,並介紹一些關於伴隨矩陣的典型例題。關於代數餘子式的概念及行列式按行(列)展開的基本知識見下文:線性代數入門——代數餘子式的概念及行列式按行(列)展開的相關結論二、對伴隨矩陣概念的一些補充說明。
  • 中國從古至今的天文發展歷程,人類對星空的探索,從未停止腳步
    我不知道你是從何時起對宇宙產生好奇,或許是在某個夏夜乘涼的夜晚,我們抬頭望天,看到滿天星雲,在心底深處自然而然的蔓延出一種探索欲,一種好奇感。有時候我會想,探索浩瀚無垠的星空是否就是人類的終極使命?仿佛被銘刻進我們每個人的基因,從古至今,一代人換一代人,多少事物在起起落落,唯獨人類對星空的探索從未停止。
  • 以人名命名的計量單位~~
    計量單位安培,簡稱安,是表示電流量的計量單位,以法國物理學家安培的姓氏命名。定義過程:安德烈•瑪麗•安培1820年提出了著名的安培定律。1908年在倫敦舉行的國際電學大會上,定義1秒時間間隔內從硝酸銀溶液中能電解出1.11800.02毫克銀的恆定電流為1安培,又稱國際安培。
  • MECE及邏輯樹是以屬性-內涵-概念-定義-外延-劃分為認知基礎!
    屬性、本質屬性,概念、內涵、定義、外延、劃分、MECE、邏輯樹,是一串下來的。屬性-內涵-概念-定義-外延-劃分作為MECE-邏輯樹的認知基礎,或者說MECE及邏輯樹是以屬性-內涵-概念-定義-外延-劃分為認知基礎!
  • 微積分之第二坑:函數定義域缺失
    微積分之第二坑:函數定義域缺失微積分學習中除了對於抽象函數重視不夠導致對函數的內涵和外延無法弄清楚造成後續很多概念產生混淆之外,最為低級的「坑」則是不關注函數的定義域。我們知道在中學期間學習的都是基本初等函數:常數函數、冪函數、對數函數、指數函數、三角函數和反三角函數,這些函數的定義域都是自然定義域,大家都很清楚,而對於初等函數來說,則增加了函數的四則運算和複合運算,這需要對和函數、差函數以及其他關於函數的四則運算、混合運算構成的新的函數的自變量的範圍進行界定,也就是求定義域。
  • 2021初中七年級幾何知識點:正方形的定義及性質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初中七年級代數知識點:正方形的定義及性質,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定義:有一組鄰邊相等並且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叫做正方形   2.性質:   (1)正方形四個角都是直角,四條邊都相等   (2)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並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3)正方形的一條對角線把正方形分成兩個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4)正方形的對角線與邊的夾角是
  • 深刻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內涵,對理解物質運動至關重要
    導讀:如何加深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內涵,此文可以幫助你。在這裡再補充一下牛頓第一定律的內涵:(1)提出了力概念的科學的定性定義。牛頓在表述他的第一定律前的定義中明確提出:力是對物體的作用,使物體改變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 以赫茲之名命名現在的文明
    &34;我們始終在使用這個詞,卻不知道命名信號頻段的詞為什麼叫赫茲。原因是,信號是一種電磁波,而發現電磁波的人,叫赫茲。1857年2月22日,亨利希.赫茲生於德國漢堡的一個富裕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律師。小時候赫茲就展現出了自己過人的材質以及實驗才能,並且由於各科成績突出,老師建議他去學東放學!
  • 漫談雷射器的發展歷程
    雖然世界上第一臺雷射器誕生於1960年,但要追溯雷射器的發展歷程,還得從1917年說起,這一年,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發表了一篇名為《關於輻射的量子理論》的文章,建立了「受激輻射」的理論,為四十多年後雷射器的誕生奠定了理論基礎。  什麼是受激輻射?
  • 2021年初中七年級數學知識點:正方形的定義及性質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七年級數學知識點:正方形的定義及性質,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定義:有一組鄰邊相等並且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叫做正方形   2.性質:   (1)正方形四個角都是直角,四條邊都相等   (2)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並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3)正方形的一條對角線把正方形分成兩個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4)正方形的對角線與邊的夾角是
  • 習近平定義新內涵
    剛剛,習近平主席給出了權威定義——  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 。  新時代東風浩蕩,中國夢曙光在前。在撫今追昔之中,在繼往開來之時,習近平主席以激昂的語調、飽滿的情感,講述我們的偉大民族精神,讓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更讓人觸摸到其中深沉的意蘊、豐厚的內涵。
  • 探索生命演化的歷程,才是最迷人的事
    貫穿所有生命歷程或者聯繫所有生物物種的最基本的東西又是什麼呢?探索生命演化的歷程,才是最迷人的事!D叔一家和鄰家小寶洛凡像是被生命旅程選中的人,總是在一些機緣巧合中穿越回地質演化史的某個階段,在一段段奇妙的探險之旅中獲取生肖秘鑰,啟動幻本,平安的回到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