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洪萬生為臺灣師大數學系退休教授,研究數學史,並為臺灣「 HPM 」發起人,《數理人文》編委;強調數學史在數學教學中之功用。洪更是臺灣數學科普的推手,與學生翻譯多本科普書,廣撰科普書評,目前更推動以文學小說來促進數學之普及化。】
《數學女孩》的數學學習與結構美學
前言
臺灣出版商引進結城浩的《數學女孩》系列,一開始應該是出自數學普及面向的考量,而非我們現在更感興趣的數學小說文類( genre )。現在,就國內所出版數學小說(mathematical fiction,主要是中譯本)的敘事風格來說,《數學女孩》是非常獨特的一個系列,這是因為作者在本系列中,忠誠地分享了他自己的數學學習心得。不過,他除了這種在「小處」斤斤計較、吹毛求疵的「著手」之外,還不斷地高舉他的結構美學大旗,向讀者宣示數學「旅行地圖」的重要意義。
在本文中,我所討論的《數學女孩》系列共有四本,依中譯本發行順序如下:《數學少女》(臺灣:青文出版社,2008. 大陸: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數學女孩:費馬最後定理》(臺灣:世茂出版公司,2011. 大陸: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數學女孩:哥德爾不完備定理》(世茂出版公司,2012),以及《數學女孩:隨機演算法》(世茂出版公司,2013)。由網路出版資訊得知,結城浩又出版了《數學女孩:伽羅瓦理論》。不過,由於該書尚未有中譯本,本文姑且不論。在此,我打算依序先簡介前述四書(都各有10章)的內容,最後再綜合評論作者的敘事風格,及其對於我們的(中學)數學知識活動所可以帶來的深刻啟發。
《數學少女》
本書數學主題是分拆數(partition)(第 10 章)。作者利用生成函數(generating function),先找出費氏數列(或斐波那契數列)的一般項,從而說明後者如何成為分拆數(partition)的上界:。所謂分拆數,是指給定正整數,將用小於或等於的正整數分拆的所有可能情形之個數。例如,4=4=3+1=2+2=2+1+1=1+1+1+1,故。正如蘇俊鴻指出:「雖然分拆數的主題在數學上並不讓人驚奇,作者卻能由高中所學得的數學知識出發,將這個主題的相關數學知識一一連貫起來,值得我們為作者的努力鼓掌。」
作者以數列謎題引導本書前三章的討論,而這三章(〈數列與規律〉、〈名為算式的情書〉及〈 的華爾滋〉)與第 5 章〈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的關係〉,可說是高中數學的簡要複習。不過,在第2.9節中有關「方程式與恆等式」與算式的「積的形式與和的形式」之單元,作者運用八頁的篇幅,「細緻且透徹地將算式的基本定義,好好提點了一遍」,讓身為數學教師的蘇俊鴻大為感動,他「自問在課堂上的傳授都無法做到」。由此,我們也看出作者念茲在茲的,是對於數學知識本質的解說。同時,他也不吝於分享個人的數學學習的心路歷程,譬如第5.5節〈所謂讀數學〉的內容,就十分貼近高中生的學習經驗。
作者也藉由費氏數列(第4章)與卡塔蘭數(Catalan numbers)(第7章)引進生成函數,以及如何運用生成函數求數列一般項的方法。至於第6章有關微分與差分(連續與離散)的對比,則是討論連續觀點下的數學定義、如何在離散觀點下尋找合適對應的定義。因此,微分 vs. 差分;積分 vs. 和分,這種「悠遊於兩個不同世界的方式」,連結了數列與生成函數兩種不同的數學主題。
此外,本書第8-9章有關黎曼函數的內容,涉及的討論(,第8章),以及泰勒展開式與貝塞爾問題(即)(,第9章)。針對前者,作者特別利用摺積的概念與方法,以及黎曼函數與尤拉(歐拉)積及調和數列的關係:
證明質數有無限多個。針對後者,作者的目的,顯然就是介紹尤拉(歐拉)如何利用邏輯上站不住腳的「類比」方法,發現而這也讓十八世紀的尤拉(歐拉)老師成為本書的偶像。為此,作者還特別處理了代數基本定理及其相關的根與係數關係。而有關此一貝賽爾問題解法的「重新發現」,作者刻意安排最缺乏數學自信的一位女主角蒂蒂完成,在數學學習方面的確頗富深意。
本書主角除了蒂蒂之外,還有第一人稱的「我」(高二男生),他的同學米爾迦是一位數學才女,經常對他「發號施令」。至於蒂蒂(或蒂德拉)則是他的高一學妹,喜歡纏著男主角發問,但是,一直不清楚自己的數學潛力。他們三人之間的對話除了數學的解題探索、經驗分享之外,甚少涉及日常生活點滴,但是,對白中也洋溢著少男少女情懷,讓熟悉日本輕小說敘事的讀者深感親切。除了上述的敘事特色之外,本書還洋溢著數學史的洞識,譬如在第2.10節〈數學公式的背後是誰?〉,作者就指出:「在算式背後都有一段歷史,當我們在讀算式的時候,就像是和無數的數學家格鬥」,因此,「會花時間理解是一定的」,同時,「當我們展開一道算式,就是超越了幾百年的時光;在我們面對算式時,我們都是小小的數學家。」這種運用數學史的縱深來賦予數學知識活動的意義,當然是本書的主要敘事特色。
作者的「縱深」關懷也表現在(譬如)複數平面的引進,在此,他提出高觀點的方法論反思,也非常具有啟發性:「從整數到實數的數線,再從數線到複數平面,不斷地思考更高的次元。於是表現就變得簡單明瞭,可以說越簡單明瞭,就越象徵『理解』吧。」而這,當然也連結到他的結構關懷。
另一方面,這種結構關懷也表現在「跨界」的連結上,譬如作者推許生成函數是操作數列為一個有效方法,其原因就在於利用「生成函數求得斐波那契數列一般項,就像原本捧在手上快要散落的數列,被名為生成函數的一條線串起來」,且最終得以讓相關數學主題成為具有結構的一個有機整體(organic whole)。而這,也很好地解釋了何以作者在本書適當脈絡中數學「旅行地圖」。
《數學女孩:費馬最後定理》
本書數學主題當然是第10章的費馬最後定理。前四章介紹初等數論,作者一再強調代數 / 數論與幾何之連結意義,不過,其內容層次大致止於高中數學課程。第1章主題是時鐘或模數算術,作者利用具體例證,說明由特殊推論到普遍的數學方法論意義。第2章主題是畢氏定理的數論版——畢氏三元數,因為這是為了費馬最後定理的討論,而進行暖身的必要的工作,尤其它們還對應到單位圓上的有理點。作者顯然利用此一連結,說明「原始畢氏三元數組有無窮多個」等價於「單位圓上的有理點有無窮多個」,從而指出「尋求方程式的解」(代數命題)與「用圖形捕捉事物」(幾何命題)之關連。第3章主題是互質,作者當然討論分數運算如通分與約分、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以及這兩個概念之關係、質因數分解及其運用指數表現式之幾何表徵,而且再一次指出數論與幾何之連結:「深具內涵的幾何特性,讓我們的表現更為豐富」。第4章主題是反證法或歸謬證法,其例題是有關根號2為無理數之證明。作者在本章提供了兩個證明,並企圖說明這種證法在方法論上之意義。
第5章主題是可以分解的質數,其內涵已經超越一般高中數學範圍了。在本章中,作者除了利用一、二次方程的解來定義新數之外,還為了引進高斯整數( Gaussian integer),其中a,b為整數, ,而說明複數的幾何表徵及其運算意義,最後,在比較整數與高斯整數異同之後,說明「會粉碎」的質數之意義。第6章主題是交換群(的眼淚)。正如前一章,本章內容也超越一般高中數學範圍,其各節單元有結合律、交換律、單位元、反元素、群與最小群,以及同態等等抽象代數的概念。這些當然都是為了第7章之後的抽象數學之引進,所做的預備工作。第7章主題是呼應第1章的(視髮型為)模數,以及由此引出的群、環、體等抽象代數結構。其中,針對模數p為質數時,由剩餘類環變為體之討論,對於高中學生而言,則是非常抽象的主題。第8章主題是無窮遞減法,其中,作者不憚其煩地說明了費馬如何利用這一方法證明沒有非無聊的(non-trivial)整數解,從而印證了費馬在丟番圖的《數論》(Arithmetica)拉丁版頁邊空白處所寫下的備註,並非無稽之談。有了前述準備,作者在本書最終章(第10章)討論費馬最後定理的「證明」。作者為了讓讀者多少掌握一點有關此一偉大證明輪廓,特別提供了一個證明的概略。基於此,他還進一步介紹橢圓函數,模曲線與自守形式。最後,懷爾斯在橢圓曲線與自守形式之間成功地搭起一座橋梁,而完成了費馬最後定理的證明。至於第9章主題,則是最美麗的數學公式:,它也是小川洋子的著名小說《博士熱愛的算式》的主題。結城浩顯然意在利用這個許多讀者已經熟悉的歐拉算式,來說明冪級數如何在指數函數與三角函數之間,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梁。當然,所謂的歐拉公式與複數平面之關連。在本章末,作者引述吉田武《虛數的情緒》說明這個算式「是由最有用的兩個常數,即『納氏常數』及『圓周率』這兩種『虛數』居中結盟而成。」【註:納氏常數是指歐拉數e,自然對數的底數,因為它是由納皮爾(Napier)所發明,故有納氏常數之稱。這是清代中國數學家的中譯,後來日本數學家襲用之。】不過,作者顯然也運用本章,再度表達他對歐拉老師的高度崇敬。
本書的主角除了《數學少女》的二女一男外,有多了男主角「我」的表妹由梨。此一國中生角色的安排,讓本書的數學對話顯得更加貼近中學生的數學經驗。
(待續)
==================
本文摘自《數理人文》雜誌第二期「數學與物理」(International Press of Boston(臺灣),2014年),轉載請註明原文及譯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