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不神秘,也非玄學

2020-10-30 學什

自從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的消息播出之後,量子科技激起了一波話題熱潮;並且,量子科技相關股票,也迎來了一波上漲。不論是投機的還是投資的,都在這一波熱潮中有所獲益。

不過,對量子世界的淺薄認知,也使得很多人將量子與哲學、玄學聯繫在一起,似乎懂了量子科學,就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本文試圖通過淺顯的解釋,帶領各位讀者認識目前科學家們探索的量子世界,揭開量子世界的玄學面紗。

1

首先解釋一下量子的概念,它與「經典」相對應。比如量子力學之於經典力學,比如「微觀」之於「宏觀」。它描述的是原子及比原子還小的微觀世界的物理現象,研究的是質子、中子、電子、夸克、光子等微小粒子。

在量子世界中,傳統的觀測手段都失去了效用,科學家們尚沒有找到更為有效的方法來實現對量子世界的觀察。

主要原因就在於,我們目前能夠實現的所有觀察手段(從天文望遠鏡對宇宙的觀察,到電子顯微鏡對分子級物質的觀察),都是通過光、電子等作為媒介,與被觀察對象發生反應,從而實現觀察的目的。比如,我們觀察一輛火車的運動,是火車將光漫反射到我們的眼睛內,然後經過神經反應,在我們的大腦中形成影響。

整個過程中,光(或者叫做光子)實現了信息的傳遞,但對火車並沒有什麼影響。所以,不論多少光子打在火車上,並經過火車反射到我們眼睛中,都不會影響火車的運動軌跡。

經典力學因此會在宏觀世界中成立。

但是,在量子世界中,在對光子、電子、甚至夸克的研究中,科學家們並沒有找到既可以對光子、電子進行觀察,又不會影響它們的狀態的媒介。

甚至,很多科學家相信,量子世界中的很多粒子已經接近不可再分,我們永遠不會找到可以對量子世界任意觀察,卻不會改變其狀態的媒介。

基於此,人類對量子世界的認識,可能會永遠停留在盲人摸象階段:發現的所有現象都是事實,但永遠也不會看到量子世界內部的真實場景。

2

想要對量子世界有相對比較正確的認知,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忘記義務教育中關於原子分子的知識。

上圖所示為碳原子模型,它質子、中子和電子的形狀是球形,是粒子狀態;但在量子世界中,卻並非如此。科學家們發現,原子、電子、光,既有粒子的屬性,又有波的屬性。

想像一下,碳原子內部是一個原子核,外部的電子則是以波的形式存在的混沌狀態,只有檢測的時候,它才會以粒子的形式從軌道的某一處顯現出來;平時則是以波的形式存在在軌道的任意一點。

PS:需要說明的是,任何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特徵。

1924年,德布羅意基於這一現象提出了物質波的概念,即一切宏觀粒子都具有與本身能量相對應的波動頻率或波長,也叫德布羅意波長。

λ=h/p,其中p:動量, λ:波長,h:普朗克常量,h=6.626×10-34m2·kg/s;

它將粒子和波的特性統一起來,並告訴我們,現實世界中的一草一木,除了有體積、質量、速度等粒子的屬性外,也具有波長、頻率等波動的屬性。

只不過波長相比其他的宏觀尺度太小,我們無法觀測罷了。

3

科學家們在追尋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本質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就是:沒有辦法同時確定電子的位置與動量(p=mv),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當你確定電子的位置時,就無法確定它當時的速度,反之亦然。

換句話說,在測量之前,電子可能會出現在任何位置,但在測量的一瞬間,電子坍縮為某一個確定的位置。這被稱為波函數坍縮。

結合波粒二象性,或許就比較好理解:在測量之前,電子以波的形式存在於它所有可能的區域;而在測量的一瞬間,電子就會以粒子的狀態出現,並被我們測量到。電子的測量之前的狀態被稱為電子的量子「疊加態」。

1992年,物理學家施特恩和格拉赫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將一束銀原子射線穿過不均勻的磁場,最後觀測到射線分成兩束。這說明同類原子也存在不同的特質。粒子的這一特質,被稱為自旋。

自旋是粒子的內稟性質,與生俱來,不可改變。很多人將它比作是地球的自轉——有點類似但完全不同。地球自轉是連續的且可持續的,但粒子的自旋卻是量子化的。單一原子、電子或光子,都帶有正半奇數(1/2、3/2等等)或含零正整數(0、1、2)的自旋。

如果把自旋理解為粒子的自轉,就會掉進很大的坑,畢竟當我們把它比作自轉時,就忽略了粒子所具備的波的特性。

同樣,自旋也服從「疊加態」。測量前,自旋狀態為「+1/2」和「-1/2」的概率可以各為50%,也可以是80%和20%,49%和51%,就像水塘裡的魚一樣,你永遠猜不透它現在在哪裡。

關於疊加態的解釋,量子理論界大佬薛丁格始終無法接受,於是提出了「薛丁格的貓」的思想實驗,以說明其荒謬性。

薛丁格本想藉此說明,量子理論中的「疊加態」是不存在的;結果卻訛傳成,在量子世界中,貓可以同時處於生和死兩個狀態。

結果,玄學大佬們不聽,認為薛丁格的貓就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4

針對量子世界中的種種反直覺的現象,科學家們起了爭執。他們分成了兩派,一派是以波爾為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人數佔優,另一派是愛因斯坦、薛丁格、德布羅意。爭論的核心則是,量子世界中的不確定性原理。

愛因斯坦相信,一定存在某種隱變量,無法感知又確實存在,是它的影響導致了「疊加態」看似成立,一旦我們找到了這個隱變量,我們就能很輕易知道測量前的粒子狀態。

但哥本哈根學派以及後續的很多試驗告訴我們,這個「隱變量」不存在。

為了駁斥哥本哈根學派,愛因斯坦和另外兩位科學家設計了一個新的思想實驗:一個不穩定的大粒子衰變成兩個小粒子(A和B),分別飛向兩個不同的方向,並假設A自旋為「上」,那麼根據守恆定律,無論相距多遠,只要沒有外界幹涉,它們的速度永遠相等反向,自旋取向也永遠相反。

此時,由兩個人(甲和乙)分別對兩個例子測量,其中,甲可以精確測量A的速度,根據能量守恆,就可以知道B的速度,同時,乙可以精確測量B的位置。這樣,就違背了「不確定原理」。

愛因斯坦的這個思想實驗中的兩個粒子相互糾纏的現象,被後來的科學家通過實驗證實,的確存在量子糾纏現象:處於相互糾纏的兩個粒子,一旦測量其中一個粒子的狀態,另一個粒子似乎總能瞬間「感知」到第一個粒子的狀態,並調整到與之相對應的狀態,無論距離相隔多遠。

量子糾纏,已經到了目前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尚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

根據科學家能解釋的劃歸到科學領域,科學家解釋不了的劃歸到玄學領域的原則;量子糾纏也肯定和玄學、精神世界、靈魂等等有關係。

關於量子糾纏的探索仍在進行,但基於量子理論的一些應用,比如量子計算機、量子通信正在不斷取得突破。

有一段時間經常會看到量子時代到來後,傳統的計算機將被量子計算機所取代……

嗯……也別想太多,從目前來看,量子計算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彌補當前經典計算機的一些不足,但是做不到替代,它的應用領域不會是終端消費者。如果有人告訴你,未來人人一臺量子計算機,那基本上就是忽悠。

不過,量子通信技術的實現,對國家和個人的信息安全,確是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會讓網際網路洩密、監聽成為歷史。

至於具體的技術原理和實現手段,太複雜,作者也沒有完全看明白,就不說了。

相關焦點

  • 量子物理學與玄學之間的秘密
    在這裡,量子糾纏技術讓人聯想到量子信息的傳遞領域。經過三國、魏晉時期推崇玄學。今天,玄學主要以易經和風水為基礎。雲南的驚馬槽山谷不管是馬還是狗都不敢過去。每當雷雨來臨,都會有吵架的聲音。從上古時代的《周易》到今天的玄學,都在告誡人們要敬畏自然。量子糾纏是微觀世界的科學理念。天地地理人的和諧是宏觀玄學的基礎。有一天,有一天,我看到一個陌生人。不自覺地悲傷地哭。你和陌生人,這兩個量子系統中兩個量子的糾纏和感應觸動了你的心。
  • 「玄學」的解釋最後歸納到「量子力學」,經典物理學:這鍋我不背
    什麼是「玄學」呢?首先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一章中有「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樣的話語。魏晉時期很多人崇尚老子,於是獨立出一個新的派別——玄學來專門研究那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古代有煉丹師,這個大家都知道,實際上這不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化學」嗎?
  • 揭秘量子糾纏與玄學之間的秘密
    2016年,我國發射了第一顆量子衛星「墨子號」,也是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中國邁進了又一個科技領域前沿。玄學玄學是道教的一種分支或改進的一種。歷經三國,魏晉時期,推崇玄學。而如今,玄學主要以易經和風水為基礎理論。山東大學設立了易經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東南大學設立有風水專業。
  • 在線算命,東方神秘玄學為何難敵西方星座塔羅?
    打著神秘玄學的幌子肆無忌憚地收割「智商稅」,這些所謂的「大師」他們的結局似乎並不讓人意外。可即便如此,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玄學生意的龐大紅利依然能夠源源不斷地吸引越來越多的入局者。 但這些入局者們,一方面要給自己的生意披上神秘的外衣,另一方面又要時刻當心墜入違禁的「深淵」。因此,能巧妙地避開雷區,又不至於丟掉玄學帽子的神秘西方「力量」很快成了大師們眼中的香餑餑。
  • 量子並不神秘,別往神秘主義扯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解釋不通,穿越時空。」網絡上的這句調侃深入人心,也說明在很多人心目中,量子力學是一門神神秘秘的學科,似乎與神秘主義、唯心主義聯繫在一起。我看見一位信奉「量子佛學」的網民,他提出了他的疑惑:「既然唯物主義強調物質是第一性,為什麼病人的心理狀態可以影響到身體機能呢?這還不能說明唯心主義的正確嗎?」
  • 打破量子計算"玄學"印象 百度加速量子科技實踐應用
    量子計算不再是人們想像中的"玄學",正在成為未來最重要的生產力之一。近日,全球知名投資諮詢公司InvestorPlace評選四支值得近期入手的量子計算股票,IBM、AT&T及百度等公司入選。
  • 中科院郭國平:現在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量子計算機 量子是科學不是玄學
    近日,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本源量子計算公司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郭國平做客36氪主辦的「超級觀點」欄目,就量子計算的定義,量子計算與經典計算的關係,量子計算的實現路徑與行業應用,國際視野下的量子計算競爭格局等熱點話題,進行了深入分享。
  • 繼NVH玄學之後,底盤性能也變成了玄學?
    作為一個底盤性能工程師,我也跟搞NVH的同僚開過這樣的玩笑,不料卻被回懟:「我不覺得NVH有多玄學,如果非要說玄學的話,我覺得你們搞底盤的才更像玄學。」乍聽下來,玩笑而已;仔細想想,很有道理。如果說NVH=Not Very Happy的話,可能VD=Very Dramatic(非常具有戲劇性)吧。
  • 東方玄學和西方科學
    有人問:「老師,東方玄學很厲害,為何近代沒有偉大的科學發明?現代我們用的手機、高鐵、飛機無不依賴高科技的創造,但是東方玄學沒有做出什麼傑出的貢獻吧!」答:「這個問題很有深度,確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近代科學高度發展的根源,來自於信息技術的革命,而發明信息技術的源頭是什麼?
  • 網際網路玄學,在線算命
    網際網路時代,萬物皆可聯網實現「網際網路+」,作為傳統文化的算命佔卜也不例外。那麼21世紀了,以往「神神叨叨」的玄學,在計算機技術與AI技術的加持下,會有什麼不一樣嗎?
  • 量子疊加量子隧穿論薛丁格的貓是如何修真成不死不活之身的
    世紀之前,我們重複第一個實驗並重新推理,西方部分物理工作者認為光是一種獨立物質,他們分不清光源,光子,光波,出於好奇,實驗物理派做了一個實驗,發現了光速和光源的運動慣性無關,薛丁格的貓正是此時悄悄潛伏在了人類社會。
  • 對佔星學和玄學,最有天賦的四個星座
    天蠍座的人,對神秘的事情有一種天生的洞察力。甚至天蠍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對人性有了特別清晰的了解。越是神秘,甚至別人自己都沒有覺察到的事情,天蠍反而很明白。天蠍在水星同樣有這種神奇的力量。他們的預感也非常非常的強烈。做夢,第六感,甚至隨口的一句話都可能會說中事物的關鍵點。摩羯座和水星在摩羯座。摩羯座是一個非常相信因果輪迴的星座。
  • 纏繞的意念:當心理學遇見量子力學
    量子物理學的否定了「剛性小球」作為物質的基本單位。亞原子粒子既是粒子又是波,具體屬於什麼狀態,取決於你的觀察方式。在量子論和相對論之中,能量和物質的界限是模糊的。特別是弦理論,認為組成所有物質的最基本單位是一小段「能量弦線」,電子、質子、夸克之類的基本粒子,都是由佔有二維時空的「能量線」所組成,本物質不是佔據空間單獨一點的基本粒子,而是一維的弦。
  • 高贊回答:為什麼有人相信玄學,而且分析得頭頭是道?
    本人研究周易,不敢張狂,只能說初窺門徑,「如何看待周易、五行這一類神秘學」,其實我鬥膽做一個分類,你說出來的這些,包括還沒有說出來的命理風水等等,我們都可以叫它「玄學」。古人講求「山醫命相卜」五本同源,但是我看你加了一個「等」,估計是想問中國數術文化一類的玄學到底是否有其事?
  • 那些神秘的念力,精神力,意念力,到底存在不存在!
    咳咳,這不是一篇玄學文章,所以放鬆一點。對於現今科學而言,大腦如何產生的思維都是一個無法考證的天坑。無論是科學界還是民間的各種猜測說法滿天亂飛不一而足。但是沒有完整科學論證的事情,不代表不存在,如我們的思維,如量子力學,如中醫學,都沒有完整的科學論證過程。科學就是一個不斷發現,不斷驗證,不斷完整的過程。
  • 迷上了玄學的中科院院士,不能自拔,難道科學的盡頭真的是玄學?
    但是,令很多人所不解的是,這樣一位一輩子都在做科學研究的學者,到了晚年,卻迷上了玄學而不能自拔,這不僅讓我們想到了經典力學的創始人,物理學家牛頓從27歲開始就把他的研究轉向了神學。難道,科學的盡頭真的就是玄學了嗎?什麼是玄學?其實,很多人對玄學一直都存在著誤解,甚至是扭曲和歪解。
  • 量子力學為什麼說是接近神學的科學,諸多的未解之謎令科學家無奈
    量子力學神秘並不是一個科學家這樣說,比如愛因斯坦對於量子力學的解釋,根本沒有接受,他認為量子力學描述的微觀宇宙和宏觀宇宙完全不一樣,因此愛因斯坦在量子力學方面,一直處於一個比較牴觸的態度,他認為量子世界不可解釋的一些現象,肯定有科學解釋,只不過人類科學技術沒有達到而已。
  • 科學家尚未涉足的「量子神秘地帶」
    通過實驗現象可以探索量子潛在的神秘領域,再深度思考,一窺究竟。單光子雙縫實驗:現在有一種儀器,每次只發射出一個光子,這時如果遮板上仍然有兩個縫隙A和B。像光子、電子等量子,它們是「靈」屬性與「物質」屬性的分界點。若量子坍縮為粒子,它們就呈現出物質性(遵守物理規律);若量子處于波動狀態(不被觀測狀態),它們就具備「神秘」性(具備靈的神力)。所以,在實驗中光子不被觀測時就具備了「感知」與「分身」的能力。
  • 科學未解之「量子神秘地帶」
    隨著科學的發展,未來物理學家必然會涉足量子的未知領域。近代科學史上,科學家做了許多和量子相關的實驗。通過實驗現象可以探索量子潛在的神秘領域,再深度思考,一窺究竟。像光子、電子等量子,它們是「靈」屬性與「物質」屬性的分界點。若量子坍縮為粒子,它們就呈現出物質性(遵守物理規律);若量子處于波動狀態(不被觀測狀態),它們就具備「神秘」性(具備靈的神力)。所以,在實驗中光子不被觀測時就具備了「感知」與「分身」的能力。
  • 量子技術如何突出數學與物理學的神秘聯繫
    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尤金·維格納(Eugene Wigner)稱數學的神秘力量為「數學在自然科學中的不合理效力」。維格納說,某種程度上講,旨在解釋已知現象的數學包含了尚未經歷的現象的線索-該數學給出的結果比實際情況要多。「數學在自然科學中的巨大用處與神秘事物接壤,……沒有對此做出合理的解釋。」維格納( Wigner )在1960年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