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明海、邱志文
解讀《集王羲之聖教序》書法結構:錯位、避就、正側
錯位
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指出:「若平直相似, 狀如算子, 上下方整, 前後平齊, 便不是書, 但得其點畫耳。」平正、規整的字, 其勢平穩, 但缺少情趣, 容易招致「狀如算子」、「呆若木雞」的嘲諷。通過移動左右和上下構件的位置來調整結構的重心, 則可以取得化單調為複雜、變庸俗為神奇的審美境界。
左右結構的標準型, 左右兩構件的重心在一條水平連線上, 猶如雙腳踏地。如果對左右兩構件沿垂直線做相反方向的縱向移動, 左右兩構件就如同大地發生斷層一樣, 一處位置抬升猶成陡峭的山嶺, 一處位置下陷猶成低深的峽谷, 即構成或左旁上升右旁下降、或左旁下降右旁上升的左右錯位。
左右錯位的字, 高處給人一種挺拔、巍峨之感, 低處給人下墜、低沉之意, 有一種「孤松一枝」的險絕感。上下結構的標準型, 上下兩構件的重心在一條垂直連線上, 猶如對位壘磚。如果對上下兩構件沿水平線做相反方向的橫向挪動, 一處位置向右移動, 一處位置向左移動, 即構成上下錯位。若字形或偏旁屬上中下結構, 其錯位還可多次運用。上下錯位的字, 由於改變了上下結構的垂直重心, 從而給人以一種「絕岸頹峰」的險峻感。
避就
元代書法家陳繹曾在《翰林要訣》中曾經說過:「凡偏傍不相稱者, 屈伸點畫以避之。」就左右結構和上下結構而言, 左右、上下之間不相稱的情況比比皆是, 「相互避就」則可以避免隨意地拼湊而產生的窒息和鬆散之弊, 從而強化字的和諧感。
「避」, 是一種謙遜之舉, 猶如虛懷納士, 禮讓三分;「就」, 是一種當仁不讓之態, 猶如毛遂自薦, 欣然受之。在處理左右、上下結構的字時, 可以通過伸縮那些彼此不協調的筆畫, 然後對左右、上下相鄰的構件進行位置的抬升和下降使其和睦相處、渾然一體, 從而營造出左邊避而讓於右、右邊避而讓於左、上邊避而讓於下、下邊避而讓與上的格局。
「避就」之法要求書寫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預見性, 對「避就」關係的處理胸有成竹, 做到瞻前顧後, 提上攜下。譬如, 對於左右結構, 寫左偏旁時就要預測到對右偏旁的「避就」;對於上下結構, 寫字頭時就要預測到對字底的「避就」。這種「書於左要思於右, 寫於上要顧於下」的處理手段, 可以避免因為孤立、盲目的處理而導致結構的擁擠和散亂。
正側
「正」, 不偏不倚, 穩重、肅莊, 給人以端靜之感。「側」, 搖搖欲墜, 險仄、不安, 給人以傾動之勢。在篆、隸、楷等趨於靜態的字體, 其造型往往以正為主, 以側為輔;在行、草等趨於動態的字體, 其造型往往以側為主, 以正為輔。正與側的結合運用, 是任何字體在造型上的共同要求, 唯其如此, 字體造型才更富辯證意味, 才更耐人咀嚼。一正一側, 線條走向由單一走向多變, 從而表現出「欹斜如醉仙, 端楷如賢士」的審美意趣。
首先, 對於上下結構的字, 可以調整字的上下兩部分的體勢, 使其上下兩構件與水平線發生一定的偏差, 重心線由平直變為彎曲, 從而使整個結構呈現出或上側下正, 或上正下側, 或上下皆側但側向相反的造型。其次, 對於左右結構的字, 可以調整字的左右兩部分的體勢, 使其左右構件與垂直線產生一定的偏差, 從而營造出或左正右側, 或左側右正, 或左右皆側的姿態。再次, 對於包圍結構的字, 可以調整字內或字外構件的體勢, 讓其內外姿態各異, 從而營造出或外正內側, 或內正外側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