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集王羲之聖教序》書法結構:錯位、避就、正側

2021-01-08 漢府古文化

作者:黃明海、邱志文

解讀《集王羲之聖教序》書法結構:錯位、避就、正側

錯位

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指出:「若平直相似, 狀如算子, 上下方整, 前後平齊, 便不是書, 但得其點畫耳。」平正、規整的字, 其勢平穩, 但缺少情趣, 容易招致「狀如算子」、「呆若木雞」的嘲諷。通過移動左右和上下構件的位置來調整結構的重心, 則可以取得化單調為複雜、變庸俗為神奇的審美境界。

左右結構的標準型, 左右兩構件的重心在一條水平連線上, 猶如雙腳踏地。如果對左右兩構件沿垂直線做相反方向的縱向移動, 左右兩構件就如同大地發生斷層一樣, 一處位置抬升猶成陡峭的山嶺, 一處位置下陷猶成低深的峽谷, 即構成或左旁上升右旁下降、或左旁下降右旁上升的左右錯位。

左右錯位的字, 高處給人一種挺拔、巍峨之感, 低處給人下墜、低沉之意, 有一種「孤松一枝」的險絕感。上下結構的標準型, 上下兩構件的重心在一條垂直連線上, 猶如對位壘磚。如果對上下兩構件沿水平線做相反方向的橫向挪動, 一處位置向右移動, 一處位置向左移動, 即構成上下錯位。若字形或偏旁屬上中下結構, 其錯位還可多次運用。上下錯位的字, 由於改變了上下結構的垂直重心, 從而給人以一種「絕岸頹峰」的險峻感。

避就

元代書法家陳繹曾在《翰林要訣》中曾經說過:「凡偏傍不相稱者, 屈伸點畫以避之。」就左右結構和上下結構而言, 左右、上下之間不相稱的情況比比皆是, 「相互避就」則可以避免隨意地拼湊而產生的窒息和鬆散之弊, 從而強化字的和諧感。

「避」, 是一種謙遜之舉, 猶如虛懷納士, 禮讓三分;「就」, 是一種當仁不讓之態, 猶如毛遂自薦, 欣然受之。在處理左右、上下結構的字時, 可以通過伸縮那些彼此不協調的筆畫, 然後對左右、上下相鄰的構件進行位置的抬升和下降使其和睦相處、渾然一體, 從而營造出左邊避而讓於右、右邊避而讓於左、上邊避而讓於下、下邊避而讓與上的格局。

「避就」之法要求書寫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預見性, 對「避就」關係的處理胸有成竹, 做到瞻前顧後, 提上攜下。譬如, 對於左右結構, 寫左偏旁時就要預測到對右偏旁的「避就」;對於上下結構, 寫字頭時就要預測到對字底的「避就」。這種「書於左要思於右, 寫於上要顧於下」的處理手段, 可以避免因為孤立、盲目的處理而導致結構的擁擠和散亂。

正側

「正」, 不偏不倚, 穩重、肅莊, 給人以端靜之感。「側」, 搖搖欲墜, 險仄、不安, 給人以傾動之勢。在篆、隸、楷等趨於靜態的字體, 其造型往往以正為主, 以側為輔;在行、草等趨於動態的字體, 其造型往往以側為主, 以正為輔。正與側的結合運用, 是任何字體在造型上的共同要求, 唯其如此, 字體造型才更富辯證意味, 才更耐人咀嚼。一正一側, 線條走向由單一走向多變, 從而表現出「欹斜如醉仙, 端楷如賢士」的審美意趣。

首先, 對於上下結構的字, 可以調整字的上下兩部分的體勢, 使其上下兩構件與水平線發生一定的偏差, 重心線由平直變為彎曲, 從而使整個結構呈現出或上側下正, 或上正下側, 或上下皆側但側向相反的造型。其次, 對於左右結構的字, 可以調整字的左右兩部分的體勢, 使其左右構件與垂直線產生一定的偏差, 從而營造出或左正右側, 或左側右正, 或左右皆側的姿態。再次, 對於包圍結構的字, 可以調整字內或字外構件的體勢, 讓其內外姿態各異, 從而營造出或外正內側, 或內正外側的造型。

相關焦點

  • 王羲之《聖教序》中的「無」字怎樣寫?
    《聖教序》是用王羲之的字組成的,但是這並不是王羲之本人所書寫的作品,而是懷仁集王羲之的字所成的。當年大唐三藏聖僧玄奘法師從印度歷盡千辛萬苦取經回來,舉國為之震動,唐太宗為其翻譯的《瑜伽師地論》賜予序文。
  • 【嶗山書法微講堂】第24集。褚遂良生平及雁塔聖教序基本筆畫
    【嶗山書法微講堂】,是嶗山談藝錄·公益微講堂的第一個主題項目,特邀請嶗山畫院副院長李亞男老師,與大家共話書法藝術。 / 【書法微講堂·陪您走進書法 】 ZOU JIN SHU FA 第24集 褚遂良生平及雁塔聖教序基本筆畫
  • 教程|解析《聖教序》裡的秘密
    解析《聖教序》裡的秘密 ——《聖教序》的筆法偏旁與結構風格 生宣誕生在明末,《聖教序》時代是沒有生宣的,因此如今實臨也避免用這種滲水量過大的生宣。 實臨《聖教序》易出現的問題: 一、結構不準。必須仔細研究每個字的每個布局的空間,筆畫的左右長短、高低、斜度與角度,偏旁部首的搭配、大小、錯讓,都是很有講究的。 二、用筆遲滯。
  • 這篇4000字長文,為你徹底解析王羲之書法藝術
    王羲之《寒切帖》這些具有辯證關係的書法審美概念,可按筆法、結構、章法、墨法分成四大類,有些概念可互用,如起伏,不僅可指筆法,也可指結構和章法。從用筆的 「有偃有仰,有攲有側有斜,或小或大,或長或短」,到 「字字意別,勿使相同」,追求 「妙中增妙,新中更新」的審美「奇」感。但他又認為這種 「奇」是寓藏在 「正」之中的「奇」,所以又反覆說「夫書字貴平正安穩」、「務以平穩為本」、「須遵正法」等等。這一「奇正」相生的審美觀,到唐人孫過庭《書譜》中就明朗化為「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
  • 王羲之《嶽陽樓記》欣賞
    集字,是一種很實用的書法學習方法,將古人書法集成新篇佳作,對話古今,可臨可創,最典型代表有唐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堪稱經典之極。 今天書思給大家分享集王羲之書法《嶽陽樓記》,單字精彩,氣韻流暢,通篇錯落有致,跌宕起伏,堪稱出色佳作。請大家收藏好,可供臨摹。以此為基,沒準能寫出自己的神採!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 蜜多時,
  • 今日讀帖:王羲之《十七帖》之逸民帖。森嚴有法卻流露著逸民情懷
    在《逸民帖》中,王羲之申言:「吾為逸民之懷久矣。」其中的逸民,是指古代稱節行超逸、避世隱居的人。羲之逸民思想其實早在340年(鹹康六年)推遷不拜護軍將軍時就流露出來。《報殷浩書》雲「吾素自無廊廟之志……自兒娶女嫁,便懷尚子平之志」,便是證明。由於友人來函勸其再次出仕,所以王羲之才在覆信中驚訝地說:「您怎麼又這樣勸說呢?對我來說,這簡直象聽到夢語一般!」
  • 王羲之行書集字古詩、古文、對聯合集,書法集字資料怎麼用? - 不二...
    有朋友問現代電腦科技如此發達,把王羲之、米芾、顏真卿、米芾、王鐸這些歷代書法家的字集合在一起做一個字庫,豈不是用電腦就可以列印出來一幅完美的書法作品?實際上,現在電腦上已經有了王羲之和米芾的字庫,也經常有人列印出各種書法集字作品,可這樣的作品並不是書法作品,她們只是一些簡單的單字的組合,字和字以及行與行之間也沒有任何聯繫,更沒有書法作品的墨色變化,這種書法作品是沒有靈魂的。那麼,書法集字資料怎麼用?
  • 集字智永楷書《陋室銘》,文書並茂,可讀可賞,可臨可創
    集字成書,古已有之,唐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便是集字成書的典範,米芾也是一位集字高手,其中年時期的力作《方圓庵記》就有諸多《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的影子。米芾曾說:「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臨摹好的集字作品也是學習書法的一個不錯的方法。
  • 書法「高考」100題
    她是王羲之少年時代的書法老師。 25、王羲之書法風格是什麼? 王羲之被尊為「書聖」,對後世影響極大。用「內撅」筆法。 26、王羲之的行書傳世作品有哪些? 行書:《蘭亭序》《二謝帖》等。
  • 好書法「一氣呵成」,看古人是如何做的?
    結構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氣言,凡坤以形質言,禮樂不可斯須去身,即此道也。樂本於乾,禮本於坤,作字而優遊自得,真力彌滿者,即樂之意也。絲絲入扣,轉折合法者,即禮之意也。」  虛實、疏密、管束、接上、遞下、錯綜、映帶,第一字不可移至第二字,第二行不可移至第一行。不論是內氣抑或外氣,書法須在氣的引領下,方能整體團結,生機勃勃,否則必然渙散脫落。
  • 書法小故事——王羲之與「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書法家,在歷史上享有很高的評價,被後人稱為「書聖」。他寫的字既秀麗,又很蒼勁,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想想看,一般秀麗的字會顯得柔軟,而蒼勁的字則顯得粗硬,但是他竟能脫塵出俗,二者兼善,可見得他書法的功力之深,這恐怕不是天生具備,而是靠後天勤學苦練而得來的。
  • 如何寫好書法中的獨體字,培養審美是關鍵
    王羲之書法書法的審美書法的審美包含著四個重要方面,這四方面分別是筆畫、結構如果用穿衣製衣來比喻書法的這幾方面,那麼筆畫就像人們穿的衣服布料一樣,好的布料做出來的衣服穿著才會舒。其次是結構,結構就好比剪裁,剪裁的要得體規範,衣服才能讓人顯得雍容華貴。當然,布料與剪裁之間也是緊密相連的。
  • 都寫得規範平正,王羲之的楷書被稱作聖書,有的卻算不上書法
    這段話在表面上看,似乎書法只有用筆和結字兩大要素。險些被這兩大因素矇混過去的還有一更重要的因素。王羲之的族孫王僧虔在《筆意贊》中用這麼一段論述:「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他提出書法的妙處在於書法能表字外之意,也就是有神採。但是神採和字形都有,才可以與以往寫得好的人相提並論。
  • 姚政:量子文物藝術品檢測儀大顯神威——王羲之書法真跡橫空出世
    略有點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人都知道,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名氣如雷貫耳,是唯一享有「書聖」之美譽的書法泰鬥。此幅《絲布衣帖》手卷橫300 釐米,縱30.5 釐米,其中王羲之書法橫220釐米。41行,166字。
  • 佛道教給中國書法帶來了什麼
    《千字文》局部 後於唐高宗鹹亨三年(公元 672 年) 立釋懷仁集王羲之行書作《大唐三藏聖教序》,成為後人 學習王字的一個大寶庫。
  • 王羲之寫字的歇後語是什麼 入木三分的故事你知道嗎
    不少網友會問王羲之寫字的歇後語是什麼?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關於王羲之的歇後語大全供大家參考學習。>   王羲之字逸少,晉朝時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王羲之的書法,可以稱得上冠絕古今,他的字秀麗中透著蒼勁,柔和中帶著剛強,後代的許多書法家,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學習書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範本。現今在他留下來的書帖中最著名的有《蘭亭集序》、《黃庭經》等。   王羲之的字寫得這樣好,固然與他的天資有關係,但最重要的還是由於他的刻苦練習。
  • 如何欹側?
    和虞世南的平正、含蓄相比,褚體較為活潑、奇險。歐陽詢的結構也較為奇險、峻拔,但中宮收斂,顯得緊湊、森嚴,褚體與之相比,同樣險絕,但自然、輕鬆得多。以下就具有代表性的字試作結構解析。平正與欹側對稱與參差兩個「動」字,左邊的平正,右邊的欹側,但「重」和「力」都上下錯落,既對稱又參差。
  • 寫書法下筆就成墨豬,不會蘸墨是主因,王羲之用8個字把技巧說透
    其實蘸墨也是有大學問的,我甚至覺得寫書法一下筆就成墨豬,不會蘸墨是主要原因。往下看,下面有詳細說明。第三個原因是,紙張問題。生宣紙吸水極強,掌握不好水墨比例很容易一下筆就成墨豬。所以初學者最好還是用半生熟宣或者熟宣,掌握好技巧了,再改用生宣。
  • 唐太宗書法書風如何——心摹手追翰墨情
    虞世南不僅在政治上忠心耿耿,明言直諫,在書法方面更是毫不吝嗇的將所學的羲之精髓傳授於太宗,以至於太宗誓言遠學王羲之,近學虞世南,乃至他死後,太宗都命以國葬對待,可見虞世南對太宗書法上的影響之大。回頭再論太宗對王羲之的喜愛程度,可謂至深至愛,愛得很純粹,很專一。他認為,王羲之之前,鍾繇雖水平相當,但終未完美盡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