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況下,能每天排一次大便,說明腸胃比較健康,身體代謝有條不紊。大便是食物消化後的殘留物,主要是食物中不被吸收的纖維素,所以大家會發現一個現象,平時吃的粗糧越多,產生的糞便就會越多。但是,即使有時候吃的粗糧,富含纖維素的成分很多,大便還是不正常,比如說大便不成形,而且還伴隨有放屁,頻率比正常時要高很多。這種現象背後,可能跟哪些疾病有關係呢?主要與這3種原因有關,別不當回事兒。
1.腸易激症候群
腸胃有一套自己的蠕動體系,腸道每分鐘都在不停地的蠕動,目的是幫助推動腸道內的食物向前推進,最終不被吸收的食物殘渣,以大便的形式排出體外。如果腸道蠕動的過於頻繁,那麼食物就會被快速推進,從而導致一些食物不能被充分吸收。在這個過程中,腸道的蠕動會使腸內積氣,所以會伴隨著頻繁的放屁。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醫學上將其定義為腸易激症候群,也就是說腸道的蠕動功能紊亂,導致腸道不能夠按照正常節律蠕動,最終出現了大便不成形、放屁量增多。
2.慢性腸炎
所謂的慢性腸炎,其實就是炎症性腸病。正常情況下,腸道黏膜有分泌和吸收的功能,腸道能夠對食物中的水分和營養進行吸收。但是,如果腸壁發生了炎性反應,那麼腸壁就無法正常的行駛吸收和分泌的功能,這就會導致大便的水分含量增加。與此同時,腸壁因為炎性反應,分泌更多的炎性分泌物,會使大便更加不成形,所以最終會出現大便稀糊。另外,腸道裡面還有一些寄生菌,在炎性反應環境下,它們的代謝也會受到影響,尤其是糖代謝會受影響,從而導致產氣增多,伴隨著放屁量增加。
3.慢性胃炎
胃是攪拌和初步吸收食物營養的器官,它不斷的蠕動,可以使食物充分混合。胃分泌的胃酸、酶等因子,可以對食物進行分解,從而使得腸道更加便於吸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但是,胃有時候也會異常的蠕動,導致食物不被充分分解,而且在蠕動的過程中,胃會產生積氣,所以會伴隨有異常的放屁,以及大便不成形等。
所以,通過大便的形狀、放屁量,可以對腸胃的健康有初步了解,及時發現問題,可以儘早對腸胃進行幹預,從而更好地呵護自己的健康。
【本文由「熊貓醫學」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慕秋,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