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二戰結束都這麼多年了,俄羅斯卻一直還佔著日本的北方四島遲遲不還。除了地緣的因素外,還因為在這片區域蘊藏著讓各大國都眼紅的稀有金屬--錸。
錸的特性就是耐高溫,熔點在3180攝氏度,而沸點在5000度以上。這對於航空發動機工程師來說是夢寐以求的材料。航空發動機的進氣溫度每增加55度,發動機的推力就可以增加10%。但是發動機葉片在工作時要承受高溫、高壓的工作環境,久而久之葉片會發生蠕變,進而影響到整個發動機的工作效率。
錸可以承受1172兆帕的壓力,換句話講,一平方釐米的錸可以承受117噸的重力而不會變形。在發動機葉片中添加金屬錸,可以增加發動機的推力和壽命。美國的工程師最早在F-16的發動機F-100的渦輪葉片上添加了3%的金屬錸,大獲成功。之後航空發動機對金屬錸的使用一代比一代多。通用公司為製造航空發動機用掉了世界上28%的錸;英國的羅羅,也叫勞斯萊斯,對,就是造汽車的那個勞斯萊斯,也製造商用航空發動機,用掉了28%的錸。美國的普惠公司用掉了12%的錸。到目前為止,世界上8成的錸被用於製造航空發動機。有研究機構進行過估算,到2030年光是民航客機就將達到3.4萬架,對發動機的需求在7萬臺,航空發動機工業至少需要1700噸的錸。航空發動機號稱是當今世界上最難實現的工業造物,要比原子彈還難搞,但是有個問題,錸是稀有金屬中的稀有金屬,富集困難,多是與其他礦藏半生以礦渣的形式存在,在世界中的總含量比稀土還要少,因此難以發現、開採。錸在全世界的總儲量不過2500噸,俄羅斯地大物博也就有300噸出頭,而在日本北方四島這個鼻屎大的地方竟然有36噸的錸,佔了俄羅斯總儲量的一成多。就是衝著這一點,在將資源開採完畢之前,普京也斷然不會把北方四島拱手讓出。
除了冷門的錸以外,與軍事相關的稀有金屬,我們最常聽到的就是鎢了。鎢也是可以耐高溫,所以一些高速彈藥、穿甲彈都會摻進鎢提高破甲能力。鎢更為堅硬,是坦克裝甲所必不可少的配料。國民黨在抗戰前夕和德國有著密切的合作,大量引進德軍的武器裝備、教官,甚至還按照德軍的模樣打造了三個簡裝版的步兵師。然而中德蜜月的基礎並不是由於元首對於中國的特殊情結,也不是說民國外交如何如何厲害,而是在當時中國有德國振興軍工所急需的鎢礦。有一個小插曲,就是當時中國開發的鎢礦在工農紅軍控制下的江西、湖南境內,而紅軍通過出口鎢砂給廣東地方軍閥陳濟棠來換取革命所需的物資和經費。民國同德國拿礦產換軍火,倒也都得償所願。只是到了後來,盟軍把軸心國在歐亞之間的海路運輸封鎖了。對於德國來說其他的礦產還好補充,鐵礦石用挪威的,石油就用羅馬尼亞的,再不行就自己煤制油將就一下,但是鎢礦石是徹底的被卡了脖子。所以我們看德國的軍工在中後期質量是下降的,後期的虎王的裝甲很厚,技術指標很高,但看防護能力的實際效果,甚至不如早期的虎式坦克。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稀有金屬對於軍事的重要性。在一五時期,中國便早早的在西南進行布局。到了三線建設時期,更是在西南地區建起了一套能夠自給自足的工業體系。西南地區形成了以攀枝花為核心的能源--鋼鐵--軍工為一體的產學研體系。西南三線的核心選在攀枝花,除了是因為位處戰略縱深,就是因為中國的有色稀有金屬礦藏主要集中在西南部。以攀枝花為核心的方圓百公裡,你幾乎可以找得到軍工所需的所有稀有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