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糧食問題已解決,「人造肉」將成太空食品,味道卻不敢恭維

2020-12-03 奇點使者

筆者-小文

人類的科技得到飛越的發展之後,人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在醫療技術上,人類的健康的都得到了基本的保障。

在基本生活得到了滿足之後,人類便有了更高的追求,譬如說各種口味的食物,而人類作為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可以說地球上哪一種動物都難逃成為人類的食物。

而在近年來,各種轉基因食品層出不窮,人類對於食物的追求也有了新的變化,就比如說一些人成為了素食主義者,它們拒絕從肉類中獲取營養,並且還如同草食類動物一樣只吃蔬菜。

而為了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人造肉」這種新型的食物被製造了出來,而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是,「人造肉」或許會成為人類未來移民太空的必要食品之一。

在目前市面上,人造肉一般指兩種,一種是大豆蛋白肉,主要靠大豆蛋白製成,因為其富含大量的蛋白質和少量的脂肪,是一種健康減脂的食品。

而另一種則是指動物幹細胞製造出的人造肉,在動物幹細胞生長的期間,科學家用糖、胺基酸、油脂、礦物質和多種營養物質來「餵養」它,使得人造肉可以像是克隆細胞一般不斷成長。

人造肉是一種獲得科學家認可的健康食品,而在太空環境中,人造肉可以長期鎖住營養,並且更便於長期存放,科學家認為,人造肉還有望解決火星的糧食問題。

改造和移民火星一直都是人類的夢想,火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球之一,無論是組成結構還是軌道位置都和地球相近,因此,很多科學家將星際移民的夢想寄托在火星上。

但有一點不得不注意的是,火星的氣候並不理想。火星的平均溫度在零下63度左右,並且還伴有長期性大規模的沙塵暴,如果人類想在火星上不管是種植植物或者飼養家禽,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但是,人造肉卻幾乎可以完美地解決這一問題了,人造肉富含充分的營養並且可以長期保存,滿足人類發展的基本需要。

不過,人們對於人造肉的評價仍然是褒貶不一的,因為人造肉的口感單一乏味,因此,如果人類長期食用的話很容易感到厭倦。

相關焦點

  • 人造肉科學拯救地球:實驗室培育肉類你敢吃嗎?
    譯者註:對於許多人來說無肉不歡這個詞是根深蒂固的,一頓不吃肉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痛徹心扉的折磨。但吃肉除了對健康產生影響之外,讓我們的地球也很受傷。森林砍伐、溫室氣體排放、汙染等等,畜牧業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正日益顯現。當肉食品需求的增長與破壞地球環境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時,我們該拿什麼拯救我們的家園?
  • 3D列印「太空牛肉」的問世,或將改變地球上的食品生產方式!
    以色列食品公司「阿列夫農場」10月7日宣布,這是第一次在太空環境下製造人造肉。「阿列夫農場」將盛有牛細胞的小瓶裝上「聯盟」號飛船,隨後奔赴空間站。搭載牛肉細胞的「聯盟MS-15」號飛船發射升空,奔赴國際空間站以色列食品技術創業公司「阿列夫農場」(Aleph Farms)將盛有牛細胞的小瓶裝上「聯盟MS-15」號飛船。抵達空間站後,太空人將細胞裝入3D印表機,最後列印出牛肉。
  • 深度| 昆蟲薯片、人造食品、辣味番茄……未來你PICK哪一種食物?
    十幾年前,人們還不敢吃小龍蝦,現在卻視之為美味。2019年,「人造肉 」的熱浪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全球,顛覆了人類對「肉」的定義。如此所見,我們的食物系統一直在更新變化。有沒有想過,今後我們還會吃些什麼?各式各樣新的食物也許會「顛覆」我們的餐桌。
  • 人造食品行業概覽|人造肉
    人造食品,又叫仿生模擬食品,不是以化學原料聚合而成的,它是根據所仿生天然食品所含的營養成份,選取含有同類成份的普通食物做原料,用科學的方法製成各種各樣的仿生模似食品。據相關行業專家表示,未來改變人類食品結構的食品來源將是人造食品。人造食品的原料有三個來源:一是使用現代化方法加工目前食品生產中的廢棄料,使未被利用的原料進入飲食領域。
  • 全球首款人造肉粽子,國民人造肉時代來了
    「人造肉作為一款健康環保的植物基食品,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作為一種以植物基為主要原料的新概念食品,人造肉從出現便受到了食品行業的廣泛關注並引發熱議。市場研究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表示,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將穩步增長,將從2018年的46億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64億美元,這片藍海市場吸引了眾多品牌加入。以2019年5月,美國人造肉創業公司Beyond Meat成功上市作為開端,麥當勞、賽百味等品牌紛紛推出屬於自己的人造肉食品。
  • 純素肉好吃嗎是怎麼做的 和人造肉有什麼區別
    3.按照規定生產的人造肉安全又有營養,不比真正的肉差。事實上,人造肉用植物蛋白模仿肉的味道。只要生產正常,使用一定量符合要求的添加劑是安全的。   研究人造肉的意義   人造肉的出現有其歷史必然性。當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將高科技帶入現實生活,為人類社會謀福利,為我們生活的地球做出應有的貢獻,將成為它的歷史使命。
  • 用植物「生產」的「人造肉」:神奇,但非神話
    盯上「人造肉」這塊「肥肉」的當然不止肯德基和「超肉」。  8月8日,另一美式快餐巨頭漢堡王開始在全美銷售一款名為「不可能皇堡」的「人造肉」漢堡,其供貨商正是「超肉」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不可能食品」(Impossible Foods)。  據美國媒體報導,美國目前有至少9家人造肉公司,全球此類企業共有26家。
  • 人造肉來了,它「香」嗎?
    它究竟可以給人類帶來怎樣的肉類消費新選擇,對中國食品產業的轉型來說,又意味著什麼? 1 為啥要生產人造肉? 受新冠疫情衝擊,全球不少地方都在為「吃肉難」而發愁。在動物肉供應鏈斷裂的情況下,人們紛紛將目光投向近年來日益成熟的人造肉。
  • 植物蛋白肉、試管培育肉、3D列印肉……「未來肉類」悄然走向人們的餐桌
    如果這塊牛排是通過3D列印而成,可以自行設計紋理,製成菲力、肉眼或是西冷,你是不是好奇想DIY一下呢?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近日報導稱,肯德基正在和俄羅斯一家名為「3D生物列印解決方案」的公司合作,很快將推出世界上首塊3D列印雞柳。
  • 人造肉,有望助力新的食材革命?(細胞培育肉篇)
    人造肉能否代替動物肉,成為更安全的未來食材?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品牌通過研發、應用人造肉,改寫著人們對傳統肉食的認知,有業內專家稱:「預計到 2040 年全球『人造肉』市場份額將達 60%。」2020 年之初,國內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病毒宿源再度指向野味——也許這場風波,將助長新一輪的食材革命,人造肉或許離大面積應用於餐飲圈並不遠。
  • 較真| 人造肉來了:能吃嗎?好吃嗎?貴嗎?
    在滿足人類對肉類需要的同時,還解決了傳統養殖業帶來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當然,目前的人造肉在口感、風味、產量、成本等方面距離普通豬肉等還有較大差距。畢竟,生物的組織是個有機體,人工合成生物或者生命還需要弄清楚其中的很多奧秘。
  • 在空間站實現人造肉!你會吃人造牛肉、兔和魚等太空造嗎?
    用細胞製造肉不再是科幻小說中的故事,現在一名俄羅斯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上做到了這一點,這些產品進入超市只是個時間問題。在太空中進行的測試可以使用3D印表機生產牛肉、兔子和魚組織。以色列初創公司Aleph Farm的負責人迪迪埃·圖比亞(Didier Toubia)說:這項新技術「可能使長期旅行成為可能,並重新開始太空探索」,例如前往火星。
  • 人造肉益生菌 專家解讀2019食品安全熱點事件
    「人造肉」科技問題待解,標準法規待完善解讀專家:王守偉(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人造肉」是非自然生產、有類似肉品口感食品的代名詞,通常分為植物蛋白肉和細胞培育肉兩大類。「人造肉」的出現,一方面是為滿足消費者快速增長的肉品需求,另一方面為有效減少畜牧業佔地、水資源使用和溫室氣體排放,解決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問題提供了一種途徑。近年來,植物蛋白肉的加工技術在國內外日趨成熟,多家企業已開發出以植物蛋白為原料的植物蛋白肉製品。利用動物幹細胞生產細胞培育肉的研究也取得重大進展,多家企業已宣布可以在實驗室內研發細胞培育肉。
  • 人類食物革命:人造肉第一股上市,為什麼比爾·蓋茨也看好
    與此相比,全球肉類消費約1.4萬億美元,如果人造肉的滲透率達到1%,那麼市場規模將達到140億美元。根據聯合國的統計,2016年全球約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預計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增加到68%,與此同時,預計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接近98億。如何可持續地養活後代成為一個擺在全球面前的巨大問題,而人造肉是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
  • 國產「人造肉」月餅下月上市:口味與真肉接近 不含膽固醇
    比爾蓋茨等人在美國投資過人造肉研發,現在國內也一樣有人造肉,最快9月份就能用它來製作月餅。  據長江日報報導,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副教授李健實驗室團隊與植物肉品牌合作研發的中國第一代「人造肉」產品預計9月面市。
  • 被熱炒的「人造肉」到底能不能吃?健不健康?
    另一類則是細胞培植肉。「從動物身上抽取幹細胞,把它擴增培養成肌肉細胞,並且分化成肌肉纖維而成為的肉。」美國普渡大學農業與生物工程系食品工程博士雲無心介紹。為什麼要生產「人造肉」?市場數據顯示,近年來,全球肉類供給整體呈現上漲趨勢。傳統肉類供應充足下,為什麼還要生產「人造肉」?
  • 植物蛋白肉、3D列印肉……「未來肉類」走向餐桌
    如果這塊牛排是通過3D列印而成,可以自行設計紋理,製成菲力、肉眼或是西冷,你是不是好奇想DIY一下呢?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近日報導稱,肯德基正在和俄羅斯一家名為「3D生物列印解決方案」的公司合作,很快將推出世界上首塊3D列印雞柳。
  • 用人造肉拯救全球暖化?結論是:救完地球,人類就病死了
    為了響應環保,人類發明出了「人造肉」,希望通過「替代性蛋白質」來降低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但是,人造肉為高度加工食品,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與防腐劑,對人體健康來說其實更是一大問題。為此,新興的食品產業開始關注此議題,推出「素食肉」、「人造肉」試圖改善這問題,也吸引到比爾蓋茨的注目,但它真的可以滿足營養需求又達到減緩全球暖化的效果嗎?
  • 太空人將首次在太空烤餅乾,一次只能烤一塊,網友提出了新菜單
    這個太空烤箱預計20分鐘可完成一塊巧克力曲奇,站內的太空人將試吃曲奇,部分曲奇餅乾還將被帶回地球作分析。據稱,在緊湊的烤箱裡一次只能烤一塊餅乾,沒人知道巧克力片烤好後會是什麼樣子。工程師瑪麗·墨菲說,「很明顯,沒有人在太空中做過這個,所以我們不知道它到底會是什麼樣子。」
  • 用細胞技術在太空生產肉 換個角度看人造肉發展
    而其中提到的創新肉類培育技術便是通過細胞生物學、生物組織工程學和食品科學方面的知識,以細胞技術在太空中生產肉食。   儘管聽起來這種想法天方夜譚,但並非沒有可能。早在去年的10月,法國媒體就曾報導過一項嘗試利用3D印表機在國際空間站製作人造肉的試驗,並且當時該試驗已經獲得了階段性的成功。   顯然太空已經向人造肉技術敞開了大門,那麼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企業部門開始關注在太空中利用細胞技術造肉的項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