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想不到,地核外層,「鐵雪」正在飄落

2020-07-31 天文在線

簡介:研究表明,在地球外核內部,凝固的鐵顆粒堆積厚達320公裡,形成一個「白雪」覆蓋的內核。鐵顆粒的壓縮有助於外核收縮及內核生長。對於地球核液的研究既能解釋地震波的畸變,也有助於尋找宜居系外行星和地外生命。

意想不到,地核外層,「鐵雪」正在飄落

對於地球內部,科學家們在理論上認為它具有極高的溫度和壓力。這樣的條件使得以鐵和鎳為主要成分的內核被分隔在固態內層和液態外層之間。保護著我們地球的磁場也被認為是由地核的運動造成的,從而這讓科學家們決定對它進行更深入的了解。

讓我們來感謝一個來自國際小組的研究, 他們發現地核區域也存在著一種地核獨的「雪」。具體來說, 他們的研究表明在外核內部,凝固的微小鐵顆粒落下,在外核頂部堆積了厚達320公裡的「鐵雪&34;這是件很神奇的事情,&34;。研究小組甚至把鐵顆粒在外核上堆積的原因與接近地球表面的巖漿房內部活動進行了比較。

礦物質的壓縮在巖漿房裡形成了沉積巖,而地球內部深處鐵晶石的壓縮造成了內核的增長和外核的縮小。這些結晶在外核的堆積會導致地震波在傳播中產生了意料之外的變化, 因為它們導致了東部半球和西部半球間的厚度發生了變異,從而影響了地震波的傳播速度。

意想不到,地核外層,「鐵雪」正在飄落

鑑於地核影響著整個地球的變化,就像前面提到過包括磁場和驅動地質活動的熱能, 對地核的構成和活動的進一步了解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的去理解這些現象。在這方面,由張教授和他同事領導的研究可以幫助解決這種關於地球內部的一些長期疑問以及它是如何演變的。

意想不到,地核外層,「鐵雪」正在飄落

地球周圍的電磁場產生了複雜的力量,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圖片來源: ESA/ATG medialab

就像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Bruce Buffet教授(他主要研究地球內部結構,並沒有涉及此次研究)所說的那樣:

&34;

由於我們認為地球的磁場和它的地質活動在生命的出現和演化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對地球內部變化的理解可以不光可以幫助我們去尋找外太空的宜居星球, 還可以幫我們去搜尋那些外星生命。

意想不到,地核外層,「鐵雪」正在飄落

這項研究的資助來自中國自然科學基金會,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傑克遜地球科學學院,自然科學基金會和斯隆基金會。

作者: Matt Williams

FY: Yesky93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地球深處,不止是炎熱,還下著「鐵雪」
    這樣的條件使得以鐵和鎳為主要成分的內核被分隔在固態內層和液態外層之間。保護著我們地球的磁場也被認為是由地核的運動造成的,從而這讓科學家們決定對它進行更深入的了解。讓我們來感謝一個來自國際小組的研究, 他們發現地核區域也存在著一種地核獨的「雪」。具體來說, 他們的研究表明在外核內部,凝固的微小鐵顆粒落下,在外核頂部堆積了厚達320公裡的「鐵雪&34;這是件很神奇的事情,&34;。
  • 地球最深處地核揭秘:最熱7200度、外層覆蓋有固體
    地核位於地球的最內部,具有極高的溫度,並且是自從地球誕生以來就一直如此。而且,這一熾熱的內核正是我們能夠在這個星球上生存的原因!聽起來似乎有些奇怪,但的確如此——地核對於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在深入到地球的最深處之前,讓我們試著多了解一點地球各個層次的結構。
  • 地球的地核只有10億歲
    現代地球就像一個夾心蛋糕,最外層是固態的地殼,然後是熾熱黏糊糊的地幔,液態的外地核,最後是固態的內地核。隨著地核中液態鐵逐漸冷卻結晶,固態內地核也在緩慢的增大。這一過程有助於增強液態外地核的攪動,生成包裹地球的磁場,保護植物不受有害宇宙射線的侵害。換句話說,內地核相當重要。但是我們對這個2442公裡寬的鐵球的歷史知之甚少。
  • 地核有多熱?
    從科學家的角度來看,地表之下就是地幔和地核,按照地球的直徑和相關參數推算,地球內核的溫度估計介於5000至6000攝氏度之間。這個溫度極度的熱——事實上,熱到足以熔化在正常條件下的鐵鎳合金。然而,依靠引力和地幔的壓力,高位炙熱的地核反而沒有像熔巖一樣具有流動性,地核呈固態,其質量大約為月球的三分之一。
  • 利用中微子光芒對地核成像
    左邊是南極考察站,右邊是正在建造中的IceCube。 研究人員指出,地球的金屬核心會比外層的巖石地幔吸收更多的大氣中微子。因此,當地球從身後被漫射光芒照亮時,IceCube會「看到」地核從較亮的背景中凸顯出來,這就好比利用X射線拍到骨骼。 從原理上而言,新的方法會得到更加清晰的地球內部影像,不過,由於中微子的光芒比較暗淡,圖像的生成速度會非常緩慢。
  • 地核冷卻是好事?別天真了!如果地核冷卻,糟糕的事就會接踵而來
    地核冷卻是好事?如果地核冷卻,糟糕的事情就會接踵而來?地球之所以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是因為它擁有著一顆熾熱的內心。地核是內部的一層,科學家根據地震波的變化情況,發現地核又分為了外核和內核兩個圈層結構。內核和外核的分界面,大概在5155千米的地方。
  • 科學家:地核正在降溫,平均每年降低1℃,小冰河期將來臨?
    整個地球分為三個結構,地殼地幔還有地核。地核是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地核的溫度也非常高,根據之前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地球深度每增加33米溫度就要提高一攝氏度,這樣的規律是科學家根據在地球表面鑽的洞而得出來的,不過目前這個溫度的增加幅度只適用於地核,如果完全按照這個規律來算的話,那麼地核的溫度將會高達10萬攝氏度。
  • 距離地下6370公裡,地核的中心是怎樣的?來看看它有多可怕
    人類對地球的認知也從地平說轉為地圓說,從淺顯的地表深入到地核,可以說高科技讓人類對地球的認知更加深刻,曾經遙遠的地核也不再是神秘莫測的模樣了,那麼距離地表6370公裡的地核中心到底有什麼呢?人類又是如何獲知地核的組成?
  • 固體地核?液態地心?地球磁場究竟源自何處?
    簡介:地球的磁場是液態鐵芯中運動電場的結果,與條形磁鐵相似,分南北兩極,磁力線由北向南,但地球的核心是熔融的,故地球磁場由核心的循環電流感應,地球的磁場正在減弱,有可能翻轉。我們的保護性磁層從何而來? 讓我們看看地球的磁場,及其與太陽的相互作用。
  • 為什麼地核會這麼熱?
    簡而言之,地核的高溫是由於儲存的原始熱量以及放射性衰變造成的地球的最外層是地殼。這是我們生活的地方,我們在此建造房屋、種植樹木,進行各種各樣的生產活動。與其他層相比,地殼非常薄。海洋地殼的平均厚度約8千米,主要由玄武巖和陸殼組成;大陸地殼的平均厚度約32千米,主要由花崗巖組成。地殼的下一層叫做地幔。這一層的厚度約為2900千米。
  • 你對木星地核的認知可能要推翻
    木星可能沒有一個實心的地核。它的地核中含有一些巖石和金屬氫。科學家不能百分百確定行星深處是否有實心,但是,根據與地球相較的引力測量,最佳的合理猜想是它沒有實心核。基於這些測量,他們覺得木星的地核像是一鍋粘稠,特別燙的湯。
  • 美科學家擬鑽入地核 靈感取自大片《地心浩劫》
    科學家將製造一次反向的「火山爆發」,利用鐵漿把探測器像利刀一樣插入地球深處收集數據,揭開地核不為人知的面目。  目前人類的地底研究最多只深入地下約十公裡深,但加州理工學院行星科學教授史蒂文森則草擬了一個石破天驚的地底計劃,希望能把一個西柚般大小的探測器放入地下達三千公裡的深處,即約地球半徑的一半長度,直抵地核邊緣。
  • 地核可能正在洩漏?科學家們不知道為什麼它已經洩漏了25億年
    位於地球死亡中心的地核以令人難以置信的7952F到11012F(4400到6100攝氏度)的高溫燃燒。這個由熔化的鐵和鎳構成的噩夢般的地獄,位於3728英裡(6000公裡)以下。由於地核含有大量金屬成分,所以地核是地球自然磁場背後的主要驅動力。但一項研究發現,地核已經滲入地球各層的時間幾乎是地球年齡的一半,其中一些物質甚至可能會洩露到表面。
  • 地球最內部的地核為什麼會這麼熱?
    地球的最外層是地殼。這是我們生活的地方,我們在此建造房屋、種植樹木,進行各種各樣的生產活動。與其他層相比,地殼非常薄。海洋地殼的平均厚度約8千米,主要由玄武巖和陸殼組成;大陸地殼的平均厚度約32千米,主要由花崗巖組成。地殼的下一層叫做地幔。這一層的厚度約為2900千米。上地幔堅硬而易碎,下地幔則像半熔融的巖石一樣流動。
  • 地核溫度比太陽高,為什麼我們還沒有被燒成灰?
    我們的地核比太陽的溫度還要高,而我們人類距離地核比距離太陽要近的多,那為什麼我們沒有被地核帶來的溫度灼燒致死呢?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地核溫度比太陽高,為什麼我們還沒有被燒成灰?我們都知道,自從地球誕生以來,地球經過了很多次的地址活動才造就了現在的地球樣貌,其中,火山噴發更是給我們的地表造成了很多改變。正是因為火山的不斷噴發,告訴我們其實我們的地核是火熱的,溫度非常的高。
  • 40億年前流星雨撞擊地球 數十億噸黃金沉入地核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根據8日出版的一篇研究報告,40億年前流星雨撞擊地球,造成數十億噸液化黃金和白金沉入地核。如果不是這一撞,人類可能永遠不會看到影響文明這麼深遠的黃金。  在星球形成之際的劇烈波動期,地球是一團融熔狀態的礦物。許多星球大小的天體撞擊這團融熔礦物,也點燃這些礦物。
  • 地核正在持續洩漏,科學家或因此揭開地磁起源之謎
    那麼,地球深處地地幔和地核之間又有沒有物質交換呢?數十年來科學家們對此一直爭論不休。由於地核遠在2900公裡的地球深處,科學家們不方便,更主要是依靠目前的技術,還沒能耐派出什麼探測器抵達這個深度一探地核的秘密,所以無論是普通人還是科學家,雖然對地核都充滿無以言表的嚮往,卻一直不得入門之法而深感惆悵。
  • 科學家發現地核奧秘,多次試驗之後,有了新的發現
    地質學家用兩個發現者名字命名分界面地殼,地幔與地核圈層3層分別是:地殼,地幔與地核,地殼是外層地表;是由第一位地震學家發現的分界面之間薄若的一層固體外売形成的。地殼形成主要是由大小不一,凹凸不平的巖石組成,預估平均厚度17公裡。大陸比海床有些區域厚度高33公裡,山脈與高原區域厚度60—70公裡,只有海床地殼平均厚度僅僅6公裡左右。
  • 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核:地球磁場的產生源於地核的旋轉
    我們所生活的地球,其平均半徑約為6371千米,地球內部由外到內分別由地殼(qiao)、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組成。之前我們已經探討了地殼和地幔的基本情況,今天我們繼續向地球的深處來進行研究,來聊聊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核。
  • 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核:地球磁場的產生源於地核的旋轉
    我們所生活的地球,其平均半徑約為6371千米,地球內部由外到內分別由地殼(qiao)、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組成。之前我們已經探討了地殼和地幔的基本情況,今天我們繼續向地球的深處來進行研究,來聊聊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