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4千萬人受困嚴重抑鬱,低收入低學歷者更抑鬱?

2021-01-11 澎湃新聞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的發展,精神疾病患病率也在大幅提升。中國有多少人受困於焦慮症、抑鬱症?

近日,崑山杜克大學全球健康研究中心健康經濟學教授謝啟瑞和北京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者近日共同在China Economic Review上發表了一項研究,重點關注了中國的精神疾病問題。研究發現,中國抑鬱症的患病率很高,抑鬱症狀的患病率為37.9%,嚴重抑鬱為4.1%。

「37.9%、4.1%的比例按照中國成人人口基數推算,3.9億人有抑鬱傾向,其中2億是男性,1.9億是女性;嚴重抑鬱的成年人有4200萬。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數字,我原來的預期是嚴重抑鬱者比例大概在2—3%。」5月18日,謝啟瑞教授接受了澎湃新聞記者的專訪。

謝啟瑞教授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精神類疾病可以簡單分為5大類:焦慮症、情感性精神障礙、精神分裂和精神病性障礙、痴呆症、飲食失調症。因為後3類疾病還需要經過專業醫師的診斷,所以我們的調查基於前2種。」

合作方北京大學共調查了25個省市,其中主樣本5個城市,分別為遼寧、河南、甘肅、廣東、上海,每個主樣本城市入戶調查1600個樣本家庭。次樣本20個省市,一共8000個樣本家庭。「調查樣本一共是16000戶家庭,平均下來每個家庭不少於2個人,所以這次研究的實際調查樣本超過3萬人。」

此次論文研究使用國際通用的CES-D指標(流調用抑鬱自評量表)來測量研究對象的抑鬱症患病情況。「流調用抑鬱自評量表」較為廣泛地用於流行病學調查,用以篩查出有抑鬱症狀的對象。與其他抑鬱自評量表相比,CES-D更著重於個體的情緒體驗,較少涉及抑鬱時的軀體症狀。

調查表羅列出20種不同的情緒表現,如:我經常情緒低落、我不如其他人好、我感到沒有前途、我覺得很快樂、我的睡眠不好等。受調查者根據自我情況進行情況符合度的打分。調查結果顯示,調查樣本中抑鬱症狀的患病率為37.9%,嚴重抑鬱為4.1%。

「人們常常說老來一身病,年紀大了患病概率就高了。但精神類疾病卻是不分年齡的,外界因素會在很大程度上激發焦慮、抑鬱的產生」。謝啟瑞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群體的分布集中於某些地域和人群:低收入人群、低教育程度人群、老年人和生活在中西部和農村地區的人群更有可能患抑鬱症。「我們常說經濟學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期,健康也是一樣。老年人、低收入、低教育程度人群由於相對缺乏關注及社會資源的支持,更容易促發精神疾病的產生。此外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到,女性的抑鬱案例也較高,這與生物基因有關。」

謝啟瑞教授認為,在阻止精神疾病迅猛發展前橫亙著三大阻礙。「一是病恥感,如果一個人身患某種身體方面的疾病,人們往往會表示關心和幫助,但如果是精神疾病,這個人就會被貼上負面標籤『他/她不正常,很可怕』;第二是資金不足,由於認識不足精神疾病不被重視,自然沒有資金投入、沒有足夠的專業醫療人士;第三是衛生體系欠缺,不僅是在亞洲國家,縱使在西方國家,精神病人往往被放在特殊醫院,甚至被當成『瘋子』來對待。有同行的學者做過調查,在低收入國家,國家醫療費用花費在精神衛生上只有0.5%,就是100元中只有5分錢。高收入國家比如美國,比例也只有5%左右,中國的投入比例在中等或中等偏下,佔比在1.9%-2.4%之間。」

今年4月13日,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銀行召開了「走出陰影:精神健康成為全球發展首要問題」國際會議,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把「沒有精神衛生就沒有健康」列為《精神衛生行動計劃2013-2020》的核心概念。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強調:「精神衛生不僅僅是健康問題,更是經濟發展問題。」

為什麼說精神衛生是經濟發展問題?「精神疾病給個人和國家都帶來巨大的負擔,我們可以從三個成本來看,」謝啟瑞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第一是直接成本,就是醫療成本;第二間接成本,是勞動生產力的喪失;第三是隱藏成本,個人的低信任度和對生活的低滿意度。不要小看隱藏成本,一個契約型社會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就是信任,個體與個體、機構間的合作,很大程度上是由信任促成,在一個低信任度國家,許多商業行為都將受到重創,交易成本將大幅增加。而一個生活低滿意度、沒有生機的個人和社會,也很難有創新。」

除了呼籲社會對精神衛生投入更多關注,還有什麼解決之道?謝啟瑞教授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手頭正在進行的一項研究,是關於醫療資源提升與精神衛生投入之間的關係。

「從目前情況看很遺憾,即使整體醫療資源加大,精神衛生的投入依然是增長緩慢。不只是中國,世界範圍內很多國家都是如此。要改善對精神衛生的投入涉及到很多政策、體制問題,所以如今一些西方國家在實施的可行的策略是,並不呼籲國家特意培訓精神衛生領域的醫生,而是倡導將精神專科治療與基層醫療體系互相結合,讓基層醫生有一些精神衛生方面的訓練,這樣效率會更高。」

謝啟瑞教授講了一個笑話:「臺灣有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因為看病花費較小所以有人三天兩頭去醫院做檢查,健保局調查發現有的人一年看病三四十次,什麼科都看過了,唯獨精神科沒有看過。這個笑話一是說明大家不重視精神衛生,二是有些醫生也忽略了這一問題。可能病人來看頭痛,並不是頭部疾病,而是精神方面引起的。所以我上述提到的整合式培訓,是最可行以及最低成本的方案。」

此外,謝啟瑞提出,2008年到2012年,全球範圍內中樞神經系統方面的新藥有12種上市,美國採用了8種新藥,德國、法國採用了6、7種,而中國僅批准採用了1種。「中國採用新藥的比例是比較低的,也意味著我們在這方面的研究比較緩慢。當然這背後有很多因素,如果有更多用藥的選擇,會對病人更有利一些。」

「回到政策層面,我國抑鬱症預防和治療的迫切需要(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通過擴大初級心理健康護理資源與社會經濟不平等的減少。此外中國養老政策、收入分配、城鄉發展和資源分配政策的制定也需要考慮精神衛生問題。」謝啟瑞表示,「由於對精神衛生的認知仍然不足,崑山杜克大學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也會將精神衛生加入到今後的研究方向之中。」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懷疑抑鬱了怎麼辦?這份心理評估表來幫你,可確定抑鬱的嚴重程度...
    懷疑抑鬱的人在首次就診過程中,醫生會先詢問相關病情,然後用精神心理量表進行評估,完成一個可量化的測評。 用於抑鬱障礙輔助診斷的量表有很多: 有的簡單、便捷,可供患者和家屬自測,多用於初篩; 有的比較複雜,一般需要由醫生進行評估,但結果更權威,是幫助醫生診斷的有力「武器」; 還有一些量表可用於確定抑鬱的嚴重程度、自殺風險,以及和其他疾病鑑別。
  • 抑鬱焦慮同時存在令大腦尺寸變大,匯總抑鬱最新研究
    3、為何青少年女孩要比男孩抑鬱發病率上升更快?根據2019年北大團隊在《柳葉刀》子刊發表的研究,全球估計預計有3.5億人患抑鬱症,中國患者超過9500萬。可能很多人覺得這個問題有些牽強,但是研究中針對大多數人的大數據採訪發現的數據匯總,這可能的確是一個因素之一。4、生活在貧困地區的人或更易患上重度抑鬱症。雖然金錢不是萬能的,同時貧窮不是導致抑鬱症的最根本的因素。
  • 65%留學生有抑鬱症,學習越好,人反而更抑鬱?
    期望越大,抑鬱越嚴重 國內很多留學生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有特別高的期待 據耶魯大學研究人員2013年發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在耶魯學習的中國留學生中, 45%的人有抑鬱症狀, 29%的人有焦慮症狀, 遠高於美國大學生整體抑鬱症和焦慮症比例的13%。
  • 吃黑巧克力的人更不容易抑鬱?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近日,一項針對巧克力與抑鬱症的調查研究發現,常吃黑巧克力的人不容易出現抑鬱症狀。這一發現意味著什麼?研究結果值得我們相信嗎?巧克力由於它的味道和口感而備受歡迎,也一直都是眾多研究的焦點。因此,很多人都喜歡閱讀並分享與巧克力潛在健康益處相關的研究。
  • 2019年抑鬱症大數據報告:年齡越大,越容易抑鬱
    據估計,截至2019年,中國泛抑鬱人數超過9500萬人。 全世界目前有超過3億人正在與抑鬱症做鬥爭,白皮書還揭露了一些隱藏的關於抑鬱症的問題: ①女性因神經數量多,情緒更敏感,生理上更脆弱,發病率遠遠高於男性,發病率為5.1%,而男性發病率是3.6%; ②年齡越大,越容易患抑鬱症,75歲以下男性患抑鬱症的概率為5.5%,60歲至64歲女性是高危人群
  • 抑鬱復康者:恢復1種力,輕鬆治抑鬱
    自勝力是一種激發人潛在能量的動力,它是行動力、自控力、意志力、持久力的總和,接下來就聊聊提升自勝力與治鬱的關係吧。勇於自救的行動力。想自救必有救,因為抑鬱症只是一種心理障礙,並不是什麼器質病變上的絕症,障礙可除抑鬱可治。
  • 抑鬱和焦慮有什麼區別?又抑鬱、又焦慮該怎麼辦?
    我老婆自從懷孕以後,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總是覺得很慌張,一會心情大好一會又極度的沉悶,有時候像吃了興奮劑一樣,有時候又很安靜,整個人的情緒變幻無常,朋友說可能是患了焦慮症,可我看著像抑鬱症,請問她到底是焦慮還是抑鬱呢?
  • 什麼是抑鬱「三低三自三不能」
    在抑鬱期間,我們整個多巴胺都開始分泌減少,隨著多巴胺分泌過少後,你會好像自己生命動力越來越少,你過去喜歡的東西不再可以持續給你產生刺激,包括過去對你有意義的事情現在也不再給你大腦產生反應,這就阻斷了中間的聯繫,所以我們越抑鬱,越沒有動力,同時越來越不會產生新的多巴胺,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併焦慮抑鬱,哪些藥物可選用?│臨床「藥」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持續氣流受限和呼吸道症狀為主要特徵的常見慢性病,多數COPD者有1個及以上合併症,其中焦慮抑鬱是臨床常見的合併症之一,COPD穩定期中合併抑鬱的發生率為10-42%,急性加重期為10-86%,焦慮在COPD穩定期者的發生率為13-46%,急性加重期住院者為10-55%。
  • 2018.01:中國城鄉老年人的經濟福利對抑鬱狀況影響研究(夏豔玲等)
    本文使用2013年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數據,考察了由絕對收入、相對收入和預期經濟支持組成的經濟福利對老年人抑鬱的影響。絕對收入包含個人儲蓄、家庭經濟支持和養老金,相對收入由自評生活水平測量。結果發現,中國老年人抑鬱情況總體不容樂觀,相對收入較絕對收入對老年人抑鬱有顯著影響。
  • 我們為什麼會抑鬱?在抑鬱時,我們能找到什麼方法來挽救自己
    從開始用自媒體寫文章到現在,我寫過許多篇關於「抑鬱」這一主題的文章,也幫助過幾個陷入低氣壓的朋友走出泥潭。當然,我並不是什麼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只能說是對世事喜歡多花點心去思考和總結,所以那些文章裡,要麼說的是說自己對抑鬱這一件事的看法,要麼是講一些自己學到的對擺脫抑鬱挺有用的一些知識。
  • 長期抑鬱會給人留下「人格傷疤「|什麼樣的人更容易誘發抑鬱症?
    有些人的情緒波動會比較大,狀態好的時候完全感覺不到抑鬱,狀態不好的時候會感到非常強烈的抑鬱;也有些人,會以更持久、更溫和的方式感受到抑鬱。 長期與抑鬱情緒為伴的人,可能符合周期性抑鬱症、或者持續性抑鬱障礙的診斷,也有可能什麼診斷都不符合,只是人格特質上不太容易感到高興。
  • 總被人說:「拜託,你有什麼好抑鬱的?」
    昨天,讀到一位抑鬱症患者的文章,作者說:「9年前的同一天,我正因為重度抑鬱而試圖自殺。一不小心,我已經多活了9年。」身邊有親朋經歷著抑鬱,有過種種「自殺」言行,所以,看到這類文章,以及今天再次向大家推薦的《正午之魔》,更有感觸。
  • 抑鬱與憤怒如何相互作用?
    他們意識到並充分體驗到,他們的憤怒既是潛在抑鬱症的劇烈痛苦的產物,又是有意義的分心。對於許多尋求我的憤怒幫助的人來說,情況經常如此。 相比之下,尋求我為抑鬱症服務的其他人已經認識到向內定向的憤怒如何助長他們的憤怒。有些人尋求我為抑鬱症服務的方法是同時向內和向外發怒。
  • 抑鬱傾向的人,4句話常掛嘴邊,不要認為很正常
    因為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精神障礙疾病,可能走在過去人們對於這種症狀並不是特別的關注,可是近兩年越來越多的抑鬱症患者選擇輕生的新聞,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讓人不得不重視。前段時間有一組數據的公布令人難以置信,我國抑鬱症患者高達9,500萬。
  • 已經成為常見病,數千萬人被折磨。陸林院士支招——趕走那隻叫抑鬱...
    原標題:已經成為常見病,數千萬人被折磨。抑鬱症已成為影響人類生活的嚴重精神疾病之一,人們逐漸認識到,抑鬱症並不是簡單的心理問題,而是大腦發生了病理性改變。在不久前舉行的2020騰訊醫學ME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對抑鬱症的表現、治療、預防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低就診率、低診斷率造成抑鬱症負擔加重中國的抑鬱症患者有多少呢?
  • 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抑鬱了?測試一下就知道
    3、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一事無成。4、你常常生氣而且容易激動。5、你不想吃東西,沒有食慾,感覺不出任何味道。6、即使有家人和朋友幫助你,你仍然無法擺脫心中的苦惱。7、你感到精力不能集中。8、即使對親近的人你也懶得答理。9、你常無緣無故地感到疲乏。
  • 患了B肝,比起身體,心理壓力更熬人!教您幾招—調節情緒小妙招
    HBV患者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視 現代醫學模式認為,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與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息息相關。我國普通人群抑鬱症狀發生率為8.0%~13%,焦慮發生率為17%~25%,國內外研究顯示不同臨床類型的HBV感染者焦慮抑鬱情緒發生率及程度不一致。
  • 遠離抑鬱,有四妙招!英國8.5萬人研究
    抑鬱,就像一團陰影一樣侵蝕人的精神心理。一項納入約8.5萬人的英國研究則表明,更少的屏幕時間、保持充足的睡眠(7~9 h)、健康飲食和堅持鍛鍊有助於讓人遠離抑鬱。以前有研究顯示睡前經常刷手機容易讓人抑鬱。而中國有研究發現,這是由於夜間藍光暴露的原因,這影響了從眼睛到大腦這條神經通路。
  • 星形膠質細胞釋放ATP有快速抗抑鬱作用
    他們發現攜帶風險基因變異的健康被試者,海馬區(與抑鬱症相關的腦區)中的SLC6A15在降低。研究者認為,低SLC6A15表達量不僅改變了關鍵腦區的神經完整性,還改變了興奮的神經傳遞。因為SLC6A15可由藥物調節,所以這一結果對抗抑鬱藥物的研究或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而更流行的假說還有生化因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