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孫駿)時逢第17個「世界淋巴瘤日」之際,旨在推動患者乃至全社會增強對淋巴瘤的認知,為患者改善獲益與生存水平,進一步提升我國淋巴瘤診療規範化,由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中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工作組(簡稱「中國慢淋工作組」)、江蘇省人民醫院浦口慢淋中心、淋巴瘤之家共同主辦,百濟神州支持的「2020世界淋巴瘤日患者關愛活動」在南京舉辦。
2020「世界淋巴瘤日」患者關愛活動在南京舉辦
當天,來自各地的數十位淋巴瘤患者,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液科主任、浦口慢淋中心主任李建勇教授,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液科副主任徐衛教授,患者組織「淋巴瘤之家」創始人顧洪飛先生及百濟神州高級副總裁,化學研發負責人王志偉博士共同參與了一系列患教科普與座談活動,圍繞我國淋巴瘤診療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患者的治療經歷與未被滿足的需求、新藥研發方向等話題深入交流,傾聽患者的心聲,普及淋巴瘤規範化治療與長期管理理念,幫助患者實現長生存、提高生活品質。
淋巴瘤邁向慢病化管理,希望與挑戰並存
淋巴瘤是一種起源於淋巴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也是近年來我國和世界範圍內高發的惡性腫瘤之一。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發超過9萬例淋巴瘤患者。在生活方式改變、環境因素、人口結構變化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下,近年來,淋巴瘤發病率快速升高。
實際上,淋巴瘤並不是一種單一類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淋巴系統腫瘤病理分類標準」,淋巴瘤可分為70多種亞型,其中主要分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兩大類。非霍奇金淋巴瘤佔全部淋巴瘤病例的91%2,又分為B細胞型和T/NK細胞型兩大類。在所有B細胞類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慢性淋巴細胞淋巴瘤(CLL)/小淋巴細胞淋巴瘤(SLL)約佔6.4%2,套細胞淋巴瘤(MCL)約佔5%。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液科主任、浦口慢淋中心主任李建勇教授
「隨著醫學進步與新的療法不斷湧現,我國的淋巴瘤診療水平近年來有了顯著提升,淋巴瘤已經成為惡性腫瘤領域中進步最快的領域之一,逐漸向一種可能被治癒的慢性疾病轉變,」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液科主任、浦口慢淋中心主任李建勇教授指出:「但同時,隨著患者的生存期延長,尤其是像慢淋這類進展相對緩慢的亞型,在患者的長期疾病管理、用藥安全性等方面,需要給予更多的重視。因此,我們希望與各方一道,做好疾病的科普宣教,在治療之外,為淋巴瘤患者保駕護航,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在此次患者關愛活動中,來自江蘇省人民醫院、慢淋浦口中心的臨床專家團隊聚焦慢淋的長期管理與疾病教育,面向患者和家屬進行了深入的科普與互動。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液科副主任徐衛教授介紹:「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經常伴有心血管疾病等並發疾病,且由於免疫功能減退容易引發感染。因此,治療過程的安全性,對患者的預後和依從性至關重要。隨著靶向、免疫等創新療法的快速進步,尤其是新型BTK抑制劑應用於臨床,在帶來更高緩解率的同時,安全性與耐受性也顯著改善,為慢淋的患者帶來了更多選擇,也對我們探索治療策略、患者的疾病管理模式帶來了有益的啟發。」
聚焦多元化需求,多方共助提升患者獲益
活動現場,來自各地的淋巴瘤患者分享了自己的治療經歷。一位患友分享道:「我們還是很幸運的,在淋巴瘤方面,新藥越來越多,本土做的新藥在國際上也能得到認可。通過患友間的交流,如今我們也能及時了解必要的治療信息。但現在我最大的困擾還是在經濟方面,家人雖然很支持,但治療的長期開銷,給家庭在經濟上、心理上都造成了很大壓力。」
「淋巴瘤之家」創始人顧洪飛先生
我國最大的淋巴瘤患者組織「淋巴瘤之家」創始人顧洪飛先生表示:「淋巴瘤患者面對的不僅是生命安危的挑戰,還有在精力、心理和經濟上的長期鬥爭。作為患者組織,我們一方面呼籲廣大淋巴瘤患者以更加積極的心態配合規範化治療,看到醫學進步帶來的希望,同時也期待能夠更多攜手臨床專家、製藥企業與科學家,降低患者在知識上、經濟上的門檻,加快讓創新藥物進入醫保,並通過人性化關懷,幫助患者的治療之路走得更順利。」
百濟神州高級副總裁,化學研發負責人王志偉博士
百濟神州高級副總裁,化學研發負責人王志偉博士參與了患者座談,並分享了淋巴瘤新藥研發的歷程與體會。「作為製藥科學家,我非常高興能聆聽患者與專家的心聲,尤其是了解患者對於治療的期待,這是我們持續投入創新藥研發的動力和方向,」王志偉博士表示:「過去十年中,我們親歷了國內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將諸如澤布替尼這樣的新藥帶到了患者手中。未來,我們期待與各方持續合作,發揮自身優勢,給患者帶來更多高品質、可及可負擔的療法,為改善患者獲益貢獻一份力量。」
【來源:中國江蘇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