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22日 01:58 來源:工人日報
參與互動 《2019淋巴瘤患者生存狀況白皮書》發布
43%患者曾有過誤診經歷
本報訊 時逢第16個「世界淋巴瘤日」之際,由北京病痛挑戰公益基金會、「淋巴瘤之家」 患友組織發起的《2019年淋巴瘤患者生存狀況白皮書》發布。
白皮書數據顯示,參與調研的患者中,約43%患者曾有過誤診經歷,51%的患者輾轉多家醫院後方得以確診。患者從初次診斷到最終確定所患亞型,平均耗費時長為2.5個月,而一些亞型患者確診所需等待時間更為漫長。同時,調研表明,大部分患者為了確診,需奔赴北上廣等醫療資源集中的大城市。
「淋巴瘤之家」創始人顧洪飛介紹:「我們時常遇到患者全家奔走多個醫院、省市就醫的例子,他們在體力、財力與心理上面臨巨大壓力。幫助公眾全面了解淋巴瘤,給予患者更多理解與關注。」
事實上,「淋巴瘤家族」中多個亞型的發病率極低,在國際上均屬於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罕見病」範疇。由於分類分型複雜,病例少,加之治療方案的選擇有限,這給臨床的診斷和治療帶來了極大挑戰,許多罕見亞型的患者面臨著疾病反覆發作、耐藥後無藥可用、經濟負擔沉重的多重困境。
從患者對生命質量的自估評分上看,淋巴瘤整體的生命質量平均值為67.54,但華氏、慢淋、套淋等亞型患者的生命質量評分明顯低於平均值。而在治療方面,數據顯示,現有療法仍無法很好滿足患者的需要,多數患者迫切渴望用上療效更好、可負擔的新藥。
顧洪飛介紹:「在腫瘤與罕見病之間,有個交集叫『罕見腫瘤』,它兼具了兩種分類的特點——對患者生命的危害程度大,同時由於疾病罕見,往往治療手段和用藥的選擇非常有限。」
隨著醫學技術與臨床研究的進步,這一困境有望取得突破。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朱軍教授認為:「實際上,淋巴瘤有希望成為『一擊即中』的腫瘤,如果患者能及時得到診斷、有效的治療,病情可能在極大程度上得到很好的控制。如今,新藥不斷湧現,尤其是本土創新藥的發展,能讓更多的患者從中獲益,這是最讓我興奮和期盼的事。」
白皮書顯示,2018年,淋巴瘤患者年度醫療支出約為其家庭年收入的2.33倍,54%患者的年收入低於3萬,而27.4%的患者則沒有任何收入。參與調研的患者中,僅有17%患者表示可以承受患病帶來的醫療支出。
對此,北京協和醫院張抒揚教授表示:「如今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力求滿足腫瘤患者用藥問題,特別是讓更多罕見病患者用上『救命藥』,相信這將極大改善患者健康狀況。也希望我國的醫藥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為研發用得起的創新藥而努力。」(笑陽)
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