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為什麼,鳥名當中有很多生僻字,「鶇」是其中之一。新華字典對「鶇」的解釋如下:鳥類的一科,嘴細長而側扁,翅膀長,善於飛翔,叫得很好聽。
看完了解釋,是不是仍然還是一頭霧水?有些東西就是這樣,貌似進行了一大堆解釋,其實什麼都沒解釋。不過,看完下面的內容,相信你一定會明白「鶇」到底是哪類東東。下面的出場的順序為留鳥、候鳥以及個人經驗中常見程度來排序,最後是本地未拍到但可期待的鶇。
一、烏鶇
烏鶇,別名百舌、反舌、黑鶇。體型接近人們所熟悉的斑鳩等鳥,顏值很低,但它卻是瑞典的國鳥。既然它的別名叫百舌,肯定是唱功了得。好幾次我被沒聽過的悅耳動聽鳥聲所吸引,循聲尋找,卻發現是黑不溜秋的它站在枝頭歌唱。但這只是在繁殖期,多數時候它叫得還是挺單調的。
烏鶇雌雄顏色相近,都是漆黑一團,如果不是嘴巴長成橙黃顏色,跟烏鴉還真差不多。但仔細比較,雌雄還是有點差異的。雄鳥全黑色,嘴橘黃,雌鳥上體黑褐、下體深褐,嘴暗綠黃色至黑色。下面的依次為雄鳥、雌鳥和雛鳥圖。
烏鶇為本地的留鳥,非常常見,我去過一些公園裡烏鶇多到一個地步可以用「泛濫成災」來形容。夏天有很多機會遇到它繁殖後代的場景,它的巢穴有時候甚至就選在人家的陽臺上。
加油站頂棚的烏鶇的巢
正在餵雛
二、藍磯鶇
藍磯鶇,既然帶「磯」字,就說明它的活動習性和巖石有關,它們常棲息於多巖石的山地或海岸上。
本地見到的藍磯鶇以留鳥為主,也有部分是遷徙個體。藍磯鶇有兩個亞種,腹部及尾下深慄色為philippensis亞種。philippensis亞種很容易與雄性慄腹磯鶇混淆,區別在於其無黑色臉罩,上體藍色較暗。
《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上說philippensis繁殖於東北至山東、河北及河南等地,遷徙時經中國南方大多數地區及臺灣,但似乎本地也能看到其繁殖。
腹部及尾下全藍色為pandoo亞種,此亞種在本地繁殖,山上很容易遇到。
幼鳥出生不久,就會停留在巖石上。
有些藍磯鶇的亞成鳥看起來有點像褐河烏。
最後出場時一點都不驚豔的雌鳥。
三、紫嘯鶇
紫嘯鶇,全身羽毛呈黑暗的藍紫色,遠觀呈黑色,近看為紫色。顏值比起烏鶇高了很多,但叫聲似乎遜色不少,卻不同亞種嘴部顏色為黑色或黃色。常棲息於多石的山間溪流的巖石上,在溪邊亂石叢間跳來跳去或飛上飛下,性活潑而機警。市區公園也能見到,但比起來機會少很多。
下面的都是拍攝於市區公園的紫嘯鶇。
四、慄腹磯鶇
慄腹磯鶇為本地留鳥,但有垂直遷徙的習性,繁殖一般在有一定海拔的森林,冬天會下到低海拔的開闊而多巖的山坡林地。雄雌異色,雄鳥特徵明顯,但容易與藍磯鶇的紅腹亞種混淆,區別在於它具黑色臉罩及額部為亮麗藍色而帶光澤。
下圖為冬天下到山腳的慄腹磯鶇雄鳥和雌鳥。
五、白腹鶇
白腹鶇,估計是本地公園第二常見的鶇了,但它為冬候鳥,只在冬天才容易見到。所謂冬候鳥,就是秋冬季節來這裡越冬,春夏到北方繁殖的鳥。溫州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潤溼性氣候區,很多鳥會選擇留在溫州越冬,白腹鶇是其中之一。
白腹鶇並不難認,頭部和背部沒啥特別的特徵,全身顏色最淺的部分是其腹部和臀部——白色。
六、灰背鶇
體型略小的灰色鶇,兩脅棕色,雄鳥不易認錯,雌鳥與雌烏灰鶇易混,區別在其上體灰色較重,嘴黃,點斑僅限於胸部。
灰背鶇在我們非常常見,但在臺灣卻為稀罕貨,鳥的分布有很明顯的地域性。
七、斑鶇
斑鶇具明顯黑白色圖紋,斑鶇白色眉紋明顯,不少人把它當作白眉鶇,其實沒留意它有著和白眉鶇完全不一樣的下腹部黑色斑紋。新手總是容易被一兩個特徵吸引,而忘記其間更多的差異。認鳥有一個竅門就是多看手冊的文字描述部分而不是只看圖。
八、紅尾鶇
紅尾鶇,為原斑鶇的一個亞種,最新的分類將其獨立為新種。紅尾鶇兩脅及胸具紅棕色點斑,而斑鶇兩脅及胸具黑色點斑。還有一些類型被稱為二者的中間體。
九、虎斑地鶇
虎斑地鶇普通亞種已提升為獨立種——懷氏虎鶇,本地見到的都是懷氏虎鶇。懷氏虎鶇特徵明顯,體大並具粗大的褐色鱗狀斑紋。
虎斑地鶇別名又叫「頓雞」,仔細觀察它的習性,發現這別名很形象,每次在進行下一次覓食前都要在草地上發一下呆。
十、烏灰鶇
烏灰鶇又叫日本烏鶇(Japanese Thrush),想必在日本較多見。在溫州並不常見,屬於過境鳥或夏候鳥,所謂夏候鳥,就是春夏到本地繁殖,秋冬到南方越冬的鳥。
烏灰鶇雄雌異色,雄鳥和烏鶇最容易的區分要點是其腳色為肉色,而烏鶇的腳色為偏黑色。
在市區公園曾經見到其連續兩年的繁殖記錄。
十一、白眉鶇
白眉鶇顧名思義就是有著明顯的白色過眼紋,和斑鶇的區別上面已經提及。白眉鶇前幾年還被認為是溫州的新種,實際上數量不少。所謂的新種只不過是掌握話語權的人有沒有見過而已。歷史何嘗不是如此,我們根據閱讀記載而還原的世界根本不等同於當時的世界,能記下的遠遠少於沒記錄的。
十二、赤胸鶇
繁殖於日本南部,越冬於臺灣、華東、海南島及菲律賓。以前認為是我們這裡的過境鳥,現在已經有了多次的冬天觀察記錄,可能也在本地越冬。手冊上甚罕見,但在臺灣卻和常見,這跟它們在日本繁殖以及遷徙路徑有關。物以稀為貴,但貴也是相對的,此處的寶常常只是他處的草,反之這裡的草也可能是他處的寶。
十三、橙頭地鶇
中等體型(22釐米)、頭為橙黃色的地鶇。浙江境內少見,之前已知約有兩筆記錄,去年(2016.05)溫州境內有一筆記錄最近才被得知,記錄者是蔣金福老師。
蔣金福老師攝於溫州市學生實踐學校
由於個人觀察的時間和範圍有限,也因為掌握的資料有限,尚未得知在溫州境內有下面幾種少見鶇的照片記錄,至於標本記錄 ,沒有進一步去核查。根據手冊上的分布圖和周邊地區記錄的情況,理論上本地出現概率為100%可能性。
十四、白喉磯鶇
體型小(19釐米)的磯鶇。兩性異色。雄鳥:藍色限於頭頂、頸背及肩部的閃斑;頭側黑,下體多橙慄色。與其他磯鶇的區別在喉塊白色,除藍頭磯鶇外與所有其他磯鶇的區別在於白色翼紋。雌鳥:與其他雌性磯鶇的區別在上體具黑色粗鱗狀斑紋;與虎斑地鶇的區別在體型較小,喉白,眼先色淺,耳羽近黑。(圖片引自網絡,若要查看實體照片可自行上網搜尋)
十五、白眉地鶇
中等體型(23釐米)的近黑(雄鳥)或褐色(雌鳥)地鶇。眉紋顯著,雄鳥石板灰黑色,特徵明顯。(圖片引自網絡)
十六、寶興歌鶇
另外一種可期待的鶇是寶興歌鶇。寶興歌鶇是中國的特有物種,主要分布於中國中部,命名與在發現地寶興有關。浙江境內已有多筆記錄(但沒超過一隻手的手指頭數),臺灣也有過記錄,故溫州完全可以期待。
識別的要點是它下體皮黃而具明顯的黑點,如果粗略地找一個相近的參照物,初步印象也許有點像虎斑地鶇,但其背部無斑、下體黑點形狀也完全不同。
(圖片引自網絡)
(除已經註明的圖片外,所有圖文皆為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