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心理學,你了解嗎?

2021-01-21 騰訊網

隨著社會的發展,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察到心理在生活中越來越受歡迎和重視。雖然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但卻日復一日的忙於工作和其他,很少有認真坐下來關注自己的情感需求以及身邊人的情感需求,甚至是夫妻二人都很難靜下心來認真去溝通,漸漸地感情就開始疏遠,而且無人訴說。那麼,你們真的了解這七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嗎?

今天,攝影樹洞萌萌就來具體給大家講解下這七個心理學效應,了解七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做個智慧的人。

1、飛輪效應

假期過後,重新返回工作時總是異常艱難?面對工作,總覺得提不起精神,效率降低,甚至還會焦慮和神經衰弱?

有人說,這是萬事開頭難的體現,「飛輪效應」的理論正支持了這一點。

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

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

飛輪開始轉動時需要的能量,其實是每次痛苦的突破拓展和積累。這是在為了形成屬於自己的體系而做準備。一旦體系能夠彼此支撐,那麼它的運作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正如科學家富蘭克林說的,「如果有什麼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現在就開始。」

攝影樹洞萌萌認為,寫作文,最難的是開頭;造房子,最難的是打地基;準備迎接新的挑戰,過了心理的難關,之後的問題總會迎刃而解。

有人不信,說「反正萬事開頭難,然後中間難,最後結尾難」。可若是開頭不奮力一搏,連看到中間的機會都沒有。

相信「飛輪效應」不是追求一勞永逸,而是在一開始,和自己打退堂鼓的心理打個架,別讓它拖住你前進的步伐。

2、蘑菇效應

踏出「舒適圈」很難。

很多剛剛開始工作的年輕人,總覺得自己不受重視。打雜跑腿,端茶送水,還會受到很多指責、批評,甚至代人受過,或者乾脆被無視,任其自生自滅。

指導和提攜,似乎總是落不到自己頭上。這種失落和碰壁感,如同被放置在陰暗角落裡的蘑菇一樣。而「蘑菇定律」說的就是如此:蘑菇生長必須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人的成長也肯定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

「前途茫然」的感覺,會持續在整個蘑菇時期——直到長得夠高夠壯,才會被人重視。

只有用現在每一秒的努力萌生,才能換取未來每一秒的不後悔

所有的停滯不前和怯懦擔憂,都會延長成為「蘑菇」的時間。終有一日,因為平日的碌碌無為,而錯過一個又一個機會,無法對未來形成改變。

3、鳥籠效應

攝影樹洞萌萌記得,1907年,心理學家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

兩位學者圍繞著一個有趣的賭約爭論起來。詹姆斯說:「我有個辦法,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

卡爾森不信:「不可能,我壓根沒想過要養鳥。

於是,詹姆斯為卡爾森送上一隻精緻漂亮的鳥籠。從那天開始,到卡爾森家裡的訪客總會在看到空的鳥籠之後,關切地問他,「你養的鳥去哪裡了?」

卡爾森一次次的解釋只能換來客人更加困惑的眼光。久而久之,卡爾森不勝其煩,無奈只好買了一隻鳥。

他被詹姆斯的「鳥籠」完完全全地控制住了,自我的意識消失,陷入了被別人操控的結果。

因為別人送了一隻鳥籠,所以養了一隻鳥。這就是鳥籠效應。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無意識被其他事物操控的情況,也是鳥籠效應的體現。

人們常常說自己要「剁手」,卻仍不停地買著本不需要的東西。為了湊單買的衣服,卻常常要再花費金錢和精力,為了搭配而大費周折。

鳥籠效應於生活的影響具有雙面性,關鍵在於如何利用。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敞開的書比合上的書更容易讓人想讀。

這樣一來,人們看到打開的書頁便想拿起來翻翻,就更容易養成讀書的習慣。

不要讓「鳥籠」束縛你的生活。

減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這才是鳥籠效應的真正啟迪所在。

4、野馬結局

管理情緒就是管理人生的開始。

學會管理情緒的人,已經領先了那些容易情緒失控的人一大步。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馬的腿上吸血。就像在豹子耳邊不停煩擾的蚊子,它們能吸飽血之後黯然離開,而不少野馬卻因為它被生生折磨死。

動物學家說,蝙蝠吸的血量非常少,遠不足致死。而這些野馬的真正死因是暴怒和狂奔。它們的劇烈情緒反應是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而吸血蝙蝠只是一種外界的挑戰。

因為一件小事而暴跳如雷,大動肝火,這樣的人往往難成大事,也難有大成就。

他們常常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造成了像這群野馬一樣傷害自己的結局。

如果不能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那麼人生也會變得無法掌控。

當發現所有事情都不如意,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陷入了情緒的困境。

冷靜一下,總沒錯。

5、凡勃倫效應

雖然生活中,一般越貴的東西,購買的人越少,但美國經濟學家託斯丹·凡勃倫曾經提出: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能暢銷。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消費觀念的進步,人們更願意花更貴的價格,購買更加好的服務和享受。

其實,這一理論在職場中也能體現。如果想要得到「好價錢」,就要思考如何把自己變得更加「值得」,放在更合適的地方待價而沽。

而自己的「身價」,有時候卻並不是外界的物質賦予的。提升自己真正的身份感,靠的是內修。

在工作生活中,提升修養才是擁有好口碑的根本,才能讓自己的存在價值得到提升,從而變得「搶手」。

6、南風效應

法國作家拉·封丹寫了這樣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使出渾身解數,狂風呼嘯,試圖吹掉行人的衣服。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寒冷,便把大衣裹得更緊了。

而南風徐徐吹動,使天氣溫暖起來,行人因為覺得暖和,相繼脫掉大衣。

這場比賽,南風獲得了勝利。

這就是有名的「南風效應」,也說明了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時,一旦方法錯誤,那麼不但不會有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我們都很清楚「見人下菜」的社交法則。其實,不僅是在人際關係間,在工作上也是如此。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聰明的人需要擁有一定的「彈性」,溫柔靈活比極端刻板更有效果。

允許別人比自己優秀,是一種聰明的處世法則。

因為花太多精力在這些看似狂風與暗湧的鬥爭上,勢必導致工作不精和事業發展緩慢。

但是,如果學會靈活地和自己的競爭對手相處,各取所長,互相合作,相處的方法一旦轉變,正面的效果就會有所體現。

7、毛毛蟲效應

為什麼覺得自己在去年明明很努力,卻依然沒長進?

法國心理學家約翰·法伯做過一個實驗:將毛毛蟲首尾相接,圍成一圈放在花盆邊緣,在不遠的地方撒一些松葉作為它們的食物。

然而,毛毛蟲夜以繼日地不停繞著盆轉圈,沒有因為飢餓轉向食物,最終精疲力竭,相繼死亡。

很多人總是用「做了多少」來評價工作質量的優劣,並不關注結果。他們盲目地跟隨著既定的路線,從未想過重新思考「重生」的方向。

這是「埋頭拉車」,一味追求前進,但大多方向不明。終有一天傾盡所有才發現,做的都是無用功,而滿足感全都來自自我感動。

新的工作生活來臨之際,每個人也需要尋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如果覺得停滯不前,不要再埋頭苦幹,試著抬起頭,看看周圍是否有更廣闊的天地、更開闊的視野。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說,「我們的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的本身,而是因為我們加在這些事情上的觀念。」

攝影樹洞萌萌希望大家能全新的開始,認清自己的心,聰明前行。

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攝影樹洞萌萌「,喜歡就請分享出去,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編輯:攝影樹洞萌萌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的七大流派(下)
    關注我,一起學習心理學接下來就是鼎鼎大名的弗洛伊德,他的《夢的解析》可是忽悠了不少人。(五)精神分析心理學:心理活動的動力精神分析理論由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在1896年創立。弗洛伊德六)人本主義心理學:潛能的發展人本主義心理學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羅傑斯在20世紀中葉創立。
  • 2019心理學考研:七大實驗分析
    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心理學著名的七大實驗。   ▲心理學七大實驗之感覺剝奪實驗   感覺剝奪是指將志願者和外界環境刺激高度隔絕的特殊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各種感覺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號,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病理心理現象。   在加拿大蒙特婁海勃(Hebb)實驗室所進行的感覺剝奪實驗。
  • 七大交互心理學(下)
    互動設計七大定律:費茨定律(Fitts』 Law)、希克定律(Hick’s Law )、神奇數字7±2 法則、接近法則(The Law Of Proximity)、新鄉重夫:防錯原則、複雜性守恆定律/泰思勒定律(Tesler’s Law )、簡單有效原理/奧卡姆剃刀原理(Occam’s Razor )。
  • 5本心理學書籍,讓你更加了解意識
    導讀:5本心理學書籍,讓你更加了解意識。《心理學與生活》《認知心理學》《情緒心理學》《改變心理學的40個研究》《探索生命》。1、《心理學與生活》本書譯自英文原版《心理學與生活》第19 版,較之第16 版已經有了大幅的修訂,全書精簡為16 章,更新了數十萬字和1 000 多篇參考文獻,新增了"生活中的心理學"與"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維"兩個專欄。同時,此次在譯文上也進行了精心修訂。
  • 心理學:你真的了解自己嗎,真正的自我由四個部分組成
    心理學:認識你自己2、盲區中的我盲區中的我往往是別人知道的,我們自己卻不自知。所以了解自己的盲區對於了解自我非常重要。比如你覺得自己其實性格非常友善,但是周圍的人其實覺得你的性格偏向高傲,這就是自我與他人不同認識形成的誤區。而要了解盲區的中,我們必須要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日本服裝設計大師山本耀司曾經說過,什麼是自我,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只有撞上一些別的東西才會知道真正的自己是誰,然後才知道自己是誰,這才是真正的自己。
  •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嗎?如何辨別「真假心理學」?
    字數 ▍1600字,閱讀約4分鐘01 心理學到底研究什麼:分支包羅萬象先說核心結論:心理學研究的是人類及動物的所有行為,用的是科學的方法,而不是「純粹思考」。事實上,現代心理學包含了大量不同的內容和觀點,是「一個鬆散地聯合在一起的學術王國,它橫跨了生物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領域。」
  • 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八種理論,你都了解嗎?
    另外給大家介紹一本有關教育的書,《兒童發展心理學》,作者邊玉芳、張瑞平 。這種類型的書,可能很少有人愛看吧,豆瓣都沒有評分。本書讀起來很有學術氣息,感覺又回到了大學課堂。心理學,顧名思義,是研究人心理的一門學問,它不像物理、化學那樣,有那麼多公式可以套用,大部分時候是一種「揣測」,有一個詞叫做「揣摩聖意」,不就是猜嗎?
  • 心理學的七大流派(上)
    心理學發展到現在有許許多多的流派,但是去掉那些小流派,大的流派只有七個。(一)結構主義心理學:心理活動的內容結構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是馮特,後經他的學生鐵欽納在美國宣揚推廣。結構主義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人的意識經驗,個體經驗由人的感覺、意象、感情三種元素結合而成。(二)機能主義心理學:有目的的心理機能主義心理學的思想源於美國心理學詹姆斯、杜威和安吉爾。機能主義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個體在適應環境時的心理機能和意識活動,人的意識是一條永遠變化著和流淌著的表象和感覺的河流,並不是心理元素的集合,它具有選擇功能。
  • 文科生能報心理學嗎?
    我是高三文科生,高考志願想報心理學。但是父母都不同意,他們認為心理學是偏理的冷門專業。我想知道心理學真的是冷門專業嗎?以後不好就業嗎?」感謝這名學生對我的信任。的確,心理學在我國是一門新興學科,人們對這個專業的了解並不多,很多人都表現出好奇心,如有人會問:「心理學可以給人算命嗎?」還有的人問:「學心理學的,能猜猜我現在想什麼嗎?」
  • 心理學專業學生複試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當代心理學中,有不同的科學研究方法——認知心理學;神經心理學;行為科學;遺傳心理學;工程心理學;這七大分支中,只有三個與行為科學是交叉學科,即運動心理學,情緒心理學以及生理心理學。我國既沒有心理學科的專業學位碩士點,也沒有具體的心理學研究方向。
  • 了解支配我們的心理學秘密,戰勝心靈魔鬼成為人生贏家
    此時,如果我們了解人們心裡到底在想什麼,一切都變得明朗起來。書魚的著作《墨菲定律》就是幫助人們了解「那些無聲無息又無所不在支配我們的心理學秘密」的「葵花寶典」。人類的心靈幽深難懂,想法靈活多變,究竟要怎樣才能對人類心理了解一二呢?
  • 心理學測試:你會牽起哪只手?測TA是最適合你的人嗎?
    心理學測試:你會牽起哪只手?測TA是最適合你的人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作者~ A、你的另一半是一個非常有特色並且非常有吸引力的人,他的身上有很多吸引你的地方
  • 健玲:NLP心理學:最讓男人聽了舒服的三句話,你知道嗎?
    要想保持穩定的情侶關係,夫妻感情,除開常常表達出之外,也要讓另一方覺得舒適,從溝通交流NLP心理學視角,最讓男人聽了舒適的3句話,你清楚嗎?1)你真厲害!從古至今,男人都以徵服動物,徵服大自然,徵服異族,徵服全球為榮譽。
  • 心理學帶你了解愛情的本質,告訴你如何維持愛情
    ,也沒有晚一步,正巧趕上了,那也沒有什麼別的可說,唯有輕輕問一句:「哦,你也在這裡嗎?」從心理學上說,一段感情是有哪幾個階段呢?在內省階段,我們終於開始了解親密關係的真諦,愛他就要愛他的全部,你對伴侶付出什麼就是對自己付出什麼,你終於有機會去檢視自己的內心並發覺所有親密關係問題的源頭,但是說起來想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太難了。啟示階段:擁抱我所愛,然後就會看見陽光,在啟示階段親密關係中的兩個人是真正的靈魂伴侶。
  • 2020山東醫療招聘考試醫學心理學基礎知識:你真的會聊天嗎?
    2020山東醫療招聘考試醫學心理學基礎知識:你真的會聊天嗎? 2020年山東醫療衛生人才招聘備考正在緊張進行中,山東中公衛生人才網為大家準備了2020山東醫療招聘考試醫學心理學基礎知識:你真的會聊天嗎?
  • 你不知道的幾個實用的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有很多,但有些心理學的效應卻不一定會被人們所熟知,有些效應可以幫助你了解消費者的心理狀態,也有些會讓你明白自己在特定情況下的心理活動,了解心理學的一些效應可以讓你更清楚自己的感受,也能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下面就讓我們了解一些心理學的效應吧。
  • 現代西方心理學的主要流派
    馮特建立心理學後,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50年代,心理學進入派別林立的時代。一、構造主義代表人物,馮特和他的學生鐵欽納。構造主義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人的直接經驗意識,意識可以分解為感覺、意象和感情三種元素。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在於通過內省(即被試對自己經驗的觀察和描述)去了解在不同刺激情境下各種元素的結構。
  • 什麼是心理學?含羞草和向日葵有心理嗎?心理學科普1
    在十九世紀之前,中國是沒有「心理」這個詞語的,當然更沒有心理學(不相信的同學可以去查查《詞源》)。學術界一般認為,漢語的「心理學」一詞譯自「psychology」,由日本哲學家西周於1875年《奚般氏心理學》裡首譯。經過康有為和梁啓超等人的努力才逐漸被國人所接受。那麼這個外來的「心理學」又是從何而來呢?
  • 想要心想事成,你就必須了解這個心理學定律
    這種將內心的感覺和角色在頭腦中不斷演練深人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角色深化定律」。三、我們應該要敢於去夢想拿破崙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當將軍之前,士兵必須先以將軍的標準要求自己,在內心裡把自己當成將軍。
  • 心理學的九大分支,這些你知道嗎?
    心理學是對行為和心理的研究。心理學有不同的類型,如認知心理學、法醫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有影響其心理健康的人可從心理醫生的評估和治療中獲益。心理學家可能會提供專注於行為適應的治療。精神病學家是一位更有可能專注於心理健康問題的醫學管理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