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究板塊構造變化對海洋含氧量影響—新聞—科學網

2020-11-24 科學網
「改變世界的碰撞」究竟改了啥
科學家研究板塊構造變化對海洋含氧量影響

 

千萬年前,無論大陸還是海洋都與現在不同。圖片來源:Emma Kast

■本報記者 唐鳳

現在的印度次大陸在5000萬年前撞擊亞洲,改變了大陸的結構、地貌和全球氣候等。現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團隊發現了另一個效應:世界海洋中的氧氣增多,改變了生命生存的條件。

該校地球科學研究生Emma Kast是近日發表在《科學》上的相關論文的第一作者。「這些結果與人們之前所見的任何結果都不同,碰撞改變之大讓我們感到意外。」Kast說。

Kast用顯微鏡下的貝殼創造了一個海洋氮記錄,時間跨度從7000萬年前——恐龍滅絕前不久——到3000萬年前。普林斯頓大學地球科學副教授、論文作者之一John Higgins說,這一記錄對全球氣候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

「海洋生物可利用氮的多寡是影響海洋生產力的重要因素,且氮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會產生大量溫室效應氣體。因而,氮循環的波動對全球氣候變化有著重要影響,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的重要科學問題之一。認識氮循環對理解當前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氮循環變化及發展趨勢有重大意義。」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教授羅根明告訴《中國科學報》。

從氮開始

氮不僅是大氣中最豐富的氣體,也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關鍵。「我研究氮是為了幫助研究全球環境。」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論文資深作者Daniel Sigman說。

地球上的每一種生物都需要「固定」氮——有時也被稱為「生物可利用氮」。但很少有生物體能通過將這種氣體轉化為一種對生物有用的形式來「固定」它。不過,在海洋中,表層水中的藍藻能為所有其他海洋生物固定氮。隨著藍細菌和其他生物的死亡和下沉,它們會分解。

但一直以來,人們對海洋氮循環的百萬年變化知之甚少。「我們對百萬年的變化知之甚少,因為我們在這麼長的時間尺度上對氮循環的記錄有限。特別是在新生代早期,氮同位素記錄非常少,並且沒有明顯的規律。此外,之前的記錄都是用『大塊沉積氮』,換句話說,就是海洋沉積物樣本中所有的氮。然而,其中保存原始的氮同位素信號是值得懷疑的。」Kast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

而氮有兩個穩定的同位素,15N和14N。在缺氧水域,分解會消耗「固定」氮。但對較輕的14N有輕微偏好,所以海洋的15N/14N比值反映了其氧氣水平。

這一比例能被一種稱為有孔蟲的微小生物所體現,它們死後將其保存在殼中。通過分析化石,Kast和同事能夠重建古代海洋的15N/14N比值,從而確定海洋氧氣水平的變化。

「氮同位素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沉積物中的總體有機質,是一個混合的信號,其較容易受到後期成巖和樣品處理的汙染。」羅根明說,「普林斯頓大學的Sigman課題組一直在開發利用有孔蟲殼體作為氮同位素研究的重要載體,並取得了大量成果。」

小蟲子的「史記」

Kast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有孔蟲,這些小小的單細胞動物記錄了海洋百萬年的歷史。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海軍告訴《中國科學報》,有孔蟲是一種具殼的海洋原生動物,殼體包裹著細胞質團。由於有孔蟲化石在各個地質時期保存較好,殼體使得有孔蟲在埋藏之後其同位素不太容易受外源元素的汙染,因此常用於指示古環境變化。

Kast團隊首次將該方法用到百萬年尺度的氮循環研究,對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3個鑽孔70—25百萬年前(Ma)的浮遊有孔蟲的氮同位素進行了分析,建立了這一時期較高解析度的氮同位素組成的變化特徵:古新世(~56—65 Ma)較為穩定的高值階段,始新世早期(~56—50 Ma)的快速下降階段,始新世中—晚期(~50—34 Ma)的低值階段以及漸新世早期的逐漸升高階段。

有孔蟲殼體的氮同位素組成(FB—δ15N)主要受控於反硝化(將硝酸鹽還原成氮氣)過程所發生的位置及通量。「當反硝化作用發生在缺氧的水柱中時,其同位素效應能夠很好表現出來,使得殘餘的硝酸鹽富集15N,而當反硝化發生在沉積物中時,由於該過程比較徹底,反硝化作用會消耗水體的生物可利用氮,但對水體的氮同位素組成沒有影響。」羅根明說。

結合大地構造背景、不同水層溫度變化特徵及兩極冰蓋的演化,Kast等人對上述氮同位素組成的變化進行了探討。羅根明提到,古新世高的FB—δ15N與當時高海水溫度相一致,可能與高溫所引起的海洋中層低含氧帶的擴張有關,後者使得反硝化作用加強。相對應的,始新世中—晚期以來的低FB—δ15N值與低的溫度相對應,說明這時期海洋中層水缺氧程度和水體反硝化作用減弱。

隱藏的「兇手」

當研究人員收集了前所未有的海洋氮地質記錄後,他們發現在恐龍滅絕後的1000萬年裡,15N/14N的比例很高,這表明海洋的氧氣水平很低。起初,他們認為這是當時溫暖的氣候造成的,因為氧氣在溫暖的水中不容易溶解。但時間卻告訴人們另一個故事:海洋氧氣含量的增加發生在5500萬年前,當時氣候持續變暖。

「與我們最初的預期相反,全球氣候並不是海洋氧氮循環變化的主要原因。」Kast說。更有可能的罪魁禍首是誰?板塊構造。

印度與亞洲的碰撞——被現代氣候研究創始人之一、地球科學家Wally Broecker稱為「改變世界的碰撞」——封閉了古特提斯海,擾亂了大陸架及其與公海的聯繫。

研究人員推測,由於特提斯洋的關閉,終止了特提斯洋高溫、高鹽及低氧的水體進入大西洋,進而減弱了水體的反硝化作用。同樣,漸新世以來的FB-δ1515N升高可能也受到了冰蓋擴張的影響。

「冰蓋擴張使得陸架水域面積減小,進而降低了沉積物中的反硝化作用,減緩了固氮微生物補充的氮量(具有低的氮同位素組成)。」羅根明說。

羅根明還提到,這篇文章構建了基於有孔蟲殼體的長時間尺度的氮同位素變化特徵,並探討了氮循環與氣候和大地構造背景的內在聯繫,為理解當前全球變暖背景下氮循環波動及其對氣候的反饋機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論文對後者的討論較為不足。此外,對於一些細節問題,如特提斯洋的關閉為何對太平洋的影響更為明顯,以及區域性固氮微生物的活動對氮同位素組成的影響,也值得更進一步討論。

「論文提出了很多問題,未來有無數工作等著我們。例如,我們想做一些更嚴格的氣候和海洋模型,了解海洋環流變化的可能性及其對海洋氮和氧的影響。」Kast說。

相關論文信息:DOI:10.1126/science.aau5784

《中國科學報》 (2019-05-06 第3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重新發現消失了6000萬年的構造板塊
    據外媒報導,構造板塊是巨大的,很難想像一個板塊會消失6000萬年,但事實就是如此。休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研究發現,太平洋下隱藏著一個消失了6000萬年的構造板塊。這個被稱為Resurrection的板塊在地質學家中是一個有爭議的存在,因為許多人認為它從未存在過。
  • 「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獲批建設—新聞—科學網
    近日,農業農村部海洋牧場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科技團隊工作站授牌儀式在遼寧大連舉行。
  • 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說的理論是在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12年,德國氣象學家A.魏格納(1880—1930)在總結前人有關大陸漂移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一種大地構造假說——大陸漂移說,引起全世界科學家的重視。魏格納認為:在3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和島嶼是連在一起的,構成一個龐大的聯合古大陸,稱為泛大陸,周圍的海洋稱為泛大洋。
  • 科學家在西太平洋找到接近「地幔柱假說」例證—新聞—科學網
    近日,國際地學期刊《化學地質學》在線刊發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張國良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西太平洋卡洛琳脊是一個火山活動形成的洋底高原,綜合年代學和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顯示
  • 研究揭示厄爾尼諾多樣性對北赤道流分叉點的影響—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雜誌:海洋》。據悉,該研究成果被《地球與空間科學新聞》Editors』Highlights編輯精選欄目報導。 北赤道流分叉點(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Bifurcation)影響著西太平洋大尺度海洋環流,如黑潮(Kuroshio Current)、棉蘭老流(Mindanao Current),以及印度洋與太平洋間的印尼貫穿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進而影響著全球海洋以及氣候系統。
  • 科學家發現不知名的「遺失」地球構造板塊
    一組科學家發現了一塊古老的構造板塊,該板塊曾經是加拿大北部下方地殼的一部分。先前已對具有不知名名稱「復活」的盤子的存在進行了理論化。但是,《生命科學》雜誌報導說,在地質學家中,它仍然是一個棘手的話題,許多人都質疑它的存在。不過,現在,新的研究為前者提供了更多的證據,並將幾座火山的存在歸因於沿其邊界的湍流活動。
  • 沒有板塊構造,地球可能就無法維持生命
    我們之所以知道這一點,是因為NASA的科學家使用衛星雷射成像將板塊的運動追蹤到毫米級的精度 。但是,所有這些運動都超出了偶發的地震或火山噴發的範圍,它推動了地球表面的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更新可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要素。板塊構造運動推動地球表面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更新可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要素。
  • 7億年前的「雪球地球」時期或許是因為板塊構造
    如今研究人員發現,板塊構造或許是雪球地球形成的原因。一項新的研究稱,板塊構造的產生,不僅引起了火山爆發及其他極端自然現象,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海洋與大氣層的性質。科學家們一直在討論地球在新遠古代地球氣候極端寒冷的原因。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和奧斯汀分校的最新研究顯示,揭示謎底的線索就藏在地球獨特的巖石圈裡。
  • 地質學家發現地球遺失的構造板塊,「第五大洋」或形成中
    發表在《美國地震學會公報》上的研究報告指出,休斯頓大學的地質學家在加拿大地表下方發現了一個已經消失了數千萬年的構造板塊,這個消失的板塊是由於大陸板塊在漂移過程中出現下沉導致的。除此之外,有一些大陸板塊也有可能會出現新的分裂,最後產生「新大陸」、「新大洋」,研究表明,「第五大洋」可能正在形成中。早在2005年,科學家就已經發現非洲衣索比亞的阿法爾州地區出現了一道長達56公裡的裂縫。這個地區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剛剛好位於三大構造板塊的交界處。
  • 科學研究發現,構造板塊擴張控制著引力場變化
    在地球上,大陸板塊的變動可以說是引發各種地質變化的主要原因。近幾年來,由地震各向異性推斷北大西洋陸殼裂谷的應力場變化過程。是科學家們研究最多的,因為該區域是我們斷層地殼變化的一個中心位置。科學團隊試圖模擬大陸裂谷和隨後分裂的研究,然而缺乏大陸裂谷的觀測約束。只能夠通過火山周圍的變化引力場理論,來進行地球表面的變化過程,通過研究發現,他們發現了衣索比亞高原的各向異性由遺傳結構或引力延伸控制。
  • 繼海洋酸化之後又一重大海洋悲劇!海洋含氧量急劇下降!
    但是一些新的研究表明,海洋生物不再像以前那麼容易去獲得這種基本成分了。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的海洋學家Andreas Oschlies領導著一個在全球範圍內監控海洋含氧量的團隊,他說,在過去的十年中,海洋的含氧量顯著下降,這是一個與氣候變化有關並且非常令人擔憂的趨勢。他說:「我們對所看到的變化的強度、海洋中氧氣下降的速度以及其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之大感到非常驚訝。」
  • 南極冰架下發現一個以前未被發現的巨大構造板塊
    科學家們在南極洲表面下發現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發現,此前他們發現了一個古老的構造板塊,這個板塊對南極洲的融化模式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南極洲最大的冰架——羅斯冰架下發現了一個以前未被發現的巨大構造板塊的會合,這有助於減緩融化模式。
  • 地球深部巖漿促進了構造板塊的運動
    裡昂:地球、計劃和環境實驗室的科學家報告說,位於構造板塊下面的少量熔巖推動他們移動。他們的新模型不僅考慮了地震波的速度,還考慮了地震波被其通過的介質衰減的方式。因此,地表附近構造板塊的速度與存在的巖漿數量直接相關。這項研究發表在2020年10月21日的「自然」雜誌上。巖石圈是地球的外層,由地殼和部分上地幔組成。
  • 科學家揭示地球大洋巖石圈形成於25億年前—新聞—科學網
    板塊構造為我們認識地球內部運作機制,特別是大洋的產生和消亡歷史,提供了合理的理論框架。 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球的外殼是由地殼與巖石圈地幔組成的,屬弱構造變形的剛性塊體。地球的巖石圈被許多大型斷裂或構造帶分割成若干塊體,即巖石圈板塊。剛性的巖石圈板塊位於軟流圈之上,並以大規模水平運動為主。
  • 地球科學12個核心問題凸顯地熱研究重要性—新聞—科學網
    專家委員會以線上和線下多種方式廣泛徵求意見,經過一年半時間,形成了一個170頁的地球科學十年發展規劃指導意見《時域中的地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地球科學十年發展願景(2020-2030)》(《A Vision for NSF Earth Sciences 2020-2030: Earth in Time》)。這一個報告凝練出了未來十年美國地球科學需要優先關注的12個最緊迫的核心科學問題。
  • 地球的板塊構造為什麼獨一無二,它與生命的演化有何關聯?
    科學家們表示,雖然很難直接證明地幔流中可能存在的模式,但我們可以選擇另外一種方式來進行推斷,比如,觀察這些板塊漂移的方式,因為它們的活動都基於地球地幔中的熾熱液體如何進行流動。而火山活動和山地的創建,都會受到地幔動力學的影響,也正是這樣的過程在地質時期塑造了我們的地球。
  • 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影響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鑫團隊聯合俄羅斯科學院希爾紹夫海洋研究所和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在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的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非洲大陸板塊互相分離,將形成新的海洋
    近年全球定位系統(GPS)儀器改革了許多範圍的研究,科學家得以測量每年小至幾毫米的板塊移動速度,隨著得到的數據愈多,學者們便於更了解發生什麼事。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新聞報導,在衣索比亞阿法爾地區,阿拉伯、努比亞和索馬利亞的構造板塊正在慢慢地相互分離,逐漸形成一個巨大的裂谷,慢慢地形成一個新的海洋,利茲大學博士生克里斯多福·摩爾告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我們可以看到海洋地殼開始形成,因為它在成分和密度上明顯不同於大陸地殼。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條件下藻類演變趨勢—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從鞭毛運動和再生能力角度,解析了水體酸化對微藻運動能力的負面影響及機制,闡述了運動能力改變對微藻群體演變的潛在影響,為系統研究氣候變化條件下水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格局變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重要的理論依據。評估和預測氣候變化對水生生物群體及其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極具挑戰性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
  • 現代板塊構造理論怎麼說?
    1968年,劍橋大學的麥肯齊(D.P.Mckenzin)和派克(R.L.Parker),普林斯頓大學的摩根(W.J.Morgan)和拉蒙特觀測所的勒皮雄(X.Lepichon)等人聯合提出的一種新的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理論,它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理論基礎上,又根據大量的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資料,經過綜合分析而提出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