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普照》:關於父親的隱喻

2020-12-05 中國電影資料館

不同於許多臺灣電影溫暖清新的調子,鍾孟宏電影的溫情關懷裡往往壓下一股黑暗的力量,敘事雖伸入庶民階層的日常現實,卻總是滲入絲絲犯罪片的黑色暴力與幽默、驚悚片的陰鷙怪誕與血腥,讓鏡頭穿刺臺灣現實社會中破碎的倫理關係時,保持著一種獨特的冷峻風格,被臺灣影評人稱為「陰冷的現實主義」。

作為2008「臺灣電影文藝復興」以來重要的導演之一,鍾孟宏以兩三年一部長片的創作頻率至今已有一部紀錄片和五部劇情片,不僅每部作品都保持著相當的水準,並且彼此之間有著作者電影極高的互文性。近作《陽光普照》在去年年末甫一亮相便被眾聲喧譁地推崇為2019年最重要的華語電影,金馬獎更是拿到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在內的5項大獎和6項提名。全球疫情期間《陽光普照》上線Netflix,終於共享更多的影迷,值得推薦。

《陽光普照》片長155分鐘,繼承了臺灣電影娓娓道來的風格,不動聲色地講述了一個承受喪子之痛的家庭從2013年到2018年的一段艱難經歷。這也許是很多人將此片與王小帥的《地久天長》比照的原因。其實兩部影片講的完全不是一件事。

一個直接展示時代政治戕害家庭人倫,而拖長的結尾也引出對主題的爭議:隱忍與沉默是滑入底層的善民們慣持的文化美德還是對時代變遷的無奈順從?一個是探查普通傳統家庭內部的價值淪陷與倫理困境:因父權文化的壓抑與慣性帶來的沉默與疏離,導致家庭成員之間深深陷入相互付出又相互虧欠的怪圈,哀莫大於掙扎其中的人們甚至一次次以否定生命為代價。

後者對社會倫理絕望與荒誕的深切關注,在最近幾年的臺灣電影如《血觀音》《大佛普拉斯》中頻頻出現。當然,60後的鐘孟宏與楊雅喆、黃信堯這波更年輕電影人一起被認為是臺灣新世代導演,主要還是源於他的電影創作基本上發生在後海角時代。

鍾孟宏在《陽光普照》之前的四部劇情片《停車》《第四張畫》《失魂》《一路順風》,看上去偏於冷鷙陰晦,與這部「陽光普照」影片拉開了距離。但其實它們更大的不同在於,前四部作品基本上是以空間轉換推動敘事,或者是路過的人,或者是走過的路,在破碎的底層家庭、揮之不去的死亡陰影以及移民身份的認同危機下呈現著導演對於迷失的自我與疏離的他者的關注,幾部影片或多或少都有一種散文與小品文式的隨意。

《陽光普照》終於開始面對一個完整的傳統家庭,通過對父親阿文的冷暖描摹,影片敘事呈現出一種沉穩的時間結構:1個小時的長子阿豪在世時段/半個小時的次子阿和轉變時段/1個小時阿和的威脅被解除獲得新生時段。歷時的敘事,因為父親為人物帶來的鏡像關係,呈現出一種共時結構。影片雖然沒有上升到影片《一一》的「家庭史詩」的高度,但文本的厚度與深度的確超越了前面幾部作品。

1、「把握時間·掌握方向」

導演為父親阿文選擇了在駕訓班做教練的職業,一輩子開著不屬於自己的車,卻時時不忘訓斥他人要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影片為這種存在主義的荒誕感在視覺呈現上選擇了許多隱喻符號,除了車子,最為醒目的便是文字。

阿文所在的大龍港駕訓班的廣告語是:把握時間·掌握方向,這八個字裝裱在老闆辦公室的鏡框內,一字一人高地橫臥在駕訓場上,更是印刻在大龍港駕訓班每年刊發的筆記本封面上。要命的是,這個普通庶民階層的父親,不擁有更多的文化資源,在這裡賣命了大半輩子,便自欺欺人地將這條商業社會的廣告語作為人生信條和育子箴言,甚至比他的老闆更信奉這八個字,在面對討債的黑輪父親時,沒有半分的人性寬度。

阿文對這種雞湯文的盲目信從,讓他的偏狹的功利主義價值觀掏空父子親情的人性部分,他不是將兩個兒子劃分為一個功課優秀陽光向上的好孩子,一個陰戾墮落打架混社會的爛仔,而是直接否定了第二個兒子的存在,不管面對陌生人、妻子還是自己,在高大溫暖的好孩子阿豪離世之前,他從來不承認自己還有一個瘦弱叛逆自暴自棄的小兒子。影片的英文名 A Sun恰與 A Son同音。

正是阿文為這個家庭的劫難建立起了因果循環,他對兒子的極端肯定與否定、推卸與擔當的每一次選擇都表現出對生命的漠視,淪為景觀社會中的空心人而不自知。影片在第一段落裡,以父親的價值判斷為核心,不斷地對兩個兒子建立對照式的剪輯關係。阿豪高考補習學校背景牆上的好學生照片與升學信息,對比阿和少年輔育院的監舍門上的學員照片與學號信息。阿豪的寬大教室裡國文老師高談闊論司馬遷的《訓儉示康》,阿和的班級課堂上正在教著幼稚的數學乘法口訣。阿豪用臺灣作家袁哲生的小說《寂寞的遊戲》中對於「司馬光砸缸事件」的解讀贏得了一個大方漂亮善解人意的女性朋友的友誼,阿文以砍人為例講解乘數為6的乘法口訣獲得同監舍一個暴力小子的和解,等等。

這種剪輯關係看上去外在於客觀敘事,實際上內化為父親阿文心中的情感結構。所以阿豪的突然自殺,在對比結構的這段影像敘事中,難以得到解釋。直到影片結束,阿文都不會知道,阿豪的死是他直接促成的。他還不會知道,每年作為鼓勵送給兒子的印著八字箴言的筆記本,從來沒曾落過一個字。

2、愛子與弒子

反康德的教條主義工具論,能在這個家庭橫行無阻,還因為它綁架了父子人倫中對於「愛」的解釋,壟斷了儒家倫理對於「道德約束」的表述權。「愛」是影片中另一處核心意向,也是以文字的形式多次出現在影片中,如臥室門上的「LOVE」,如客廳壁掛上的「百年好合」,輔育院教室的牆上和監舍的門上的「愛」。然而這些文字意向的每一次出現,對應的卻是畫面內主體人物間的冷漠關係,這個家庭最為匱乏的就是溝通和理解。同時影片對國文老師的塑造,也與他講授的內容形成反差,並以他在學校的專制粗暴自以為是,參照著在家中父親阿文的形象。可以說,對於家庭倫理的剖析,鍾孟宏雖然無意於時代社會的廣闊視野,但其父權批判的立場的確是對楊德昌電影的一種繼承。

《陽光普照》固然參考了作家袁哲生的自殺事件,回應並參照了他的第一部紀錄片《醫生》中的喪子事件,然而回顧以往作品,《停車》《第四張畫》《失魂》中或多或少都有著弒子的情節或意象。臺灣電影中,弒子情結在東方倫理家庭中的文化隱喻,不是權力之爭(如張藝謀電影),而是表現為對個體自由的全面否定,對個體生命的漠視和冷酷。

因此,最令人感到沉重的還不是影片中的第一場死亡事件,而是第二場。

這個家庭的母親像許多傳統中國家庭的母親一樣,寬容陪伴,默默承受,把苦難與挫折當日子過。如果不是母親的存在,這個四口之家早就解體了。然而影片筆墨不多地塑造這個寡言的女人時,唯一一次表現她情緒失控和精神崩潰,不是她的小兒子阿和傷人判刑被關進少年輔育院,不是阿和讓別人家的少女懷孕而鬧上門,也不是善良體貼的大兒子墜樓身亡,而是在影片結尾,當她得知丈夫終於接納了「改邪歸正」「浪子回頭」的小兒子阿和,並且為了幫助阿和重獲新生,不惜以殺人的方式在暗夜裡解決了「壞孩子」菜頭的糾纏。這個接近結尾的重場戲被安排在陽光普照、綠意盎然的陽明山擎天崗之上。阿文殺人事件的道德窒息和黑暗陰影將在夫妻未來的人生中揮之不去。

第一個段落裡,菜頭在阿和的唆使下,衝動之中砍掉了另一個男孩的手掌,兩人均被判刑,視同壞孩子。第三個段落裡,阿文殺死出獄後的菜頭,以阻止壞孩子接近「改邪歸正」的阿和。菜頭與阿和在第三個段落的區別,就如阿和與阿豪在第一個段落裡一樣,菜頭何嘗不是一個無依無靠無人取信的孩子?導演將小景別鏡頭長時間作用在母親臉部和身體反應上。這場情緒崩塌的紀錄,不是指向這對夫妻的家庭災難的終於了結,而是表達這個愛子/弒子的罪惡導致的壓抑與黑暗將沒有盡頭。

3、陽光與黑暗

阿文親手殺死菜頭的鏡頭放在了這個段落的插敘部分。他在暗夜裡高高舉起大石頭砸向菜頭的造型,像極了第一個段落裡阿豪講述司馬光砸缸的暗黑動畫。時時將「把握時間·掌握生命」掛在最上的阿文,在這一瞬間釋放出最為黑暗的、最真實的自我。

阿文雨夜殺人

阿豪死前對於「陽光普照」的解說,構成了影片的題眼。其中不勝擔當「只有陽光沒有暗處」的壓力,固然是講阿豪自己不為人知的孤獨。而這段話中關於陽光/黑暗不可分割的隱喻,其實更是拋給了父親阿文。影片的第一個段落裡,好孩子阿豪的自殺在明處,為家庭壓力所致,顯然因沒有考上第一志願的醫學系而復讀是父親的主張,他逢人就說自己唯一的兒子明年上醫學院。影片的第三個段落裡,壞孩子菜頭的被害在暗處,直接為阿文殺害。

第一個段落裡,有一天阿豪突然發現弟弟阿和的叛逆是緣於對自己的不滿,自己的優秀剝奪了阿和的親情空間,而優秀的角色其實是父親和學校對他的規定,他並沒有從中找到真正的自我。阿豪的死是阿和抹去戾氣、放棄自卑與對抗情緒的直接契機,發生在第二個段落裡。第三個段落的「浪子回頭」直接讓阿和擔當了阿豪在第一個段落中的角色,這個時候「菜頭」就成了「十惡不赦」的壞孩子。在阿文的講述中,殺死菜頭沒有一絲心理負擔,他根本不會追究孤兒菜頭走向黑暗的人生軌跡,與阿文的冷酷、阿和「浪子回頭」後的不顧情義、以及菜頭(擔心給阿和帶來麻煩)到車外抽菸的意外舉止直接相關。影片大量運用黃色與綠色轉換,表現阿和在這三個段落裡的角色變化。

輔育院內誇張的綠色房間

兩場死亡,三個男孩,因為父親阿文,他們在影片的三個段落裡構成了一種相互映照的鏡像關係。這種敘事方式直接延續了紀錄片《醫生》中的結構,片中中國醫生通過救助一個秘魯癌症兒童,重新面對10年前自己的喪子之痛。兩個喜好相似,都將步入死亡的孩子,在中國醫生的內心深處形成了一種情感上的對應與補償關係。這種敘事結構到了《陽光普照》中被導演衍化得更加複雜了。但是無論如何,《陽光普照》的確延續了一個關於「父親的故事」。只是在這裡,導演鍾孟宏提出的疑問是:父母的愛像太陽,毫無保留,但世界上真有什麼東西,是再多也無害的嗎?

相關焦點

  • 你真看懂了《陽光普照》裡司馬光的隱喻?父親才是這個悲劇的源頭
    最近,由鍾孟宏執導的劇情片,陳以文、柯淑勤、巫建和、劉冠廷、許光漢主演的《陽光普照》在第56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上包攬了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著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最佳剪輯共十項大獎。
  • 《陽光普照》:破敗的家庭陰影下,沒有一個人能夠被救贖
    或許導演是背負了三年前《一路順風》的金馬失利,想藉由《陽光普照》帶出更穩重的步伐和口吻與觀眾重逢。這次觀眾看到的是對個體、家庭關係的赤裸隱喻。這次鍾孟宏的《陽光普照》,從悲劇日常進入,將觀眾漸漸推進冰冷絕望,比《一路順風》的暗流湧動更讓人細思極恐。
  • 電影《陽光普照》:每一位孩子要接受公平的對待,隱喻令人深思!
    ——《陽光普照》前些天,小姨媽看了19年金馬獎的最佳影片《陽光普照》,這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壓抑又悽厲,講述的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故事。阿豪(許光漢飾)是家裡的大兒子,學習好,性格好,外形長得好,從小被父母尤其是父親給予了厚愛。
  • 「一個兒子」|《陽光普照》
    《陽光普照》是一部以家庭敘事為外殼的片子,自然離不開對對親子關係的討論。《陽光普照》圍繞一個家庭的分崩離析與重組,圍繞少年的成熟與和父親的和解、父親身份的責任與擔當展開。這種挫敗感伴隨著喪子之痛,深深擊敗了這個父親。爸媽也都不清楚,從小就瘦弱的阿和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成了一個叛逆的孩子,不知道他什麼時候開始不喜歡上學,開始欺負別人,直到進入少管所,父親心中一直判定阿和是自己教育的失敗。
  • 《陽光普照》並非最好天氣,我們要從積極生活,回歸「沉思生活」
    陽光和煦,晴空萬裡,這也許是大眾對於天氣最棒的稱讚,然而物極必反,被陽光照耀的大地若是缺少了影子的庇護必會造成浩劫性的災難。《陽光普照》以光與影為隱喻,展開了一個關於積極生活及否定性的辯證,阿豪的死敲響了當代社會過度積極所造成的神經衰弱及迷失自我的警鐘,我們若是不斷在這種過度積極、缺乏否定的社會上運作著必會面對能源耗盡(自我心理或生理上)的未來。
  • 《陽光普照》:犯罪、自殺、甚至殺人,只換來一個人的覺醒
    《陽光普照》是金馬獎大贏家,長達2個半小時的作品,讓劉若英花一周時間才走出心痛。它講述一個平凡家庭,經歷了犯罪、死亡、甚至殺人,才換來家庭的救贖,迎來「陽光普照」。《陽光普照》不是什麼勵志片,它只是真實地描繪生活的殘酷,引起的共鳴卻是如此強烈。
  • 《陽光普照》——一個優秀、光芒萬丈的孩子,為何選擇自殺?
    這個平凡的四口之家來自於提名金馬獎十一項的《陽光普照》。父親對大兒子阿豪愛得小心翼翼、滿懷期待,對小兒子阿和則完全放棄。當阿和傷人後,父親表示:「我希望他關到老,關到死。」他對外都表示自己只有一個兒子。然而,如此優秀的阿豪,一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光芒萬丈的孩子,在一個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夜晚,從小區的樓頂跳下去,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 寧靜的泳裝,陶虹的巧笑,姜文的隱喻,組成了《陽光燦爛的日子》
    《陽光燦爛的故事》是姜文的電影成名作,改編自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這個電影講述的是生活在軍區大院兒的孩子們的年輕往事。電影的時間雖然發生在文革之間,但卻完美地迴避了文革時代的是非混淆,取而代之的是成長的騷動與青春的激情。它是一個關於青春的故事,關於過去的回憶。
  • 不要被《陽光普照》的名字所騙,其實講述的是一個家庭的悲情故事
    《陽光普照》是由鍾孟宏執導的劇情片,該片於2019年9月6日在第44屆多倫多電影節「當代電影世界單元」 首映,2019年11月1日在中國臺灣上映。《陽光普照》海報作為網友們評為2019年華語前三的電影,先來看看《陽光普照》都獲得了哪些大獎。
  • 《陽光普照》:現在就真的只剩下一個兒子了
    不知是導演的特意安排,還是一種情感的牽引,作為父親的阿文看到了晚上在雜貨鋪當收銀員的阿和。阿和懂事了,為了多掙錢,打兩份工。他主動和父親交談,提出自己不久將搬出去,讓父親重新回到這個家。誰也不會想到那是他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正常的交流。
  • 《進擊的巨人》:讓殘酷的射線真正變成能普照每個人的陽光
    我原本以為劇情是吉克被艾倫所感動選擇支持艾倫,結果觸網的網球又偏向了吉克,一切都是艾倫設下的局,艾主席竊竊私語誘導父親殺害弗雷達一家,又讓自己父親被自己吃掉,貼吧許多大神發現這張圖,真的細思恐極,艾倫才是真正的惡魔。艾倫接觸尤彌爾後看到的尤彌爾的記憶裡面說了,從第一代進巨開始所有的進巨都被艾倫洗腦了,他就類似代王,只不過是反向影響。
  • 關於網際網路的十一種隱喻
    下面從網際網路作為隱喻來展開我整個的演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隱喻,很多時候不自知。因為我們對很多東西,對抽象的概念和現象,必須還原成一個具體的事物,人類的認知結構才能對這個東西產生理解。澳洲一個大學的教授威爾肯,他說關於網際網路上的任何東西都存在著某種幫助你去理解它的隱喻,如果沒有這個隱喻你根本不知道網際網路什麼樣?但是所有的比喻背後都有政治內涵。
  • 讓法治陽光普照三湘大地
    讓法治陽光普照三湘大地湖南著力構建社會大普法格局 發布時間:2020-10-19 04:32 星期一 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阮佔江 帥標 通訊員 劉剛魁 「
  • 7月中旬陽光普照勇往直前做出一番事業三生肖
    7月份有這幾個生肖,他們將能夠得到陽光的沐浴和普照,註定享受人生的富貴命運,一直牽引我們前進的道路,好命的人做什麼事情,一生當中都能夠一帆風順,步步高升就算遇到困難和坎坷,命中總會有貴人相助,幫助你化險為夷,更能夠帶來財運,帶來好的運氣,享受人生的福氣,命運不好的人,運勢方面也會影響您做事情,總會感覺到力不從心,這時候就需要找出問題根源的
  • 讓和平的陽光普照大地(新論)
    今天我們紀念這場偉大的勝利,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緬懷先烈、居安思危、繼往開來,讓和平的陽光普照大地,在民族復興的路上不斷奪取新的勝利。(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 出發總是美麗的,尤其是在一個陽光普照的清晨上路
    出發總是美麗的,尤其是在一個陽光普照的清晨上路一、最痛苦的一種再見是從未說出口,但心裡卻清楚,一切都已結束。二、跟你說了無數次再見,希望這一次是最後一次。
  • 陰霾終會散去 陽光終會普照大地
    陰霾終會散去,陽光終會普照大地。待到陰霾消散、繁花似錦的時候,我們再一起把酒言歡,共度人間美好時光
  • 豆瓣年度電影榜單出爐 《陽光普照》獲華語片最高分
    豆瓣2020評分最高華語電影——《陽光普照》豆瓣2020評分最高外語電影——《1917》豆瓣2020評分最高華語劇集——《想見你》豆瓣2020評分最高英美新劇——《后翼棄兵》
  • 豆瓣年度電影劇集榜單:《陽光普照》《1917》《想見你》評分最高
    2020年獲得豆瓣網友評分最高的前十部華語電影依次為《陽光普照》《一秒鐘》《氣球》《八佰》《熱帶雨》《金都》《叔·叔》《半個喜劇》《我和我的家鄉》《奪冠》。十部影片中有六部都是文藝片,《八佰》等四部商業片也憑藉過硬口碑躋身前十名榜單。
  • 故宮上面陽光普照,預示著什麼?
    故宮上面陽光普照,預示著什麼?在古代的時候,很多人把所謂的天象當作是一種暗示。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一是因為當時的人們思想比較禁錮,二是技術比較落後,文化知識水平有限。綜合這些因素,人們對萬事萬物的描述也變得比較奇怪。對那些無法解釋的現象,古人大多都認為是鬼、神在背後搞鬼。鬼、神在當時不但能解釋一些事情,還存在著一定的反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