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普照》——一個優秀、光芒萬丈的孩子,為何選擇自殺?

2020-12-06 聽說吧心理諮詢

「你覺得,世界上最公平的是什麼?」

我覺得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可阿豪說:「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無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暗的時間都各佔一半……」

阿豪是家裡的老大,有個弟弟阿和。媽媽琴姐是美容師,爸爸阿文是駕校教練。

這個平凡的四口之家來自於提名金馬獎十一項的《陽光普照》

阿豪和阿和像是對立面:

阿豪是人人讚不絕口的「好學生」,懂事、優秀、長得好,

阿和則是個不學習到處惹事的「壞孩子」,最後傷人成了少年犯。

父親對大兒子阿豪愛得小心翼翼、滿懷期待,對小兒子阿和則完全放棄。當阿和傷人後,父親表示:「我希望他關到老,關到死。」他對外都表示自己只有一個兒子。

然而,如此優秀的阿豪,一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光芒萬丈的孩子,在一個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夜晚,從小區的樓頂跳下去,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他為何如此?

或許我們可以從他最後的簡訊尋得一絲線索:

「前幾天我們去了動物園,那天太陽很大,曬得所有動物都受不了。它們都設法找一個陰影躲起來,我有一種說不清楚模糊的感覺,我也好希望跟這些動物一樣,有一些陰影可以躲起來。

但是我環顧四周,不只是這些動物有陰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馬光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可是我沒有。我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從這獨白中可以發現阿豪知道自己內心有抑鬱陰暗的一面,可他找不到一處可以庇護自己的陰暗處,讓內心真實的抑鬱陰暗得以安放。死亡對他好像是一種解脫。

很多人的痛苦往往來自對完美不切實際的渴求,只允許自己好的部分,不允許自己壞的部分存在。

他們壓抑、否認,甚至嚴厲審判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情緒情感,尤其是那些負面的、陰暗的想法和情感(如對父母的恨、對同胞的嫉妒與憤怒,對同學的嫉妒,想依賴,想輕鬆等等)。

因為,不能接納,總想著除去這些陰暗,可陰暗本就是我們人性的一部分,所以內心很衝突、很痛苦。

只有當他們承認並接納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情感,看見和接納自己更真實的人性後,痛苦方能解除。

在阿豪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愛與惡很分明:學習好,懂事乖巧的愛;學習差,調皮搗蛋的不愛。父母對阿和的不接納潛移默化的影響著阿豪。他目睹了阿和所有不公平待遇,深深感受到一個不被愛的孩子是被怎麼樣對待的。

他迎合著父母的期待,將自己變成那個「好孩子」,同時否定、壓抑內心那些不被接受的「陰暗面」,慢慢的把自己變成了「極晝」。

就像他自己所說的:「我沒有暗處,只有陽光,二十四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他對人很好,有時候會覺得,他好像把所有的好都給別人,忘了留一點給自己……」大家都覺得他很好,除了他自己。這便是他的問題所在:忘記愛自己,或者說沒有自我接納。

為何無法接納自身陰暗面?

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父母有條件的愛。

在阿豪家庭裡,父母愛得分明:阿和之所以不被愛是因為他學習不好、調皮、不懂事;阿豪學習好、懂事,才會被接受、被愛。

孩子認為愛是有條件的,自身不夠好的部分、陰暗的部分,是不被允許存在的。

聽話、善良、乖巧,是「好的」;偶爾的自私、憤怒、嫉妒、反抗就是「壞的」,需要被抑制,這使得我們不斷的想辦法來鎮壓住這些「暗潮」,內心疲憊不堪,壓抑又無力。

也許,父母的本意是為了孩子好,孩子也只是想努力靠近父母的期望,只是在這過程中,有條件的愛讓孩子覺得自己像個物品,只有足夠完美,只有對別人有用,才會被愛,才是有用、有價值的,未曾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和陰暗面,更未曾學會真正地愛自己。

結語:

與自己好好相處是很多人需要攻克的一大難題。

人人都希望自己是可愛的,是可以被愛、被接納的,但孩子的自我接納能力源於父母或其他撫養者的無條件接納。

若「沒有暗處,只有陽光」,我們的心靈受到了轄制,失去了原本的自由,開始變得敏感、謹慎、防禦,以美好的假面具呈現給世人,內心卻痛苦掙扎。

「接納自我」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實踐起來卻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也會受到我們自身防禦機制的幹擾。

有時也是需要藉助外界的力量和專業人士的幫助,此時不妨試試專業的個人成長心理諮詢師來幫助自己。

相關焦點

  • 「一個兒子」|《陽光普照》
    《陽光普照》是一部以家庭敘事為外殼的片子,自然離不開對對親子關係的討論。《陽光普照》圍繞一個家庭的分崩離析與重組,圍繞少年的成熟與和父親的和解、父親身份的責任與擔當展開。一個家庭分崩離析,然後重組,報團取暖地去互相舔舐傷口,陽光普照之下,他們為彼此搭建起一個陰翳的庇佑。就像導演鍾孟宏所說:「每個家庭都有屋頂,有四根柱子,當一個柱子慢慢瓦解,第二根柱子瓦解,那這房子理所當然要倒了。家不就這個樣子嘛,常常就是發生什麼事情了一定要有人撐住。
  • 《陽光普照》:犯罪、自殺、甚至殺人,只換來一個人的覺醒
    《陽光普照》是金馬獎大贏家,長達2個半小時的作品,讓劉若英花一周時間才走出心痛。它講述一個平凡家庭,經歷了犯罪、死亡、甚至殺人,才換來家庭的救贖,迎來「陽光普照」。《陽光普照》不是什麼勵志片,它只是真實地描繪生活的殘酷,引起的共鳴卻是如此強烈。
  • 《陽光普照》:關於父親的隱喻
    近作《陽光普照》在去年年末甫一亮相便被眾聲喧譁地推崇為2019年最重要的華語電影,金馬獎更是拿到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在內的5項大獎和6項提名。全球疫情期間《陽光普照》上線Netflix,終於共享更多的影迷,值得推薦。《陽光普照》片長155分鐘,繼承了臺灣電影娓娓道來的風格,不動聲色地講述了一個承受喪子之痛的家庭從2013年到2018年的一段艱難經歷。
  • 電影《陽光普照》:每一位孩子要接受公平的對待,隱喻令人深思!
    ——《陽光普照》前些天,小姨媽看了19年金馬獎的最佳影片《陽光普照》,這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壓抑又悽厲,講述的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故事。阿豪(許光漢飾)是家裡的大兒子,學習好,性格好,外形長得好,從小被父母尤其是父親給予了厚愛。
  • 不要被《陽光普照》的名字所騙,其實講述的是一個家庭的悲情故事
    《陽光普照》獲得的獎項不要被《陽光普照》這個陽光滿滿的名字所騙,其實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家庭的悲情故事在一個普通家庭,時間推動著每個人物的悲歡離合。仿佛每個人物都是受害者,又仿佛每一個人物都是加害者。每一個人物都是有裂痕的,當強烈的陽光普照大地,照在每一個劇中人的身上。有的被陽光所吞噬,永遠的離開。有的挺過烈日,在光影斑斑中奮力前行。
  • 《陽光普照》:破敗的家庭陰影下,沒有一個人能夠被救贖
    或許導演是背負了三年前《一路順風》的金馬失利,想藉由《陽光普照》帶出更穩重的步伐和口吻與觀眾重逢。這次觀眾看到的是對個體、家庭關係的赤裸隱喻。這次鍾孟宏的《陽光普照》,從悲劇日常進入,將觀眾漸漸推進冰冷絕望,比《一路順風》的暗流湧動更讓人細思極恐。
  • 《陽光普照》並非最好天氣,我們要從積極生活,回歸「沉思生活」
    陽光和煦,晴空萬裡,這也許是大眾對於天氣最棒的稱讚,然而物極必反,被陽光照耀的大地若是缺少了影子的庇護必會造成浩劫性的災難。《陽光普照》以光與影為隱喻,展開了一個關於積極生活及否定性的辯證,阿豪的死敲響了當代社會過度積極所造成的神經衰弱及迷失自我的警鐘,我們若是不斷在這種過度積極、缺乏否定的社會上運作著必會面對能源耗盡(自我心理或生理上)的未來。
  • 《陽光普照》:「你知道嗎?這一次,我真的只有一個兒子了」
    阿豪的故事被父母寄予厚望的阿豪在外人看來是以一個極度優秀又開朗的優質生,因為弟弟在父親眼裡是一個不成氣候的小混混,所以積極陽光的阿豪成為了父母,成為了家庭最後的希望,所以當阿豪自殺的時候,阿豪的父母無論怎麼想都想不明白
  • 《陽光普照》:世界上最公平的是太陽,父母的愛也可以變得公平
    【一】故事簡介:平凡的一家人阿文(父親)和琴姐(母親)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阿豪小兒子阿和,哥哥阿豪是個各方面十分優秀的孩子,父親就把所有的愛都傾注給阿豪,也因此,弟弟阿和得不到足夠的愛,整天活著哥哥的「陽光」下,就是這樣一個家庭,弟弟進了少年輔育院
  • 暖心文案|願你和陽光一樣光芒萬丈
    願你和陽光一樣光芒萬丈。May you shine as brightly as the sun.可能在今天的生活當中也會遭遇人生中的很多挫折磨難,但是這都是你人生中必需經歷的一個過程,無論你面對多麼險阻的環境,一定要不要放棄自己的本心。
  • 你真看懂了《陽光普照》裡司馬光的隱喻?父親才是這個悲劇的源頭
    最近,由鍾孟宏執導的劇情片,陳以文、柯淑勤、巫建和、劉冠廷、許光漢主演的《陽光普照》在第56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上包攬了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著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最佳剪輯共十項大獎。
  • 《陽光普照》:現在就真的只剩下一個兒子了
    以前對別人說只有一個兒子現在就真的只剩下一個兒子了即使在失去了大兒子後,阿文與阿和的關係也沒有得到改善。他依舊是那副冷冰冰的面孔,以及儘可能避開阿和的尷尬。最後,阿文索性搬了出去,住在窄小的休息室。在一座可以眺望整個城市風貌的山坡上,妻子琴姐咆哮丈夫阿文從來沒有關心過阿和,阿文說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震驚的秘密。其實他很早就注意到菜頭會來找阿和的麻煩,也曾試圖用所有的積蓄讓菜頭離開。不過,自從認出那個向警務處開槍的身影是阿和後,他就決定為兒子做一件事。
  • 出發總是美麗的,尤其是在一個陽光普照的清晨上路
    出發總是美麗的,尤其是在一個陽光普照的清晨上路一、最痛苦的一種再見是從未說出口,但心裡卻清楚,一切都已結束。二、跟你說了無數次再見,希望這一次是最後一次。
  • 為什麼有些優秀的人選擇自殺,早早離開人世?
    網友:為什麼有些優秀的人選擇自殺,早早離開人世?妙華嚴:阿彌陀佛。沒有信仰,心靈就沒有依靠。自己的力量無法承受巨大的痛苦壓力時,人很容易放棄自己放棄生活,很容易心灰意冷。越是優秀的人,背負的包袱就越加沉重。越是優秀的人心中在意的執著的比平常人越嚴重。
  • 《進擊的巨人》:讓殘酷的射線真正變成能普照每個人的陽光
    我原本以為劇情是吉克被艾倫所感動選擇支持艾倫,結果觸網的網球又偏向了吉克,一切都是艾倫設下的局,艾主席竊竊私語誘導父親殺害弗雷達一家,又讓自己父親被自己吃掉,貼吧許多大神發現這張圖,真的細思恐極,艾倫才是真正的惡魔。艾倫接觸尤彌爾後看到的尤彌爾的記憶裡面說了,從第一代進巨開始所有的進巨都被艾倫洗腦了,他就類似代王,只不過是反向影響。
  • 徐州鼓樓區:讓陽光普照每一個孩子夢想
    中國江蘇網11月16日徐州訊 近年來,在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新徵程中,徐州市鼓樓區急管繁弦,把改革作為核心動力,聚焦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向著既優質又有特色的高水平均衡的目標奮力邁進,努力讓所有孩子都能在同樣的陽光下、同樣的沃土裡,播種夢想,邁向未來。
  • 請讓陽光普照每一個躲在黑暗中的孩童
    如果說性侵也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意味著許許多多的黑暗事件還未浮出水面,像人們已知的抑鬱症,自閉症,販賣兒童……更有許許多多未成年跳樓自殺,起因於校園欺凌。轟動全國的連雲港被打學生,她遭受了踢打,扒衣,羞辱,拍照,剪髮等令人髮指的校園暴力。面對種種黑暗事件,我們要堅決抵制,要勇敢的說「No」!
  • 讓法治陽光普照三湘大地
    讓法治陽光普照三湘大地湖南著力構建社會大普法格局 發布時間:2020-10-19 04:32 星期一 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阮佔江 帥標 通訊員 劉剛魁 「
  • 選擇自殺的方式離開,他們活得該有多不好,最後一位讓人心疼!
    娛樂圈真的是一個讓人很害怕卻又很嚮往的圈子,很多明星的生活看著光鮮亮麗,但是背地裡面卻過得都不怎麼好。在這個圈子裡面,輿論能殺死很多人,有人困在戲中走不出來的也有好多人,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說娛樂圈自殺而死的明星,他們生前一個比一個紅,為何要走上自殺這條路呢!
  • 在歷史中,重犯被施與酷刑時,為何不採取咬舌自殺,卻選擇承受?
    雖然人們都知道酷刑的殘忍,可為何古代中,沒有一個人選擇用牙咬斷舌頭自殺呢?理由應該有三點。這個時候會有人說,既然痛苦,為何不把舌頭咬掉,這樣不就能自殺嗎?其實,劉瑾心裡很明白,自己本就是罪無可赦,下場也好不到哪去,當初選擇這條道路,自然也會猜到下場是什麼樣,既然已經走到這般田地,那也就沒什麼好說的。所以這才是劉瑾為何不選擇自殺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