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世界上最公平的是什麼?」
我覺得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可阿豪說:「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無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暗的時間都各佔一半……」
阿豪是家裡的老大,有個弟弟阿和。媽媽琴姐是美容師,爸爸阿文是駕校教練。
這個平凡的四口之家來自於提名金馬獎十一項的《陽光普照》。
阿豪和阿和像是對立面:
阿豪是人人讚不絕口的「好學生」,懂事、優秀、長得好,
阿和則是個不學習到處惹事的「壞孩子」,最後傷人成了少年犯。
父親對大兒子阿豪愛得小心翼翼、滿懷期待,對小兒子阿和則完全放棄。當阿和傷人後,父親表示:「我希望他關到老,關到死。」他對外都表示自己只有一個兒子。
然而,如此優秀的阿豪,一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光芒萬丈的孩子,在一個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夜晚,從小區的樓頂跳下去,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他為何如此?
或許我們可以從他最後的簡訊尋得一絲線索:
「前幾天我們去了動物園,那天太陽很大,曬得所有動物都受不了。它們都設法找一個陰影躲起來,我有一種說不清楚模糊的感覺,我也好希望跟這些動物一樣,有一些陰影可以躲起來。
但是我環顧四周,不只是這些動物有陰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馬光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可是我沒有。我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從這獨白中可以發現阿豪知道自己內心有抑鬱陰暗的一面,可他找不到一處可以庇護自己的陰暗處,讓內心真實的抑鬱陰暗得以安放。死亡對他好像是一種解脫。
很多人的痛苦往往來自對完美不切實際的渴求,只允許自己好的部分,不允許自己壞的部分存在。
他們壓抑、否認,甚至嚴厲審判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情緒情感,尤其是那些負面的、陰暗的想法和情感(如對父母的恨、對同胞的嫉妒與憤怒,對同學的嫉妒,想依賴,想輕鬆等等)。
因為,不能接納,總想著除去這些陰暗,可陰暗本就是我們人性的一部分,所以內心很衝突、很痛苦。
只有當他們承認並接納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情感,看見和接納自己更真實的人性後,痛苦方能解除。
在阿豪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愛與惡很分明:學習好,懂事乖巧的愛;學習差,調皮搗蛋的不愛。父母對阿和的不接納潛移默化的影響著阿豪。他目睹了阿和所有不公平待遇,深深感受到一個不被愛的孩子是被怎麼樣對待的。
他迎合著父母的期待,將自己變成那個「好孩子」,同時否定、壓抑內心那些不被接受的「陰暗面」,慢慢的把自己變成了「極晝」。
就像他自己所說的:「我沒有暗處,只有陽光,二十四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他對人很好,有時候會覺得,他好像把所有的好都給別人,忘了留一點給自己……」大家都覺得他很好,除了他自己。這便是他的問題所在:忘記愛自己,或者說沒有自我接納。
為何無法接納自身陰暗面?
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父母有條件的愛。
在阿豪家庭裡,父母愛得分明:阿和之所以不被愛是因為他學習不好、調皮、不懂事;阿豪學習好、懂事,才會被接受、被愛。
孩子認為愛是有條件的,自身不夠好的部分、陰暗的部分,是不被允許存在的。
聽話、善良、乖巧,是「好的」;偶爾的自私、憤怒、嫉妒、反抗就是「壞的」,需要被抑制,這使得我們不斷的想辦法來鎮壓住這些「暗潮」,內心疲憊不堪,壓抑又無力。
也許,父母的本意是為了孩子好,孩子也只是想努力靠近父母的期望,只是在這過程中,有條件的愛讓孩子覺得自己像個物品,只有足夠完美,只有對別人有用,才會被愛,才是有用、有價值的,未曾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和陰暗面,更未曾學會真正地愛自己。
結語:
與自己好好相處是很多人需要攻克的一大難題。
人人都希望自己是可愛的,是可以被愛、被接納的,但孩子的自我接納能力源於父母或其他撫養者的無條件接納。
若「沒有暗處,只有陽光」,我們的心靈受到了轄制,失去了原本的自由,開始變得敏感、謹慎、防禦,以美好的假面具呈現給世人,內心卻痛苦掙扎。
「接納自我」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實踐起來卻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也會受到我們自身防禦機制的幹擾。
有時也是需要藉助外界的力量和專業人士的幫助,此時不妨試試專業的個人成長心理諮詢師來幫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