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事簡介:
平凡的一家人阿文(父親)和琴姐(母親)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阿豪小兒子阿和,哥哥阿豪是個各方面十分優秀的孩子,父親就把所有的愛都傾注給阿豪,也因此,弟弟阿和得不到足夠的愛,整天活著哥哥的「陽光」下,就是這樣一個家庭,弟弟進了少年輔育院,哥哥選擇了自殺……
【二】缺乏溝通的家庭往往「四肢不健全」
居裡夫人說過:一家人能夠互相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一家人缺乏溝通,往往不能密切合作。
文中的阿和和女友發生關係,他沒有選擇告訴父母;他和少年輔育院的獄友發生矛盾,他沒有選擇告訴父母;後來菜頭三番五次騷擾他,他也沒有告訴父母。哥哥阿豪也是一樣的,在他自殺前沒有吵架,沒有異常,沒有任何徵兆,父母都認為一切太突然了。
難道這兩個孩子生來就不願與父母溝通嗎?不一定,或許孩子曾經與父母溝通過,但父母都已冷漠的態度回應,反覆如此,孩子便選擇了不說,因為他知道,即使說了也得不到任何想要的回應。
【三】父母如何讓孩子健康成長?
(1): 需要給予孩子適量的愛。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一項需要層次理論: 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歸屬和愛的需要;④尊重需要;⑤認知需要;⑥審美需要;⑦自我實現需要。
其中第三項就是歸屬和愛的需要,也就是說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需要親人朋友的關愛的,對於阿和,父親阿文沒有給予任何關愛,相對於哥哥阿豪來說,他顯得暗淡無光,阿文把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了阿豪身上。
也就是說,阿文把阿豪應該得到的愛給了他,並把那份屬於阿和的愛也強加給了阿豪,這就導致阿豪的愛「過剩」,壓力增加一倍,造成了後來他選擇自殺的原因之一。
(2):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麼。
阿姆斯特朗是人類登月第一人,在他小時候,他跟媽媽說過一句話: 媽媽,我長大後要去月亮。媽媽沒有嘲笑著否定他,而是笑著回答:記得回來吃飯。就是這麼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培養了一名出色的太空人。
試想一下,如果當時他的媽媽這樣跟他說: 你在想什麼呢?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名出色的醫生……這樣的人生,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
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欲望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是父母生的,但他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思考,正如影片中阿豪的結局,這是每個父母都不希望看到的,這就需要從源頭解決。
(3):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
在孩子小時候,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大部分時間都與父母相處,孩子的每一個習慣父母都是十分清楚的,當孩子表現出不同於往常的舉動,父母就需要加強注意。
在小孩子看來,父母就像「全才」一樣存在著,孩子只有通過後天的不斷學習發展自己,終有一天,孩子長大了,回頭來一看,才發現,自己以前那麼崇拜的一個人是多麼瘦小、多麼不堪一擊。
因此當孩子表現出異常還願意向父母傾訴時,說明他還是信任父母的,相信父母能夠為他答疑解惑,父母應該為此感到高興。
你還有沒有其他有助於親子之間的關係相處方式,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注:我是空鈴,願走心寫文字、走心看世界、走心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