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種楠 攝
「看得見紅綠燈,就看不清儀錶盤;看得清儀錶盤,又看不清紅綠燈」「日常戴一副眼鏡、開車換一副、工作時又要換一副,一天要在三副眼鏡間切換」……這些正是近視加老花患者的日常。目前全球有近18億老花患者,中國35歲以上人口有老花問題人群佔比56.9%。記者日前從愛爾眼科舉行的睛新摘鏡手術產品發布會上獲悉,因認知缺失,國內老花患者數量和矯正數量嚴重不對等。
老花眼,又稱老視,是一種生理現象,隨著年齡增長,晶狀體硬化,彈性減弱,睫狀肌收縮能力降低而致調節減退,近點遠移,故發生近距離視物困難。老視通常在38歲左右出現,發病高峰在42-44歲左右。
「與近視或白內障不同,老花眼患者通常不會主動就醫進行專業的眼科檢查,普遍選擇不配戴或隨意配戴老花鏡,不經檢查驗光就自行購買老花成鏡。」現行國家衛生部發布的《準分子雷射角膜屈光手術質量控制》行業標準的牽頭起草人、中國醫師協會眼科醫師分會屈光手術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博士生導師王錚教授強調,錯誤的應對方式將使眼睛長期處於疲勞狀態,可能加速晶體老化。在發展中國家中,94%的未矯正視力損傷是由於老花。「老花患者普遍認為老花眼不用治也治不了,對其可通過積極手術幹預獲得視覺質量提升缺乏正確認知,這才是改善老花患者視覺健康的最大挑戰。」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網民中50歲及以上人數超1.5億,佔16.9%,「中老年低頭族」正在崛起。「這1.5億網民群體,恰好是老視發病率較高的群體。」中華醫學院眼科分會會員、中國屈光手術學會專家組成員、上海愛爾眼科醫院副院長蔡勁鋒教授指出, 如果該人群同時患有近視或散光,單純通過佩戴一副近視鏡或一副老花鏡根本無法滿足視覺需求。他們需要多副眼鏡不停切換,以實現遠、中、近全程視力。目前很多患者都是因此困擾,才主動來院就醫尋求脫鏡方案。
人類率先攻破白內障、近視、遠視以及散光的手術,老花的手術矯正則被眼科界認為是最難攻克的「最後的前沿」。據悉,現階段眼科開展的晶狀體置換手術,不僅可以幫助患者一次矯正近視、遠視、散光、老花,還可以避免白內障的發生。
通訊員 李鑫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來源:新民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