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能否在火星種植糧食?我們竟然提出了這樣的設想?是不是思維太跳躍了?別著急,今天就圍繞著,為什麼要選擇火星?火星和地球具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以及如果條件合適,我們現在是否具有去火星種糧食的技術潛力三個方面為大家帶來這一篇好奇滿滿、並且科普滿滿的文章!
1.首先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為什麼一定是火星?
其實人類對於火星的嚮往,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截至到2020年之前一共實施了44次火星探測任務,但只有8次成功著陸,比率僅為18%。卻依舊阻擋不了人類對於火星的探索。這不僅僅是因為我們對於無垠太空的好奇和渴望,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在為人類後代的繁衍和生存找尋一條最合適的路,在地球資源枯竭殆盡之前,實現星際移民。
最大膽的一個計劃,應該就是Space X公司的創始人馬斯克,他計劃在2024年將人類送入火星。2050年之前,在火星上就建造一個可以自給自足的城市。
我們中國同樣也在緊鑼密鼓籌備著,截至到9月21日,天問一號完成第二次軌道中途修正,距離火星越來越近。本次任務成功後,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首次通過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探測的國家,也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現火星車安全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國家。天問一號拉近了我們與火星的「距離」,也讓我們產生了更多的嚮往。
2.火星和地球有哪些相似?
經過幾十年的火星探測,我們對於火星越來越熟悉了。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火星與地球非常相似,可以說得上是地球的孿生兄弟。這給我們帶來了不小的鼓舞。
此時此刻就想問問文章前的大家,都對火星哪方面最好奇呢?請把你們的好奇心稱霸評論區。
我們接下來就來說說火星和地球究竟有哪些相似?
第一:首先,距離很近。由於火星和地球在太陽系中分別處於不同的位置,因此隨著時間的不同,火星與地球的距離也不一樣。在火星衝日點的時候,火星與地球的距離最近。旅程平均花費的時間在7個月左右。
第二:火星有水。2008年七月末,NASA科學家宣布,「鳳凰」號在火星加熱土壤樣本是鑑別出有水蒸氣產生。2015年9月,NASA在火星上首次發現了存在液態水的「強有力」證據。這是一種「高濃度鹼水」,會在最和暖的季節出現。人類在火星上「跟著水走」的探索,至此有了一個確鑿的驗證。
第三:有製造氧氣的材料。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火星南北極含有大量的乾冰,也就是說火星上就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可以分解出氧氣來。
第四:溫度適宜。火星可以說得上是空有虛名,雖然帶個「火」字,但是它真的不熱!火星平均溫度約為零下六十攝氏度。與南極溫度比較接近,比金星表面400多攝氏度高溫,要好的太多了。
第五:四季分明。距離太陽不遠不近,和地球一樣有著明顯的四季變化。沒準以後在火星還能看到冬雪春柳夏荷秋菊這樣的四季美景。
第六:星體條件相似。火星的自轉速率、自轉抽傾斜角度都和地球極為接近,說明火星上的一天和地球上的一樣差不多長。引力是地球引力的三分之一,相比月球的引力只是地球的六分之一,要好得多。
是因為火星如此優秀,所以關於火星題材的科幻作品也非常多,有些甚至是基於當下現實的科學技術做出的一定對於未來的設想。對於火星的改造,是為了最終讓人類可以生存,那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糧食的培育種植。
說到農業,我們不強誰強?你說是不是?那中國會不會成為第一個在火星成功種植糧食的國家呢?請把【必須的】發在評論區!
我國在探測火星時間上雖然比歐美一些國家晚,但怕什麼?只要付出努力,一切皆有可能。這從來都是我們的優秀傳統!
首先,中國一直都在時刻準備著。
從火星研究上來說,我國一直在進行相應的技術積累;其實在2017年,中國首個火星模擬基地就正式落地,坐落在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紅崖地區。由於這裡地理環境與火星非常相似,所以它肩負著中國登陸火星後的生存研究。在這裡發生的一切,將來也會在遙遠的火星上再一次發生。因此有人戲稱,這是在彩排登陸火星。中國將會在這裡模擬火星環境開展一系列研究,這其中當然也會包括火星種植。
其次,是中國治理和改善貧瘠土地的經驗極其豐富。
火星上遍布荒漠,與地球上的荒漠有些相似,因此地球上荒漠化治理經驗對於火星土壤整改有一定借鑑意義。我們從1978年開始的三北防護林工程就是中國治理土地荒漠化的典範;這項工程涉及了13個省份、耗盡我國3.13億勞動力,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讓近幾年的沙塵暴在華北地區近乎絕跡;截至2018年,已經治理沙漠化土地達33.6萬平方公裡,這相當於一個芬蘭的國土面積。因此面對火星的荒漠環境,手裡多少有些本事。
最後,就算在極其惡劣的土壤環境中,我們的種植水平依舊領先!
對於一個有著幾千年種植歷史的中國人來說,不斷提高種植技術,不斷拓展種植邊界甚至可以說是我們的民族習慣。
中國人不僅可以將水稻從淡水搬到海水裡,我們還能向大漠要耕地,把荒地變良田!這都要感謝袁隆平老先生的海水稻科研團隊,利用獨創的「四維改良法」土地改良技術,讓那些我們口中的「不可能」一個個變成「可能」。這些技術革新的先輩們,無疑給了我們以後去同樣極度貧瘠的火星上種植糧食巨大的底氣。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對於廣袤無邊的宇宙來說,探測火星,在火星上生存下來,只是我們邁出的一小步。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們還會向宇宙的更深處進發。想必到了那時,浩瀚的宇宙深處也如同火星一樣,都會留下我們中國人智慧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