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出爐!
周刊君約你搶先看
第979期《中國新聞周刊》封面
2021年1月4日上市
封 面 故 事
面對共同的威脅
新冠疫情如何改變世界
文/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
新冠疫情反而給了我們希望,儘管我也因為親朋罹患新冠致死而感到無比悲痛,但歷史上第一次,全世界都被迫承認我們面臨共同的威脅,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單靠自己而克服它。
新「零年」
文/克勞斯·施瓦布(Klaus Schwab)
三大重要發展趨勢——重新關注公共健康和韌性、淨零承諾,以及利益相關者資本主義指標的出臺,將確保2021年成為新「零年」。正如「二戰」結束後萬事俱備,如今,建設全新的福利改善、全方位經濟增長和氣候行動的時代基礎已經奠定。
防治新冠沒有速效藥
文/威廉·哈茲爾廷(William A. Haseltine)
控制傳染病包括四個基本要素:領導能力、管理能力、社會穩定以及醫療設備。如今大部分國家都不具備前三者,這意味著新冠疫情必然還會在新的一年繼續伴隨我們。
恐懼大流行
文/伊萬·克拉斯特夫(Ivan Krastev)
也許有史以來人們第一次就相同的話題進行著相同的對話。我們有著共同的恐懼。因為居家待在屏幕前度過了無數個小時,人們親眼目睹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相似之處。
學會與新冠病毒共存
文/埃裡克·伯格洛夫(Erik Berglf)
當下我們不應該寄希望於迅速回歸「常態」,而是應該開始制定與新冠疫情共存的全面、創造性、合作性的戰略。
恢復全球領導力
文/英卓華(Sri Mulyani Indrawati)
2020年的危機向我們表明,我們需要更多的全球合作才能面對本世紀最艱苦的挑戰。
全球復甦的領先變量
文/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
2021年還面臨著兩個重大問題:一是歐盟和美國是否會出臺體量足以復原全球經濟的復甦計劃;二是國際社會能否團結起來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所需的援助。
實現經濟大反彈
文/穆罕默德·艾利安(Mohamed A. El-Erian)
在2021年實現經濟大反彈並在此後保持強勁而可持續的增長,需要的遠不止新冠疫苗。決策者需要制定果斷的措施、擁有強大的領導力,才能夠讓全球經濟走上正確的道路。
2021年的脆弱復甦
文/努裡埃爾·魯比尼(Nouriel Roubini)
伴隨著民粹主義的持久威脅、人工智慧引領的科技失業、水漲船高的地緣政治衝突,以及氣候變化和人畜共患病的日益頻繁和嚴重的人造災難,未來十年將是分裂、動蕩乃至長期混亂的時期。
靜悄悄的金融危機
文/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M. Reinhart)
未來一段時間全世界金融機構將繼續面臨不良貸款激增。新冠疫情危機還造成了累退性衝擊,主要影響落在了資產較少、難以緩衝償債能力損失的低收入家庭和小企業身上。
新冠疫情殺死了亞洲增長奇蹟嗎?
文/許和意(Hoe Ee Khor)
儘管新冠疫情危機暴露了全球供應鏈以及依靠全球供應鏈的經濟體的脆弱性,但採取內包或生產本地化的戰略將給全球經濟帶來災難。
中國的復甦形態
文/金刻羽
儘管政府的短期復甦措施減緩了長期改革的步伐,但此次疫情後的消費潮要比上次更具針對性,因此不太可能引發新的信貸泡沫。本輪一攬子刺激方案中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注重創新投資。
美國資本主義預後不佳
文/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
一些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一貫逃避納稅,違背對哺育了它們的社會、經濟和國家制度的義務。川普的去職將削弱裙帶資本主義,但這無法修補一個破敗的制度。
歐洲的分水嶺之年
文/何塞·博雷利(Josep Borrell)
歐盟將專注於兩大互補優先事項,那就是重振多邊主義和建設戰略自主權。
調 查
湖南限電背後:
脆弱的城市供電系統
本刊記者/楊智傑
湖南的供電能力並不豐沛。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的裝機容量,是近年來湖南省增長速度最快的部分,裝機佔全省電力總裝機的16%。但是到了冬季,這些新能源發電能力不穩定。
全 球 熱 點
英歐「分家」:
如此甜蜜的悲傷
文/曲蕃夫
「英國的離開,對於歐盟來講則是成立至今最大的挫敗。這不僅僅是失去了一位人口和經濟體量都排歐盟前三的會員國這麼簡單,更是對歐盟這種超國家主權聯合體理念的挑戰」。
逝 者
「戲骨」黃宗英
本刊記者/宋春丹
不管有沒有舞臺,她總是投入地扮演好命運分配的每一個角色。
行 走
250歲的貝多芬被「隔離」
文、圖/張璐詩
一座比真人大的貝多芬頭像,雕像的嶙峋稜角,刻出了作曲家困獸一般的抑鬱感。
讀 書
爵士百年的一張網
文/張文昭
爵士正是生發在民間音樂與嚴肅音樂之間,迸發於即興表演與悉心創作之間。
979期《中國新聞周刊》目錄
點開放大查看清晰目錄
值班編輯:肖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