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提前看丨面對共同的威脅

2021-01-11 人民資訊

新刊出爐!

周刊君約你搶先看

第979期《中國新聞周刊》封面

2021年1月4日上市

封 面 故 事

面對共同的威脅

新冠疫情如何改變世界

文/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

新冠疫情反而給了我們希望,儘管我也因為親朋罹患新冠致死而感到無比悲痛,但歷史上第一次,全世界都被迫承認我們面臨共同的威脅,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單靠自己而克服它。

新「零年」

文/克勞斯·施瓦布(Klaus Schwab)

三大重要發展趨勢——重新關注公共健康和韌性、淨零承諾,以及利益相關者資本主義指標的出臺,將確保2021年成為新「零年」。正如「二戰」結束後萬事俱備,如今,建設全新的福利改善、全方位經濟增長和氣候行動的時代基礎已經奠定。

防治新冠沒有速效藥

文/威廉·哈茲爾廷(William A. Haseltine)

控制傳染病包括四個基本要素:領導能力、管理能力、社會穩定以及醫療設備。如今大部分國家都不具備前三者,這意味著新冠疫情必然還會在新的一年繼續伴隨我們。

恐懼大流行

文/伊萬·克拉斯特夫(Ivan Krastev)

也許有史以來人們第一次就相同的話題進行著相同的對話。我們有著共同的恐懼。因為居家待在屏幕前度過了無數個小時,人們親眼目睹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相似之處。

學會與新冠病毒共存

文/埃裡克·伯格洛夫(Erik Berglf)

當下我們不應該寄希望於迅速回歸「常態」,而是應該開始制定與新冠疫情共存的全面、創造性、合作性的戰略。

恢復全球領導力

文/英卓華(Sri Mulyani Indrawati)

2020年的危機向我們表明,我們需要更多的全球合作才能面對本世紀最艱苦的挑戰。

全球復甦的領先變量

文/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

2021年還面臨著兩個重大問題:一是歐盟和美國是否會出臺體量足以復原全球經濟的復甦計劃;二是國際社會能否團結起來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所需的援助。

實現經濟大反彈

文/穆罕默德·艾利安(Mohamed A. El-Erian)

在2021年實現經濟大反彈並在此後保持強勁而可持續的增長,需要的遠不止新冠疫苗。決策者需要制定果斷的措施、擁有強大的領導力,才能夠讓全球經濟走上正確的道路。

2021年的脆弱復甦

文/努裡埃爾·魯比尼(Nouriel Roubini)

伴隨著民粹主義的持久威脅、人工智慧引領的科技失業、水漲船高的地緣政治衝突,以及氣候變化和人畜共患病的日益頻繁和嚴重的人造災難,未來十年將是分裂、動蕩乃至長期混亂的時期。

靜悄悄的金融危機

文/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M. Reinhart)

未來一段時間全世界金融機構將繼續面臨不良貸款激增。新冠疫情危機還造成了累退性衝擊,主要影響落在了資產較少、難以緩衝償債能力損失的低收入家庭和小企業身上。

新冠疫情殺死了亞洲增長奇蹟嗎?

文/許和意(Hoe Ee Khor)

儘管新冠疫情危機暴露了全球供應鏈以及依靠全球供應鏈的經濟體的脆弱性,但採取內包或生產本地化的戰略將給全球經濟帶來災難。

中國的復甦形態

文/金刻羽

儘管政府的短期復甦措施減緩了長期改革的步伐,但此次疫情後的消費潮要比上次更具針對性,因此不太可能引發新的信貸泡沫。本輪一攬子刺激方案中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注重創新投資。

美國資本主義預後不佳

文/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

一些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一貫逃避納稅,違背對哺育了它們的社會、經濟和國家制度的義務。川普的去職將削弱裙帶資本主義,但這無法修補一個破敗的制度。

歐洲的分水嶺之年

文/何塞·博雷利(Josep Borrell)

歐盟將專注於兩大互補優先事項,那就是重振多邊主義和建設戰略自主權。

調 查

湖南限電背後:

脆弱的城市供電系統

本刊記者/楊智傑

湖南的供電能力並不豐沛。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的裝機容量,是近年來湖南省增長速度最快的部分,裝機佔全省電力總裝機的16%。但是到了冬季,這些新能源發電能力不穩定。

全 球 熱 點

英歐「分家」:

如此甜蜜的悲傷

文/曲蕃夫

「英國的離開,對於歐盟來講則是成立至今最大的挫敗。這不僅僅是失去了一位人口和經濟體量都排歐盟前三的會員國這麼簡單,更是對歐盟這種超國家主權聯合體理念的挑戰」。

逝 者

「戲骨」黃宗英

本刊記者/宋春丹

不管有沒有舞臺,她總是投入地扮演好命運分配的每一個角色。

行 走

250歲的貝多芬被「隔離」

文、圖/張璐詩

一座比真人大的貝多芬頭像,雕像的嶙峋稜角,刻出了作曲家困獸一般的抑鬱感。

讀 書

爵士百年的一張網

文/張文昭

爵士正是生發在民間音樂與嚴肅音樂之間,迸發於即興表演與悉心創作之間。

979期《中國新聞周刊》目錄

點開放大查看清晰目錄

值班編輯:肖冉

相關焦點

  • 新刊速遞丨《工程機械》2020年第6期
    ◆新刊速遞  | 《工程機械》2019年第6期◆新刊速遞│《工程機械》2019年第5期◆新刊速遞│《工程機械》2019年第4期◆新刊目錄 | 《工程機械》2019年第2期◆新刊速遞丨《工程機械》2019年第1期
  • 又一本國產新刊上線,為Science 合作期刊!
    期刊主頁:《超快科學》是一本開放獲取、同行評議的英文新刊,雙月出版,旨在搭建超快科學研究平臺,反映本學科的前沿性和新興研究成果,促進國際上的學術交流和發展。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侯洵院士、趙衛研究員將共同擔任《超快科學》的主編。該期刊目前開放投稿,並將根據知識共享署名許可協議(CC-BY)發布。侯洵院士表示:「超快科學是超快理論、技術和應用的總稱,幫助人類理解、開發和利用超快時間分辨的微觀世界。
  • 肖雲儒:同此涼熱丨賈平凹主編《共同戰「疫」》提前看
    《共同戰「疫」》由陝西省委宣傳部指導、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和《美文》雜誌社聯合策劃推出,邀請全國眾多作家撰稿,包括多位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記錄面對疫情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抒寫抗擊疫情中湧現的人間大愛、引發的深刻思考,從不同角度生動展現國人眾志成城、
  • 新刊上線丨材料基因組專題
    可在線獲取更多2020年第6期文章☟ 更多相關內容,點擊以下連結查看:點擊圖片閱讀丨食品安全與健康專題(2020年第5期)點擊圖片閱讀丨食品安全與健康專題(2020年第4期)點擊圖片閱讀丨人工智慧專題(2020年第3期)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造福人類科技開創未來微信公眾號
  • 四名中國學者=四位新刊主編 | Springer新刊推薦
  • 就昨日《師大觀星人丨特此緬懷楊志良教授》一文的聲明
    聲明致天文系的老師和同學們:昨日微信推送文章《師大觀星人丨特此緬懷楊志良教授》由於題目有失偏頗使天文系同學們產生不滿與反感
  • 矩陣聯動丨核酸檢測怎麼做?要注意什麼?看這裡→
    矩陣聯動丨核酸檢測怎麼做?要注意什麼?看這裡→ 2021-01-07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ACS新刊推介: 2019-2020
    美國化學會出版社(ACS Publications)目前出版的期刊有60餘本,其中2018年底至今上線的新刊有7本,包括從2019年9月開始與美國質譜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Mass Spectrometry, ASMS)合作出版的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Mass Spetrometry (JASMS)
  • 面對地外天體威脅人類準備好了嗎?
    那麼,面對未來這種不確定的威脅,我們準備好了嗎?2013年2月15日,一顆隕石在俄羅斯中部地區車里雅賓斯克上空划過並爆炸。據美媒援引報導,這顆隕石直徑17米、重1萬噸,以每小時7萬公裡的速度衝入大氣層,爆炸威力高達50萬噸TNT當量,相當於美國二戰時期投放在日本廣島那顆原子彈的30倍。好在這顆隕石在距地面約24公裡時爆炸,否則撞擊地表所造成的後果難以估量。
  • 新刊上線丨含能材料及交叉科學專題
    Jun Ni點擊「閱讀原文」可在線獲取更多2020年第9期文章☟ 更多相關內容,點擊以下連結查看:點擊圖片閱讀丨大地測量與測量工程專題(2020年第8期)點擊圖片閱讀丨智能電網與能源網際網路專題(2020年第7期)點擊圖片閱讀丨材料基因組專題(2020年第6期)點擊圖片閱讀丨綠色植物保護創新專題(2020年第5期)
  • 面對死亡,我們也許可以這樣做給孩子看丨《西藏生死書》2
    丨注意事項丨■請在文章末尾留言分享今日學習感悟■您也可將留言分享到共讀群中,與師兄們交流音頻無法上傳,轉換成視頻一直顯示格式錯誤《西藏生死書》 第2課索甲仁波切·講述- 幼小心靈的死亡初體驗 - 第一章 在死亡的鏡子中 第一次接觸死亡的經驗,是在我七歲左右。
  • 人類要合作,共同面對病毒
    人類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有許多,比如:病毒,氣候,能源枯竭等,有些問題單靠人類都無力戰勝,還需其他動物植物一起面對。
  • ...自然科研物理學新刊與青年學者一同成長 | Communications...
    儀鳴教授訪談:自然科研物理學新刊與青年學者一同成長 | Communications Physics
  • 解析「神舟十號」面對的空間天氣威脅
    對「神舟十號」而言,提前獲知空間天氣預報,對於其安全運行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高能帶電粒子、沉降粒子、高層大氣、電離層和空間碎片是影響「神舟十號」安全運行的幾種空間天氣要素,它們造成的有害效應包括:單粒子事件、表面和深層充電效應、總劑量效應、軌道衰變、姿態改變、定軌誤差、通信異常和碎片撞擊。
  • 2019正式影響因子將出,六大領域IF預測搶先看!
    來源丨學之策 ← TA為了滿足廣大科研工作者的需要,學之策自2020.04.12起正式開通期刊即時影響因子免費查詢服務,迄今已為廣大科研工作者查詢即時IF數千條,若有需要請看具體查詢方法:即時IF查詢。
  • 視頻丨宜賓6級地震 成都市民提前收到地震橫波倒計時預警
    視頻丨宜賓6級地震 成都市民提前收到地震橫波倒計時預警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6-18
  • 十月新刊|一起來玩雜食秀,探秘徽菜新勢力
    十月新刊|一起來玩雜食秀,探秘徽菜新勢力 2020-10-09 2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數據顯示:面對生命威脅逾六成教師會選擇保護學生
    主辦方 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4日從科學出版社獲悉,其最新出版的《中國教師發展報告2019: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成就、挑戰與舉措》(簡稱《中國教師發展報告2019》)顯示,中國教師師德修養水平不斷提高,近六成教師熱愛教師職業,面對生命威脅時,有逾六成教師認為自己會選擇犧牲自己保護學生。
  • 市界行 看小康⑨丨一個「土專家」帶富百家養蠶戶
    市界行 看小康⑨丨一個「土專家」帶富百家養蠶戶 2020-10-15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馬朝旭:面對氣候變化應堅持堅持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
    氣候變化造成的自然災害對世界許多地區造成危害,對有關地區糧食安全、水資源、生態環境、能源和人民生命財產等構成嚴重威脅。在個別地區,上述問題甚至成為破壞和平穩定的因素。減緩氣候災害的影響有利於全球穩定和預防衝突。面對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挑戰,國際社會需要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從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出發,我談三點看法。 第一,要堅持多邊主義,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