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邊曉丹 見習記者 汪丹萍 文/攝
上周四,科學松果會公開課迎來一位超級大咖——中國科學院年輕的院士周琪,這使得本場公開課成了科學松果會有史以來最牛的一場。
周琪院士研究幹細胞多年,在《細胞》《自然》《科學》等世界權威的學術雜誌中發表SCI論文100餘篇,是名副其實的科學大家。那麼問題來了,如此頂尖的專家主講的科學課,會不會讓低齡的小果凍們感到有距離感呢?
並沒有……
厲害的「萬能細胞」
「大家知道人體是由什麼組成的嗎?」周琪一開始的問題讓小果凍們面面相覷,莫衷一是。
「世界上的生物,除了病毒,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周琪公布了答案,「有一種細胞十分厲害,不僅能再生出各種組織、器官,甚至能發育成完整的生物體,被醫學界稱為『萬能細胞』。」
終於,有小果凍反應過來:「是胚胎幹細胞!」
周琪說,胚胎幹細胞是一種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細胞,但具有體外培養無限增殖和多項分化的特性,「這兩個特性一定要牢牢記住哦。」
「小小」帶來的啟示
課件切換到一張羊的圖片。「大家認識這頭羊嗎?」周琪問。
「是多莉!」前排的小果凍一眼認了出來。
「多莉沒有父親,它是通過無性繁殖,或者說克隆出來的。」周琪解釋,多莉的誕生過程中沒有精子與卵子的結合,是從一頭雌性綿羊體內提取了乳腺細胞的細胞核,注入另一頭雌性綿羊剔除了細胞核的卵子中,人工培育成胚胎,再將胚胎植入第三頭雌性綿羊體內,最後才孕育出多莉。
2009年7月,周琪與團隊成功克隆出老鼠「小小」,貌不驚人的「小小」迅速成為全球媒體的關注焦點。
「小小的孕育完全不需要精子、卵子等生殖細胞,而是利用iPS細胞直接孕育而成。」周琪說,iPS細胞又稱誘導多功能幹細胞,是用皮膚細胞等普通細胞「仿製」而成的幹細胞,「這樣就能很好地避免倫理爭論,而且比傳統克隆技術更為高效、安全。」
「但是,這麼做有什麼用呢?」小果凍們感到疑惑。
原來,作為首例通過iPS細胞發育而成的健康動物,「小小」的誕生證實了iPS細胞與胚胎幹細胞一樣具有全能性,為克隆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細胞來源。
「人類可以進行克隆嗎?」講座最後的提問時間,一位小果凍拋出這樣一個問題。
「從技術上說,沒有問題,但是這麼做會產生倫理問題。」周琪說,目前,幹細胞克隆技術已經逐步用於臨床試驗,治療一些之前無法治癒的疾病,「那些已經滅絕的生物,通過克隆技術,理論上也有復活的可能。」
「克隆會不會對生物進化造成影響呢?」另一位小果凍想得更長遠。
「按照設想,如果克隆技術大面積應用,維持克隆生物佔生物總數10%的群體數量處於自然進化狀態就可以了。」周琪說,關於克隆,人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邊摸索,一邊前進。
講座結束前,周琪希望小果凍們能多讀一些科普讀物,保持自己的興趣愛好,為理想不斷努力。周琪也為小果凍們開了一張書單:《時間簡史》《蜜蜂的故事》《飛向月球》。這些書小果凍們不妨找來讀一讀。
克隆「後遺症」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