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21家醫院,李紅良團隊找到新冠患者能否使用激素療法的關鍵點

2021-01-11 網易

2021-01-06 13:41:06 來源: 生物世界

舉報

  

  
撰文 | 王聰

  皮質類固醇激素被用於治療炎症和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然而,皮質類固醇激素對新冠肺炎(COVID-19)是否在臨床上有效,仍是一個爭論激烈的問題。

  最近發表的許多臨床試驗結果表明,皮質類固醇地塞米松氫化可的松可降低新冠重症患者的死亡風險,因此對新冠重症患者具有有益作用。

  在系統回顧了7項皮質類固醇激素與標準療法的隨機臨床試驗後,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了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新冠肺炎的最新指南。指南建議對新冠重症患者進行全身性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而非重症患者則不建議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

  但是,目前的問題在於,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定義新冠重症患者這就導致了有時候無法確定一個患者是否應該接受激素治療

  考慮到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會導致許多副作用,因此,開發客觀、實用和可靠的臨床參數,以識別到底哪些新冠患者能從激素療法中獲益,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2021年1月5日,Cell Metabolism雜誌提前上線了武漢大學李紅良等團隊的題為:The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determines clinical efficacy of corticosteroid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的研究論文。

  研究團隊通過對湖北省21家醫院的12862例新冠病例的分析發現,入院時嗜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之比(NLR)>6.11的患者,死亡率較高。更重要的是,在這些患者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可降低60天內全因死亡率的風險

  相反,入院時NLR≤6.11或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皮質類固醇激素的治療並未降低他們的死亡率,激素療法反而增加了高血糖症和感染風險。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新冠患者入院時嗜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之比(NLR)>6.11的患者,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能夠降低他們的死亡風險,從而使他們從中獲益,因此嗜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之比(NLR)可作為新冠患者是否需要接受激素療法的判斷標準。

  

  皮質類固醇激素是目前幾乎唯一明確可以降低新冠重症患者死亡率的藥物,然而,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會導致許多副作用,因此,FDA的治療指南裡不建議給非重症患者使用。但目前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能夠區分新冠重症患者和非重症患者。

  為了找到一個客觀、實用和可靠的臨床參數,以識別到底哪些新冠患者能從激素療法中獲益,研究團隊對對湖北省21家醫院的12862例新冠病例進行了分析。

  結果表明,入院時嗜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之比(NLR)>6.11的患者,死亡率較高。更重要的是,在這些患者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可降低60天內全因死亡率的風險

  相反,入院時NLR≤6.11或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皮質類固醇激素的治療並未降低他們的死亡率,激素療法反而增加了高血糖症和感染風險。

  

  這說明入院時嗜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之比(NLR)>6.11的新冠患者,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能夠降低他們的死亡風險,從而使他們從中獲益,因此嗜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之比(NLR)可作為新冠患者是否需要接受激素療法的判斷標準

  該論文的模式圖用漫畫的形式,非常形象的描述了研究結論:

  

  感染新冠就像一棟失火的大樓,當患者的嗜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之比(NLR)≤6.11時,此時病毒在體內還比較溫和,無需動用激素療法,就像位於大樓底層的人們,面臨的火勢不大,可以通過消防雲梯,以及從大樓窗子爬下。

  而當患者的嗜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之比(NLR)>6.11時,此時病毒在體內已經暴發,需要動用激素療法,就像火勢已猛,下樓的通道已經走不了了,只能動用直升機空中救援。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met.2021.01.00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李紅良團隊在新冠診療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這一「明確邊界」在臨床中的應用,將有望降低新冠肺炎死亡率並大幅減少激素用藥不良反應的發生。具體來說,該研究將來自湖北省21家醫院的12,862例COVID-19病例平均分配給了培訓和驗證隊列。該研究發現入院時嗜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之比(NLR)> 6.11可以判別死亡率較高。然而,重要的是,在此類個體中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可降低60天全因死亡率的風險。
  • 激素治療新冠該怎麼用?中國科研團隊首次破解新冠用藥難題
    上述研究納入了來自湖北省21家醫院的12862例新冠肺炎病例,該研究發現,入院時患者的嗜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之比(NLR)> 6.11可以判別死亡率較高。研究發現,NLR>6.11的患者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可降低60天全因死亡率的風險。相反,在NLR≤6.11或2型糖尿病的個體中,皮質類固醇激素的治療與死亡率降低無關,而與高血糖症和感染風險增加相關。
  • 解藥|新冠重症患者何時使用激素,新研究尚待驗證
    【財新網】(實習記者 王卓青 記者 馬丹萌)糖皮質激素對部分重症新冠感染者有益,但何時使用效果最好始終沒有明確答案。2021年1月5日,武漢大學、中南大學等多單位學者在《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雜誌上發表論文,通過回顧性研究明確新冠肺炎患者可以使用糖皮質激素的指標及臨界值,這一結論有待在未來的前瞻性研究或臨床試驗中進一步驗證。
  • 港大袁國勇團隊:克立芝雞尾酒療法在新冠早期使用效果顯著
    來源:一財網科學家最新研究證明,抗愛滋病藥物克立芝與廣譜抗病毒藥物利巴韋林以及幹擾素聯合使用,早期進行幹預可能會給新冠輕症患者治療帶來新的希望。香港大學袁國勇教授團隊5月8日在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的一篇論文稱,抗愛滋病藥物克力芝(洛匹那韋/利託那韋)與廣譜抗病毒藥物利巴韋林(ribavirin)、乙型幹擾素聯合使用,對治療新冠輕度至中度患者有潛在療效,病毒轉陰時間明顯縮短。
  • 不到10天,武漢大學李紅良團隊的這篇論文就已被下載12000多次!
    基於上述理論,部分學者提出服用ACEIs/ARBs類藥物會增加新冠病毒感染的風險。文章影響情況但是,相反的觀點則認為,新冠病毒感染引起ACE2的水平明顯下降,RAS系統的平衡向ACE/AngⅡ/AT1R軸傾斜,繼而導致組織損傷和疾病進展。而ACEIs/ARBs的使用,可將RAS系統平衡轉向ACE2/RAS軸,發揮抵抗炎症和組織損傷的作用。
  • Cell西湖大學郭天南等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北京時間1月9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合作團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胡豫、夏家紅、聶秀團隊)在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Multi-organ Proteomic Landscape of COVID-19 Autopsies」的最新研究論文,報導了2020年初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 又一老藥新用!7項國內外臨床試驗關注溴已新對抗新冠病毒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球各國的科學家都在尋找能有效防治新冠病毒的特效藥物,包括瑞德西韋、阿比朵爾、洛匹那韋等。但時至今日,國內外仍然沒有找到任何一種特效藥物。目前,臨床上針對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基本以支持療法或對症療法為主。隨著新冠疫情繼續肆虐,業內專家更加關注能否在經典老藥中尋找到治療新冠肺炎的新思路?
  • 突破性的幹細胞療法可能會挽救更多新冠患者的生命
    邁阿密大學米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證明,一種突破性的新冠治療理念確實有效。 對於出現危及生命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的重症患者,幹細胞療法可以挽救生命,加速COVID-19的康復。    研究人員表示,幹細胞遷移到肺部,可以糾正免疫和炎症反應,減少所謂的「細胞因子風暴」。
  • 李紅良被免雙職,曾因其女「喝茶抗癌」研究獲獎受爭議
    9月16日,有消息稱李紅良已被免去模式動物研究所所長以及模式動物協同創新中心主任職務,並於9月15日主動辭去武大基礎醫學院院長職務。界面新聞記者通過查詢武漢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官方網站發現,該網站的頭條新聞前兩條仍然為2020年7月16日和2020年8月21日發布有關新冠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分別題為「李紅良團隊最新研究:使用二甲雙胍可減少新冠患者心衰風險」和「李紅良團隊最新研究:心肌損傷標誌物可預測新冠死亡風險」。界面新聞記者還發現,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官方網站上,院長仍為李紅良。
  • 德國大舉啟動充滿希望的新療法:利用抗體克制新冠病毒
    如果研究人員在血樣中發現了抗體,就意味著他曾經感染過新冠病毒,不論他是否出現過症狀。對個人而言,體內檢出抗體可以算作一條好消息:他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對新冠病毒免疫。 如果一切順利,首批抗體測試結果能夠在4月底統計完畢。 除了慕尼黑、海因斯貝格縣的抽樣調研,德國多家權威學術機構還計劃聯合在近期展開一項大型研究項目。
  • 武漢新冠患者發生呼吸窘迫症候群及死亡的危險因素再解讀:使用激素...
    另外,甲基強的松龍治療對ARDS的患者可能有益(JAMA Intern Med. 2020;180:934)。高齡新冠肺炎患者死亡風險較高該研究為對武漢金銀潭醫院2019年12月25日至2020年1月26日間,收治的201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回顧性隊列研究。最後隨訪日期為2020年2月13日。
  • 哥倫比亞大學何大一團隊:「抗體雞尾酒」或是新冠強效療法
    來源:新華社哥倫比亞大學何大一團隊:「抗體雞尾酒」或是新冠強效療法美國知名華裔學者、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教授何大一領銜的研究團隊在新冠重症患者體內發現多種強效抗體,混合而成的「抗體雞尾酒」可能有助於治療和預防新冠病毒感染
  • ...第57期:科學家人工合成活新冠病毒 瑞士團隊利用已知基因序列構建
    人類首次人工合成活新冠病毒:瑞士團隊利用已知基因序列構建近日,瑞士一個科研團隊在已知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的基礎上,通過反向遺傳學手段在酵母菌中快速構建出了活的新冠病毒。該技術能高效合成新冠病毒,尤其在新暴發病毒尚未被成功分離出之前,可以幫助科學家儘快向衛生部門和實驗室提供傳染性病毒毒株,且該替代方案更為高效、安全。
  • 同濟醫院汪道文團隊最新發現:胰島素不適用於2型糖尿病的新冠患者降糖治療
    12月6日,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心內科汪道文教授團隊獲悉,該團隊通過回顧性研究首次發現了胰島素治療與患有2型糖尿病的COVID-19患者高死亡率密切相關。該研究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在線發表。
  • 美國FDA批准一新冠抗體療法緊急使用授權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當地時間9日批准一項藥物緊急使用授權,抗體藥物bamlanivimab(LY-CoV555)獲準用於治療新冠肺炎輕症、中症感染者。據《今日美國》報導,FDA稱,該藥物適用於12歲及12歲以上的輕症、中症新冠患者,不適用於新冠住院患者。這一抗體療法應在新冠檢測呈陽性後或出現症狀後10天內儘快實施。
  • Cell重磅:西湖大學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北京時間1月9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胡豫、夏家紅、聶秀團隊合作在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Multi-organ Proteomic
  • 我國學者:雞尾酒抗體療法對治療新冠有顯著效果
    (健康時報記者 井超 實習記者 高曉鍈)解放軍總醫院曾強教授、北京協和醫院李永哲教授、上海健康醫學院許洋、黃鋼教授一直密切關注新冠肺炎最新靶向治療的方向,特別是雞尾酒抗體療法對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的靶向治療。
  • 祈福醫院新研究:薑黃素聯合維生素C顯著延長乳腺癌患者生存期
    核心提示:晚期乳腺癌患者又有新的治療方法啦!6月1日,廣州中醫藥大學祈福醫院傳出喜訊,區俊文主任團隊的研究論文「薑黃素結合高濃度維生素C在乳腺癌中的應用」,被第54屆美國臨床腫瘤年會(ASCO)組委會選中並在線發表(摘要號e13118)。   晚期乳腺癌患者又有新的治療方法啦!
  • 舊藥新用自治絕症,這位科學家如今又幫新冠患者找藥
    這等同於醫學期刊上所有可用數據的中央存儲庫,這些數據涉及到迄今為止遏制疫情所使用的所有療法。而這些信息能有效幫助各國醫生治療患者,並告訴研究人員該如何進行臨床試驗。基於這個資料庫,法伊根鮑姆的團隊在5月份的《傳染病與治療》雜誌上發表了第一篇關於新冠肺炎治療的系統綜述。
  • 治療新冠重症有藥物,已得全球數百醫院證實
    研究人員已經為重症監護中病重的新冠患者找到了新藥。已顯示用於風溼性關節炎的現有藥物託珠單抗(tocilizumab),可縮短住院時間和輸氧時間,還會減少死亡人數。全球260家醫院的研究表明了這一點。荷蘭烏特勒支大學醫院(UMC Utrecht)協調這項研究的歐洲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