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王聰
皮質類固醇激素被用於治療炎症和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然而,皮質類固醇激素對新冠肺炎(COVID-19)是否在臨床上有效,仍是一個爭論激烈的問題。
最近發表的許多臨床試驗結果表明,皮質類固醇地塞米松或氫化可的松可降低新冠重症患者的死亡風險,因此對新冠重症患者具有有益作用。
在系統回顧了7項皮質類固醇激素與標準療法的隨機臨床試驗後,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了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新冠肺炎的最新指南。指南建議對新冠重症患者進行全身性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而非重症患者則不建議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
但是,目前的問題在於,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定義新冠重症患者,這就導致了有時候無法確定一個患者是否應該接受激素治療。
考慮到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會導致許多副作用,因此,開發客觀、實用和可靠的臨床參數,以識別到底哪些新冠患者能從激素療法中獲益,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2021年1月5日,Cell Metabolism雜誌提前上線了武漢大學李紅良等團隊的題為:The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determines clinical efficacy of corticosteroid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的研究論文。
研究團隊通過對湖北省21家醫院的12862例新冠病例的分析發現,入院時嗜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之比(NLR)>6.11的患者,死亡率較高。更重要的是,在這些患者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可降低60天內全因死亡率的風險。
相反,入院時NLR≤6.11或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皮質類固醇激素的治療並未降低他們的死亡率,激素療法反而增加了高血糖症和感染風險。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新冠患者入院時嗜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之比(NLR)>6.11的患者,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能夠降低他們的死亡風險,從而使他們從中獲益,因此嗜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之比(NLR)可作為新冠患者是否需要接受激素療法的判斷標準。
皮質類固醇激素是目前幾乎唯一明確可以降低新冠重症患者死亡率的藥物,然而,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會導致許多副作用,因此,FDA的治療指南裡不建議給非重症患者使用。但目前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能夠區分新冠重症患者和非重症患者。
為了找到一個客觀、實用和可靠的臨床參數,以識別到底哪些新冠患者能從激素療法中獲益,研究團隊對對湖北省21家醫院的12862例新冠病例進行了分析。
結果表明,入院時嗜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之比(NLR)>6.11的患者,死亡率較高。更重要的是,在這些患者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可降低60天內全因死亡率的風險。
相反,入院時NLR≤6.11或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皮質類固醇激素的治療並未降低他們的死亡率,激素療法反而增加了高血糖症和感染風險。
這說明入院時嗜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之比(NLR)>6.11的新冠患者,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能夠降低他們的死亡風險,從而使他們從中獲益,因此嗜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之比(NLR)可作為新冠患者是否需要接受激素療法的判斷標準。
該論文的模式圖用漫畫的形式,非常形象的描述了研究結論:
感染新冠就像一棟失火的大樓,當患者的嗜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之比(NLR)≤6.11時,此時病毒在體內還比較溫和,無需動用激素療法,就像位於大樓底層的人們,面臨的火勢不大,可以通過消防雲梯,以及從大樓窗子爬下。
而當患者的嗜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之比(NLR)>6.11時,此時病毒在體內已經暴發,需要動用激素療法,就像火勢已猛,下樓的通道已經走不了了,只能動用直升機空中救援。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met.2021.01.00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