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形態更符合電視
雖然節目製作團隊仍為原《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班底,但《中國成語大會》從節目形態、賽制規則到選手設定,都與「漢聽」截然不同。
據節目組介紹,比賽選擇猜詞的模式,主要競賽方式是由選手以小組方式「一人描述一人猜」。年齡範圍也不再限定於初二學生,而是囊括了從20歲到35歲的青年群體。
總導演關正文表示,這是根據成語的特性做出的調整,「成語既是濃縮的經典,也在語義所指中涵蓋了人生境遇,掌握的熟練程度與人生閱歷有關,初中學生未必能夠達到水準。」
賽制也進行了「更符合電視形態」的設定,不僅設計了目標計時對抗賽、限時限猜對抗賽、雙音節同題對抗賽等在內的「更吊胃口」的競賽方式,還將團隊賽事與個人競賽混合編排。
「觀眾一開始不一定能對參加比賽的36位選手都很熟悉,不過,團隊競賽能讓比賽更有效率。到了比賽後期,觀眾建立了對選手的熟知度後,節目組會逐步淡化團隊競賽模式,以個人計分方式給選手更多的展示機會。」關正文說。
首創猜詞題面半公開
在河南衛視《成語英雄》節目中,「猜詞」模式曾以看圖猜詞的形式出現,關正文表示,雖然猜詞的形式不算新鮮,但《中國成語大會》還是想將「猜詞」玩出新花樣。
「在國外,猜詞節目是一個完整的模式,而不是像國內,經常是作為簡單的遊戲環節出現。」《中國成語大會》節目組看準了國內尚無成熟猜詞節目的契機,決心這次要建立第一個專業化的猜詞節目。關正文表示,節目組在專業規則、對抗形式以及節奏控制上都做了精心設計,為提高觀眾的參與度,還專門開創了「不完全題面」的播出方式。
「以前成語猜詞節目,觀眾知道題面,可能覺得十分簡單,但選手就是猜不出來。」這種傳統方式會消減觀眾互動的樂趣,節目組在這個環節玩了點「小心機」,「節目播出時,我們有時不告訴觀眾題面是什麼,讓觀眾和選手一起猜,或者成語的四個字中,只告訴觀眾其中一個字是什麼。」關正文表示,這種嘗試是從觀眾的角度出發,也會根據節目播出後的反響進行靈活的調整,「如果觀眾覺得很有意思,就會保留下去。」
文化節目創新不易
雖然早在一年前「漢聽」熱播之時,舉一反三再做一檔文化類電視節目的想法就已在主創團隊和央視內部醞釀,但《中國成語大會》的到來,還是顯得姍姍來遲。
關正文透露,「文化類節目的創新很難,我們做了相當長時間的調研、策劃和考量。」最終,在他遞交《中國成語大會》的策劃方案後,央視才決定傾全臺之力來做這檔節目。「我們不僅可以在全臺範圍內任選節目主持人,臺裡還在編播安排上給了很大支持。」關正文說。
在創作團隊看來,雖然從去年開始的「漢字熱」帶火了一批同類電視節目,但這些節目大多進行到第二季後,餘溫難續。關正文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認為這些節目熱播的原因,並非是節目製作方面真的有巨大創新,更多是受益於社會話題所帶來的影響力的輻射。「所以,我們現在的壓力其實挺大的,並不是說『漢聽』火了,再做『成語』就不用擔心。」關正文說,一檔欄目的品牌能否有效地延續,「不能急功近利,只求短期市場,還是要錘鍊好基本功,才能真正贏得觀眾的喜愛。」(鍾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