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中國成語大會》創新猜詞形式

2021-01-08 海南日報數字報
  本報訊  4月18日晚8時,由央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原班人馬打造的大型原創文化娛樂節目《中國成語大會》登陸央視10套科教頻道晚黃金檔播出,與以往的電視猜詞不同,《中國成語大會》創新性地打破格局,力圖與河南衛視已經開播的《成語英雄》打擂臺。

  節目形態更符合電視

  雖然節目製作團隊仍為原《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班底,但《中國成語大會》從節目形態、賽制規則到選手設定,都與「漢聽」截然不同。

  據節目組介紹,比賽選擇猜詞的模式,主要競賽方式是由選手以小組方式「一人描述一人猜」。年齡範圍也不再限定於初二學生,而是囊括了從20歲到35歲的青年群體。

  總導演關正文表示,這是根據成語的特性做出的調整,「成語既是濃縮的經典,也在語義所指中涵蓋了人生境遇,掌握的熟練程度與人生閱歷有關,初中學生未必能夠達到水準。」

  賽制也進行了「更符合電視形態」的設定,不僅設計了目標計時對抗賽、限時限猜對抗賽、雙音節同題對抗賽等在內的「更吊胃口」的競賽方式,還將團隊賽事與個人競賽混合編排。

  「觀眾一開始不一定能對參加比賽的36位選手都很熟悉,不過,團隊競賽能讓比賽更有效率。到了比賽後期,觀眾建立了對選手的熟知度後,節目組會逐步淡化團隊競賽模式,以個人計分方式給選手更多的展示機會。」關正文說。

  首創猜詞題面半公開

  在河南衛視《成語英雄》節目中,「猜詞」模式曾以看圖猜詞的形式出現,關正文表示,雖然猜詞的形式不算新鮮,但《中國成語大會》還是想將「猜詞」玩出新花樣。

  「在國外,猜詞節目是一個完整的模式,而不是像國內,經常是作為簡單的遊戲環節出現。」《中國成語大會》節目組看準了國內尚無成熟猜詞節目的契機,決心這次要建立第一個專業化的猜詞節目。關正文表示,節目組在專業規則、對抗形式以及節奏控制上都做了精心設計,為提高觀眾的參與度,還專門開創了「不完全題面」的播出方式。

  「以前成語猜詞節目,觀眾知道題面,可能覺得十分簡單,但選手就是猜不出來。」這種傳統方式會消減觀眾互動的樂趣,節目組在這個環節玩了點「小心機」,「節目播出時,我們有時不告訴觀眾題面是什麼,讓觀眾和選手一起猜,或者成語的四個字中,只告訴觀眾其中一個字是什麼。」關正文表示,這種嘗試是從觀眾的角度出發,也會根據節目播出後的反響進行靈活的調整,「如果觀眾覺得很有意思,就會保留下去。」

  文化節目創新不易

  雖然早在一年前「漢聽」熱播之時,舉一反三再做一檔文化類電視節目的想法就已在主創團隊和央視內部醞釀,但《中國成語大會》的到來,還是顯得姍姍來遲。

  關正文透露,「文化類節目的創新很難,我們做了相當長時間的調研、策劃和考量。」最終,在他遞交《中國成語大會》的策劃方案後,央視才決定傾全臺之力來做這檔節目。「我們不僅可以在全臺範圍內任選節目主持人,臺裡還在編播安排上給了很大支持。」關正文說。

  在創作團隊看來,雖然從去年開始的「漢字熱」帶火了一批同類電視節目,但這些節目大多進行到第二季後,餘溫難續。關正文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認為這些節目熱播的原因,並非是節目製作方面真的有巨大創新,更多是受益於社會話題所帶來的影響力的輻射。「所以,我們現在的壓力其實挺大的,並不是說『漢聽』火了,再做『成語』就不用擔心。」關正文說,一檔欄目的品牌能否有效地延續,「不能急功近利,只求短期市場,還是要錘鍊好基本功,才能真正贏得觀眾的喜愛。」(鍾新)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科技創新後勁足
    圍繞「三區一中心」戰略定位,近年來,海南大力實施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發展十二個重點產業,重點培育南繁育種、深海科技、航天科技產業發展,打造特色領域科技創新高地,努力使科技創新成為推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強力引擎。  探索「三無管理」  推動科技體制機制創新  除戰略高、定位遠、任務清晰外,省深海技術實驗室最突出的就是「三無」管理模式。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成語大會"第9期將播 產生120秒猜15個成語新紀錄
    "成語大會"第9期將播 產生120秒猜15個成語新紀錄 2014-06-06 10:00:08   中新網6月6日電 《中國成語大會》8日將在在央視綜合頻道上演總決賽第八場,隨著大會賽程進入後半程,強強對抗難分伯仲。
  • 海南日報數字報
    食蟹猴又名長尾猴或爪哇猴,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猴科、獼猴屬,食蟹猴種,因為它的遺傳物質與人具有高達98.5%的同源性,其組織結構、生理和代謝功能等方面與人類相似,因而在人類生命科學以及其他相關科學研究中佔有其他實驗動物無法替代的重要位置,被譽為活的最精密的實驗儀器。  但是,並不是說只要能養出來,就可以做實驗。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這些瞼虎特「海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孫慧  據科學家推測,地球上約有870萬種物種,但很多同屬類物種之間差別極其細微,對科研者而言,發現新物種是可遇不可求的幸運。譬如說,瞼虎。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納百川聚賢才
    近兩年更是借「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之東風,通過進京訪賢、各地攬才、舉辦「南海發展論壇」等多種形式廣納四方之才。  築巢方能引鳳,近年來,海南醫學院先後出臺《海南醫學院高層次人才引進標準和待遇規定》《海南醫學院外籍及港澳臺地區教師聘任管理辦法》《海南醫學院引進高層次人才配偶就業安置實施辦法》等扶持政策,繼續打造「青年學者南海發展論壇」引才品牌,為引進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保障。
  • 中國兒藝新戲取材傳統文化用成語串聯 形式創新
    中國兒藝新戲取材傳統文化用成語串聯 形式創新 2015-01-26 19:25:2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針對該戲的研討會26日下午在京舉行,藝術評論家認為將成語改編為舞臺劇的創意很好,這一形式還可以延續下去,做出更多更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演出。  中國兒藝副院長馮俐介紹,此次創作《中國故事之成語魔方》富有創新意義,由《揠苗助長》《班門弄斧》《哭竹生筍》《濫竽充數》四個小朋友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組成。
  • 海南日報數字報-風吹浪打漁歌歡
    在長期的海洋生產、生活中,海南人民用漁歌表達著對海洋的感情。這些漁歌就題材、形式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漁歌,一種是船歌。海南漁歌的內容比較廣泛,涉及了漁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反映了海南漁民的思想、生活、情感與願望,曲調豐富而抒情。而船歌是漁民在海上拉網、捕撈、收網等時候唱的,具有一定的勞動號子的功能性,故而韻律強勁,富有節奏感。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經驗播灑四方
    2008年,鸚哥嶺保護區首次推出了自己的統一服裝,並設計了特有的「三重山」LOGO,成為海南保護區發展史上的一大創新,引來了其他保護區的高度關注。  「這其實是我們自己摸索出來的TMC模式的一部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人才基地 教師搖籃
    有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培育團隊1個,省級教學團隊10個。  海南師範大學面向全國31個省(市、區)招生,現有全日制學生近2萬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731人,全日制本科生18551人,留學生449人。根據本科招生計劃,海南師範大學校今年招生總數將近5140人。
  • 《中國成語大會》冠軍唐蕊:網絡時代更要感受漢語之美[圖]
    人物簡介 唐蕊,遼寧人,現年22歲,畢業於南昌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現在北京市海澱區某雜誌社從事編輯工作;7月6日奪得2014年度《中國成語大會》總冠軍。  《中國成語大會》是中央電視臺與國家語委聯合主辦的2014年度重點語言競技比賽節目,自4月開始,經過近3個月的鏖戰,比賽終於在7月6日晚落下帷幕,畢業於南昌大學的唐蕊獲得了總冠軍。  追問這段奇妙的旅程,不難發現,唐蕊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績,與其從小就接受漢語文化的薰陶息息相關。
  • 海南日報數字報-九年一圖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460頁,148種蜻蜓彩色照片,9年的資料收集整理,翻開《蜻蟌之地——海南蜻蜓圖鑑》的每一頁
  • 海南日報數字報-鯨落萬物生
    海南日報記者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松海,為大家講解鯨落的二三事。  什麼是鯨落  生於海、死於海、反哺海,鯨落為深海生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與熱液、冷泉一同被稱為深海生命的「綠洲」  萬物的生存,有賴於生態循環系統。海洋生物自然也不例外。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杓鷸雖小「地位」卻高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5月5日,海南觀鳥會「鳥友」dima(網名)在海口市秀英區長流鎮昌明村附近的一處瓜菜地裡拍攝到小杓鷸的視頻。這是海口首次發現小杓鷸記錄。  小杓鷸屬於鴴形目鷸科的涉禽,體長30釐米左右,是體型最小的杓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