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人才基地 教師搖籃

2020-12-01 海南日報
  海南師範大學是海南省建校最早的公辦高校,其前身為建於1705年的瓊臺書院,1949年秋正式創建「國立海南師範學院」,2007年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海南師範大學,2015年被列為教育部、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7年獲得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推薦資格,進入「全國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行列。

  60多年來,海南師範大學雖幾經調整、幾度易名,但薪火相傳、教澤綿延,砥礪出「崇德 尚學 求是 創新」的校訓精神,形成了「人才強校、學術興校、質量立校、特色樹校」的辦學理念及以服務基礎教育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的辦學傳統。

  目前,海南師範大學有龍昆南、桂林洋、靈山三個校區,佔地面積約3100畝。現設有21個學院,4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6個一級學科碩士點,9個專業學位碩士點,65個本科專業,形成了師範與非師範性專業協調發展、教育層次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現有在編教職工1405人,其中專任教師1004人。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599人,其中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233人,具有博士學歷308人。有國家突出貢獻專家、首批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專家、教育部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及省級各類專家150多人。有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培育團隊1個,省級教學團隊10個。

  海南師範大學面向全國31個省(市、區)招生,現有全日制學生近2萬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731人,全日制本科生18551人,留學生449人。根據本科招生計劃,海南師範大學校今年招生總數將近5140人。

  海南師範大學全面實施「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改革,推動建立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的人才培養新機制,讓學生實現多樣化和個性化發展。在全省率先出臺《關於促進師生創新創業的若干意見》,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開放基金」,每年投入不低於300萬元,用於無償資助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社會廣泛認可,5年來共有648名學生獲得245項全國各類學科競賽獎勵,本科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始終名列全省高校前列,在全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評估中多次被評為「優秀單位」。研究生規模穩步擴大,順利通過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專項合格評估;成功獲批海南省首批專業學位碩士聯合培養基地,與海南中學共建的聯合培養基地獲評「全國示範基地」;入選教育部研究生課程建設首批試點工作單位,獲評「全國教育專業學位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據了解,海南師範大學歷來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始終以學生成長成才為本。特別是近幾年,海南師範大學將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作為具有全局性意義的工作來抓,海南師範大學「十三五」規劃及2017年7月召開的第一次黨代會明確將「學生就業創業水平達到國內同類大學先進水平」作為海南師範大學的重要發展目標之一。海南師範大學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夯實學生就業基礎;全面落實「一把手工程」,加強就業創業工作責任體系和工作制度建設,先後出臺《海南師範大學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於促進師生創新創業的若干意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學分管理辦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創新創業文件;新修訂製定了《海南師範大學大學生就業工作規程》《海南師範大學畢業生就創業工作年度量化考評辦法》《海南師範大學二級學院畢業生就創業工作經費撥付及使用辦法》,為進一步做好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堅持「全員重視就業創業,全員支持就業創業,全員參與就業創業」的工作理念,建立就業創業專兼職、任課教師等共同參與的就業創業工作隊伍,提升畢業生就業創業服務水平,為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提供保障。

  近三年,海南師範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分別為92.71%、93.27%、96.56%,均居海南省公辦本科高校第一,2016至2017年畢業生中註冊工商營業執照的創業人數佔當屆畢業生就業人數約1%,較之前2015屆增長1倍。

  此外,2017年,海南師範大學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是本批次中海南省唯一入選高校;在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聯盟聯合中國科學院大數據挖掘與知識管理重點實驗室、北京中科五極數據科技有限公司發布的《高校團學創業促進工作指數100強榜單》上,位列第83名,是海南省唯一入選高校;在第三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海南師範大學選送的牧洋航海文化項目獲得銀獎,是本次比賽海南省高校唯一獲得銀獎的項目,是歷年海南省高校參賽最好成績;在第十五屆「挑戰杯」競賽「累進創新專項獎」作品評審中, 海南師範大學「可陽光碟機動的CdS量子點複合光催化劑3D列印水處理裝置」項目獲得銅獎(海南省唯一,全國僅有24件作品);1個學生團隊獲評2017年度大學生「小平科技創新團隊」(全省高校唯一,全國僅50個);學校在2016至2017年度海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檢查評估中榮獲A等成績,是獲此殊榮的唯一一所公辦本科院校。

  熱點問答

  日前,海南師範大學的招生錄取工作已經啟動。今天,海南師範大學招生與就業處負責人就歷年來學生及家長對海南師範大學招生工作中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解答。

  問:請您簡要介紹學校專業建設總體情況。

  答:按照2012年專業目錄整理後,我校本科專業已增至65個。其中師範類專業22個非師範類專業43個,涵蓋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0大學科門類,形成了以師範類專業為品牌,文學、理學、工學、法學等多學科專業相互支撐、特色鮮明的專業體系。

  我校現有生物科學、小學教育和藝術設計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其中生物科學專業被批准為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省級特色專業13個。

  問:學校專業建設的主要思路和具體措施是什麼?

  答: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和海南省「12+1」產業發展定位、學校辦學指導思想,「十三五」期間我校專業建設的基本思路是: 以服務海南省「12+1」重點產業發展為指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立足現有基礎,做強做優教師教育,做大做強產業急需的應用型本科專業,發揮重點學科專業在產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不斷提升學校教育質量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此外,我校是中宣部首批部校共建新聞傳播學院(專業)高校,與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電影電視大學聯合培養影視編導人才,與五大洲58個國家、100多所高校和教育機構開展了學術交流活動,與境外53所大學和教育機構建立姐妹學校關係,與10所大學合作培養人才。現有來自五大洲36個國家的國際學歷生310人在校攻讀學位,初步建成了涵蓋從語言培訓生、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的留學教育體系。我校每年分批次選派品學兼優、外語水平良好的本科生到國內外大學相同或相近專業交換留學,並互認學分,同時開展境外專業實習,舉辦豐富的假期學術和文化交流、帶薪實踐活動,並積極促成學生出國深造。

  問:學校有哪些特色招生項目?

  答:我校從2016年起至2020年,每年在海南省招收本科層次的小學教育(鄉村教師計劃)定向免培生200名,為海南公辦鄉村學校全方位打造素質優良、甘於奉獻、紮根鄉村的優秀教師。

  定向免培生畢業後回定向培養市縣(區)的鄉村小學任教,確保有崗有編,在校學習期間免除學費、住宿費,每月補助生活費600元,每年按10個月計算,所需經費由海南省財政負擔。錄取前與培養院校和定向培養市縣(區)教育行政部門籤訂協議,承諾畢業後回定向培養市縣(區)的鄉村小學任教,服務期不少於5年。5年鄉村小學服務期滿後,應在本省從事教育工作不少於5年。未按協議到鄉村小學從事教育工作的,按規定退還已享受的免費教育費用並繳納違約金。

  定向免培生由我校初等教育學院負責培養,專業設有中文與社會、數學與科學、英語教育三個方向,校內培養實行「1+1+2模式」,即學生在主修本專業方向的基礎上,兼修科學、品德中的一科,再從音樂、舞蹈、美術、書法等模塊中選修兩個。目前,我校初等教育學院的小學教育專業在全國排名第六,是我校教育部「卓越教師人才培養計劃」項目實施的具體責任單位。

  本版策劃/林蔚 撰文/林蔚 黃培怡 王增智 陳林川

  學科建設、學科特色

  與實踐教學情況:

  一級學科博士點(4個):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化學、生態學

  一級學科碩士點(16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數學、化學、地理學、生物學、生態學、美術學、設計學、網絡空間安全、心理學、物理學、理論經濟學

  專業學位碩士點(9個):教育碩士、漢語國際教育、新聞與傳播、工程、體育、藝術、應用統計、旅遊管理、翻譯

  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生物科學、小學教育、藝術設計(現分為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產品設計四個專業)

  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生物科學

  省委宣傳部與學校共建學院(1個):新聞傳播與影視學院是中宣部確定的全國首批由地方黨委宣傳部和學校共建試點的10所新聞學院之一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熱帶藥用植物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熱帶島嶼生態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熱帶動植物生態學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基於黎錦文化傳承的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1個):海南吊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理科實踐教育基地

  製圖/陳海冰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納百川聚賢才
    近兩年更是借「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之東風,通過進京訪賢、各地攬才、舉辦「南海發展論壇」等多種形式廣納四方之才。  築巢方能引鳳,近年來,海南醫學院先後出臺《海南醫學院高層次人才引進標準和待遇規定》《海南醫學院外籍及港澳臺地區教師聘任管理辦法》《海南醫學院引進高層次人才配偶就業安置實施辦法》等扶持政策,繼續打造「青年學者南海發展論壇」引才品牌,為引進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保障。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創訊:見習基地幫助企業實現「選苗」培養
    本報訊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陳望 實習生李仁虎 通訊員黃基勝)「見習基地政策對企業是一種擴容
  • 海南日報數字報-騎駿馬坐花轎 這場婚禮很「吸睛」
    新人卻不是中國人,新郎官蒂莫來自法國,新娘子安奈來自西班牙,他們都是北京市海澱外國語實驗學校海南校區的網球教練。  去年8月,看到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前景後,安奈和蒂莫決定到海南來試試。在海南工作8個多月,安奈和蒂莫已經完全愛上這裡。「我家是哪裡的?海南呀!」蒂莫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海南的氣候、自然環境非常好,但這並不是最吸引自己的地方。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科技創新後勁足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省科技廳引進中科院遺傳所、中科院南海所、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單位落戶三亞,推動科技部、衛健委和省政府籤訂重大新藥創製試點示範基地協議,探索利用國家科研力量支持海南科技創新發展的新通道。
  • 海南日報數字報
    食蟹猴又名長尾猴或爪哇猴,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猴科、獼猴屬,食蟹猴種,因為它的遺傳物質與人具有高達98.5%的同源性,其組織結構、生理和代謝功能等方面與人類相似,因而在人類生命科學以及其他相關科學研究中佔有其他實驗動物無法替代的重要位置,被譽為活的最精密的實驗儀器。  但是,並不是說只要能養出來,就可以做實驗。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田堆雞的三次機遇
    4月16日上午,在村委會辦公室,平常普通話並不流利的村黨支部書記陳運鴻,一提起養雞,就和海南日報記者打開了話匣子:「近十年,我們的田堆雞遇到了三次難得的機遇。」  第一次機遇出現在2011年。田堆村土地以坡地為主,火山巖石較多,早年村民均種植檳榔樹。隨後,村裡成立的定安嶺口田堆百順飼養專業合作社帶動村民養雞,並給田堆雞註冊商標,田堆雞從此有了品牌。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道德天空星光閃爍
    海南的青山綠水,藍天白雲,讓天南地北的遊人難忘。「海南好人」的心靈之美及種種善舉,更讓人溫暖與感動。  2013年,有太多熟悉的名字深深地叩擊著我們的心靈:陳起賢、王金花、崔昌華、蘇金蘭……他們甘於奉獻、燃燒自我的至上師德,他們愛崗敬業、默默耕耘的職業操守,他們敬老孝親、血脈情深的至美真情,似繁星閃爍,再次震撼著人們的心靈,感動了瓊州大地。
  • 海南日報數字報-親子競技節目《嘭!發射》落戶瓊中
    海南日報記者在錄製現場看到,整個比賽過程兼具趣味性與挑戰性,十分考驗親子之間的配合。「很遺憾這次落水了,賽道看上去很簡單,走起來難度還挺大的,真想再試一次!」來自南京的顧先生帶著8歲的女兒前來參加節目,意猶未盡。他說,一家人專程前來海南參加《嘭!發射》的錄製,接下來幾天還將去海邊好好玩幾天。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尋訪「坡棉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更路簿》是海南漁民世代在南海諸島生產作業的航海指南,其中蘊藏的歷史密碼涉及南海歷史、造船、航海技術、法律、自然地理、經濟等多個學科。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根地瓜藤連起致富路
    大學生返鄉創業  沙土地裡掘金  8月4日上午,海南日報記者來到橋頭鎮沙土村,57歲的村民楊其良正在田裡忙碌,鮮嫩的地瓜葉匍匐在沙土地上,肆意地生長著。據悉,今年的採收季剛過,現在是育苗期,9月就要開始新一輪的栽種了。  「一畝地一年的收益少說也有上萬元!種得越多,收益越多。」
  • 海南日報數字報-好盆景帶來好「錢景」
    2016年10月,昌江縣委縣政府主導成立了「昌江玉藝術館」,聘請了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周金甫入駐創辦「昌江周金甫大師玉石雕刻工作室」,傳授玉石雕刻技藝,為提升昌江玉品牌價值提供人才支撐,截至目前,已培養出了200多名昌江本地玉雕人才。  2017年,海南省質監局出臺了《昌江玉省級地方標準》,昌江成功註冊「昌江玉」商標。由此,昌江玉獲得了走向廣闊天地的「身份證」。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天空之鏡」引候鳥舞翩躚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鶯歌海萬畝鹽田,造就了「天空之鏡」的美景。
  • 海南日報數字報-抹不去的時代印痕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5月13日至15日,來自全國各地的知青代表將雲集海南博鰲,參加「中國知青文化博鰲高峰論壇」。論壇圍繞知青和知青文化,將一個特定年代的特殊事件重新梳理和解讀。1700多萬人的龐大知青群體,到海南插隊的就有30萬人之多。
  • 青科會分論壇多個項目落地 溫州大學打造科創人才「搖籃」
    浙江日報科技之光,久久璀璨。今年10月中旬,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溫州舉辦,7大分論壇活動由溫州大學承辦。繼去年青科會召開後,溫州大學持續承接「峰會」溢出效應,在交流中謀發展、在創新中育先機,一年來,在國際交流、成果轉化、人才引育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