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創訊:見習基地幫助企業實現「選苗」培養

2020-11-26 海南日報
  本報訊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陳望 實習生李仁虎 通訊員黃基勝)「見習基地政策對企業是一種擴容,能幫助企業更好地選拔和培養人才,進一步降低企業成本。」近日,海南創訊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南創訊)董事長兼總經理代修虎接受採訪時表示。

  海南創訊成立於2001年,作為國內領先的通信及信息化綜合服務提供商,公司擁有通信工程施工總承包資質(二級)、通信信息網絡系統集成資質(甲級)、信息系統集成及服務資質(三級)、安防工程企業資質(三級)。2017年6月,該公司被認定為省級見習基地,截至目前共接收見習生116人,留用85人。

  代修虎介紹,公司聚焦ICT行業和通訊信息化,主要定位在技術服務外包,其中第一大客戶是華為,其次是四大基礎運營商。公司招收見習生的專業主要是通信、電子計算機等,因為崗位側重應用,對見習生的動手能力、專業基礎知識和溝通表達能力等要求都較高。

  「公司培養見習生成才,首先是崗前培訓,其次是導師制培養。」代修虎表示,公司實行獨具特色的技術導師與思想導師「雙導師制」,技術導師主要指導見習生的專業技能,思想導師則側重培養見習生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

  「就業見習基地對於企業來說是一種宣傳,政府給予見習基地補貼,對企業降低培養人才成本上也是有利的。」代修虎認為,技術型企業用人量較大,在海南本地招人難度也大。「而《海南省就業見習管理暫行辦法》規定,『離校3年內未就業的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可以參加就業見習』。這就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人才招攬平臺,得以吸引全國優秀畢業生來公司見習。」

  得益於見習基地政策對企業的「擴容」,海南創訊得以把人才引進目標從省內高校畢業生擴展到全國高校畢業生、從大學生擴展到中專生。同時,見習期的延長、見習人員範圍從畢業生延伸到畢業年度學生,也讓企業能夠提前一年進入院校「選苗」培養,更符合企業的選人用人戰略。「海南做到了與時俱進,能考慮企業和高校的實際情況,讓企業面向全國擇優錄用,對企業人才選拔意義很大。」代修虎說。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人才基地 教師搖籃
    海南師範大學面向全國31個省(市、區)招生,現有全日制學生近2萬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731人,全日制本科生18551人,留學生449人。根據本科招生計劃,海南師範大學校今年招生總數將近5140人。  海南師範大學全面實施「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改革,推動建立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的人才培養新機制,讓學生實現多樣化和個性化發展。
  • 海南日報數字報
    食蟹猴又名長尾猴或爪哇猴,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猴科、獼猴屬,食蟹猴種,因為它的遺傳物質與人具有高達98.5%的同源性,其組織結構、生理和代謝功能等方面與人類相似,因而在人類生命科學以及其他相關科學研究中佔有其他實驗動物無法替代的重要位置,被譽為活的最精密的實驗儀器。  但是,並不是說只要能養出來,就可以做實驗。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根地瓜藤連起致富路
    在王文克看來,是地方黨委政府、企業、農民各方的付出和努力。  大學生返鄉創業  沙土地裡掘金  8月4日上午,海南日報記者來到橋頭鎮沙土村,57歲的村民楊其良正在田裡忙碌,鮮嫩的地瓜葉匍匐在沙土地上,肆意地生長著。據悉,今年的採收季剛過,現在是育苗期,9月就要開始新一輪的栽種了。  「一畝地一年的收益少說也有上萬元!種得越多,收益越多。」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科技創新後勁足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省科技廳引進中科院遺傳所、中科院南海所、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單位落戶三亞,推動科技部、衛健委和省政府籤訂重大新藥創製試點示範基地協議,探索利用國家科研力量支持海南科技創新發展的新通道。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讓學生站在我們的肩膀上走得更遠」
    ■ 見習記者 金昌波 記者 周元    「我們都有種錯覺,以為崔老師和我們居住在同一棟樓。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園一業深化三產融合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走進澄邁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探究澄邁現代農業發展特色。  立體植物園 增產又吸睛  10月20日,在澄邁縣金棕櫚特色景觀植物產業園,工人們正背著噴壺穿梭在苗圃地噴藥除草。放眼望去,立體種植的高大貝葉棕、大葉龍船花、九裡香交相輝映,鋪成一幅巨大的彩色熱帶植物景觀圖。
  • 海南日報數字報-選好醫院要走的路
    「選好自己要走的路,是醫院首要考慮的問題。」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優化營商環境倒計時
    截至去年年底,省級50%的審批事項實現「不見面審批」,計劃今年年底達到80%,做到透明、可預期、足不出戶。  基於「多規合一」改革「一張藍圖繪到底」,海南創造性提出「極簡審批」試點,在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海南生態軟體園、海口美安科技新城三個園區,政府負責政策、規劃、監管,企業嚴守誠信、承諾、法律法規。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家鄉的海棠樹
    它不像婀娜多姿的椰子樹和昂貴得以斤論價的海南黃花梨那麼聞名遐邇,然而,離家多年,我對它卻一直懷有一種強烈的情思。  海棠樹是一種常綠喬木。大齡的海棠樹幾乎每年都結很多果子。海棠果如小的雞蛋般大,圓形,不能吃,只用其籽實來榨油。榨出的油棕綠色,未經提煉,也不作食用。小時候,村裡人多不捨得買煤油點燈,就靠揀海棠果榨油照明。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自貿區FT帳戶業務漸入佳境
    本報海口4月18日訊(記者王培琳 通訊員任爵一 鄧昕)海南日報記者4月18日從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獲悉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好盆景帶來好「錢景」
    ■ 本報記者 林書喜   見習記者 劉婧姝  特約記者 林朱輝  盆景被譽為「立體的畫」和「無聲的詩」。
  • 海南日報數字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文\見習記者 蔡 倩  海南日報記者 符王潤  通訊員 黃茲志  圖\海南日報記者 張 傑  將南洋風格與本土元素相結合是海南僑鄉建築的普遍特點,文昌符家宅,不但海南人文元素隨處可見,還將南洋風格與伊斯蘭風格的時尚大氣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細心做防護 有序推復工
    但前來採訪的海南日報記者卻並不能進入生產區,就連運料進場的工人事先都需進行消毒、登記和測體溫。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外地運輸車輛不易進島,我省各地畜牧養殖企業飼料緊缺。為保障供應,我們提前召回了文昌本地的工人,進行嚴格的健康檢測後復工,同時實施封閉式管理。」海南歌頌飼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韓雄元表示,目前公司上崗員工61人,每天加班加點生產,日產飼料超過600噸。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