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萬億美元規模 這位院士說這項技術可克服中國製造「心臟病」

2020-09-25 新材料在線官網

眼前這位老人家被譽為「中國3D列印的教父」。

即便身體裡搭了4個心臟支架,但他始終躬身於推進中國3D列印事業的發展,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樣團團轉。


「中國製造業規模預計會達到3萬億美元,3D列印所創造的價值將佔三分天下,即佔據約1萬億美元的規模。」滿頭白髮的盧秉恆院士在描繪3D列印發展藍圖的時候,中氣十足。

由於他的行程比較緊張,這段談話僅持續了一個多小時。不過,當聊到了3D列印對製造業的助力、技術優勢、發展現狀、不足以及未來時,他的眼神時而明亮,時而焦灼,時而熱切起來。


01

1萬億美元的規模


中國邁入3D列印世界的時間,是在1996年。這一年,正是盧秉恆的3D列印研究項目得到國家科技部支持的第二年。

滄海桑田,24載過去,中國的3D列印產業早已遍地開花。


這項在當年並不被人看好的科研項目,在盧秉恆的堅持下得以繼續。其對於製造業的意義,盧秉恆早已預見到了。


對於3D列印產業的發展速度,他是欣喜的。近10年,國內金屬3D列印設備的增長在印證3D列印產業高速發展這一事實,2019年相比2018年增加300%。放眼至全世界,每年的發展速度也達到了20%~30%。


製造,從技術上而言,可分為增材、等材、減材三種。盧秉恆預測,未來這三種技術將是「三分天下」的局面,這也意味著中國製造業體量近3萬億美元,增材製造將會佔1萬億美元的體量。


3D列印作為新興的技術,為什麼能一夜之間與擁有3000年歷史的「等材製造」、300年歷史的「減材」製造平起平坐?它在製造業有什麼樣的「魔力」?或許在30多年前,盧秉恆在美國汽車公司第一次看到這項技術時就找到了答案。

「3D列印對於製造業而言,有助於提升其質量和發展水平。它能克服中國製造的『心臟病』。」盧秉恆說。


飛機的「心臟」——發動機,正是製造的一大難點。但3D列印的出現,成為其重要轉折點。盧秉恆團隊正在與飛機發動機企業合作,用3D列印的技術製造葉片,並正在進行工程化的驗證。


飛機發動機葉片,傳統以精密鑄造法製造,葉片鑄造需要用精密鑄型。因為葉片形狀複雜,需要分成多個型芯、型殼,然後裝配起來,難度很大。裝配有間隙造成多個零件裝配後精度難以保證,存在安裝誤差,尤其在澆注過程中,金屬溶液衝刷導致型芯位置變動,最後導致葉輪製造誤差,造成廢品等。


採用3D列印,則可將鑄型一體化列印,免除廢品,葉片鑄造的一致性也得到保證。傳統的工藝中,葉片鑄造的廢品率高達60%,相比之下,3D列印使得成功率達80%以上。


3D列印助力製造業產品、裝備的創新設計。


「好的設計並不見得能落地,有些零件形狀過於複雜,傳統工藝無法實現,3D列印則可以滿足設計師的『所想即所得』的願望,為創新開拓了很大的空間。」盧秉恆興奮地說道。


美國GE公司,在這方面嘗到了甜頭,作為3D列印用在工業中「第一個吃螃蟹」的公司,它嘗試用3D列印技術做飛機發動機的噴油嘴,結果將傳統工藝需要做的20多個零件變成了1個零件列印,使得噴油嘴的一致性得到提高,燃燒效率也大幅提升。


「3D列印對於製造業而言,也可以節約材料。」有些領域的材料利用率不高,如航空航天的一些零件,傳統方法是做減法,不少零件在製作過程中,有些材料甚至被切削掉97%,造成極大浪費。C919主梁就是一個大型複雜結構的薄壁件,切削加工被切掉的材料高達95%。


「如果採用3D列印,需要被切削的就很少了,哪需要材料就列印在哪,材料大大得到節約。」

3D列印對製造業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但由於材料、成本和列印速度等限制,不少人認為這項技術更多只能應用於高端製造領域。


盧秉恆反駁說,「隨著技術的發展,各種高效率、低成本的列印方法也不斷湧現,3D列印也會逐漸從個性化領域走向批量化製造。」

02

列印材料是下一個發展重點


實現先進位造,必須材料先行。

國內的3D列印發展的初期,更多的是技術跟蹤。在這個階段更關注的是列印設備和工藝過程,而列印材料製備方面的研究和優選相對較薄弱。


隨著3D列印技術的發展,對3D列印的訴求從產品開發階段上升為複雜產品小批量製造的階段,製造業對於3D列印材料的品質和性能的要求越發迫切。


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國內的基礎3D列印材料已基本滿足國產設備的增材製造需要,但高性能金屬粉材依然依賴進口,國產材料在純淨度、顆粒度、均勻度、球化度、含氧量等對列印成品性能影響較大的原料指標方面,相比國外仍存在較大的差距。


材料依賴進口,難免受制於人。材料價格居高不下,成為3D列印的市場應用和推廣的「攔路虎」。


7月7日,在接受《大國之材》採訪前,盧秉恆飛了一趟甘肅金昌市。盧秉恆的團隊正在與當地一家上市公司探討展開3D列印金屬粉末材料製備的合作。


盧秉恆團隊緊盯新技術趨勢,研發出一項目前國內外最新的第三代制粉技術,用先進的射頻等離子技術製備出的粉末純實心、無子母球、性能優異。


盧秉恆有些興奮地向《大國之材》介紹了這項新技術,這項制粉的技術溫度可以達到很高,適應各種金屬、陶瓷等粉末的製備。

「不過,並非所有的應用領域都像航空航天般對零件的強度、抗疲勞性的要求高,氣霧法和甩出法製備的粉末都各有其市場的定位。」


目前,新合金材料開發的先進技術是材料基因組設計,但理論的設計尚需要驗證。傳統的冶金過程耗時耗財,使新材料的誕生很難。盧秉恆提出可以用3D列印作為材料基因組設計方案的驗證平臺,為新合金的研發開闢了一個通途。真正材料、結構一體化的創新方法將大大推動裝備製造的發展。


「3D列印材料的研究,一定會成為下一個重點,無論是對科研還是產業發展。」



03

標準是未來的基石


國內3D列印產業逐漸發展起來,但盧秉恆始終在緊盯著與國際的差距。

3D列印能列印什麼?當國內市場上擺著3D列印的觀賞性擺件的時候,有些國外民間公司已經開始用它製造火箭。據外媒報導,一家創立3年的公司—— Relativity Space就是這麼幹的。


他們正在製造一枚中型軌道火箭,95%的部件是由3D列印製造,生產出的火箭零件將比傳統生產的少100倍。其發動機噴油器和腔室僅由三個3D列印部件組成,而這些部件以傳統的方式製造則需要近3000個部件。


值得一提的是火箭製造速度,在60天內讓火箭完成從&34;到「登上發射臺「的轉變。


作為「中國3D列印教父」 ,盧秉恆也一直在思考3D列印與太空的關係。他提出「太空3D列印的設想」,「太空3D列印,把太空作為一個製造基地,不是遙遠的概念,而是一個緊迫的目標!」


在宇宙探索中,發射成本是很重要的一項成本。如果在月球上進行製造太空飛行器,然後進行發射,它的成本或比地球上節約幾十分之一。此外,太空中進行3D列印有諸多優勢,在真空中列印不會發生氧化等現象、太陽能充足。此外太空中無重力,用很小的設備就可以製造大部件。盧秉恆勾勒出太空3D列印的景象。


然而真正進行火箭的列印,需要建立起包括數據標準在內的標準體系。「國外在數據標準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們也應該大力加緊數據標準建設的工作。」


對於數據標準的建設,盧秉恆一直掛在心上,在出席的論壇上不斷地強調其緊迫性。


數據標準的建設對於3D列印有多重要?


近30年的發展,3D列印產業衍生出各種工藝、材料和設備。但因為缺乏統一的標準,在合作的時候,就會面臨數據不夠統一的現象,造成應用、開發困難。


數據標準可以讓企業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最優工藝,從而優化工藝參數。實現數據流動,可以解決中小企業對這些工藝知識掌握的困難。「誰拿到這個標準,誰就掌握主動權。」


「國內對於標準的建設進展還往往處於討論階段。」盧秉恆表示,以前大家所理解的標準是收集材料然後討論,但實際是需要大量的實驗及其數據的分析研究。


「標準制定的工作正在逐步推進,目前國內的增材製造專門有個標準委員會在推進標準的制定工作。我們要把企業的標準、團體的標準、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一起推動起來,將標準體系儘早確定。」


04

中國3D列印的教父


中國3D列印產業日益強大,盧秉恆卻逐漸衰老。

如今已古稀之年的盧秉恆,在為3D列印四處奔波的身影,和年輕時的他一樣激情未變。


每天工作安排很滿,這位年逾七十的老人家身體裡,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安裝了4個心臟支架。


在業內,盧秉恆被稱為「中國3D列印的教父」,這個稱號是有來歷的。


尚在念高中的時候,盧秉恆就是位有志青年。當時處於國家最困難的時期,他一邊吃著黑饅頭一邊看報紙,看勵志文章,「奮發圖強」四個字鐫刻在他的腦海裡。


當時就感覺火箭很先進的盧秉恆,想報考學習火箭專業,因為當時出身問題,不能報考保密專業,只好念了機械製造專業。


畢業後,進入工廠當工人,在工廠的工作很輕鬆。這是一家做儀表的工廠,每天8小時工作量只用2小時就完成了。其餘時間只能聊天和玩,儘管生活得很輕鬆,但他心裡一直很苦惱,不甘十幾年寒窗苦讀就這樣浪費,一直想找個發展機會。改革開發提供了機遇,30多歲的他又重拾書本,攻讀碩士、博士,留校科研,所學有了用武之地。


90年代初,他去美國汽車公司考察,現場看到了3D列印技術一下子把一個零件做出來了,那一刻,他已意識到這個技術對於中國製造業的重要價值。回國後,他把出國前剩下的十幾萬科研經費全部投入3D列印研發。


招聘幾個研究生就開始幹,很多同學勸他,這事沒有幾百萬是幹不成的,別浪費時間和精力。但盧秉恆堅信3D列印在工業應用中的價值,覺得應該去研究,「固執」的他繼續展開他的研究。與此同時,他也在找機會爭取國家層面的支持。

1994年,科技部召開先進位造技術會議。按照慣例,當時還是副教授的他並沒有預定的發言,所幸的是,這場會議給了自由發言的機會,盧秉恆激動地跳上講臺,當著幾百個科研工作者,介紹了這項先進的製造技術。


會議結束後,科技部秘書長找到盧秉恆,問他能不能寫個建議書,盧秉恆激動地答應了,當晚寫好就呈交上去。


當時並未抱多大希望的他,在半個多月後接到一個通知,說科技部準備考察他的項目。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由於預先研發的原理樣機,考察獲得通過,盧秉恆如願以償地得到了國家層面的支持。


就這樣,盧秉恆徹底沉浸在3D列印的事業中。SLA設備迅速得以研發,使我國的技術進入企業的產品開發應用中,中國的3D列印有了良好的起步。

一轉眼二十多年過去了,中國3D列印產業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在盧秉恆的腦海中,有這樣一幅景象,3D列印應用在各個行業,形成 「3D列印+」,「『3D列印+』的領域都會帶來諸多製造業的創新,這就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儘管七十多歲,盧秉恆仍舊保持著遊泳的習慣,在和他聊天的過程中,也不難發現他的反應速度和思路依舊很敏捷和清晰。


他的願望是趁著自己還能多做些事情的時候,多為3D列印做些有價值的事情,「國家風風雨雨這麼多年,現在有這麼好的機遇,我們應該抓緊時間做好,不能再浪費時間了。」

相關焦點

  • 全球光電子市場將迎來萬億美元規模,中國演繹發展「加速度」
    原子能、半導體、計算機和雷射技術被認為是20世紀四大發明,在上個世紀,前三個已經得到了較為充分的發展,因此人們常說「21世紀是光的世紀」。光電子技術是當前推動世界最前沿科技發展的核心技術之一,很多人預言光電子產業將會成為21世紀規模最大的一個產業。
  •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2025年中國農業數字經濟規模預計可達1.26萬億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丁雅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趙春江16日說,目前中國的農業數字經濟規模是5778億元,預計到2025年能夠達到1.26萬億元。「我們要抓住數位技術帶來的機遇,快速發展農業數據中心,使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更大的優勢。」趙春江在2020多多農研科技峰會上說。圖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趙春江致辭2020多多農研科技峰會由中國農業大學、拼多多聯合主辦。本次大會揭曉了國內首屆AI草莓種植比賽——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的比賽結果。
  • 中國航天領域傳來一大捷報!三足鼎立,中美俄競爭1.1萬億美元市場
    據報導,此次試驗船自5日18時發射成功後,已在軌成功繞行2日19時,完成了多項數據實驗驗證,以及新技術試驗,包括了新一代載人飛船高速下的再入返回隔熱、控制、群傘收回和部分重複使用等關鍵核心技術。此次的飛船返回艙具有容量大、效益高、可重複使用等優良特點,試驗的完成,也標誌著我國航天事業又成功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 中國航天領域傳來一大捷報!三足鼎立,中美俄競爭1.1萬億美元市場
    據報導,此次試驗船自5日18時發射成功後,已在軌成功繞行2日19時,完成了多項數據實驗驗證,以及新技術試驗,包括了新一代載人飛船高速下的再入返回隔熱、控制、群傘收回和部分重複使用等關鍵核心技術。此次的飛船返回艙具有容量大、效益高、可重複使用等優良特點,試驗的完成,也標誌著我國航天事業又成功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 中國又一領域傳來捷報!三足鼎立,中美俄競爭1.1萬億美元市場
    繼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首飛後,周五(5月8日)最新消息顯示,中國在航空航天業又傳來一大好消息。據新華社最新報導,今天13時49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已經成功著陸,該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據悉,該試驗船自5日18時發射升空後,在軌飛行了2天19小時,完成了多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驗證了包括新一代載人飛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熱、控制、群傘回收和部分重複使用等關鍵技術。
  • 84歲院士打破技術壁壘,一箭雙鵰可節省萬億元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國家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儘快發展起來,只有強大了才能不受欺負,因此我國科學家夜以繼日的研究新技術、新發明,為的就是打破國外技術。如今我國再次傳出一個好消息,84歲院士打破技術壁壘,一箭雙鵰可節省萬億元,美國壟斷再次失敗。
  • 貝萊德資管規模達8.68萬億美元
    當地時間本周四(1月14日)美股盤前,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發布了2020年四季度和全年的財務報告,數據顯示,其資管規模在第四季度增至創紀錄的8.68萬億美元。
  • 2020年,中國GDP為15.22萬億美元,是美國的73%?
    王爺說財經訊:回顧2019年,中國GDP金額已經達到人民幣99.0865萬億元,按當年匯率,相當於美元14.4萬億,而2019年,美國GDP為21.7萬億美元。
  • 全球首輛飛行汽車獲批上路,萬億美元市場待開發
    PAL-V的試駕員漢斯喬爾說:「當我第一次啟動PAL-V時,我真的起雞皮疙瘩了。它非常平穩,對轉向反應靈敏,重量只有660公斤,加速性能非常好。整體體驗就像一輛跑車。」舉個例子,開車從北京首都機場到北京展覽館需要1個小時,但飛行只需不到10分鐘;上海至杭州單程至少2個小時,但如果開飛行汽車只需要33分鐘。當前,隨著生產技術的迭代升級,飛行汽車已擺脫製造技術的束縛。
  • 美國銀行:預計未來十年內太空產業規模將達到1.4萬億美元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預計,未來10年,不斷增長的太空經濟規模將擴大兩倍以上。該公司本周預測,太空市場規模將增至1.4萬億美元。
  •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我國飛機「心臟病」問題必須自主解決
    作為我國航空動力界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航空發動機專家劉大響在航空動力行業已辛勤耕耘了56年。近日,81歲高齡的劉大響在國家工程技術圖書館作了題為「國之重器,跨越發展」的航空科技報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近300名學生現場聆聽。報告會後,劉大響接受了南都記者專訪。
  • 中國2045年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為月地空間經濟區10萬億美元的氦3開採打基礎
    據新華社9月18日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18日說,我國將在全面提升新一代運載火箭性能水平的基礎上
  • 智博會丨中國科學院院士尹浩:未來五年數字經濟總量15.2萬億
    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尹浩以《新基建浪潮下的工業網際網路》為題作主旨報告。什麼是「新基建」?尹浩開篇先回答了這個問題,新基建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目前主要包括了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七大領域。其中,工業網際網路建設是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尹浩說,數字經濟是發展的核心,新基建就是數字經濟的基礎的保障。5G產業為什麼在七大板塊中放第一位?
  • 中國培養不出人才?這位院士的技術讓中國航發實現變道超車
    導讀:中國培養不出人才?這位院士的技術讓中國航發實現變道超車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科技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中國培養不出人才?這位院士的技術讓中國航發實現變道超車!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吳燁維:103.9億美元的市場規模,中國製造業IT應用市場前景巨大
    近日獲悉,在最新發布的《中國製造業IT應用市場預測與分析,2020-2024》報告中,IDC預測,2024年中國製造業IT市場相關投資規模將達到258.2億美元,其中IT應用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03.9億美元,2019-2024年複合增長率為10.2%。
  • 這位院士說,讓渣油變身,可緩解中國能源緊張局面
    中國每年渣油產量達到3億噸,但是國內加工能力不到5000萬噸。趙東元院士的實驗室已經創造出新一代殼型納米結構的介孔材料催化劑,可以把渣油和重油變成我們可以使用的汽油和柴油。這種催化劑活性好,而且得到的油品質量非常好,這樣技術已經在中國石化齊魯石油化工公司變成了工業化裝置,開始運轉。
  • 根治中國飛機「心臟病」! 劉大響院士談航空發動機
    根治中國飛機「心臟病」!中國航發 太行發動機上世紀60年代,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就提問說,我們的飛機是不是得了「心臟病」問題?所以我們中央下決心要根治飛機的「心臟病」,這是我們當前重中之重,也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一個大事。世界軍用發動機現在發展了4代:早期的第一、二代在我們國家和世界其他發達國家都已經基本淘汰,第三代發動機是發達國家目前主力戰機的動力,第四代軍用發動機技術性能則更加優秀。
  • 拒絕財團買斷,服務國家建設,陝西這位院士僅一項技術作價1.5億!
    現任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西安交通大學國際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兼多相流分委會主任,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氫能分會副主任委員。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2018年,中國GDP調到91.928萬億元,約13.89萬億美元
    來源:南生今世說從2018年年底開始的「全國第四次經濟普查的結果」終於正式公布啦!國家統計局表示,本次全國範圍內的經濟普查主要是調查並摸清楚,咱們中國大陸的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規模、布局、結構、形態、效益等。
  • 中國商飛副總經理吳光輝:C929飛機計劃於2021年開始製造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中國工程院院士、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就民機產業未來的需求,面對的機遇和挑戰發表主題演講,和與會嘉賓共同展望產業未來發展方向和願景。在技術上面是一個高技術的集合。有人說飛機是工業上的皇冠,日本的有關機構也做了一項調查,航空技術的擴散力能力達到60%,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大的國家要做航空技術。」吳光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