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這位老人家被譽為「中國3D列印的教父」。
即便身體裡搭了4個心臟支架,但他始終躬身於推進中國3D列印事業的發展,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樣團團轉。
「中國製造業規模預計會達到3萬億美元,3D列印所創造的價值將佔三分天下,即佔據約1萬億美元的規模。」滿頭白髮的盧秉恆院士在描繪3D列印發展藍圖的時候,中氣十足。
由於他的行程比較緊張,這段談話僅持續了一個多小時。不過,當聊到了3D列印對製造業的助力、技術優勢、發展現狀、不足以及未來時,他的眼神時而明亮,時而焦灼,時而熱切起來。
01
1萬億美元的規模
中國邁入3D列印世界的時間,是在1996年。這一年,正是盧秉恆的3D列印研究項目得到國家科技部支持的第二年。
滄海桑田,24載過去,中國的3D列印產業早已遍地開花。
這項在當年並不被人看好的科研項目,在盧秉恆的堅持下得以繼續。其對於製造業的意義,盧秉恆早已預見到了。
對於3D列印產業的發展速度,他是欣喜的。近10年,國內金屬3D列印設備的增長在印證3D列印產業高速發展這一事實,2019年相比2018年增加300%。放眼至全世界,每年的發展速度也達到了20%~30%。
製造,從技術上而言,可分為增材、等材、減材三種。盧秉恆預測,未來這三種技術將是「三分天下」的局面,這也意味著中國製造業體量近3萬億美元,增材製造將會佔1萬億美元的體量。
3D列印作為新興的技術,為什麼能一夜之間與擁有3000年歷史的「等材製造」、300年歷史的「減材」製造平起平坐?它在製造業有什麼樣的「魔力」?或許在30多年前,盧秉恆在美國汽車公司第一次看到這項技術時就找到了答案。
「3D列印對於製造業而言,有助於提升其質量和發展水平。它能克服中國製造的『心臟病』。」盧秉恆說。
飛機的「心臟」——發動機,正是製造的一大難點。但3D列印的出現,成為其重要轉折點。盧秉恆團隊正在與飛機發動機企業合作,用3D列印的技術製造葉片,並正在進行工程化的驗證。
飛機發動機葉片,傳統以精密鑄造法製造,葉片鑄造需要用精密鑄型。因為葉片形狀複雜,需要分成多個型芯、型殼,然後裝配起來,難度很大。裝配有間隙造成多個零件裝配後精度難以保證,存在安裝誤差,尤其在澆注過程中,金屬溶液衝刷導致型芯位置變動,最後導致葉輪製造誤差,造成廢品等。
採用3D列印,則可將鑄型一體化列印,免除廢品,葉片鑄造的一致性也得到保證。傳統的工藝中,葉片鑄造的廢品率高達60%,相比之下,3D列印使得成功率達80%以上。
3D列印助力製造業產品、裝備的創新設計。
「好的設計並不見得能落地,有些零件形狀過於複雜,傳統工藝無法實現,3D列印則可以滿足設計師的『所想即所得』的願望,為創新開拓了很大的空間。」盧秉恆興奮地說道。
美國GE公司,在這方面嘗到了甜頭,作為3D列印用在工業中「第一個吃螃蟹」的公司,它嘗試用3D列印技術做飛機發動機的噴油嘴,結果將傳統工藝需要做的20多個零件變成了1個零件列印,使得噴油嘴的一致性得到提高,燃燒效率也大幅提升。
「3D列印對於製造業而言,也可以節約材料。」有些領域的材料利用率不高,如航空航天的一些零件,傳統方法是做減法,不少零件在製作過程中,有些材料甚至被切削掉97%,造成極大浪費。C919主梁就是一個大型複雜結構的薄壁件,切削加工被切掉的材料高達95%。
「如果採用3D列印,需要被切削的就很少了,哪需要材料就列印在哪,材料大大得到節約。」
3D列印對製造業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但由於材料、成本和列印速度等限制,不少人認為這項技術更多只能應用於高端製造領域。
盧秉恆反駁說,「隨著技術的發展,各種高效率、低成本的列印方法也不斷湧現,3D列印也會逐漸從個性化領域走向批量化製造。」
02
列印材料是下一個發展重點
實現先進位造,必須材料先行。
國內的3D列印發展的初期,更多的是技術跟蹤。在這個階段更關注的是列印設備和工藝過程,而列印材料製備方面的研究和優選相對較薄弱。
隨著3D列印技術的發展,對3D列印的訴求從產品開發階段上升為複雜產品小批量製造的階段,製造業對於3D列印材料的品質和性能的要求越發迫切。
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國內的基礎3D列印材料已基本滿足國產設備的增材製造需要,但高性能金屬粉材依然依賴進口,國產材料在純淨度、顆粒度、均勻度、球化度、含氧量等對列印成品性能影響較大的原料指標方面,相比國外仍存在較大的差距。
材料依賴進口,難免受制於人。材料價格居高不下,成為3D列印的市場應用和推廣的「攔路虎」。
7月7日,在接受《大國之材》採訪前,盧秉恆飛了一趟甘肅金昌市。盧秉恆的團隊正在與當地一家上市公司探討展開3D列印金屬粉末材料製備的合作。
盧秉恆團隊緊盯新技術趨勢,研發出一項目前國內外最新的第三代制粉技術,用先進的射頻等離子技術製備出的粉末純實心、無子母球、性能優異。
盧秉恆有些興奮地向《大國之材》介紹了這項新技術,這項制粉的技術溫度可以達到很高,適應各種金屬、陶瓷等粉末的製備。
「不過,並非所有的應用領域都像航空航天般對零件的強度、抗疲勞性的要求高,氣霧法和甩出法製備的粉末都各有其市場的定位。」
目前,新合金材料開發的先進技術是材料基因組設計,但理論的設計尚需要驗證。傳統的冶金過程耗時耗財,使新材料的誕生很難。盧秉恆提出可以用3D列印作為材料基因組設計方案的驗證平臺,為新合金的研發開闢了一個通途。真正材料、結構一體化的創新方法將大大推動裝備製造的發展。
「3D列印材料的研究,一定會成為下一個重點,無論是對科研還是產業發展。」
03
標準是未來的基石
國內3D列印產業逐漸發展起來,但盧秉恆始終在緊盯著與國際的差距。
3D列印能列印什麼?當國內市場上擺著3D列印的觀賞性擺件的時候,有些國外民間公司已經開始用它製造火箭。據外媒報導,一家創立3年的公司—— Relativity Space就是這麼幹的。
他們正在製造一枚中型軌道火箭,95%的部件是由3D列印製造,生產出的火箭零件將比傳統生產的少100倍。其發動機噴油器和腔室僅由三個3D列印部件組成,而這些部件以傳統的方式製造則需要近3000個部件。
值得一提的是火箭製造速度,在60天內讓火箭完成從&34;到「登上發射臺「的轉變。
作為「中國3D列印教父」 ,盧秉恆也一直在思考3D列印與太空的關係。他提出「太空3D列印的設想」,「太空3D列印,把太空作為一個製造基地,不是遙遠的概念,而是一個緊迫的目標!」
在宇宙探索中,發射成本是很重要的一項成本。如果在月球上進行製造太空飛行器,然後進行發射,它的成本或比地球上節約幾十分之一。此外,太空中進行3D列印有諸多優勢,在真空中列印不會發生氧化等現象、太陽能充足。此外太空中無重力,用很小的設備就可以製造大部件。盧秉恆勾勒出太空3D列印的景象。
然而真正進行火箭的列印,需要建立起包括數據標準在內的標準體系。「國外在數據標準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們也應該大力加緊數據標準建設的工作。」
對於數據標準的建設,盧秉恆一直掛在心上,在出席的論壇上不斷地強調其緊迫性。
數據標準的建設對於3D列印有多重要?
近30年的發展,3D列印產業衍生出各種工藝、材料和設備。但因為缺乏統一的標準,在合作的時候,就會面臨數據不夠統一的現象,造成應用、開發困難。
數據標準可以讓企業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最優工藝,從而優化工藝參數。實現數據流動,可以解決中小企業對這些工藝知識掌握的困難。「誰拿到這個標準,誰就掌握主動權。」
「國內對於標準的建設進展還往往處於討論階段。」盧秉恆表示,以前大家所理解的標準是收集材料然後討論,但實際是需要大量的實驗及其數據的分析研究。
「標準制定的工作正在逐步推進,目前國內的增材製造專門有個標準委員會在推進標準的制定工作。我們要把企業的標準、團體的標準、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一起推動起來,將標準體系儘早確定。」
04
中國3D列印的教父
中國3D列印產業日益強大,盧秉恆卻逐漸衰老。
如今已古稀之年的盧秉恆,在為3D列印四處奔波的身影,和年輕時的他一樣激情未變。
每天工作安排很滿,這位年逾七十的老人家身體裡,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安裝了4個心臟支架。
在業內,盧秉恆被稱為「中國3D列印的教父」,這個稱號是有來歷的。
尚在念高中的時候,盧秉恆就是位有志青年。當時處於國家最困難的時期,他一邊吃著黑饅頭一邊看報紙,看勵志文章,「奮發圖強」四個字鐫刻在他的腦海裡。
當時就感覺火箭很先進的盧秉恆,想報考學習火箭專業,因為當時出身問題,不能報考保密專業,只好念了機械製造專業。
畢業後,進入工廠當工人,在工廠的工作很輕鬆。這是一家做儀表的工廠,每天8小時工作量只用2小時就完成了。其餘時間只能聊天和玩,儘管生活得很輕鬆,但他心裡一直很苦惱,不甘十幾年寒窗苦讀就這樣浪費,一直想找個發展機會。改革開發提供了機遇,30多歲的他又重拾書本,攻讀碩士、博士,留校科研,所學有了用武之地。
90年代初,他去美國汽車公司考察,現場看到了3D列印技術一下子把一個零件做出來了,那一刻,他已意識到這個技術對於中國製造業的重要價值。回國後,他把出國前剩下的十幾萬科研經費全部投入3D列印研發。
招聘幾個研究生就開始幹,很多同學勸他,這事沒有幾百萬是幹不成的,別浪費時間和精力。但盧秉恆堅信3D列印在工業應用中的價值,覺得應該去研究,「固執」的他繼續展開他的研究。與此同時,他也在找機會爭取國家層面的支持。
1994年,科技部召開先進位造技術會議。按照慣例,當時還是副教授的他並沒有預定的發言,所幸的是,這場會議給了自由發言的機會,盧秉恆激動地跳上講臺,當著幾百個科研工作者,介紹了這項先進的製造技術。
會議結束後,科技部秘書長找到盧秉恆,問他能不能寫個建議書,盧秉恆激動地答應了,當晚寫好就呈交上去。
當時並未抱多大希望的他,在半個多月後接到一個通知,說科技部準備考察他的項目。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由於預先研發的原理樣機,考察獲得通過,盧秉恆如願以償地得到了國家層面的支持。
就這樣,盧秉恆徹底沉浸在3D列印的事業中。SLA設備迅速得以研發,使我國的技術進入企業的產品開發應用中,中國的3D列印有了良好的起步。
一轉眼二十多年過去了,中國3D列印產業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在盧秉恆的腦海中,有這樣一幅景象,3D列印應用在各個行業,形成 「3D列印+」,「『3D列印+』的領域都會帶來諸多製造業的創新,這就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儘管七十多歲,盧秉恆仍舊保持著遊泳的習慣,在和他聊天的過程中,也不難發現他的反應速度和思路依舊很敏捷和清晰。
他的願望是趁著自己還能多做些事情的時候,多為3D列印做些有價值的事情,「國家風風雨雨這麼多年,現在有這麼好的機遇,我們應該抓緊時間做好,不能再浪費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