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鎖定點燃生命化學反應—新聞—科學網

2021-01-15 科學網
科學家鎖定點燃生命化學反應 有望解釋簡單化學物質如何形成生命

早期地球的化學反應可以創造4個RNA分子「積木」,引發生命的開端。

圖片來源:BSIP SA/Alamy Stock Photo

本報訊 脫氧核糖核酸(DNA)如今已經為大多數人所熟知,但許多研究人員今天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從它的表親核糖核酸(RNA)開始的,因為核酸既可以作為遺傳信息的儲存庫,也可以擔當加速生化反應的催化劑。但是這些支持「RNA世界」假說的科學家幾十年來一直在艱難地解釋,這種分子的4塊「積木」是如何在早期地球更加簡單的化合物中出現的。

如今,化學家們已經發現了簡單的反應,能夠利用早期地球的原始材料,合成所有4塊「積木」的近親。儘管這種相似性並不完美,但它表明科學家可能正在接近一個合理的設想,從而解釋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開始的。

RNA的4塊「積木」被稱為核苷酸。每個核苷酸由核糖(一個環狀糖分子)連接到4個不同環形「鹼基」中的一個所構成。這些鹼基包括腺嘌呤(A)、鳥嘌呤(G)、胞嘧啶(C)和尿嘧啶(U)。其中C和U的彼此結構相似,統稱為嘧啶,而A和G則彼此相似,被稱為嘌呤。

2009年,由英國劍橋市醫學研究理事會Matthew Powner和John Sutherland領導的研究人員,想出了第一個可能的化學反應,可以在早期的地球合成嘧啶。

但在不同的條件下,一些非常不同的反應似乎是形成嘌呤所必須的。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即所有4種核苷酸是如何在同一個地方纏繞形成第一個「活的」RNA分子的。

於2012年赴倫敦大學學院任職的Powner和同事現在已經找到了一種方法,能夠擴展他們早些時候的嘧啶合成化學過程,從而創建嘌呤的堂兄弟。

和以前一樣,研究人員從一種叫做醛的單糖開始,後者被認為是在地球早期出現的。一些簡單的步驟將醛轉化為兩種類似於核苷酸所包含的腺嘌呤和鳥嘌呤的化合物。科學家在5月19日出版的《自然—通訊》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當然,這種相似性並不完美——在每一個鹼基上,一個碳原子被綁定到一個氧原子上,而不是像嘌呤中所常見的氫原子上。

美國亞特蘭大市喬治亞理工學院RNA化學家Nicholas Hud表示:「這是一項很棒的化學研究。」但他指出,那個任性的氧原子是一個關鍵的絆腳石。沒有簡單的方法能夠使其與氫原子進行交換。而非常規的嘌呤可能無法形成具有點燃生命所需屬性的RNA類似物。

Powner表示,他和同事如今正在尋找解決方案。如果他們成功了,從簡單的化學物質到生命的路徑將變得更加清晰。

RNA是存在於生物細胞以及部分病毒、類病毒中的遺傳信息載體。RNA是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以鹼基互補配對原則,轉錄而形成的一條單鏈,主要功能是實現遺傳信息在蛋白質上的表達,是遺傳信息向表型轉化過程中的橋梁。在此過程中,轉運RNA是攜帶與三聯體密碼子對應的胺基酸殘基與正在進行翻譯的mRNA結合,而後核糖體RNA將各個胺基酸殘基通過肽鍵連接成肽鏈進而構成蛋白質分子。(趙熙熙)

《中國科學報》 (2017-05-23 第2版 國際)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最簡單化學反應中奇特量子幹涉現象—新聞—科學網
    儘管這一自然界中最簡單的反應體系已經被研究得相當透徹,但仍然存在著科學家們以前完全認識不到的新而且奇特的化學反應機理。同時,量子幹涉效應的發現也揭示了原子分子因碰撞而發生化學反應過程的量子特性。」楊學明告訴《中國科學報》。 「這有助於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學反應過程,豐富對化學反應的認識。」 論文作者之一,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志剛說。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值此《中國科學報》成立60周年之際,向一直致力於傳播科學理念、弘揚科學精神的報社新聞工作者們表示敬意。沒有你們,公眾不可能像如今這樣熟知「悟空」「墨子」「實踐十號」和「慧眼」這些科學衛星計劃。通過你們,公眾從這些計劃中又進一步了解了宇宙、量子、暗物質、黑洞、微重力和空間生命科學這些深奧的科學名詞和基本道理。感謝你們!願你們繼承60年的光榮傳統,將這座橋梁建設得更加寬闊和暢通。
  • 科學家發表趨近絕對零度的量子共振評述文章—新聞—科學網
    眾所周知,原子與分子的碰撞傳能以及化學反應過程是受量子力學的規則控制的。理解量子效應在原子與分子碰撞中的作用是理解能量傳遞以及化學反應過程的根本。而量子效應在低溫下能夠更好的保存,因此低溫條件下對碰撞結果的影響會更加顯著。量子散射共振給實驗提供了一種觀測碰撞過程中量子效應的方法,但由於其「壽命」很短,實驗觀測的挑戰很大。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地球上生命或源於檸檬酸循環—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北京1月10日電 (記者劉霞)地球上的生命到底如何而來?這是人類幾大未解之謎之一。
  • 中科大等鎖定華南霧霾「元兇」—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袁一雪 每每遇到霧霾鎖城,人們除了想方設法保護自己的同時,也希望科學家們能找到霧霾形成的原因,進而渴望從根本解決這一問題。 近日,從中國科技大學傳來好消息,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沈延安帶領團隊與美國研究人員等合作,通過系統地測定華南氣溶膠的硫酸鹽、大氣中的二氧化硫以及代表性煤的穩定硫同位素,初步鎖定了華南霧霾的「兇手」。 此項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
  • 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與科學家面對面」科普活動—新聞—科學網
    當天的「與科學家面對面」科學集市共設12個展位,29位醫學健康、自然生態、公共衛生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和青年學者齊聚一堂,為公眾帶來了一道道乾貨滿滿的科普饕餮大餐。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同濟大學醫學院的科研人員為大家展示最新的醫學研究成果:利用小小的果蠅研究人類疾病、利用肺幹細胞拯救生命等。
  • 科學家首次捕捉到亞諧波析出呼吸孤子—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研究了超快雷射器中亞諧波析出呼吸孤子現象,發現在呼吸頻率接近腔頻的亞諧波頻率時,系統的兩個本徵頻率會發生耦合,呼吸頻率被鎖定到腔頻的亞諧波,實現亞諧波析出呼吸孤子。因此,研究人員提出異常點耦合模型解釋了這種呼吸孤子超快雷射的產生機制。 要在實驗上驗證呼吸孤子的亞諧波析出效應,就要證明一個呼吸周期裡的所有孤子都被鎖定。
  • 科學家發現「新地球」—新聞—科學網
    但是由於TOI 700d處於宜居帶,它的表面或大氣中可能有液態水——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外星生命存在的先決條件。維吉尼亞州費爾法克斯市喬治梅森大學天文學家Peter Plavchan在會議上說,這使它成為一個科學家可以探索行星如何從這些圓盤中誕生的「實驗室」。
  • 中國科學家評述趨近絕對零度的量子共振—新聞—科學網
    基於此,楊學明及世界上許多科學家都一直想要做這種極低溫時碰撞體系量子現象的研究。 原子與分子的碰撞傳能以及化學反應過程是受量子力學的規則控制的。量子效應在低溫下會更加明顯,對原子與分子碰撞動力學的影響更加顯著。但由於碰撞過程時間很短,實驗觀測碰撞過程中量子共振的挑戰非常大。
  • 利用磁場可遠程控制化學反應—新聞—科學網
  • 量子計算機首次成功模擬化學反應—新聞—科學網
    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近日報導,谷歌公司研究人員首次藉助量子計算機,成功模擬了一個化學反應!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 水氧化還原揭示地幔深部化學新世界—新聞—科學網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胡清揚和劉錦通過雷射加熱及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技術,發現下地幔主要成分之一的鐵方鎂石遇到水或含水礦物時,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一種新的礦物相併釋放出氫氣
  • 科學網招聘兼職英文審核人員啟事—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基金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由具有六十年媒體經驗的中國科學報社主辦,具有良好的科教界口碑。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據鬱金泰介紹,這次新發現的基因(FAM171A2),可調控血管內皮細胞前體顆粒蛋白(progranulin, PGRN)生成,影響PGRN水平,而PGRN是一種分泌型多功能糖蛋白,在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均有分布,它參與了神經發育、再生,神經炎症、自噬等生命活動。如發生PGRN的功能障礙,就會導致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
  • 科學家完成最長線性聚糖化學全合成—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俞飈課題組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最長線性聚糖——128聚糖分子的化學全合成。
  • 科學家發現弱核力導致生命體出現不對稱性—新聞—科學網
  • 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雜誌社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新聞—科學網
    他表示,中國科學報社現已打造形成了包括《中國科學報》、《醫學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系列新媒體公眾號等在內的全媒體平臺,在中國科技新聞領域和科學家群體中深具影響力,並力爭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第一窗口。陳鵬指出,近些年來,《細胞》雜誌在中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及公眾的認可,相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項目會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