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其它鏈擴增技術及應用範圍

2020-11-25 生物谷

第九節 其它鏈擴增技術及應用範圍

  一、免疫PCR

  所謂免疫(Immune PCR)就是利用抗體與DNA特異結合來檢測抗原,把抗原抗體反應與PCR聯合應用而建立的一種抗原檢測系統。

  在免疫PCR中,一個中介分子同時具有與DNA、抗體分子特異結合的能力。其一端連接DNA(標記物),另一端連接抗原-抗體複合物,形成一個特殊的抗原-抗體-DNA連接物。作為標記物的DNA分子可用PCR的擴增,存在特異的PCR產物應證明作為標記物的DNA分子已特異地與抗原-抗體複合物結合,而且表明了抗原的存在。有人採用SAP(streptavidin – protein A)嵌合體作為中介物。它具有雙特異性結合能力,一端為鏈黴親和素,可結合生物素;另一端為可與IgG的Fc段結合的蛋白A。這樣可特異地把生物素化的DNA分子和抗原-抗體複合物連接在一起。

  選用BSA作抗原進行免疫PCR實驗,結果表明,可檢測出580個抗原分子(9.6×10-22mol/L),而且可以完全避免其它非特異信號的幹擾。與採用鹼性磷酸酶的ELISA相比,其靈敏度可提高105倍,較常規的放名分析靈敏度也高出幾個數量級。

  免疫PCR產物在普通的瓊脂糖電泳上就可以檢測出來,如用更好的方法來檢測PCR產物,如放射性同位素,螢光物或酶等摻入到PCR產物中,可進一步提高其靈敏度和適用性。另外,如果採用不同大小標準的DNA進行標記,在電泳時,可同時檢測出多種不同的抗原分子。

  PCR產物的多少與抗原結合量有關,如果用標準反應作對照,則可以對抗原的量進行估算。因此,通過改變連接物的濃度就可以改變檢測系統的靈敏性。其它因素,如抗體的濃度,PCR循環周期數,PCR產物的檢測方法等也同樣影響系統的靈敏性。

  二、轉錄依賴的擴增系統(Transcription-based Amplification System , TAS)

  擴增樣本中的RNA,一般要先將其逆轉錄成cDNA,再以cDNA為模板進行PCR擴增,能否將RNA靶序列直接擴增出來呢?Kwok等人發明了TAS來解決這一問題。結合應用葡聚糖珠寡核苷酸雜交技術可進一步提高方法的特異性和效率。其原理是:製備引物A、B,引物A與待檢RNA3』端互補,並有一T7RNA多聚酶的識別結合位點。逆轉錄酶以A為起點合成cDNA;引物B與此cDNA3』端互補,逆轉錄酶同時還具有RnaseH和DNA多聚酶的活性,又可利用引物B合成cDNA的第二鏈。RNA多聚酶以此雙鏈cDNA為模板轉錄出與待檢RN-一樣的RNA,這些RNA又進入下輪循環。RNA多聚酶從一個模板可以轉錄出10~103個拷貝,因此反應中待檢RNA拷貝數以10的指數方式增加,較PCR高得多。擴增產物用葡聚糖珠夾心雜交法檢測:產物先與標記的探針雜交,再與包被在葡聚糖珠上的另一互補寡核苷酸(與標記探針互補的位置不同)雜交、檢測。該方法同一般雜交檢測技術相比,特異性要高出許多。

  TAS主要特點是擴增效率極高,由於拷貝數是以10指數遞增,只有6個循環,靶序列即能達到2×106個拷貝。由此而來的另一個特點是特異性很高,在一般的RNa PCR擴增中,由於逆轉錄酶和Taq多聚酶均無較對活性,要發生錯摻,循環次數越多,錯摻率越高。TAS僅需循環4~6次,將錯摻率降低了4/5。用葡聚糖珠夾心雜交法,又進一步提高了特異性。目前認為TAS是擴增RNA的首選方法。

  三、再生式序列複製技術(3SR)

  這一反應依賴於AMV逆轉錄酶、RnaseH和T7RNA多聚酶的共同作用。當逆轉錄酶合成cDNA第一鏈後,RnaseH降解模板RNA,逆轉錄酶合成cDNA第二鏈,T7RNA多聚酶以此cDNA為模板,轉錄出與樣本RNA序列相同的RNA。其RNA擴增過程與TAS相同。由於所使用的工具酶工作的適宜溫度是37℃,所以只要在第一步變性、復性後,整個反應過程不再需要溫度循環。具體方法如下:製備引物A、B,引物A有TRNA多聚酶識別、結合位點。將引物、樣本加入擴增緩衝液中,65℃,1min,降溫至37℃,加入人工具酶,37℃保溫1h,冰浴中止反應。可用葡聚糖夾心法檢測擴增產物。

  這一方法有幾點值得注意:(1)反應是在37℃恆溫中進行的;(2)產物中有RNA,反義RNA的cDNA,RNA的拷貝數高於Cdna(90:1);(3)效率高於PCR。使拷貝數擴增到105,PCR要85min,3SR僅要15min;(4)逆轉錄酶也具有RnaseH活性,反應又是在37℃中進行,因此推測某些病毒,如HIV-1感染的細胞內可能存在類似3SR的病毒基因擴增機制。

  四、連接酶鏈式反應(Ligase Chain Reaction,LCR)

  該技術是Landegren等人於1988年為檢出序列中點突變而設計、發明的。合成一對引物A、B,它們完成覆蓋了靶序列。經退火與靶序列結合後,A、B間留下一個缺口(nick),加入連接酶封閉缺品,兩引物成靶序列完整的互補鏈。如果靶序列中有點突變,引物不能與靶序列精確結合,缺口附近核苷酸的空間結構發生變化,連接反應不能進行,變性後引物仍是兩個。Lan-degren用生物素標記引物A,用32P標記引物B。用親和素包被的瓊脂糖珠與連接產物反應,檢測其放射性。顯然,當靶序列中存在點突變時,檢測結果是陰性的。用這種方式,Landegren將人β-珠蛋白βA、βC、βS三個等位基因區別開來。Wu等人又引入PCR的原理,在連接反應後,變性、退火、再連接,少量的靶序列就被擴增出來。Barany於1991年報導了耐熱連接酶-Taq連接酶的發現及其在LCR中的應用,為LCR的實用化奠定了基礎。實際操作時引物為4個,A、A、 A』和B、B』,分別與靶序列的正負鏈互補。每次連接反應的產物又可在下一輪反應中當模板,靶序列以指數形式擴增出來。用上面提到的標記檢測方法,即可檢測靶序列中有無點突變。

  LCR的特異性首先取決於引物與模板的特異結合,其次Taq連接酶作用的特異性,即Taq連接酶是否僅連接與靶序列完全互補的引物。實驗表明Taq連接酶的非特異活性是較低的(<1%)。控制模板、酶的濃度,使反應在接近Taq酶的溫度下進行,還可進一步降低非特異連接率。Barany用這一技術,將極少量(<200個分子)的βA、βC和βS區別開來。

  LCR的擴增效率與PCR相當。由於有很高的信噪比,其敏感性也很高。用Taq連接酶做LCR只在兩個保溫點的循環(94℃、1min和65℃、4min)。產物檢測也非常方便、敏感。因此可以說LCR是目前檢測已知序列中有無點突變的最佳方法。

  五、PCR-SSCP分析技術

  近幾年來,在PCR基礎上完善和發展起來的多種基因變異檢測方法是基因分析和檢測的一次技術革命。其中日本學者創建的PCR-SSCP(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PCR products)格外重要。它是指單鏈DNA分子在變性PAGE中電泳遷移率隨其構象的改變而改變的性質。單鏈DNA分子的構象改變即可由DNA多態性引起,又可由基因突變引起。為此,有的學者試圖用PCR-SSGE(Single-Strand Gel Electrophoresis of PCR products)代替原命名。

  PCR-SSCP分析包括PCR擴增和單鏈產物電泳兩個階段。對於分析小於400bp的PCR產物十分有效,對於大於400bp的PCR產物需處理後再分析,必須注意的是PCR-SSCP分析不能確定基因變異部位和內容,泳動後必須進一步完成DNA測序。

  六、結語

  PCR技術以驚人的速度在研究與診斷領域得到應用,限於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進行討論了。本章 重點討論了PCR技術發展的有關內容,尤為影響PCR的主要因素和PCR的各種反應模式及新進展,以求大家在實際工作中能夠注意到這些問題,並有所創新,相信由於PCR自身高敏感性及實用性,在分子生物學研究與醫學實踐中PCR技術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無論從哪一個角度,PCR技術從分子水平對許多傳染病、遺傳性疾病和腫瘤進行診斷,使法醫鑑定、生物進化的研究更為簡便和強化,在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工程與醫學研究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PCR技術是以生物體內DNA複製為基礎理論的,這一技術把基礎理論與應用有機結合起來,給我們以辯證的思考。對於其它學科中有關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問題具有指導意義。PCR技術必將為我們提供大量有關核酸的知識,豐富我們的理論,改變我們以前的認識,推動學科的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L.Z.Xu and D Larzul. The polymerase reaction:Basic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s. Comp.Immun. Microbiol. Infet Dis, 1991, 14(3):209~221

  2.Mullis K, Faloona F, Scharf S, Horn G, et al. Specific enzymatic amplification of DNA in vitro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Cold Spring Habor Symp. Quant. Biol., 1986,51:263~273

  3.Saiki R K, Scharf S, Faloona F, et al. Enzymatic aniplification of β-globin genomic sequences and restriction site anylysis for diagnosis of sickle cell anemia.Sciencer, 1985;230:1350~1354

  4.Chien A, Edgar D B, Tela J M. Deoxyribonucleic acid polymerase from the extreme thermophile thermus aquaticus. J. Bacterial, 1976;127:1550

  5.Saiki RK, Gefland D H, Stoffel S, et al. Primer –directed enzymatic amplification of DNA with a thermostable DNA polymerase. Science, 1988;239:487~489

  6.黃培堂,等.PCR技術的原理與應用.科學出版社.1992

  7.朱平,等.PCR聚合酶鏈反應操作實驗指南.科學出版社,1992

  8.馬立人,等.PCR技術的發展和文獻,內部資料.

  9.金冬雁,等譯.分子克隆操作指南.科學出版社,1992

  10.Wang H C.PCRDESN and PCRDESNA for PCR primer design.Compt. Biol. Med, (insoftware survery section),1991;21(1/2):1

  11.Todd Lowe, John Sharefkin, Shi Qiyang, et al. Dieffenbach,A computer program for selection of oligonucleotide primers fo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Nucleic Acids Res, 1990;18:1757~1761

  12. Erlich, Eds. New York:PCR Technology. Stockon Press, 1989:17~22

  13.Saiki RK, et al. Amplifications, 1989;1:4~6

  14.Stoffel. Amplifications , 1991;6:14

  15. Eric PH, Yap, James O』 D DcGee. Slide PCR:DNa amplification from cell samples on microscpic glass slides, Nucleic Acids Res.,1991;19(15):4294

  16. 馬立人.基因診斷的發展和應用,內部資料,1993

  17. Takeshi Sano , Cassandral Smith, Charles R, et al. Immuno –PCR:Very sensitive antigen detection by means of specific antibody –DNA conjugates. Science, 1992;258:120~122

  18. D Y Kwoh, G R Davis, K M Whitefield , et al.Transcription – hased, amplification system and detection of amplifie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1 with a bead based sandwich hybridization format.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89;86:1137~1177

  19.Birkenmeyer L G. Isak Mushahwar. DNA probe amplification methods. J Virol. Methods, 1991;35:117~126

  20. Barany Francis. Genetic desiease dectection and DNA amplification using cloned thermostable ligase.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1;88:189~193

(步恆富 馬立人)

相關焦點

  • PCR及其它核酸擴增技術
    核酸體外擴增是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基礎。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 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核酸體外擴增技術。根據其特點可分為三類: 一類是靶核酸的直接擴增, 如聚合酶鏈式反應等; 一類是探針擴增技術,如Cleavase/Invader Technology;另一類是信號放大擴增, 如HC2。
  • CRISPR等溫擴增基因檢測技術取得新進展
    相關工作「A CRISPR-Cas9-triggered strand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 method for ultrasensitive DNA detection」(《一種應用於核酸超敏檢測的CRISPR-Cas9鏈取代擴增技術》)發表於國際刊物《自然-通訊》(Nat. Commun. 2018, 9, 5012)。
  • 中國科研人員首創CRISPR等溫擴增基因檢測技術
    相關工作「A CRISPR-Cas9-triggered strand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 method for ultrasensitive DNA detection」(《一種應用於核酸超敏檢測的CRISPR-Cas9鏈取代擴增技術》)發表於國際刊物《自然-通訊》(Nat. Commun. 2018, 9, 5012)。
  • 第二節 PCR技術的原理
    第二節 PCR技術的原理   PCR是體外酶促合成特異DNA片段的新方法,主要由高溫變性、低溫退火和適溫延伸三個步驟反覆的熱循環構成:即在高溫(95℃)下,待擴增的靶DNA雙鏈受熱變性成為兩條單鏈DNA模板;而後在低溫(37~55℃)情況下,兩條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與互補的單鏈DNA模板結合,形成部分雙鏈
  • 病原微生物基因擴增檢測
    可以將極微量的靶DNA特異性擴增上百萬倍,從而大大提高對DNA分子的分析和檢測能力,能檢測單分子DNA或每10萬個細胞中僅含1個靶DNA分子的樣品,因而此方法在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醫學及遺傳學等多領域廣泛應用和迅速發展。病原微生物基因擴增檢測不僅能滿足病毒性疾病診斷的需要,還有助於疾病預後的判斷、療效的監測等等。
  • 重大突破|日本科學家建立新式PCR擴增方法,能在常溫37°C快速擴增DNA
    這項技術可在試管內的經數小時反應就將特定的DNA片段擴增數百萬倍,這種迅速獲取大量單一核酸片段的技術在分子生物學研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極大地推動了生命科學的研究進展。PCR技術自建立以來,經過不斷的優化,已經在生命科學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某些研究和應用領域也是不可獲取的一個關鍵技術。不過,其反應過程中對高溫的依賴,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應用範圍,比如在臨床、食品和環境檢測中的快速應用。
  • PCR擴增分離目的DNA片段
    一、目的了解多聚合酶鏈反應DNA 擴增技術的基本原理和實驗應用,掌握PCR反應基本技術。二、原理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即聚合酶鏈式反應是1986 年由Kallis Mullis 發現。
  • 酶促重組等溫擴增(ERA)技術簡介
    酶促重組等溫擴增技術(ERA技術)是蘇州先達基因公司研發團隊研發的具有全球自主智慧財產權等溫核酸擴增技術,它利用抗體製藥領域先進的Molecular Design、Directed Evolution、Affinity Maturation 等技術手段,將來源於細菌,病毒和噬菌體的特定工具酶進行改造突變並篩選其功能
  • RT-PCR的指數擴增
    逆轉錄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或者稱反轉錄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 RT-PCR),是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的一種廣泛應用的變形。
  • 課程免費領取 | 微生太擴增子分析第一節:α多樣性分析及繪圖
    擴增子測序是一種二代靶向測序技術,它使用PCR技術來生成稱為擴增子的DNA序列,它簡單、快速、應用廣泛。擴增子測序可以有效地識別微生物高可變區並有效獲取微生物物種的信息。擴增子測序主要包括16S rDNA測序、18S rDNA測序、ITS測序及目標區域擴增子測序等。
  • 酶促重組等溫擴增(ERA)技術簡介
    酶促重組等溫擴增技術(ERA技術)是蘇州先達基因公司(www.gendx.cn)研發團隊研發的具有全球自主智慧財產權等溫核酸擴增技術,它利用抗體製藥領域先進的Molecular Design、Directed Evolution、Affinity Maturation 等技術手段,將來源於細菌,病毒和噬菌體的特定工具酶進行改造突變並篩選其功能,通過不同的核酸擴增反應體系進行優化組合,從而獲得核心的重組等溫擴增體系
  • 微流控晶片定性檢測DNA技術中的應用將由不可能變為可能
    打開APP 微流控晶片定性檢測DNA技術中的應用將由不可能變為可能 MEM 發表於 2020-06-17 14:45:14 基於高敏感度、高效率和較低的成本的優點,雙鏈DNA結合染料長久以來作為雙鏈DNA指示劑被廣泛應用於DNA擴增中。隨著分子診療領域的技術進步,對DNA指示劑的要求也隨之提高:能夠提供更詳盡的核酸序列信息,能夠穩定應用於微流控晶片上微米乃至納米量級的反應體系中等等。然而,雙鏈DNA結合染料在高濃度下對擴增反應的抑制極大地限制了其在核酸檢測分析技術中的廣泛應用。
  • 2019年高考一輪複習生物知識點:PCR擴增原理
    PCR擴增原理  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 I)最早於1955年發現 ,而較具有實驗價值及實用性的Klenow fragment of E.
  • 核酸快檢利器:分子恆溫擴增技術!
    可是國內幾年過去了,似乎也沒看到多少基於恆溫擴增技術的臨床產品上市。說真的是有點失望的。上面這幅市場應用圖(如上)可以非常直觀的反應國內外這種技術的應用差距,在傳染病領域,美國的RNA恆溫擴增技術生產的試劑盒已經佔到了64%的市場份額,同比國內還是零,國內基本上還是完全依賴於傳統的篩查技術。
  • 第九所這節網課的高度 可能是很多人都達不到的
    天宮一號距地球三百多公裡,從上課到下課,天宮一號能繞地球飛半圈多,要和它保持不間斷的視頻通訊,一般的技術都不行,得用到中繼衛星。 我國的中繼衛星有個非常形象的名字——天鏈。在這次太空授課中,天鏈的數據中轉站傳送著雙向實時的授課畫面,它就是那條連結天地的通道。
  • 實時螢光定量 PCR技術原理與應用
    1.SYBR Green I 圖 4 SYBR GREEN I 工作原理 SYBR Green I 是一種結合於小溝中的雙鏈 DNA 結合染料。與雙鏈 DNA 結合後,其螢光大大增強。這一性質使其用於擴增產物的檢測非常理想。
  • 第四節 目的基因序列的來源和分離
    PCR是70年代中期創立的技術,其基本原理如圖20-10所示。人工合成引物的序列設計是PCR成功的關鍵,一般兩條引物的序列反應分別與欲獲得的雙鏈DNA兩條鏈3』端的序列互補。先升高溫度使模板DNA變性、雙鏈分開;再降低溫度退火使引物與模板DNA配對互補結合;然後升溫到聚合酶反應適宜的溫度,此時在聚合酶催化下,從引物3』羥基端開始,與模板DNA上的鹼基配對逐個加上核苷酸,合成新的DNA鏈。
  • PCR技術的原理與方法(3)
    二.不對稱PCR(asymmetric PCR)不對稱PCR主要是在PCR體系中設計不同的引物濃度,兩條引物濃度比為1:50或1:100,前12個循環兩條模板等量擴增,之後低濃度引物消耗殆盡,其擴增產物減少以至於無;而高濃度引物介導產生的擴增產物(即單鏈DNA)逐漸增加,可得到大量單鏈DNA(ssDNA)用於直接測序。
  • PCR技術原理、實驗步驟和應用
    掌握移液槍和PCR儀的基本操作技術。這項技術可在試管內的經數小時反應就將特定的DNA片段擴增數百萬倍,這種迅速獲取大量單一核酸片段的技術在分子生物學研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極大地推動了生命科學的研究進展。它不僅是DNA分析最常用的技術,而且在DNA重組與表達、基因結構分析和功能檢測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 技術 螢光定量PCR技術的原理及應用
    但是,由於傳統的 PCR 技術不能準確定量,並且在操作過程中容易受到汙染而出現假陽性,使其應用受到很大的限制。(4)聚合反應完成:SYBR Green I 螢光與雙鏈產物組合,儀器檢測到螢光強度的增值由於FQ-PCR具有高靈敏性, 高特異性和高精確性的特點, 目前, 該項技術已被應用於病原體測定、腫瘤基因檢測、免疫分析、基因表達、突變及其多態性的研究等多個領域。2應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