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是無數生命的福地,
這裡奇花異草茂密繁盛,
珍禽異獸蓬蓬勃勃。
但如果你要問:
這裡的鳥類一共有多少種?
估計很難得到一個準確的回答,
因為這裡的環境太複雜了。
湖泊、溼地、草原、高山、荒漠……
不同的水土孕育著不同生靈,
得出的結論總是趕不上未知。
斑頭雁(Anser indicus)是中型雁類,體長62-85釐米,體重2-3千克。通體灰褐色,頭和頸側白色,頭頂有二道黑色帶斑,極為醒目。在高原湖泊生活,尤喜鹹水湖,有時也會選擇淡水湖和開闊而多沼澤地帶。
攝影/劉璐
斑頭雁的樣子很可愛,
是那種聰明中帶點憨的可愛。
它們是「一夫一妻」制的集群鳥類,
有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
雌鳥負責產卵孵化,
雄鳥協助保護,
守衛警戒。
它們機警又勇敢,
發現異樣情況就高聲鳴叫,
若不能阻止入侵者繼續前進,
則立即成群飛向湖中。
青海湖是斑頭雁主要的棲息繁衍之地,圖為兩隻斑頭雁從青海湖上飛過。
斑頭雁的泳技很好,
飛行技術也很棒,
但多數時間都生活在陸地上。
雖然它們行走的樣子很像企鵝,
有些笨拙可笑,
但其實走得很快。
它們是候鳥,
有兩個相距很遠的家園,
長途飛行,
終生遷徙。
斑頭雁是一夫一妻制集群生活的候鳥。圖為在青海湖鳥島上孵化出的小斑頭雁。
攝影/鄭雲峰
棕頭鷗的形象不夠美麗、討喜。
它的嘴巴很長,很紅,有點怪,
憨憨的模樣中又帶有些許狡猾,
叫聲沙啞難聽,
有時像哭聲。
它時常在空中排便,
糞便意外落到誰的頭頂,
也只能暗罵一聲倒黴。
棕頭鷗常在青海湖的沼澤、草原溼地以及鳥島上棲息生活。
攝影/鄭雲峰
雖然棕頭鷗的嘴巴長,
但它的捕食能力遠不及鸕鷀和魚鷗,
所以經常在追隨對方之後,
以殘羹剩飯果腹,
可以說有點懶惰。
另外棕頭鷗還有些不太光彩的行為:
它經常偷取斑頭雁的築巢材料,
還會在母雁外出時偷食雁卵……
當然也不能把人類的好惡標準強加給棕頭鷗,
它自古以來便是如此,
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
棕頭鷗的冬羽頭部呈白色,頂部點綴淡灰色,耳覆羽具暗色斑點。冬天的棕頭鷗會從青藏高原南飛到中國雲南、印度和孟加拉國等地過冬。
在當地藏族群眾的生活中,
不論是流傳千年的唐卡 ,
還是描繪在藏柜上的長壽圖,
黑頸鶴都是畫面中必不可少的吉祥動物。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高原鶴類,
也是世界上十五種鶴中最晚被人類記錄到的,
它的數量極其稀少,
被列入Ⅰ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生活在高原的鶴類,在飛行的時候姿態優美。
它一襲白衣,
頸纏黑綢,
腿部修長,
雙翅御風,
體態婀娜,
是天生的舞者。
黑頸鶴對自己的伴侶一生忠貞,
絕不會移情別戀。
愛侶死去,
另一隻黑頸鶴也不會獨活,
或離群孤行,
鬱鬱而終,
或在天空中反覆哀鳴盤旋,
直到力竭身亡。
青海湖畔除了溼地,沙地也穿插其中。圖為一隻黑頸鶴站在沙地上。
金雕是被仰視的尊貴王者,
處於食物鏈的最高端,
在高寒草原生態系統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它是雕屬中體型最大的一種,
體長可達1米,
展翼時可超過兩米,
腿爪被厚厚的羽毛覆蓋,
威風凜凜。
金雕飛行速度極快,
常沿著直線或圈狀滑翔於高空,
營巢於人類難以攀登的懸崖之上。
金雕(Aquila chrysaetos)屬於鷹科、真雕屬的猛禽。體長76--102釐米,翼展達2.3米,體重2--6.5千克。未成長時,頭、頸黃棕色;兩翼飛羽除了最外側三枚外基部均綴有白色,其餘身體部分暗褐色;羽尾灰白色,羽端部黑色;成年鳥翼和尾部均無白色,頭頂羽色轉為金褐。雌雄同色。
攝影/劉璐
金雕猶如長有強健翅膀的雪豹,
它性情兇猛,
力大無窮,
可以輕易地捕食地面動物,
也可以在飛行中獵獲靈敏的飛禽。
有人曾目擊它捕食野雞的全過程:
金雕沖天而起,
飛到野雞下方,
突然翻轉身體肚腹朝天,
同時用利爪猛擊野雞,
野雞受傷下落,
金雕再翻身俯衝而下,
把下落的野雞凌空抓住。
整個過程一氣呵成,
極具視覺衝擊力。
金雕張開雙翼俯衝捕食的時候,充滿野性,非常具有視覺衝擊力。
攝影/王小炯
胡兀鷲是一種大型猛禽,
身長1米至1.3米左右。
喜歡棲息於草原、高地和石楠荒地等開闊地區,
也喜歡落腳在山峰或懸崖之中。
它是天才的飛行家:
慢時,採用節省能量的翱翔方式,
甚至可以在7000米以上高空盤旋飛行10小時;
快時,可以急速俯衝,
在離地面三到五米的高度快速飛行。
它的視力超強,
是人類的10倍,
能把地面上的一切細微變化盡收眼底。
再加上異乎尋常的感知能力,
胡兀鷲總能在渡鴉發現食物時,
率先而至,
大快朵頤,
又能在發現危險後,
立刻溜之大吉。
胡兀鷲(Gypaetus barbatus)也名胡禿鷲,體重3.5-5.6千克,體長1-1.4米。全身羽色大致為黑褐色。它因吊在嘴下的黑色鬍鬚而得名。頭灰白色,有黑色貫眼紋,向前延伸與頦部的須狀羽相連。後頭、頸、胸和上腹紅褐色,後頭和前胸上有黑色斑點。體型一般是雌鳥比雄鳥稍大。
攝影/劉璐
胡兀鷲是機敏、耐心的食腐者。
它們一般不與其他猛禽爭搶食物,
而是在一旁等待,
待其他猛禽吃完後,
才去撿拾剩下的殘肉、內臟和骨頭果腹:
先翱翔觀察,
然後落在目標50米以外窺測,
確認沒有危險後才一擁而上,
在短時間內將一具龐大的動物屍體吃得只剩下頭、胯骨和幾根大腿骨。
面對一些硬的大骨頭,
它們會將之帶至60米左右的高空,
然後從空中投向巖石,
使之落下破碎後再一一吞食,
直到把戰場打掃得乾乾淨淨。
胡兀鷲的體型與金雕相比不遑多讓。
胡兀鷲的覓食方式似乎低賤,
但在大自然中,
其實並無好壞優劣之分,
這是天賦的生存方式。
況且,它食腐為生,
無意中充當了草原清道夫,
將腐爛敗壞的動物骨肉臟器清理乾淨,
從而保持了草原的清潔美麗。
另外,
它也捕獵病殘體弱的旱獺、牛、羊、鼠、鼠兔和小鳥等動物,
從而促進其他種群優勝劣汰,
使之得以強壯健康地繁衍下去。
在三江源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下,鳥類得以繁衍生息。除了以上介紹的鳥類之外,還有許多可愛的鳥兒。圖為獵隼。
攝影/劉璐
鳥兒總是與夢想有關
因為它們有凌風的翅膀,
鳥兒總會被人們與天堂聯繫起來,
因為它們能在碧藍高遠的空中飛翔。
少了鳥類的天空未免太過平靜,
也少了些生機,
就如同人失去了靈魂。
雨後彩虹下的大鵟 。
攝影/劉璐
創作團隊
封面攝影:王小炯
撰文:彧卿
圖編:HonYi
審校:有刺客
部分圖片來源:
《三江源》,青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