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飛鳥掠過三江源

2020-09-26 蘭闍藝文


三江源是無數生命的福地,

這裡奇花異草茂密繁盛,

珍禽異獸蓬蓬勃勃。

但如果你要問:

這裡的鳥類一共有多少種?

估計很難得到一個準確的回答,

因為這裡的環境太複雜了。

湖泊、溼地、草原、高山、荒漠……

不同的水土孕育著不同生靈,

得出的結論總是趕不上未知。


斑頭雁(Anser indicus)是中型雁類,體長62-85釐米,體重2-3千克。通體灰褐色,頭和頸側白色,頭頂有二道黑色帶斑,極為醒目。在高原湖泊生活,尤喜鹹水湖,有時也會選擇淡水湖和開闊而多沼澤地帶。

攝影/劉璐


斑頭雁的樣子很可愛,

是那種聰明中帶點憨的可愛。

它們是「一夫一妻」制的集群鳥類,

有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

雌鳥負責產卵孵化,

雄鳥協助保護,

守衛警戒。

它們機警又勇敢,

發現異樣情況就高聲鳴叫,

若不能阻止入侵者繼續前進,

則立即成群飛向湖中。


青海湖是斑頭雁主要的棲息繁衍之地,圖為兩隻斑頭雁從青海湖上飛過。


斑頭雁的泳技很好,

飛行技術也很棒,

但多數時間都生活在陸地上。

雖然它們行走的樣子很像企鵝,

有些笨拙可笑,

但其實走得很快。

它們是候鳥,

有兩個相距很遠的家園,

長途飛行,

終生遷徙。


斑頭雁是一夫一妻制集群生活的候鳥。圖為在青海湖鳥島上孵化出的小斑頭雁。

攝影/鄭雲峰


棕頭鷗的形象不夠美麗、討喜。

它的嘴巴很長,很紅,有點怪,

憨憨的模樣中又帶有些許狡猾,

叫聲沙啞難聽,

有時像哭聲。

它時常在空中排便,

糞便意外落到誰的頭頂,

也只能暗罵一聲倒黴。


棕頭鷗常在青海湖的沼澤、草原溼地以及鳥島上棲息生活。

攝影/鄭雲峰


雖然棕頭鷗的嘴巴長,

但它的捕食能力遠不及鸕鷀和魚鷗

所以經常在追隨對方之後,

以殘羹剩飯果腹,

可以說有點懶惰。

另外棕頭鷗還有些不太光彩的行為:

它經常偷取斑頭雁的築巢材料,

還會在母雁外出時偷食雁卵……

當然也不能把人類的好惡標準強加給棕頭鷗,

它自古以來便是如此,

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


棕頭鷗的冬羽頭部呈白色,頂部點綴淡灰色,耳覆羽具暗色斑點。冬天的棕頭鷗會從青藏高原南飛到中國雲南、印度和孟加拉國等地過冬。


在當地藏族群眾的生活中,

不論是流傳千年的唐卡 ,

還是描繪在藏柜上的長壽圖,

黑頸鶴都是畫面中必不可少的吉祥動物。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高原鶴類

也是世界上十五種鶴中最晚被人類記錄到的,

它的數量極其稀少,

被列入Ⅰ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生活在高原的鶴類,在飛行的時候姿態優美。


它一襲白衣,

頸纏黑綢,

腿部修長,

雙翅御風,

體態婀娜,

是天生的舞者。


黑頸鶴對自己的伴侶一生忠貞,

絕不會移情別戀。

愛侶死去,

另一隻黑頸鶴也不會獨活,

或離群孤行,

鬱鬱而終,

或在天空中反覆哀鳴盤旋,

直到力竭身亡。


青海湖畔除了溼地,沙地也穿插其中。圖為一隻黑頸鶴站在沙地上。


金雕是被仰視的尊貴王者,

處於食物鏈的最高端,

在高寒草原生態系統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它是雕屬中體型最大的一種,

體長可達1米,

展翼時可超過兩米,

腿爪被厚厚的羽毛覆蓋,

威風凜凜。

金雕飛行速度極快,

常沿著直線或圈狀滑翔於高空,

營巢於人類難以攀登的懸崖之上。


金雕(Aquila chrysaetos)屬於鷹科、真雕屬的猛禽。體長76--102釐米,翼展達2.3米,體重2--6.5千克。未成長時,頭、頸黃棕色;兩翼飛羽除了最外側三枚外基部均綴有白色,其餘身體部分暗褐色;羽尾灰白色,羽端部黑色;成年鳥翼和尾部均無白色,頭頂羽色轉為金褐。雌雄同色。

攝影/劉璐


金雕猶如長有強健翅膀的雪豹,

它性情兇猛,

力大無窮,

可以輕易地捕食地面動物,

也可以在飛行中獵獲靈敏的飛禽。

有人曾目擊它捕食野雞的全過程:

金雕沖天而起,

飛到野雞下方,

突然翻轉身體肚腹朝天,

同時用利爪猛擊野雞,

野雞受傷下落,

金雕再翻身俯衝而下,

把下落的野雞凌空抓住。

整個過程一氣呵成,

極具視覺衝擊力。


金雕張開雙翼俯衝捕食的時候,充滿野性,非常具有視覺衝擊力。

攝影/王小炯


胡兀鷲是一種大型猛禽,

身長1米至1.3米左右。

喜歡棲息於草原、高地和石楠荒地等開闊地區,

也喜歡落腳在山峰或懸崖之中。

它是天才的飛行家:

慢時,採用節省能量的翱翔方式,

甚至可以在7000米以上高空盤旋飛行10小時;

快時,可以急速俯衝,

在離地面三到五米的高度快速飛行。


它的視力超強,

是人類的10倍,

能把地面上的一切細微變化盡收眼底。

再加上異乎尋常的感知能力,

胡兀鷲總能在渡鴉發現食物時,

率先而至,

大快朵頤,

又能在發現危險後,

立刻溜之大吉。


胡兀鷲(Gypaetus barbatus)也名胡禿鷲,體重3.5-5.6千克,體長1-1.4米。全身羽色大致為黑褐色。它因吊在嘴下的黑色鬍鬚而得名。頭灰白色,有黑色貫眼紋,向前延伸與頦部的須狀羽相連。後頭、頸、胸和上腹紅褐色,後頭和前胸上有黑色斑點。體型一般是雌鳥比雄鳥稍大。

攝影/劉璐


胡兀鷲是機敏、耐心的食腐者。

它們一般不與其他猛禽爭搶食物,

而是在一旁等待,

待其他猛禽吃完後,

才去撿拾剩下的殘肉、內臟和骨頭果腹:

先翱翔觀察,

然後落在目標50米以外窺測,

確認沒有危險後才一擁而上,

在短時間內將一具龐大的動物屍體吃得只剩下頭、胯骨和幾根大腿骨。

面對一些硬的大骨頭,

它們會將之帶至60米左右的高空,

然後從空中投向巖石,

使之落下破碎後再一一吞食,

直到把戰場打掃得乾乾淨淨。


胡兀鷲的體型與金雕相比不遑多讓。


胡兀鷲的覓食方式似乎低賤,

但在大自然中,

其實並無好壞優劣之分,

這是天賦的生存方式。

況且,它食腐為生,

無意中充當了草原清道夫,

將腐爛敗壞的動物骨肉臟器清理乾淨,

從而保持了草原的清潔美麗。

另外,

它也捕獵病殘體弱的旱獺、牛、羊、鼠、鼠兔和小鳥等動物,

從而促進其他種群優勝劣汰,

使之得以強壯健康地繁衍下去。


在三江源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下,鳥類得以繁衍生息。除了以上介紹的鳥類之外,還有許多可愛的鳥兒。圖為獵隼。

攝影/劉璐


鳥兒總是與夢想有關

因為它們有凌風的翅膀,

鳥兒總會被人們與天堂聯繫起來,

因為它們能在碧藍高遠的空中飛翔。

少了鳥類的天空未免太過平靜,

也少了些生機,

就如同人失去了靈魂。


雨後彩虹下的大鵟 。

攝影/劉璐



創作團隊

封面攝影:王小炯

撰文:彧卿

圖編:HonYi

審校:有刺客


部分圖片來源:

《三江源》,青島出版社

相關焦點

  • 好奇號拍到一隻「飛鳥」掠過火星天空,是飛船還是生物?
    好奇號拍到一隻「飛鳥」掠過火星天空,是飛船還是生物?:24 來源:科技看天下 原標題:好奇號拍到一隻「飛鳥
  • 數千隻飛鳥掠過洛陽上空
    數千飛鳥掠過洛陽上空!專家:正常現象  近日,一則視頻在網絡上流傳,一群飛鳥在洛陽一所學校上空盤旋,引得附近居民連連叫好。據了解,這群飛鳥為灰椋鳥,是北方飛往南方的越冬候鳥。而就在今年8月,世界「極危」鳥類黃胸鵐也曾現身洛陽孟津黃河溼地。候鳥的頻繁出現是否與當地環境有關係?近年來途徑洛陽的候鳥種群都有哪些?數量相較於往年又有什麼樣的變化?若遇到候鳥,普通市民又該如何對它們進行保護呢?
  • 《守望三江源》歌唱三江源,傳承永恆的生命之愛
    《守望三江源》歌曲簡介:素有「中華水塔」美譽的三江源,不僅是黃河、長江、瀾滄江的發源地,也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守望三江源》,以歌曲的形式追本溯源,歌頌三江源,弘揚中國精神。以守護三江源、守望三江源,來提煉故土情深的人間真情,傾盡世世代代傳承的生命之愛。
  • 【三江源,我們的國家公園】 三江源,鳥類棲息的樂園
    顯然,三江源的溼地、湖泊、島嶼、紅草灘、灌木林和針葉林,無疑是鳥類非常適合繁衍棲息的環境。  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道路設施完善,交通以及通信的方便和發達,攝影攝像設備及技術的不斷完善,眾多專家學者調查區域更加拓展,調查時間增長,對三江源地區鳥類認知更加深入。
  • 數千飛鳥掠過洛陽上空!專家:正常現象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曼近日,一則視頻在網絡上流傳,一群飛鳥在洛陽一所學校上空盤旋,引得附近居民連連叫好。據了解,這群飛鳥為灰椋鳥,是北方飛往南方的越冬候鳥。而就在今年8月,世界「極危」鳥類黃胸鵐也曾現身洛陽孟津黃河溼地。
  • 圭塘河畔 坐看鳥飛鳥宿
    我在對植物學知識漸漸入迷、初步認識一些花草樹木的時候,突然有一天一大群飛鳥浮雲一般地從我頭頂飛過,最低的鳥兒貼著圭塘河河面掠過,最高處則與30層的高樓屋頂比齊,這些飛鳥,有著朱紅色喙、橙黃色趾、絲光白色的頭和頸、灰色背部和胸腹,以及黑色兩翅和尾巴,現在城市的天空不同種類的飛鳥已不奇怪,但印象中見到如此數量眾多的飛鳥還是第一次。
  • 科學時報:三江源與文明的嬗變
    ,三江源地區黨政領導班子將承擔實現山川秀美、經濟發展、人民富裕、民族團結總目標的重任。」,《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並期望在數年之內實現生態環境的明顯好轉。
  • 一百多年前彗星以幾百公裡之差掠過地球
    1883年8月12日和13日,薩卡特卡斯天文臺的天文學家José Bonilla在一次非同尋常的觀察中,計算出有450塊物體掠過了太陽表面。 這一事件的報告發表在1886年一期的《L'Astronomie》上,期刊編輯認為是望遠鏡前方的飛鳥、昆蟲或灰塵導致的。
  • 青海生態 三江源:珍貴物種的基因庫
    青海新聞網訊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張德海,在那間簡陋的會議室裡講述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時神採飛揚。在離他千裡之遙的三江源腹地,藏羚羊正在雪原上奔跑,白唇鹿正在山坳中覓食,紅景天龐大的根系正在雪被之下做著一個關於春天的夢。
  • 草地生態專家趙新全:情深不舍三江源
    新華社西寧8月12日電題:草地生態專家趙新全:情深不舍三江源新華社記者王金金、耿輝凰他雖年過六旬,仍能一年六訪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三江源,採集一線生態數據服務50餘家國內外科研機構及教學單位;他曾告別家人遠赴丹麥求學,回國後潛心研究退化草地治理,還綠萬畝黑土灘
  • 美國龍飛船與空間站對接之時,一個未識別金屬物掠過,剛好被捕捉
    未識別金屬物掠過國際空間站除了地面時常出現奇奇怪怪的不明飛行物事件外,人們還在400公裡高近地軌道上發現了未識別飛行物,2020年12月,趁SPACE貨運龍飛船在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的時候,一個未識別金屬物偷偷從國際空間站旁邊掠過,速度不是很快,剛好被龍飛船攝像頭捕捉。
  • 《中華水塔》:探尋三江源的風情與質地
    具有自然形態、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三個認知維度的三江源被譽為「中華水塔」,它是黃河、長江和瀾滄江的發源地,是孕育與滋養著中華民族的水源地,是地球最後的秘境與大自然元氣之所在。這部作品不是有關三江源的旅遊指南,而是對三江源生態現狀及其危機進行富有針對性的深入考察,將現實客觀再現出來,將人的修復與保護意識的覺醒以及實際的行動再現出來,以此警醒世人。
  • 三江源掀起新一輪高原鼠兔「殲滅戰」
    三江源掀起新一輪高原鼠兔「殲滅戰」 30日,青海省三江源辦公室專職副主任李曉南向記者介紹。  三江源地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總面積39.5萬平方公裡,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區天然溼地、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之一,被譽為「中華水塔」。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氣候變暖、超載放牧、鼠蟲害肆虐等因素,三江源地區出現沙漠化趨勢,沙化土地面積一度佔源區土地總面積的15.1%。
  • 在「三江源」設立生態補償機制試驗區(建言)
    對於三江源地區的生態保護,我們應在《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實施的基礎上,依據進展和變化了的情況進行調整,推出新的以生態補償為主要政策的重大舉措,儘快研究在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整體設立生態補償機制試驗區。  建議以「三江源」地區為重點,形成全國第一個生態補償機制的綜合實驗區。
  • 三江源和青海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經過多年不懈的生態綜合治理,近年三江源和青海湖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動物種群增多活動範圍擴大,植被恢復,水體質量良好。三江源動植物種群增加顯著水體質量良好三江源自然保護區覆蓋青海省玉樹、果洛全境和海南、黃南、海西的部分地區,總面積36.6萬平方公裡,是我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 青海三江源地區凍土呈明顯退化趨勢
    新華社西寧11月22日電(記者張大川)青海省氣候中心日前分析了1961年至2017年三江源地區的凍土變化特徵,結果顯示,三江源地區年平均最大凍土深度總體呈減小趨勢,1983年以來退化趨勢尤為明顯,平均每10年減小6.5釐米。
  •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長江、黃河和瀾滄江三大河流的發源地
    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地區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三大河流的發源地,是中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三江源是中國海拔最高的天然溼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素有中華水塔美譽;三江源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自然保護區;三江生態系統最敏感的地區。
  • 廣州之南 飛鳥驛站
    南沙溼地河道,一隻綠頭鴨從水面掠過。    根據溼地公園提供的最新監測結果,直至現在,前來南沙溼地越冬的候鳥數量已超10萬,鳥類種類數據已達到152種,南沙溼地已經成為鳥道上的驛站,珠江三角洲難得一見的飛鳥天堂。甚至有些候鳥南飛至此便不再向南,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景。
  • 三江源:全球雪豹連片分布最集中地區
    雪豹的存在表明三江源區生態系統的健康穩定  記者:三江源地區有眾多國家一級珍稀保護動物。一提起雪豹,人們的關注度甚至超過藏羚羊,這是為什麼,能否談談您的看法?  張同作:雪豹和藏羚羊都是青藏高原的旗艦物種,都有極高的公眾關注度。
  • 青海三江源人工降雨成效明顯 湖泊草地面積增加
    中新社西寧11月20日電 (孫睿)「監測顯示,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實施以來,使三江源地區高覆蓋度草地面積明顯增加,河流徑流量、湖泊面積均呈增加態勢,有效改善了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青海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主任李林20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