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研究人員開發出「造夢機器」,你的夢我說了算

2020-08-23 十點晚談

既然是夢,為什麼不做大一點?



現在,美國麻省理工(MIT)的一組天才研製出了一種實驗裝置,能讓佩戴者在睡覺時觸發特定的夢境體驗。



這個項目名為「定向夢境孵化」( Targeted Dream Incubation),簡稱TDI。顧名思義,就是為你設計夢境。近日,在一篇新論文中,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新穎的方法。將一款可穿戴睡眠的跟蹤傳感器設備與其應用程式相結合,不僅能記錄夢境,還能分析你進入睡眠前的信息,引導夢境走向特定的主題。

真,盜夢空間。



「直接與個人的夢想大腦互動,並操縱他們夢想的實際內容。」研究人員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睡眠與認知中心主任Robert Stickgold說,「這將對夢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這個裝備是一個被稱為Dormio的可穿戴手持設備。如今已是第三代。該研究最初於2018年發布在alt.CHI網站上,並在6個人身上作了初步的試驗。隨後,多名科學家對此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並由此成立了一個專門研究夢境工程的研討會。

你剛才睡著了嗎?我也不知道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迷迷糊糊,即將入睡。但卻能清晰的聽見周圍人的說話。相信這種事情一定經常發生在辦公室打盹的白領們身上。那這到底是睡著了?還是沒睡呢?



清醒和睡眠之間的短暫意識在科學上被稱為「睡前幻覺」(Hypnagogia),這種現象令神經科學家感到不解。因為對於如何定義真正的睡著,學界仍然存在爭議。


「睡前的意象或者幻覺是在清醒過渡到睡眠期間一個正常的意識狀態,」劍橋大學心理學家Vladas Noreika說。睡前幻覺似乎是一個自發而普遍的過程,不需要特殊的訓練,就可以誘發其效果。


「重要的問題在於,我們在這種意識狀態中是否變得更有創造力,睡前幻覺為什麼在某些情況下會導致豐富的夢境,而在其他情況下會導致無夢的睡眠,」Noreika說。


夢寐以求的半睡半醒,開啟創造力的鑰匙


然而,這種難以捉摸的「睡前幻覺」卻受到無數人的追捧。大發明家愛迪生、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還有小說家瑪麗雪萊等人,都曾表達過對睡前幻覺的迷戀——在那種狀態下,他們找到了科學或藝術的靈感。



於是,這種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創造力,就被科學家們「盯」上了。

進入盜夢空間,總共分幾步?


這種名叫Dormio的東西,你稱它為手套也好,指環也罷。戴在手上,就可以跟蹤你的心率,肌肉張力還有皮膚電導情況。



此外,你還需要睡在一個機器人的旁邊。

當手套檢測到你已經進入到清醒與睡眠之間的狀態時,機器人會發出單詞或音頻,與你「對話」。這時的你,會被輕微叫醒,但並不是完全清醒。


來源:The Sun


然後,用戶會重新進入睡眠狀態。直到他們的生物信號顯示他們陷入了更深的狀態。機器人會再次「吵醒」你,並且此循環重複進行,引導進入定製的夢境。


試驗的結果表明,它可以成功地影響夢境。

當參與者被告知夢到一棵樹時,67%的人表示在夢中看到一棵樹。「我的夢確實和一棵樹有關,」一名參與者說,「我和某人跟著樹根走,樹根把我帶到不同的地方…」

「這種思維狀態是迷幻、鬆散、靈活和發散的,」論文作者之一Adam Haar Horowitz)說。「這就像在走神時把槽口調高,讓它變得身臨其境——你被新的感覺推著拉著,就像你的身體在漂浮和下落,你的想法很快就失控了。」

在這種狀態下,大腦特別容易受到夢境暗示的影響——Dormio到這種狀態,就會播放預先選擇的音頻來引導夢境,而不會完全喚醒佩戴者。一旦開始做夢,人們通常會體驗到與入睡狀態下聽到的東西相關的東西。

該論文發表於《意識與認知》(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雜誌上。


來源:新智元

相關焦點

  • MIT開發出造夢機器,「美夢孵化器」為你定製真人版盜夢空間
    【新智元導讀】你有沒有經歷過又醒著又睡著的狀態?其實,這是真實與夢境的中轉站。只要稍加引導,你就會進入你想要的夢境。MIT團隊研製出特殊裝備,可以幫穿戴者入睡時觸發特定的夢境體驗。既然是夢,為什麼不做大一點?
  • 造夢機來了,潛入大腦、控制夢境,MIT研發定向夢境孵化設備
    那麼問題來了,你想定製什麼夢?「人在學習時得到啟蒙,但在睡眠時通過夢去獲得靈感。」在這種狀態下,大腦特別容易接受對夢的暗示。因此,該團隊就利用這一特點,研究出一種名為 Dormio 的可穿戴設備。該設備形似手套,裝有傳感器,可以輕鬆地戴在手上。當一個人戴著 Dormio 設備入睡時,設備將通過一個與之相聯的 app 向入睡者播放音頻線索。
  • 外媒:造夢術或可令你主宰自己的夢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9月26日發表了題為《麻省理工的造夢技術令你可主宰自己的夢》的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已經知道如何通過將應用程式與一個名為Dormio的睡眠追蹤設備相結合來控制你的夢。相關內容摘編如下:引導的夢境可以用來提高創造力或直面壓力和創傷的根源。
  • 「定向孵夢」機器讓夢境也可以定製
    現如今,夢境控制已經不再是人們天馬行空的想像,而成為了一門有前景的可研究的學科。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亞當·豪爾·霍洛維茲(Adam Haar Horowitz)和同事們研發出了「定向孵夢」(targetted dream incubation, TDI)系統 Dormio。
  • 美麻省理工科學家嘗試運用「定向孵夢」技術造夢
    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新媒體專電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近日發表題為《麻省理工的造夢技術令你可主宰自己的夢》的報導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已經知道如何通過將應用程式與睡眠追蹤設備相結合來控制你的夢。相關內容摘編如下:引導的夢境可以用來提高創造力或直面壓力和創傷的根源。
  • 造夢機器來了,定向孵化夢境,真實版本的盜夢空間?
    >麻省理工學院做了一項研究,他們將論文發表在了意識與認知這個雜誌上,題目就是多米奧,一個定向夢境孵化設備,說的直白點這個設備可以理解為造夢的機器,就是他們通過這種設備實現了製造夢境,聽起來可能有點神奇,那麼,他們是如何想到這項研究的呢,這項實驗的研究者表示,之前有兩個關於睡眠的實驗,在看了這兩項實驗之後,他們獲得了極大的啟發,其中一項是在2000年,這個實驗一共招募了27位參與者,研究者讓他們在二至三天的時間內玩一個非常經典的遊戲
  • MIT研發機器豹:能躍過一英尺障礙物,最高時速達到10英裡
    現在,MIT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套跳躍算法,並將它用在了機器豹身上。機器豹擁有四肢,配置了齒輪,電池,電動馬達,與動物獵豹的重量也差不多。研究團隊對機器豹進行了測試,它能穩定地在草地上跳躍前進,最高時速能夠達到10英裡,能夠跳躍超過一英尺(30cm)的障礙物。據預計,機器豹的最高時速能達到30英裡。
  • 操控自己的夢
    穿越到侏羅紀,與恐龍同行;變身成鋼鐵俠,與惡人大戰……精彩的美夢讓你流連忘返,大多數夢卻很無趣,如果遇到噩夢,還要被嚇個半死。有沒有辦法能調節睡眠,改變夢境,讓睡覺變成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呢?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以下兩種裝置,希望能幫人們在睡眠中體驗美好的夢鏡。
  • 研究人員開發出非侵入性的假肢機器人手臂
    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假肢機械臂,以幫助失去四肢的人重新獲得活動自由。但是,這些機器人手臂需要特殊的大腦植入物才能工作。現在,一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修復機器人手臂,不再需要這些植入物,而需要進行手術來植入它們。
  •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人工葉綠體
    經過幾十億年的時間,微生物和植物進化出了我們所知道的光合作用的非凡過程。光合作用將太陽的能量轉化為化學能,從而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提供食物和氧氣。構成分子機器的細胞室--葉綠體,可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引擎。許多科學家認為人工重建和控制光合作用過程 是 "我們這個時代的阿波羅計劃"。
  • MIT研發出腦控機器人:可使用腦波為機器人糾錯
    選自news.mit.edu作者:Adam Conner-Simons機器之心編譯參與:微胖、晏奇、吳攀MIT 研發出的反饋系統能夠讓人類操作者僅通過大腦信號就能實時糾正機器人做出的選擇。研究論文可點擊閱讀原文查閱。為了讓機器人按照人類想法行事,它們就得理解我們。
  • MIT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COVID-19的家庭多樣本檢測方法
    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多路檢測方法,這種檢測方法將多種數據與傳感器結合在一起,成本低,可以實現在家中診斷COVID-19感染。該測試旨在快速分析少量唾液或血液,無需專業醫療人員,10分鐘內即可完成。
  • 研究人員開發出逼真似「人體皮膚」的手機殼:能情緒交互,還會出汗...
    研究人員開發出逼真似「人體皮膚」的手機殼:能情緒交互,還會出汗、起雞皮疙瘩  Evelyn Zhang • 2019-10
  • 如何自學MIT的應用數學課程?這裡有個參照給你
    如果你不想看「原因」部分,可以直接跳到課程計劃部分。我究竟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我是哈佛大學的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機器學習和計算生物學。同時,我還是幾個實驗室的研究助理,我的工作跨越了應用數學、理論神經科學和機器學習。以前我還幫助創辦了一家機器學習初創公司。今年秋天我打算申請讀博。
  • 研究人員開發出預測鈉離子電池原子結構的方法
    打開APP 研究人員開發出預測鈉離子電池原子結構的方法 蓋世汽車 發表於 2020-11-16 10:19:42   據外媒報導,中國科學院和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預測鈉離子電池原子結構的方法,這在世界上尚屬首次,將大大推進鈉離子電池研究。
  • MIT機械工程學院研究人員們正致力於開發新的軟體,通過與硬體協作...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工智慧已經從高不可攀的科學前沿走入到尋常你我他的手機中、電腦裡,融入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裡。當我們還在「西部世界」和"太空堡壘卡拉狄加"這類科幻電影中憧憬未來時,智能裝備和系統已經開始和我們的生活交織在了一起,慢慢的進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 患上乳腺癌後開發AI診斷模型,MIT女學者獲「AI諾貝爾獎」
    、開發抗生素等藥物的ML模型,獲得了廣泛的認可。AI醫療,而主要是NLP(自然語言處理),從句法解析和破譯滅絕語言,到開發新的方法來訓練神經網絡。我的兒子怎麼辦?」但是作為一位AI領域的科學家,Barzilay又給自己提出了第三個問題:為什麼乳腺癌不能更早早診斷出來呢?
  • 華裔MIT博士開發新系統,快速解密
    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的研究人員聲稱,已開發出一種系統,該系統可以在不知道丟失的語言與其他語言的關係的情況下,對其進行解密。(1)分割不夠細緻,沒有被完全分割成「字符」(2)不知道「近親」是哪種,尚未確定最接近的已知語言為此,MIT的研究人員創立了解碼模型
  • 研究人員開發出彩色太陽能光伏板
    為提高光伏電池的美觀性,德國弗萊堡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Solar Energy Systems ISE)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具有視覺吸引力的彩色組件。這些彩色組件可以按照所需顏色製造,可以集成到外牆或屋頂上。它們甚至可以給現代建築的通風幕牆外立面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