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三次作為代表參加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十八大我再次被選為代表,感到非常榮幸。就我個人而言,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事業伴隨國家一起成長壯大的歷程深有感觸。
自從2003年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科學基金工作就迎來了黃金髮展期。十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心重視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科學基金財政投入從2003年的20.49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150.03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27%。
2004年,從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總體部署出發,科學基金確立了「支持基礎研究,堅持自由探索,發揮導向作用」的戰略定位;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明確了尊重科學、發揚民主、提倡競爭、促進合作、激勵創新、引領未來的工作方針;審視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總體布局,提出了更加側重基礎、更加側重前沿、更加側重人才的戰略導向。如今形成的研究項目、人才項目和環境條件項目三個系列的資助格局,實現了對基礎研究資助的全面覆蓋。
基礎研究具有探索未知、厚積薄發等特點,培育重大創新必須尊重科學規律,營造寬鬆環境,並給予長期穩定支持,保障科學家鑽研探索。
這些年來,科學基金做了大量工作。從2003年到現在,我們共拿出了約125億元作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了56907名青年學者,拿出了26.4億元作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了1591名優秀青年人才。還有地區科學基金,資助了9234個項目,累計資助金額達到32.9億元。我們還資助了437個創新研究群體,十年來,累計投入了21.4億元。現在,一支年齡結構合理、科研水平明顯提升的科研人才隊伍業已形成,他們將成為我國衝擊世界科學前沿的「突擊隊」。
基礎研究具有很強的探索性、不可預測性,因此,科學基金必須保障所有學科的基礎研究都能得到支持,保持學科的均衡協調發展。通過政策引導和經費支持,科學基金一直致力於推動學科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對傳統的基礎學科、經典學科以及瀕危學科、薄弱學科等都給予了極大關注。像人類基因組學、納米科學、量子信息學、全球變化、綠色生產和環境友好化學、複雜科學和生物複雜性、金融數學和金融管理這些學科前沿領域的研究,大多是首先得到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和孵育,並在我國得到迅速發展。
我們還始終努力引導社會和公眾對基礎研究建立一個全面的認識:基礎研究關係到國家的未來競爭力,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
為此,科學基金先後與地方政府、企業建立了多個聯合基金,引導各方面力量投入基礎研究,引導基礎研究與企業技術創新相結合。這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這幾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對基礎研究的認識和理解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各省的科技廳都設了基礎處,很多省級政府都希望能與我們建立聯合基金。
2011年,我們委託國際評估專家對自然科學基金25年來的資助與管理績效進行了國際評估。國際專家認為,中國僅用25年就建成了這樣的科學基金體系,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成就。
我始終認為,自然科學基金的發展,與國家的繁榮富強緊密相連。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努力建設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開放的中國特色科學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