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依戀障礙
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
昨晚看了紀錄片《Child of Rage》,一個極端的兒童異常行為個案,6歲Beth Thomas的故事,非常震驚!
故事要從Beth的養父母說起,Tim和Julie是兩個虔誠的教徒,他們一直沒有自己的孩子,便收養了19月大的Beth和不到一歲的弟弟Jonathan,但成為父母之後的他們,遠沒有想像中的幸福。幾個月之後,他們便開始發現姐姐Beth有嚴重的暴力傾向和異樣,她會經常攻擊弟弟,用手摁住弟弟的頭往地上撞;她會每天自慰,傷害自己的下體直至流血;她會扭斷小鳥的脖子扔到地上;她會傷害弟弟的下體,用手指插弟弟的屁股……Beth甚至還不止一次的表達自己想要用刀殺掉弟弟和養父母。
這一切讓Tim和Julie夫妻倆覺得很不對勁,他們翻查了姐弟的資料,才發現他們從小就受到虐待。Beth 1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她和剛出生的弟弟和生父住在一起,但這個禽獸不如的生父在她1歲多的時候就性侵和虐待她,從小她就沒有人關心、疼愛,也不知道什麼是信任,記憶裡只有痛苦和傷害。
在Beth 6歲的時候,治療師曾採訪她,6歲的她會蜷縮在沙發上,用一種非常成熟的口吻和你談論「虐待」、「殺害」、「死亡」。在被問到想對弟弟和爸爸媽媽做什麼的時候,她直言不諱地說「想殺了他們」;在被問到想要如何殺死爸爸媽媽的時候,她淡定地回答:「用刀捅死。」
最終Beth被心理治療師診斷為反應性依戀障礙,是一種兒童的社交關係異常和情緒紊亂,同時隨環境變化產生反應(如恐懼和過度警覺、痛苦、與同伴的社交不良、對自我和他人的攻擊、有的甚至伴有發育不良)。反應性依戀障礙是依戀障礙的一種類型,依戀障礙的孩子難以形成愛、持久和親密關係。兒童在0-3歲幼兒期未能和特定的照顧者建立關愛、安全、舒適等依附關係,因被疏忽照顧或傷害又缺乏適當的處理,長大後會出現如自我封閉、自卑、搗蛋、反叛、濫愛或不懂得愛、注意力不集中、過於衝動或不能控制情緒等行為表現。
1989年,Beth的養父母帶她去找治療師Connell Watkins,開始治療心理創傷和反應性依戀障礙。幸運的是,Beth慢慢恢復了健康,在治療師的幫助和養父母的關愛下,她重新獲得了「愛」和「信任」。長大後,Beth成為了一名護士,寫了書,和第二個養母經營一個診所,專門幫助有心理創傷的孩子。故事的結局還是美好的,心理創傷的孩子經過治療和關愛,依舊能夠重新獲得「信任」和「愛」!
每一個寶寶降臨到這個世界上,就像一滴水,純淨的、透明的、毫無雜質的,等待著父母和這個世界對他的塑造;每一對父母養育一個孩子,就像雕塑家,設計、打磨、成型,最終創造出一幅幅獨特的作品,我們的孩子!孩子能否成為他們想要成為的自己,能否成為父母心中期望的孩子,抑或成為外人期待的那個他,不僅僅取決於孩子本身,更多地還是取決於家庭和環境。在孩子呱呱墜地的前幾年,孩子的脾氣、性格、各種能力的發展和塑造,父母、家庭的影響是最直接、最深刻的。
今天想把Beth Thomas的案例分享給各位爸爸媽媽,希望能夠引發一些思考,重視對孩子的行為影響和早期教育。
以上
附部分視頻,完整版可去嗶哩嗶哩網站搜索《child of rage》
木南/石頭媽媽,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
BabySmiling育兒社區發起人
分享科學、專業的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與發現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BabySmiling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