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有多種人,每個人生活方式不一樣,理念不一樣。
有些人單單是為了生存,也有些人是為了心中的理想,哪怕是降低世俗意義上的生活條件。
美國一個年輕有為的女科學家就是就是後者,放棄高薪、顯赫的社會地位跟優越的生活。
1921年瓊·辛頓出生在美國芝加哥,家庭條件非常好,算是美國的書香門第。
她的曾外祖父喬治·布爾是大數學家,爺爺是科學家兼收藏家,奶奶是小說《牛虻》的作者,母親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家。
在家裡的培養下,瓊·辛頓從小就多才多藝,她會畫畫、吹笛子跟拉小提琴,還是國際奧林匹克滑雪選手。
除此之外,她的文化課成績也很好。
她先是拿到了威斯康辛大學物理學碩士,後師從諾貝爾獎得主費米並擔任他的助手,可謂是前途不可限量。
因為實在過於優秀,她成為美國第一顆原子彈研究者之一,參與二戰時期的「曼哈頓」計劃。
瓊·辛頓做科學家的初衷,是為了造福人類,但她發現自己做的事情與本意背道而馳。
1945年,她親眼看著自己參與製造的兩顆原子彈在日本爆炸,數萬日本普通百姓被瞬間秒殺,婦女兒童慘死。
她開始質疑自己做的事情,1947年,她到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是楊振寧的同學。
也是那時候她注意到自己的獎學金是美軍提供的,也就是說,未來的科學,依舊受美國軍方的幹涉。
這時候,她想到了自己未婚夫陽早跟哥哥韓丁對中國的描述,動了去中國的心思。
這倆人雖然是中國名字,卻是地地道道的美國人。
1918年陽早出生於美國紐約一個農民家庭,原名歐文·恩格斯特,就讀於紐約州立大學農業系。
讀書期間他跟室友威廉·辛頓,也就是韓丁經常一起討論社會上一些事,探索改善社會處境的方法。
後來他們看到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所寫的《紅星照耀中國》,心中燃起希望,認為那的領導是真地在努力讓普通人過上人人平等的幸福生活,所以來到了中國。
1946年3月,陽早先是來到上海工作,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在10月份,來到延安杜甫川的光華農場工作。
瓊·辛頓除了聽未婚夫對中國稱讚,她還讀到《西行漫記》這本書。
這是美國作家斯諾所著的紀實性著作,真實記錄了他於1936年6月—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實地採訪的所見所聞。
瓊·辛頓嚮往這樣社會主義國家,用她的話說「這是一個夢想的破滅,和另一個信仰的開始!」
1948年,瓊·辛頓抵達中國,宋慶齡親自接見了她,隨後來到陽早工作的地方延安,取了一個中國名字:寒春。
夫妻倆心無旁騖做著自己舒服的事情,先後去了陝北與內蒙古交界的牧場,幫助當地改良當地牛羊。
1952年,他們帶著1000頭奶牛,調到西安草灘農場,一待就是11年。
1953年,陽早任西安市奶牛場副場長,寒春任技術員。
他們為農場設計建成了我國當時最先進的自動化擠奶管道專用線,為我國奶牛場機械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改進的奶牛青草飼料鍘草機至今仍是草灘農場乳品機械廠的主導產品之一。
1979年10月17日,根據上面的批示,農機部顧問陽早、寒春兼任中國農機院畜禽機械研究所副所長。
2003年12月陽早在北京病故,2010年6月8日,寒春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89歲。
社會主義理想生活一直是這對夫妻奮鬥的信念,曾經有記者問寒春有沒有想過回去,她的回答是「我們在中國待了一輩子,不是為了養牛來中國,而是為了共產主義信仰」。
是的,如果他們僅僅為了自己優渥的物質生活,根本不需要離開家鄉,來到這裡,只因為有同樣的價值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