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貞 任 俠 孔令偉
近年來,山東省濟寧高新區洸河街道為有效解決基層社會治理難題,以推動基層治理重心下沉社區為主線,緊密結合「雙基」三年行動計劃,綜合運用「加減乘除冪」五項措施,逐步做實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實現管理無死角、服務全方位,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
在優化網格上做「加法」
讓小網格撐起大治理
精細化設置網格。以洸河街道四個社區為基本框架,按照每300~500戶或1000~1500人的標準,劃分80個基礎網格,做到規模適度、體量相當、界定清晰、無縫銜接,確保社情民意零遺漏、為民服務全覆蓋、全域管理無盲點。
專業化管理網格。拓寬網格員選任方式,配齊配強專兼職網格員。通過社會化方式招聘專職網格員充實到小區網格,村(居)網格由「兩委」成員擔任兼職網格員,統一培訓後入職。根據工作表現,每個社區推選2名能力強、資歷深的專職網格員擔任網格長,劃片負責若干基礎網格。按照「定人員、定崗位、定職責、定任務」的原則,細化任務清單,壓實網格責任。
全要素融入網格。建立「1+1+Z+N」服務管理體系。第一個「1」即網格長,第二個「1」即專兼職網格員;「Z」為專業網格員,通過整合環境保護、應急管理、市場監管、綜合執法等部門單位專屬網格,由專業人員擔任,通過「多網合一」,打造「綜合網格」;「N」為網格輔助力量,包括物業公司員工、社會志願者等,各類力量優勢互補,形成「基礎力量一員一格、專業力量一員多格、輔助力量多員一格」的格局,由基層黨組織的「獨角戲」變各方參與的「多重奏」。
在幹群距離上做「減法」
打通服務最後一公裡
「外來人」變身「自家人」。推行「一巡、兩訪、三必」工作模式,每日巡查不少於4小時,每季度入戶走訪不少於兩次,發生突發事件和鄰裡糾紛必到,困難家庭和空巢老人每月必訪,安全信訪隱患、外來人員流入等情況必報,讓網格員辦公在網格,管好「一畝三分地」,做到居民有需求,網格員立即響應,變被動為主動,拉近與群眾的距離。
「小細節」體現「大防疫」。疫情防控期間,網格員與街道包保幹部密切配合,嚴格落實測溫登記、查碼驗證、封閉管理等出入防控措施以及摸排隨訪、幫辦代辦等重點人員管控措施,織密織牢了防控網。
「領頭幹」帶動「共創建」。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中,網格員帶領物業員工和文明勸導員,逐樓棟單元、路面街角排查,清理垃圾雜物、擺正亂停車輛、勸導不文明群眾,以實際行動引導群眾從「站著看」到「幫著幹」再到「自覺幹」,形成濃厚的共創氛圍。
在業務能力上做「乘法」
塑造優質服務隊伍
一人擔當「多面手」。明確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糾紛調處、政策法規宣傳等10項網格員職責,居民的家長裡短、大事小情都屬於網格員的業務範圍。網格員既是信息員、聯絡員、服務員,又是宣傳員、調解員、管理員,一人能頂多人用,「千條線」都可穿過「一根針」。
一網兜盡大小事。洸河街道各職能部門系統梳理需納入網格的工作清單,每個社區明確一名聯絡員對接職能部門,將下派任務轉發給相關網格員,形成部門、街道、網格「三方聯動」,打造工作落實、問題收集、匯總上報、分類處置、反饋銷號「五級閉環」。對重大問題、重要事項和複雜矛盾,街道網格化服務中心進行協調,各職能部門、社區協同處置,實現「小事一格解決,大事全網聯動」。
一站服務全流程。以洸河街道西閘社區便民服務站為試點,優選4名網格員在前臺負責群眾接待和業務受理,其他工作人員在後臺協同完成業務辦理,實現下放業務的「一窗式受理、一口清導辦」。
在紀律作風上做「除法」
完善監督考評機制
洸河街道制訂出《網格員管理辦法》《網格員年度考核獎懲暫行辦法》,明確網格員聘用、待遇、考核、獎懲、離職等各方面規定,督促網格員遵守紀律、履職盡責。
待遇能上能下。每季度開展一次網格員考核,通過查閱工作資料、考勤記錄以及述職評議等方式,以社區意見為主,兼顧部門意見,確定考核等次,分為優秀、合格、基本合格三等,強制比例分布,拉開待遇差距。鼓勵網格員提升專業能力和業務水平,對考取社會工作者的按照初、中、高三級每月分別增加200元、300元、400元補助,對聘為網格長的每月增加200元補助。
工作能獎能罰。洸河街道黨政辦公室、紀工委監察室不定期赴各網格進行明察暗訪,對疫情防控、創建文明城市等重點工作進行常態化督導,督導中發現的問題依規依紀問責相關責任人,給予通報批評並扣發績效獎金。對於表現優異的,給予通報表彰,在年終考核中加分,每年評選一次優秀網格員,並擇優推薦參評各類榮譽。
在黨建引領上做「冪方」
聯動各方面力量
聯合「紅色物業」隊伍,解決群眾的煩心事。選取陽光盛景園等物業小區作為試點,打造7支「紅色物業」隊伍,推行「1234」工作法,與網格員共同在社區黨組織的領導下開展工作,難題化解率顯著提升,群眾滿意度不斷提高。
聯動「雙報到」隊伍,當好群眾的「主心骨」。先後有3名市委常委和16家市直單位、7名高新區班子領導和13家區直單位共計2200餘名在職黨員到洸河街道各社區報到,在社區網格員配合下,梳理共駐共建項目清單、資源清單和需求清單130餘項,充分發揮「人、財、事、物、權」等方面優勢,幫助社區解決棘手難題。
融合「民情書記」隊伍,做好群眾的貼心人。洸河街道的64支民情書記隊全部來自濟寧市直部門,每個工作隊均由一名網格員擔任聯絡員,做好工作對接。民情書記通過「說事拉呱」、入戶懇談、調查問卷等方式傾聽群眾呼聲,對群眾反映的問題照單全收,按照分級分類辦理的原則,能現場答覆的現場答覆,不能現場答覆的匯總上傳至公眾號平臺限時辦理,並及時向群眾反饋辦理結果。
(作者單位為山東省濟寧高新區洸河街道辦事處)
探索「全域治理」打造現代化治理標杆街區
黃秋新
近年來,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注重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在福田區香蜜湖街道試點社區管理體制改革,以「全域治理」理念為指導,以科技手段為重要支撐,著力破解基層治理痛點和難點問題,狠抓「發展、治理、民生」,致力打造科學精緻的現代化治理標杆街區。
社區管理體制改革
——減負增效,凝聚民心
針對社區管理行政鏈條過長、街社職責不清、社區黨建弱化、居委會邊緣化等突出問題,福田區香蜜湖街道展開了「街社一體化」的社區管理體制改革,不僅為社區「去行政化」、減負增效,讓社區黨委能夠專注黨建主業主責,專注共建共治,專注為民服務;將社區工作站職能中原本屬於居民自治的部分剝離出來歸還居委會,推動實現還權、賦能、歸位。
改革後,社區黨委回歸主責主業,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形成黨建引領下的社區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企業等各類治理主體協調運行機制,充分調動居民參與積極性,形成社區治理合力,讓黨委核心領導地位更加凸顯,推動資源快速高效融合下沉一線,更充分發動依靠群眾共建共治共享。
香蜜湖街道僑香社區黨委在實踐中摸索出「黨建引領+專業保障+多方參與」的全鏈條社區聯防聯控模式,實現疫情防控零社區傳播、零醫護人員感染、零死亡病例,得到了世衛組織專家組和居民群眾的高度認可,充分印證了「集中力量辦大事、辦急事」的優勢和社區黨委一心一意抓黨建、抓服務、抓治理的工作成效。
科技賦能基層智治
—— 一網統管,科學高效
針對基層開展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工作所存在的模式粗放、管理不夠精細、服務不夠精準的問題,福田區香蜜湖街道建立智慧指揮中心,通過綜合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構建起「一中樞五大能力」科學治理體系,形成城區治理問題隱患處置高效閉環,大大提高了社會治理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香蜜湖街道還通過打造「智享香蜜」黨群共建共治共享平臺、試點「秒批」政務服務、開通「不打烊」人工智慧民生諮詢平臺等智慧方式手段,實現為民服務的「高效化」。今後,按照福田區5G應用示範區建設規劃,香蜜湖街道將全力推進「5G+智慧城市」融合應用試點落地,積極打造「未來社區」,優化升級政務服務模式,開通「雲上」智能服務平臺,提升群眾、企業辦理業務的便利度。
惠民服務政社協同
——多方參與,精準專業
福田區香蜜湖街道重視特殊困難群體服務,通過引入省試點社工站這一專業社會力量,依託街道智慧指揮中心「塊數據」工作平臺,共同打造了分級分類、多方參與、政社協同的特殊困難群體精準服務體系。
該體系依託香蜜湖街道智慧指揮中心設立民政工作「塊數據」的智能化移動工作平臺,建立特殊困難群體主動發現機制、分級分類需求評估機制、政社聯動專業協同機制與民生服務常態長效機制四大機制,形成特殊困難群體的識別、評估、資源連結與統籌管理、服務及反饋的閉環,實現快速解決問題,精準回應群眾需求,拉近黨群關係,樹立政府的良好形象。
作為福田區社區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香蜜湖街道以夯實黨的執政根基為目標,積極探索黨委領導下的多方共治制度化、常態化,加強社區黨委聯繫服務群眾功能,健全黨建引領下的社區治理體系。接下來,福田區香蜜湖街道將繼續全力推進「一平臺四機制」建設,創新民生幸福的實踐路徑,建立「全覆蓋可持續」的服務體系,秉持共建共治共享、「全域治理」的理念,進一步打破邊界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全力打造黨建引領下的現代化治理標杆街區,為超大城市基層黨建、基層治理提供「福田香蜜湖經驗」。
(作者單位為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香蜜湖街道辦事處)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