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有迷,人類創造力的源泉

2020-08-29 把話說

大家好,這裡是【把話說】,今天我們來說:昆蟲。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永生物種」中也提到過說目前地球上發現了170多萬種生物 ,其中將近80%都是昆蟲,所以說昆蟲是地球上最多最常見的一種生物。最近的新聞提到了一種昆蟲,據說是數千億隻蝗蟲把非洲某個地方吃光了,然後它現在飛到了印度。其實蝗蟲也好,渾身上下全是迷,今天我們就再說說這個昆蟲都有哪些謎團。

蝗蟲,其實也是一道美食

第一,就是昆蟲的起源是個很大的謎。據目前考古發現,最古老的昆蟲化石是距今3.7億年前的昆蟲化石,是一種非常小的屬於跳蚤類的一種小蟲子,只有3毫米大。現在還有,也就是說這個蟲子在地球上已經活了至少3.7億年了。之後就是7000萬年之後的「石炭紀」一下子出來了一大堆蟲子化石,各式各樣的,有很硬的殼。

目前發現兩個超級大的「蜻蜓化石」,一個有65釐米,另一個有70釐米,但是考古學家認為這還不是最大的,按照它的身體結構應該可以長到1米以上。它主要是捕食小的兩棲動物,它和我們現在的蜻蜓長的幾乎是一模一樣,就是個頭很大。除了發現巨大的蜻蜓以外,還發現了巨大的蜈蚣,還有巨大的海蠍,它們的身體都在3米以上。那麼目前世界上活著的最大的昆蟲是什麼呢?是在中國的,它就是「中華竹節蟲」,它的體長能達到64釐米。

世界吉尼斯紀錄:64釐米的中華竹節蟲

找到的這些昆蟲化石都是在煤礦裡發現的,為什麼會在煤礦裡發現,因為它們生活過的那個時候叫「石炭紀」,就是說那個時候樹木長得特別好,然後後來樹死了都變成現在的煤炭,所以這些東西的化石都在煤炭裡面。目前發現的「石炭紀」的昆蟲化石有23目,就是說至少有23種,而且這些昆蟲和我們現在的昆蟲除了個頭大之外,長的都差不多一樣。

也就是說過了3億年,昆蟲沒有進化,這個地方就產生了一個用《進化論》很難解釋的事情,就是這個小跳蚤是如何演化成這麼多巨大的,有殼的、有翅膀的、各種各樣的昆蟲。最關鍵的就是在3.7億年前的跳蚤到7000萬年之後的各種各樣的昆蟲,這中間這7000萬年沒有發現昆蟲的化石。昆蟲的空白期達到7000萬年以上,這個事件和所有的物種是一樣的,就是說從化石上來說,看不到任何一種物種的進化的過程,昆蟲的起源也就成了一個迷!

昆蟲化石

第二,就是這個昆蟲有個非常特殊的地方,就是在所有動物中,只有昆蟲擁有隻為飛行而準備的器官,它有純粹的翅膀。鳥類也有翅膀,但是從進化論在講,鳥類的翅膀是從前肢進化而來的,所以鳥類沒有四肢,意思也就是說,鳥的這個翅膀是用手換的。而昆蟲與生俱來就有翅膀,所以說昆蟲的結構是非常完美的,它不需要進化,幾億年來它都沒怎麼變,有手,有腳,有翅膀。

第三,就是昆蟲還有一個地方跟我們大部分動物不一樣,就是眼睛。絕大部分動物只有兩隻眼睛來觀察世界的,但是這個昆蟲,你看上去好像只有兩隻眼睛,但其實不是,昆蟲眼睛周圍還有一些小眼,這些小眼叫作「單眼」。它的兩個大眼睛也不是兩隻眼,是兩個「複眼」,複眼是由無數個小眼睛組成的,單眼只能感受光線,而複眼能夠感受光線、顏色。根據昆蟲的種類不同,它這個複眼裡面的小眼睛的個數也是不一樣的,像蒼蠅一個複眼上面就有2000個小眼睛,而且昆蟲的眼睛是個弧面,所以它觀察視角特別大。

蜻蜓的單眼和複眼

第四,就是昆蟲的呼吸器官也很特別,幾乎所有動物它的呼吸器官都長在頭上,但昆蟲不是,它的呼吸器官有可能要長在腿上,有可能長在肚子上。絕大多數動物都是從鼻子呼吸到肺裡,而昆蟲是直接在肺上開口,就在肺上呼吸。昆蟲還有另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方就是它的生命力特別的頑強,昆蟲在地球上生活了將近4億年,它的身體結構能夠適應各種各樣的環境,它的重要器官都是分散在身體的各個部分,身體分了好幾段,都還有可能存活幾個禮拜。

第五,就是昆蟲都特別的「變態」,大部分動物小時候和長大的是一樣的,但是昆蟲不是。像蝴蝶的話,小時候是毛毛蟲,之後變成繭,然後破繭變成蝴蝶。從毛毛蟲到蝴蝶完全不一樣,這個在生物學上就叫「變態」。尤其是它這個繭的部分,生物學家把這個繭打開,發現裡面只是粘稠的渾濁的液體,就這一包混濁的液體混著混著混成了蝴蝶,按理來說,裡邊應該有一定的組織,有一定的結構,慢慢地豐滿變成這個樣子,但是它裡邊是一包水,而且這個水混合在一起的,根本就沒有什麼序列或者順序的,它怎麼最後就變成了蝴蝶呢。

蝴蝶繭

第六,就是這個昆蟲還有一個就是它具有超強的「反物理規律」的運動能力,這個蜻蜓看上去在那正常地飛著,其實飛得一點都不正常,它能夠懸浮在空中,驟升、急進、急退、想怎樣怎樣,從這個運動感覺上只有飛碟能做到這一點。

還有就是昆蟲具有超強的定位能力,這個「屎殼郎」找到一坨牛屎切成圓球,然後用後腿蹬回家,它蹬回來時候頭朝下,科學家發現屎殼郎不管離它家多遠,它都能夠徑直地把這個屎運回家。後來研究發現它會看太陽,當沒有太陽時候,它會看星座,靠宇宙裡邊的星光定位。

創造力的指導源泉

地球上各種各樣的昆蟲,都是造物主的傑作。雖然有很多的謎團在這裡,但是我們人類生來就是為了學習,學習造物主的創造能力,這些謎團都是我們人類創造的靈感源泉所在。複眼相機、雷達、無線定位、太空機器人、螢光燈、伏特電池都是根據哪種生物的性能被創造的發明呢。

本文由【把話說】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想像力是兒童創造力的源泉,更是形成積極人格品質的因素
    今日繪本分享:《月亮男孩》~天馬行空的想像是創造力的源泉,更是人類的集體潛意識。故事講述一個小男孩幫月亮找另外一個月亮的故事。當你沉浸在繪本裡面的天馬行空的想像時,就仿佛置身於一個無邊無際的廣闊星空中,你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沒有任何束縛,非常享受。
  • 話題| 人的創造力VS人工智慧
    2010年,侯世達與法國心理學家Emmanuel Sander 合作出版了《Surfaces and Essences》,介紹他們對於人類認知能力的最新研究和思考。2018年8月,中譯本《表象與本質》將由湛廬出版,敬請期待。類比能力是人類認知的核心侯世達新書的觀點是:類比能力是人類認知的核心。
  • 15歲初中生迷上為昆蟲拍寫真 家中養800隻昆蟲
    15歲初中生迷上為昆蟲拍寫真呂澤逸在研究昆蟲 。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宋嶠 攝呂澤逸的昆蟲攝影作品 斑獵蝽優蟋螽相比其它軟萌的小動物,女孩子們看到螳螂、飛蛾,或許渾身起雞皮疙瘩、大叫著跑開。他在昆蟲學科上的知識越積累越多,遠遠超過了同齡人。房間改造成工作室,小世界裡有大精彩為方便觀察昆蟲習性,並用相機記錄下來,呂澤逸把自己的房間改造成工作室,並養了不少昆蟲。在他的小天地裡,各種昆蟲飼養盒、照片、標本盒是最吸引眼球的物件。
  • 人類弱爆了:奇特昆蟲腿部內藏齒輪狀機構-奇特,昆蟲,腿部,藏,齒輪...
    也許很多人都還在為人類所擁有的創造力而感到沾沾自喜。不過,最新的一項研究發現,自然界的生物們也許早已精通此道,並進化出了堪比精密機械的身體結構。據國外媒體報導,機械齒輪普通存在於日常用品中,從手錶至汽車發動機,但最新一項研究顯示,「齒輪」結構最早源於自然界。
  • 長沙小「蟲迷」繪製首部小學校園昆蟲發現地圖
    從喜歡到熱愛,小四生已成「昆蟲通」在野外收集各類昆蟲樣本、懂得幾十種昆蟲的飼養方法、整理二十餘種昆蟲的調查報告、繪製校園昆蟲地圖、並準備設立昆蟲博物館……將要升入育才三小四年級的卿浩誠,是個不折不扣的「狂熱昆蟲愛好者」。記者見到他時,他正擺弄著他帶來的幾個裝有各式各樣昆蟲的標本盒。
  • 周末閱讀——《昆蟲記》
    《昆蟲記》的成功為他贏得了「昆蟲界的荷馬」以及「科學界詩人」的美名。作為一位昆蟲學家,其文學才華令人刮目,作為作家又具備博大精深的昆蟲學造詣,這兩者的結合造就了《昆蟲記》這一經典之作。《昆蟲記》是一本講昆蟲生活的書。作為昆蟲學家,法布爾是嚴謹而細緻的,他根據觀察得來的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將昆蟲鮮為人知的生活習性生動地揭示出來。
  • 創造力發展:被忽略的教師素養要素
    新型學校的創建,對教師的相關素質有新的要求,比如創造力發展,就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方面。   第二代學校必須向第三代學校轉化   學校自產生以來,已經經歷了兩代的發展。第一代學校是在古代,以孔子等人為最重要代表。第一代學校的基本特徵如用一句話概括,可以說是「以人格為載體傳遞人類文明的場所」。
  • 15歲初中生迷上為昆蟲拍寫真
    他在昆蟲學科上的知識越積累越多,遠遠超過了同齡人。 房間改造成工作室,小世界裡有大精彩 為方便觀察昆蟲習性,並用相機記錄下來,呂澤逸把自己的房間改造成工作室,並養了不少昆蟲。在他的小天地裡,各種昆蟲飼養盒、照片、標本盒是最吸引眼球的物件。 「最多的時候,房間裡放了100多個亞克力飼養盒,挺壯觀的,養的大部分是螳螂。
  • 松鼠AI慄浩洋:人工智慧將在創造力上超越人類
    虎嗅註:人工智慧在未來勢必將取代人類的部分工作——繁瑣的、機械性、重複性的那部分,這是我們的共識。人類一向覺得,如果說我們有比人工智慧「更優越」的地方,那就是人類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在虎嗅2018F&M創新節上,乂學教育松鼠AI智適應教育的創始人慄浩洋表達了他的觀點:長則十年,短則五年,人工智慧將在創造力方面超越人類。他表示,在包括知識廣博程度、好奇心,發散思維、邏輯歸納能力在內的四個方面裡,AI都將超越人類的水平。當AI擁有了比人類更強的想像力與創造力,AI老師一對一輔導學生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 極客晨星少兒編程:未來信息化、智能化時代,想像力和創造力將越來...
    首先就要必備這些核心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想像力和創造力是人類發展的源泉,也是人工智慧沒有的核心能力。在未來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時代,想像力和創造力將越來越重要。計算機思維能力。未來的世界是基於計算機的智能化時代,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計算機科學知識,掌握計算機思維,這樣才能擁有開闊的視野和整合資源的能力。
  • 初中生迷上為昆蟲拍寫真 房間改成工作室養近200個品種
    原標題:初中生迷上為昆蟲拍寫真 房間改成工作室養近200個品種  「昆蟲的壽命從幾個月到幾年不等。我從一齡若蟲養起,一來買起來不貴,二來可以拍到它們成長的各個階段,很有意思。」呂澤逸笑著說,他一開始飼養葉背螳也走過彎路。  呂澤逸剛開始攝影用的是蘋果4S手機,直到小學六年級時才得到屬於自己的一臺尼康D90。為了留住昆蟲的美麗瞬間,他還迷上了昆蟲科普書,摸索拍攝技巧,寫了厚厚的筆記。
  • 早安陽光心語:旅行對我來說,是恢復青春活力的源泉
    強健的體魄恢復時,智力和創造力就會再生。一個不是對我們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好感是有一個先決條件,但不能把兩者混為一談。旅行對我來說,是恢復青春活力的源泉。無論在哪兒,人生都是一樣,要忍受得多,可享受的少。
  • 《昆蟲記》,人生感悟
    今天,我懷著驚訝的心情,讀完了昆蟲記。《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也是一部不朽的著作,更是他創造的一個偉大的奇蹟,贏得讀者聲聲的驚嘆!作者法布爾用人性化的方式觀察蟲子,向我們展現了昆蟲的生活。
  • 技術和創造力之間有什麼關係?
    或許是時候重新思考技術和創造力之間的關係了。人類經歷了農耕時代、工業時代,到現在很多人覺得我們正處於一個數字時代,但我覺得叫「創造力時代」可能更合適。當我們生活得越來越富足,對於碰到的問題就會開始尋找更有趣的解決方案。這也是為什麼如今我們會開始更多地討論「創造力」這個話題。每當一個重大的新技術誕生的時候,就會出現所謂的「創造力逆差」(Creative Deficit)。
  • 網絡迷因前世今生:我們的每一次迷之模仿,都是有原因的
    不過,迷因並不局限於搞笑或耍寶的圖片,MEMERS群的群簡介中是這樣歸納和解釋迷因的:「一個被網絡用戶快速傳播,有許多變種且內容幽默詼諧的圖、視頻或者文字。」 那麼,人們因為這些網絡迷因而發生跟隨式的模仿與傳播時,都有那些一般性緣由呢?或者說,通過對迷因的追逐,人們希望達到怎樣的目的? 跳出傳統敘事,獲得話語權 人們參與網絡迷因的火熱程度折射出對於傳統敘事的反抗心理。
  • 創造力的層次結構特徵
    創造力的層次結構特徵(一)創造力的層次心理學家對創造力的層次在認識上也是眾說紛紜,莫衷是,主要的有以下三種不同的觀點創造力分為高低兩個層次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類的創造力分為兩種不同的層次:一種是「特殊才能的創造力;另一種是「自我實現的創造力」前者指的是科學家、發明家、藝術家等傑出人物的創造力由此產生出的新想法,新事物是整個人類社會中前所未有的
  • 追求心靈自由和人的尊嚴是人類文明的源泉
    追求心靈自由和人的尊嚴是人類文明的源泉創新科技理念 今天自由奔放的思想是科技創新發明的源泉,離開了思想的自由,人只會唯唯諾諾、按部就班的八股、幹活。這樣的人,怎麼會有想像力呢?傳統固執的人往往最看不慣那些天馬行空、異想天開的人。但可惜的是,人類的進步,靠的就是這幫有著基因突變般思維的人。
  • 昆蟲是個大藥房
    在歐洲有一個應用昆蟲學家曾經專程到一個農家去做客,他帶了一束鮮花和一把抄網,美麗的鮮花是送給主人的見面禮,抄網則是他準備在奇臭無比的動物糞坑裡撈取鼠尾蛆用的。鼠尾蛆是蜂蠅的幼蟲,我國稱之為糞蛆,體呈圓柱形,拖一根鼠尾狀長尾,故得此名。
  • 海南有間昆蟲博物館「蟲窩窩」探奇
    在位於文昌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有一間名叫「蟲窩窩」的昆蟲博物館,裡面呈現了近400種昆蟲的標本,主要集中在鱗翅目、鞘翅目、螳螂目。 走進館內,滿目綠意盎然,一曲交疊著蟲鳴的昆蟲交響樂瞬間讓參觀者有了置身叢林之感。 「我們首先看到的是螳螂的標本,熱帶地區的螳螂分類最豐富。
  • 強推這部動漫電影,跨越兩萬年,人類重返地球與哥斯拉決一死戰!
    如果你還不知道有這樣一部動漫電影存在,那你真的out了!這次東寶公司聯合Netflix重啟動哥斯拉大電影,並請來老虛做編劇就註定了這樣的哥斯拉電影值得大家期待。因為這次要講述的故事過於宏大,所以電影被分成了三部上映!第一部《哥斯拉:怪獸行星》已經於2017年11月7日在日本首映,第二部《哥斯拉:決戰機動增殖都市》也已於今年五月發行,今天先來介紹下第一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