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公認貢獻很大,但卻沒有入院士?

2020-12-05 老宋話財經

公認貢獻很大,但是卻沒有入選科學院院士的科學家,主要有屠呦呦和袁隆平。兩院院士是對於科學家的最高學術榮譽,我國對於院士的評選也是非常慎重和嚴謹的,但是有兩個公認貢獻巨大的科學家卻沒有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屠呦呦

屠呦呦貢獻是巨大的,屠呦呦帶領的團隊發現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為亞洲南部、非洲和南美洲等熱帶發展中國家的人改善了健康狀況,被認為是20世紀熱帶醫學的顯著突破。

屠呦呦畢業於北京醫學院,是首位華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獲得了2017年國家最高科技大獎,也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屠呦呦做出的巨大貢獻,讓屠呦呦在國內外獲得了無數的榮譽。

比如2019年,英國BBC新聞網新版塊「偶像(ICON)」欄目發起了「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屠呦呦位列科學家篇,與愛因斯坦,居裡夫人並列。

2019年10月2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2019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獲獎名單,共3人獲獎,其中包括來自中國的屠呦呦。

這個足以看出來屠呦呦對於世界科學的巨大貢獻。但是屠呦呦卻沒有獲得中科院院士的榮譽稱號。

袁隆平

袁隆平是我國著名的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95年就順利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6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也是2018年獲得改革先鋒稱號。

袁隆平先後三次榮獲國家級科技特等獎榮譽,第一次是在1981年獲得中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2001年的時候,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2014年又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袁隆平在國際上也是獲獎很多,2010獲得法國最高農業成就勳章,2015年榮獲第十四屆世界傑出華人獎等。袁隆平1995年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了,但是卻一直沒有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院士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給科學家的最高學術榮譽,在國內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每一次的院士增選都會牽動學術界內外很多人的心,每一次的院士增選也會有因誰進入了候選人名單和誰沒有進入名單而產生的爭論。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和科學院院士有什麼區別,誰貢獻很大卻沒有入院士
    當然並非說兩院就是隔離的,相反兩院很多時候都有合作,而且還曾存在34個兩院院士,目前已經部分去世,剩餘的兩院院士共有15個。 有哪些公認貢獻很大但沒有入院士?
  • 她為中國貢獻巨大,申請中科院院士四次被拒,最後卻當選美國院士
    引言我國著名的材料研究專家李愛珍,在國內參加了1999年、2001年、2003年和2005年的院士選舉,然而這四次的院士選舉卻與李愛珍擦肩而過。隨後,李愛珍就被選入了美國科學院院士。然而,李愛珍卻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在國內的研究,依然無私的奉獻著自己,而且還為我國在國防領域的研究做了巨大的貢獻。
  • 如果國家勳章有兩人,一個是鍾南山院士,另外一個就一定是李蘭娟...
    自從鍾南山院士入選國家勳章的建議人選後,網上發出了很多的討論,有人提出為什麼李蘭娟院士沒有獲得建議人選資格?其實,哪些人能夠獲得共和國勳章?其實這是有嚴苛標準的,如果此次共和國勳章只有一個名額,鍾南山院士將是毫無爭議的不二人選,但如果能夠多一個名額,就一定是李蘭娟院士的嗎?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貢獻卓著,卻為何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所以,不論是中科院院士還是工程院院士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想要弄清袁隆平為什麼沒有被選為中科院院士,就必須要先了解中科院和工程院的區別在哪裡。我們先說說工程院,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技術界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於1994年成立,總共有院士902人,分成9個學部,袁隆平就屬於農業學部。
  • 他們作出了哪些傑出貢獻?
    諾貝爾獎是瑞典著名化學家、發明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以部分遺產作為基金設立的,目前是世界範圍內公認的所有頒獎領域內最重要、含金量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獎項。目前諾貝爾獎設立的獎項有化學獎他們作出了哪些傑出貢獻?
  • 給當代中國科學家排一個貢獻榜,你認為哪些科學家可以上榜?
    在人們的認知裡,往往科學家對中國貢獻大的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反而對全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們容易忽視,同時對應用科學研究的科學家更重視,而對基礎學科研究的易忽視。 一、對世界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理應排在前列。在這方面比較典型的科學家有袁隆平、楊振寧、屠呦呦。
  • 都研究雜交水稻,為什麼中國科學院院士沒有袁隆平,有謝華安?
    很多人喜歡說是袁老養活了14億人,但實際上,大部分人吃到的可能都是謝華安院士的「汕優63」,而並非超級雜交水稻,這與高產水稻品種對生長條件的要求和抗病蟲害能力有很大關係,這決定了一個雜交稻品種育成之後能否被大面積推廣。為什麼雜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 國際極地科學研究我國都有哪些貢獻
    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參加會議,並作了題為《中國對SOOS和MOSAiC國際計劃的潛在貢獻》的特邀報告。此次會議包含什麼內容?中國對極地考察有哪些貢獻?《中國海洋報》記者採訪了陳大可。主持人:此次會議內容是什麼?陳大可:本次會議是極地科學的一次國際盛會,由南極科學研究委員會和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聯合主辦。
  • 李蘭娟院士貢獻巨大,因為她不是科學家
    李蘭娟院士這次貢獻特別大,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她不是科學家,她最強的能力是政治敏銳性,以及決策果斷,更多的像個政治人物,李蘭娟早牢在浙大一院工作,的確是傳染病學專家,但後來從政,做衛生廳長那麼多年,怎麼可能再做科學家呢?
  • 嫦娥5號在月球取土,有清華人的貢獻嗎?哪些學校貢獻比較大?
    在這張名單裡,最多的是西工大校友,有12人,西電校友和中科大校友分別有5位。清華有1位,北大沒有,北航有1位。北航的李東校友,我都覺得因為他的研究生身份才會放進去。李東的本科在北航讀的,但研究生在西工大讀的。我深深懷疑,這張圖是西工大校友做的。
  • 中國體育逐漸強大,這六大人物有很大貢獻,第一名沒有爭議
    雖然說現在中國在體育領域裡面算得上是一個比較強大的國家了,但是有一些項目仍然比國外的人們發展的時間比較短一些,從而也是因為本身體質的原因再加上訓練方法不是很科學,所以說讓人們在一些對抗性質的體育項目中並沒有很大的優勢。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校堃:讓溫州向有科技內涵的城市轉變
    入駐「甌越院士之家」、共同籤約「浙南美谷」、為中國基因藥谷揭牌……在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舉辦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無疑是最為忙碌的科學家之一。青科會閉幕近3個月,李校堃都有哪些新動態?日前,記者與鹿城區科協工作人員一行在溫醫大校園裡見到了他。
  • 愛因斯坦有原子彈,霍金有黑洞,同一級別的楊振寧有什麼貢獻?
    霍金去世了,對世界物理學界是一個很大的損失,而對於物理學界的新的支柱的人選,國外卻很看好一個中國人,有人覺得他對現代物理學的貢獻要比霍金高,這個人就是楊振寧
  • 蓋茨當選的外籍院士,只有榮譽沒有待遇
    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2017年選舉產生的新院士名單日前公布,兩院外籍院士增選結果也同步產生。這次增選外籍院士,由於有比爾·蓋茨當選工程院外籍院士,因此引起輿論的關注。有網友好奇地打聽,外籍院士享受的待遇是什麼?
  • 復旦女學霸貢獻突出,4次申請院士被拒,為何被美國選為院士?
    今天逛論壇,就看到了一則令人疑惑的事情:一位在國內努力搞研究的中國科學家,名叫李愛珍,她畢業於復旦大學,擁有所在領域最強的能力,最突出的貢獻,可惜,4次申請院士評定,都被中科院拒絕了!原來,國內評院士確實有年齡要求,科學院院士不能超過65歲,工程院院士不能超過70歲。李愛珍在國內申請院士資格時,確實是被年齡給卡住了!有同學這樣說:如果李愛珍不愛國,早早出國,加入外國籍,恐怕早就評上院士了吧,何至於要等到71歲時,才被美國評上外籍院士呢?
  • 緬懷王夢恕院士:中國高鐵有今天少不了他的貢獻—新聞—科學網
    王夢恕生於1938年12月24日,於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數十載耕耘鐵路工程科技領域,為促進我國隧道建設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王夢恕最廣為人知的稱號是「高鐵院士」。此外,他還被記者親切地稱為「中國鐵路代言人」。這位以愛說真話著稱的科學家,多年來奔走在許多城市的地鐵、隧道論證會間,頻頻發表自己的看法。即便招致質疑和非議,他也始終不改初衷。
  • 她申請中科院院士4次被拒,卻當選美國院士,為我國做出突出貢獻
    在2007年美國科學院所公布的新增院士中,有18名來自海外的院士,其中就包括了來自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所的研究員李愛珍。值得一提的是,李愛珍不僅是我國首位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而且還是我國獲得外國院士頭銜的科學家中唯一沒有獲得中科院院士頭銜的。那麼,這位被中科院拒絕的女科學家,卻當選了美國院士,對此她如何回應呢?
  • 中科院增選的外籍院士都是誰?和中國有哪些情緣?
    根據統計,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5.7歲,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7.5%。新當選院士中有6名女性。據了解,今年共有5位從事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工作的候選人通過特別推薦機制當選,有4名候選人通過新興和交叉學科推薦評審機制當選。
  • 著名數學家龍以明院士退休暨傑出貢獻獎頒獎典禮舉行
    、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教授龍以明退休暨傑出貢獻獎頒獎典禮在南開大學舉行,包括五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十多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在內的嘉賓、以及師生校友一百五十餘人齊聚省身樓,共同表達對龍以明院士的感佩與敬意。
  • 高福院士傳喜訊,2020年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已收入囊中,世界公認
    高福院士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尤其是在這次疫情防控戰役中更是衝鋒在前,人們清楚記得當疫情剛出現時高福院士就發出警告,這次病毒很兇猛,可能會出現人傳人的可怕現象。也正是有了高福院士的精準預測,我們才及時採取了嚴格的防控措施,如果當時他下結論不會人傳人,那麼我們將會付出更大的代價來控制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