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阿拉善人的隔離日記

2020-11-23 正北方網

離家之後

2020年春節,是一個讓所有中國人終生難忘的春節,也是我們一家三口最刻骨銘心的一個春節。

2020年1月24日(大年三十),我們一家三口去大連探親。在銀川河東機場乘坐飛機時,就感覺情形不對,偌大的機場裡乘客不多,大家都戴著口罩,互相保持距離。渴盼見到親人的心情,讓我們忽視了這些,現在回想,當時馬上返回阿左旗才是正確決策。

在大連,雖然享受到了節日裡親人團聚的甜蜜,可接連不斷的疫情消息,讓我心頭忐忑不安。由於疫情防控,我退了提前買好的返程機票,繼續在大連親戚家等消息,心裡期盼著:疫情,你快點結束吧!

大連很快採取了措施,我們住的小區要通行證才能進出,整個春節期間,我沒有出過一次家門,我們與全國人民一樣,度過了一個「禁閉式」春節。

我在媒體工作,對於疫情,特別是家鄉的疫情防控非常關心。那些天,我一邊焦急地關注每一個關於新冠肺炎的新聞報導,一邊通過微信朋友圈看阿拉善各行各業全力打好疫情阻擊戰的信息。當我看到阿拉善的新聞工作者們、我親愛的同事們不僅做好各種疫情新聞報導,還到社區值班,自編自演防疫宣傳快板等,他們的奉獻精神讓我的心情難以平靜。

聽同事說,探親返程的人需要居家隔離,考慮到孩子開學臨近,我決定返程回家。

就此,我們踏上了曲折的返程之旅。

曲折從訂票開始:所有從大連返回銀川的飛機全部停運,只能通過北京、青島、西安等地中轉。考慮到安全、住宿等因素,我決定不能在路上過夜,要儘可能當天到達目的地。經過篩選,我訂了大連轉機北京再飛銀川的機票,不料訂票後相繼收到兩個航空公司的通知,預訂起飛時間均有變動,時間跟不上,只好無奈退票。

我又考慮坐飛機從大連到呼和浩特再轉機回阿拉善,卻發現大連飛往呼和浩特的飛機晚上六點到達,趕不上當天的飛機回阿拉善左旗,呼市機場賓館又不接待外人。最後,只能考慮換乘火車到銀川,再回巴彥浩特了。

最終,我選擇了後一套方案。

踏上回家路

2月14日凌晨四點,我們一家三口早早起床,坐車前往大連周水子機場。天空飄著小雨,天氣預報說大連迎來十年來最強暴雪天氣,大街上空空蕩蕩,我的心也空蕩蕩的。

來得太早,周水子機場還沒開門,門口稀稀拉拉站著幾個乘客,大家互相保持距離,行李都扔在邊上,也不怎麼關心。在昏暗的燈光下,我和兒子照了個合影,希望回家的路一切順利。

我們乘坐的航班是大連飛往青島的GS6431,然後轉機GS6608前往呼和浩特。在青島流亭機場,我們遇上了嚴格的疫情檢查,拍下了空蕩蕩的機場內情景。

當飛機再次飛上藍天,想到馬上就要回到我親愛的內蒙古家鄉,我的眼睛溼潤了。在飛機上,我拍下了茫茫雲海和白雪皚皚的大地。

終於,我們到達了呼和浩特白塔機場。這裡的疫情檢查依然非常嚴格,工作人員都很辛苦,進呼市和路過呼市的,都在不同場地接受檢查,登記信息。

我們乘坐計程車前往呼和浩特火車東站,計程車上也要填寫相關資料,進了東站,各種檢查都很嚴格。首府的防控非常到位,遍布各個環節。

平常人頭攢動的火車站此時一片空曠,出於職業敏感,我拍下了一段視頻。我們乘坐當晚的火車K195前往銀川,於2月15日早晨六點到達銀川。

在銀川火車站出口,我們接受各種檢查,登記了相關信息。早晨六點氣溫很低,工作人員凍得不斷跺腳,但都堅守崗位。

我駕駛停放在火車站附近的轎車,沿著親水街——南繞城——銀巴高速一路行駛,最終到了紅石頭收費站。在這裡,交警、疾控和巴鎮的工作人員都對我們進行了細緻的檢查。他們工作認真負責,零下十六七度的氣溫下依然一絲不苟。我用蒙古語與其中幾位交談,得知他們已經這樣辛苦很多天了。

我們按照要求填報了相關資料,單位也派人過來接我們。這時候卻出了狀況:原來,我們飛機中轉途經青島,而山東屬於疫情重點地區之一,所以需要集中隔離。說老實話,我剛開始有點接受不了,認為只是經過飛機場,應該是居家隔離而不是集中隔離。但作為一個守法公民,而且我還是共產黨員,在非常時期,一定要服從組織安排。就這樣,我們於上午九時許,駕駛車輛跟著一輛鳴笛的警車,順著繞城高速來到巴彥浩特的一家酒店,被正式隔離。

當我拖著疲憊的步伐走進隔離房間時,感覺自己快要崩潰了。回顧這一路,我領略到浪漫之都大連凌晨的寂靜,目睹到偌大的機場乘客寥寥,感受到人與人之間能保持多大距離就保持多大距離、互相提防的那種痛苦,體會到不是你拿著多少錢就能買到回家的票的心酸,特別是那種有家不能回的恐懼。路上我千算萬算,計劃了各段行程之間的銜接,思考各種交通變動可能帶來的變故,唯獨沒有想到回家卻被集中隔離……

隔離第一天

2月15日上午九點多,走進酒店隔離房,關上房門,我的心情很複雜,難以用語言表達。

門外,是長長的走廊,光線不好,每間房的門口放著一個粉色塑料凳子。前幾天刷抖音我曾看到過這樣的情形,現在輪到自己,心裡非常忐忑。

好在酒店房間設施不錯,兩張床的標準間,有電視、電腦,帶洗手間能淋浴。旅途的勞累讓我很快不再胡思亂想,開始正視眼前的一切。因為旅途難以預測,而且飛機不允許託運行李,我們除了孩子的作業和父母給帶的食物,其他什麼都沒帶,甚至連洗漱用具和換洗的衣物都留在了大連。

打開隨身攜帶的兩個箱子,裡邊是父母烙的兒子愛吃的紅糖餅和弟弟買的一些水果,這些食物都是我們計劃回家為隔離14天做的準備。現在回不了家,感覺很多東西都缺,如我的隱形眼鏡護理液、水杯、洗髮水、毛巾等等。

我環顧了一下房間發現,牙膏牙刷洗手間裡都有準備,還有十瓶純淨水,一包抽紙,一個塑料桶,一個小噴壺。就靠這些度過漫長的14天嗎?我呆坐在床上。這時,突然電話鈴響起,我一看,是閨蜜打來的。她問我:「都缺啥呢?我給你準備好送過去……」說實話,因為連續兩天的奔波,加上意料之外的事,當時腦子一片混亂,我不太記得和她聊了什麼就掛了電話。電話鈴聲一次又一次響起,有親戚的,有同事的,有朋友的,他們通過微信得知我們被集中隔離的消息,於是紛紛打來電話慰問,並詢問我們還需要什麼。

被隔離更是牽動了家人的心。父母的擔心他們不說我也能感覺到,電話那頭一通安慰,說讓我們安心待著,不要操心其他事。丈夫的家人也紛紛打來電話,一句句暖心的話差點讓我淚崩。除了家人朋友同事的關心電話外,我還接到孩子學校老師以及其他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的電話,我一遍遍耐心地講述出行以來的每個細節,配合他們的工作。

中午時分,我聽到工作人員大喊:「吃飯啦!」打開房門,發現午飯被放在門口凳子上。拿回房間,打開塑膠袋,看到飯菜有米飯、土豆燉牛肉和西紅柿炒雞蛋。因為沒什麼胃口,我吃了兩口就倒頭睡了。休息了一會兒,電話又響了,閨蜜說給我買了點東西送到門口,都是她能想到的,如果還缺什麼再聯繫她。此時,我熱淚盈眶,聲音哽咽……

晚上八點多,醫護人員敲門,從門外喊:「戴好口罩,打開房門,不要出來,我們測一下體溫。」當我戴好口罩打開房門時,醫護人員用一種儀器在對面一米多遠的地方給我測溫——36.6度。測完後,醫護人員說:「門口放了你朋友帶來的東西,只是一部分,太多了拿不進來,下次有需要再拿。還需要填一份《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隔離人員告知書》和一份《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注意事項》。」我把兩大袋沉甸甸的「補給」搬進房間,一陣暖意湧上心頭。閨蜜準備的「物資」除了一些零食外,還有牙膏、牙刷、洗髮水、熱水壺、馬桶墊和幾本書,真是比我想得還周到。其實,這種時候,來自家人朋友同事的關心和支持比什麼都重要。

晚上九點多,我翻看著閨蜜送來的《燦爛千陽》,靜靜地入睡了。

隔離第二天

「從窗子到門是七步,從門到窗子也是七步。」突然,腦子裡蹦出伏契克《二六七號牢房》裡這句經典的話。下意識地走了走,從窗子到門是十二步,從門到窗子是十二步,還好,不是七步。

以前上學,看到這兩句話,總覺得囉裡吧嗦,現在,我終於明白,這兩句話所表達的意境和心情竟然如此準確。看來,有些東西的解決,得靠時間和經歷的積累。

今天是被集中隔離的第二天,我早早從睡夢中醒來。賓館的窗簾是不透光的,之前南來北往,住宿過很多次酒店,一直喜歡這種窗簾不透光、白天都像黑夜的感覺,鑽進暖和的被窩,享受難得的悠閒。而這一次感覺完全不一樣,我有些恐懼這種不透光的環境,急忙起來拉開窗簾,一束刺眼的光亮照進屋內,讓我瞬時閉上眼睛。

停了幾秒鐘,我睜開眼睛看向窗外,遠處是居民小區,感覺一片寂靜,偶然出入一兩輛轎車。我倚靠在窗戶邊發呆,呆了很久很久,站得腿都有點麻了。一瘸一拐走回床邊,我拿起手機漫無目的地翻看著,之前最關注的是「疫情動態」:確診人數有沒有增加?疑似病例有多少?現在我卻開始逃避,不敢看,也不願意去看,我怕,心悸的那種怕!

放下手機,在屋子裡繞圈圈,活動一下腿腳,從窗戶走到門口,十二步,再走回窗口,十二步。我所在的房間位於六樓,視野開闊,很久沒有這樣仔細地觀察戶外,天很藍,遠處營盤山上的諾顏敖包看得很清楚,那裡有無數個早晨與傍晚,我陪著父母沿著小路散步。我突然有種衝動,想衝著周圍大聲呼喊,最終理智戰勝了這種衝動。

早晨八點多的時候,聽到外面有「刺啦刺啦」的塑膠袋摩擦聲。人安靜地待久了,就會對外面的聲音特別敏感。果然,有人送早餐來了!我打開被集中隔離後的第一頓早餐,發現是脫脂牛奶和煮雞蛋,都是熱的,還有幾片麵包。準備早餐的工作人員很用心,營養搭配均衡,可惜此時我沒有胃口,之前想減肥的時候也聽說過喝脫脂牛奶好,但一直沒有嘗試過,今天終於喝到了,但萬萬沒想到會是在隔離期間。

中午12點多,午飯送來了,是米飯、紅燒肉土豆、肉炒菜花,與昨天中午和晚上相比,除了主食都是米飯外,其他菜品無一重樣。而且每頓飯都配有清水油菜、菜花、白菜等營養蔬菜,這些小細節很讓我感動。在非常時期,我盟為打贏這場戰「疫」,連一頓飯這麼細小的環節都做了精心的安排,我想我們一定能早日戰勝疫情,恢復往日的一切。

一整天,除了吃飯、看電視、玩手機外我無事可幹。如果是以前,這不就是我最喜歡的愜意生活嗎?然而現在,隔離生活才僅僅兩天,我的心情就開始煩躁,沒心思做任何事情,接電話、視頻聊天都是口不對心、語無倫次。我想,任何人,只要被集中隔離,他(她)的心都會變得脆弱。集中隔離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它包含著更多的是無奈、無助和恐懼。就連平常的一個噴嚏都會讓我忐忑很久,更不要說發燒咳嗽之類的。也許因為我是一個女人,感情細膩,想法比較多,愛鑽牛角尖的緣故吧。丈夫和兒子對這次集中隔離都是一樣的心態和想法,他們說:「無所畏懼。」還好,你們心態好,我也寬心了很多,畢竟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都在身邊,讓我們一起努力渡過這個難關吧!

夕陽西下,落日餘暉無限美好!已經不記得有多久沒有這樣凝視黃昏,不記得有多久沒有這樣一整天放空自己。看著窗外幾輛車緩緩駛入居民小區,內心泛起一絲波瀾。他們在回家,回到溫暖的家!

今天最讓我關注的是,通過微信,得知我們阿拉善盟有九位醫護人員於凌晨到達武漢,戰鬥在疫情一線。我從內心裡祈禱,希望他們平平安安,希望他們能夠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圓滿完成任務。武漢啊武漢,這些天全國人民都關注著那裡,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阿拉善的醫護人員,你們代表了二十多萬阿拉善人的心啊!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祝你們早日凱旋歸來!

隔離第三天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你就在我隔壁房間,我卻不能走過去看你。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我們明明只隔著一堵牆,卻好像隔著一片汪洋……」

今天是被集中隔離的第三天。雖然與丈夫、孩子只隔著一道牆,而且每過一段時間,我們都會互相視頻通話,但畢竟不如生活在一起那種親暱。

當生活不再寧靜,人才能感受到那份寧靜的可貴。過去的生活雖然有些單調,可現在的我,從內心渴盼恢復到那種日常:每天早晨六點不到,起床準備孩子的早餐,叫醒孩子送去學校,回來再收拾收拾去上班。因為工作特殊,中午往往要加班改稿子,只為晚上能早點下班……每天的時間總覺得不夠用,被工作、生活推著一路奔跑。

前幾天在大連,我也是在家封閉了近二十天,雖然每天不出門,但也沒有覺得日子像今天這樣難捱。每天早早起來,和家人一起準備午餐,逗逗剛滿一歲的小侄兒,陪父母聊聊天,生活還是很愜意。而在這幾天,雖然一樣不能出門,但是少了很多讓我開心的事,沒有家人在身邊,沒有人問你中午想吃什麼飯?紅燒排骨還是糖醋裡脊?只有每天三次的:「開飯了!」和每天兩次的:「你好,我是工作人員,請你戴好口罩打開門,站在門口不要出來,我們要測體溫……」

集中隔離點的工作人員都很辛苦。記得我們剛進來的時候,一位穿著白色防護服的中年男子,背著個噴霧器走在我們前邊,一邊走一邊噴灑消毒液,雖然當時讓我產生恐懼感,但現在細細想想,他每天要面對未知的疫情威脅,面對我們這些可能攜帶病毒的陌生人,能夠恪盡職守就是一種了不起的奉獻啊!與他一樣,那些每天來給我們送飯的、測量體溫的工作人員,他們都是冒著潛在的生命危險在工作啊!此時我心中滿溢著對他們的讚美之詞。

今天還聽說有對夫妻兩個都在開發區工作,11歲的孩子在烏達的家。封路後夫妻倆無法回家,孩子一個人,每天基本以稀飯度日。真不敢想像這對夫妻那種思念孩子牽掛孩子的心情,我想心如刀絞般的痛吧!比起他們,我覺得我是幸運的,至少他們都在我身邊……

有朋友微信問我,被集中隔離是一種什麼體驗?她還說,網上有人解釋,集中隔離點,仿佛就是風暴眼。我對風暴眼這個說法太贊同了,真是恰如其分啊!你看,我們住在隔離室內,有電視,有網絡,吃喝有人負責,感覺一片寧靜。而門外,全副武裝的醫護人員、警察每天為我們忙碌奔波;更遠處,無數個小區門口,物業人員或者志願者們為每一個進出居民測量體溫、登記信息……在這場疫情阻擊戰裡,無數人冒著生命危險奮戰在各個環節。

外面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在喧鬧,而我這裡一片寧靜。雖然我喜歡寧靜,平時也喜歡獨處,但這樣寧靜地度過14天,對我的身心都是一種挑戰。

當我無奈地望向窗外,看到幾位值班警察守護在進出口處。他們來來回回,忙忙碌碌,休息的地方只有一頂帳篷。「他們都在守護著我們……」當這個念頭出現在我腦海裡,就牢牢凝固了。我想,雖然我們被集中隔離,雖然我們有恐懼,有寂寞,但想想他們的奉獻精神,我們就沒有理由抱怨什麼。

謝謝你們,所有的守護者!

我知道,我正在收穫一段刻骨銘心的人生經歷。

[責任編輯:楊旭英]

相關焦點

  • 廣州隔離日記 | 我愛你們
    是各位陪我度過了伊拉克抗疫的日子,熬過了那段最不明朗的艱苦歲月,寫完了一百多篇「伊拉克抗疫日記」。北京時間昨天9月8日下午1點多,IA473航班降落在廣州機場。我們回來了。一路上,大家都不怎麼吃東西,也有個別人摘下口罩吃飯。其實航空公司應該不提供食物,可以提供飲用水,減少病毒傳染風險。
  • 一周藝術人物|翠西·艾敏記錄隔離日記,希門尼斯因新冠病逝
    在英國,藝術家翠西·艾敏應邀記錄「隔離日記」,「黑暗讓我比以往更想要活下去。」 在美國,藝術家喬治·康多創作並展示「隔離肖像」,表達他的恐懼與悲痛。76歲的阿根廷插畫家、漫畫名家胡安·希門尼斯則因染新冠病毒辭世,代表作《合金男爵》是歐洲漫畫史上的重要作品。在上海,青年策展人沈宸、王歡獲得「青策計劃2019」大獎。
  • 《凱哥日記》講述一個加拿大人眼中的中國戰「疫」故事
    他是一個在重慶生活了六年的加拿大人。現在,他推出了一本《凱哥日記》,這本書還有個副標題:「一個加拿大人的重慶戰『疫』」。《凱哥日記》作者喬拉·凱·伍德(Jorah Kai Wood,中文名:王凱)自2014年8月起,與妻子王曉琳在重慶生活,就職於重慶外語學校,是重慶國際傳播中心iChongqing的兼職審稿編輯,被大家暱稱為「凱哥」。
  • 日記| 「別怕,我們在一起!」
    日記 | 「別怕,我們在一起!」我們摘編劉豔紅的監督日記,向讀者展示一線女消防監督員的工作實錄。今日發表她的第14篇日記。3月9日 陰你說,我的世界在下雨。我說,沒事,我會為你撐傘來遮擋!3月8日一整天,清冷的雨水持續不斷。身體內外全都溼透,分不清是防護服外面的冷雨,還是內衣冒出的熱汗。
  • 河南女醫生的戰「疫」日記:「每一次下班後清點人數,一個不少...
    1月26日至今,已過去20多天,這20多天,只要得空,只要體力還行,趙敏都會寫下戰「疫」日記,她說,日記是寫給自己的,也是寫給長大後的孩子們看的,同時,也是寫給上蒼,希望她的祈禱能被實現。 今天,河南商報記者要拿她的部分日記給您看,希望我們一起努力,並堅定地相信,祥和的「過年感覺」還會再來。
  • 歸國留學生隔離日記:14天3次核酸檢測是什麼體驗?
    以下是伊人的14天隔離日記,直觀展現了歸國留學生的集中隔離生活。伊人所在的集中隔離點。在經歷了一個月的輾轉折騰、焦慮不安後,能夠平安回到家鄉、安穩睡在酒店床上,就是幸福的。此前一個月,從在老家隔離,到去泰國曼谷中轉14天進入澳大利亞,再到雪梨待了不到一周後又回國,可謂折騰至極。
  • 揭秘空乘姐姐的隔離生活
    鮮花,美食,健身,英語,讀書,一個都不少。今年的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王晶晶從一個忙忙碌碌的空中飛人,一下子放緩了飛行的速度,然而這種改變,也讓她有了不一樣的人生感悟。從3月10日到7月31日,王晶晶有103天處在集中隔離和居家隔離中。這期間,她被安排飛了1班瀋陽—洛杉磯、4班瀋陽—首爾、3班瀋陽—東京往返航班,每一次飛回來,都要按照瀋陽市的防疫要求,認真進行隔離。王晶晶是北方分公司客艙部截止目前隔離期最長又最為集中的乘務員之一。
  •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的「抗疫日記」
    3月17日8:22,記者如約收到了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發來的「抗疫日記」。春節剛過,記者就通過微信聯繫採訪,但方勤說:「這幾天正吃勁,過幾天吧。」然而,這「勁兒」一直「吃」著,始終沒松下來。偶然間記者發現他在寫工作日記,於是約定,「我一直在線,想到什麼、得空兒就發給我幾句」,太忙、太累,就把自己的「抗疫日記」發過來。
  • 太美好|北京集中隔離真香日記
    昨天我已經結束了隔離回家啦!🏠最近在微博和小紅書發了回北京的集中隔離情況,發現不少童鞋還被「困」在境外,因為集中隔離,而選擇原地不動...有的是怕酒店條件不好,有的擔心夥食,也有的對測咽拭子充滿恐懼...(我之前也是)今天就來寫一下我從香港回北京,以及14天集中隔離的日子~希望給大家提供一些參考。
  • 武漢女孩的方艙日記
    那麼,日記是什麼呢?家住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的阿布不幸成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之一,隨後她被送往武漢方艙醫院進行隔離治療。在長達20天的治療中,阿布每天用視頻記錄生活,視頻的主角有時是人,有時是畫,有時是一封信,而無一例外,視頻傳達的都是人於逆境中直抵肺腑的溫暖。
  • 武漢醫生的自我隔離日記:疑似感染新病毒,在家隔離四天好轉
    半路上病房打電話說收治了一個心動過速無休止發作的病人,心率達240次/分,已經出現了心源性休克的症狀。我立刻安排下口頭醫囑並叮囑密切監測生命體徵。開完會我又從主院區開車回到中法院區。這個時候經過處置病人的心動過速已經終止,食道心電圖明確診斷是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
  • 在「老王日記」裡遇見武漢的甲乙丙丁
    與眾不同,他好像兼任媒體特派記者,而且像是一位跑「社區民意」條線的專業記者;不然,「老王日記」裡怎會除了艙內捨生救死的醫護壯舉,還有那麼多艙外鮮為人知的民間瑣事。在此摘引「老王日記」幾個片段與讀者分享。
  • 方方口稱與國家沒有張力,卻被自己的封城日記英文版推介給出賣了
    修改後的英文版書名Wuhan Diary: Dispatches from a Quarantined City,可以直譯為《武漢日記:來自隔離城市的報導》。與中文原標題《方方日記——封城?記錄》相比,顯然,除了武漢日記和介詞之外,dispatches是報導的意思(前面已經解釋過),與記錄(record)並不對應,quarantined city是被隔離城市的意思,與封城並不那麼契合。
  • 加拿大教師出版《凱哥日記》記錄中國抗疫故事
    凱哥在現場朗讀日記。(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新華社重慶1月2日電(記者陳青冰、趙宇飛)由生活在中國重慶的加拿大人喬納·凱·伍德,在去年1月20日到3月18日撰寫的疫情日記《凱哥日記》,中英文版本已在中國出版發行,英文版預計將於年初在加拿大出版。
  • 隔離病區這個「樹懶」男醫生好帥!
    時間:2月13日         地點:重慶醫科大學附三院隔離病區   記錄者:重醫大附三院第二批進入隔離病區醫護人員、健康管理中心副護士長 袁小麗   每一天,隔離病區的同事們都在戰鬥著。
  • 10歲確診小學生寫抗擊新冠肺炎日記:做快樂的肥宅是為國家作貢獻
    「這孩子是一個陽光男孩,學習上很自覺,雖然確診了新冠肺炎,仍堅持每天上網課。」今天,武漢市黃陂區盤龍一小四(3)班班主任黃丹告訴記者。她所帶班上的男生令狐飛(化名)今天寫了一篇日記,字裡行字滿是樂觀和幽默。
  • 作家方方「日記」的英文版,封面已經改了,但是……
    方方作家的日記,英文版和德文版的封面和簡介出現後,在網絡上引起了巨大的爭議。4月11號,方方作家通過「學人」的採訪,也給出了相應的回應。對於封面上「敏感的小字」,方方作家給出了解釋。原來的那行小字很多人翻譯為「來自疫情發源中心的信」,那新的就可以翻譯為「來自一座疫情隔離城市的信」了。這修改後的封面,想來肯定是方方作家的本意了,因為方方作家說「目前已經協商好,要求這些文字必須先給翻譯看,然後交我確認。」可是這個封面仍然有兩個問題,不太好解釋。
  • 《晨間日記的奇蹟》:晨間日記的N次方
    《晨間日記的奇蹟》是2009年5月1日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佐藤轉。本書全面公開寫晨間日記的三大原則和七大作戰法則。發明了「九宮格日記」,成為上班一族、金融管理者、創意人員的最愛。1.「過去+未來日記」讓你變得更堅定「晨間日記」分為兩部分。
  • 菜場中華治療日記
    發現一個很深的洞~~~阿娘威~~痛苦。沒辦法。趕快進行處理。1.首先有5%的鹽水泡水。泡水過後,用清水洗乾淨!(這裡要注意!清水最好用老水或者純淨水!不要用自來水!)2.然後,用乾淨的毛巾抹乾身體。再用稀釋過的酒精用棉籤把傷口周圍搽一搽,最後再輕輕的把傷口處搽一遍。這時候,蟾蜍會反映很大。請抓穩。不要讓他掉到地上接觸髒東西了!
  • 人類日記簡史
    如果說別的作文還能體會到過關斬將,攻堅克難的快感,日記則純粹是東北話中的「沒屁隔了嗓子」。畢竟每天基本就是上學放學,和小夥伴玩耍加寫作業,小孩的世界就那麼大,哪裡有那麼多可以記的事?而且,即便是心裡話,誰腦子能抽風到寫到一個老師要檢查的日記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