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輩子,能持之以恆地幹好一件事不容易。拿咱們製造行業的話來說,就是得有工匠精神,才能幹成事兒。」一次採訪中,關於「如何看待自己崗位」的話題時,我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如果非要說有所成就,我覺得是緣於夢想,始於實踐,在榔頭和銼刀中,我用踏實勤奮的腳步,用最簡單樸實的方法,用創新開拓的思維成就了如今的一身真才實學,並且執著地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著……
我是航空工業陝飛的一名普通鉗工,平日愛「琢磨」,也愛「湊熱鬧」,車間裡只要出現焊接、設備改造、技術革新等方面的問題,我總是會主動湊到跟前,認真聽、詳細記、不停問,有時候下班回到家還會動手整理歸納問題點。長年累月的積極參與,不懈努力,也為我積攢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有人不理解,覺得我給自己找麻煩,但我卻樂此不疲。在一次次「找麻煩」的過程中,不僅收穫了新知識,也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為以後技能攻關、改進創新打下了堅實基礎。
就拿運8、運9系列飛機環控系統大直徑導管的焊接和加工方式來說,之前一直採用板料卷管然後手工焊接成整管,這種方式加工出的零件質量與操作者的經驗有著密切關係,一旦勞動強度大極易造成產品質量波動。伴隨著飛機任務量增大,用戶對產品質量要求提高,這種手工加工的產品越來越難以滿足企業發展需求。於是鉗焊廠採購了一臺筒體自動縱縫焊設備,用於提高導管焊接速度和質量。這可是當時公司最先進的焊接設備之一,學名叫「筒體自動縱縫焊機」,簡稱「縱縫焊」,用它加工導管產品,焊接速度快、產品質量穩定、焊縫均勻美觀。最初大家爭先恐後想實操,可試用過後便不再願意觸碰它,因為這個傢伙對零件統一性及定位裝夾要求非常高,整個航空系統內導管縱縫焊接製造並沒有什麼好辦法,而且它耗費的生產準備時間太長,工裝安裝、零件定位,一通折騰下來,算算時間,竟然比
工焊接來得還要慢些。久而久之就無人問津,閒置了起來。因此,如何快速、精準地解決零件在縱縫焊機上的裝夾、定位就成了該設備能否在導管焊接中得到運用的關鍵所在。
彼時的我已是一名專家,看著身邊這麼個「寶貝疙瘩」閒置浪費實在覺得可惜。逮著工作空餘時間,我就去設備前轉悠,這裡摸摸,那裡看看,當時心裡就一個念頭,一定得把這臺「縱縫焊」攻下來。於是,我主動和領導申請了這個攻堅項目,一頭扎了進去。可「縱縫焊」哪是輕易就範的主兒?試加工過程中,先後出現了「焊槍無法對正」「材料重疊」「管子變形」等問題,我呢,也是見招拆招,徹底和這臺「縱縫焊」槓上了:從開始的方案構建到方案實施、問題解決,我和我的團隊成員們全身心投入其中,立志儘快解決好對正問題、材料重疊或間隙過大問題、變形問題,以確保零件快速精準裝夾定位。
工裝設備對接狀態不明確時,我腦中也曾晃過種種念頭:「萬一和工裝對接時損壞了怎麼辦?萬一攻堅不成功咋辦?攬下這活兒究竟值不值?」可我轉念一想,「創新項目本就存在未知風險,如果專家都不願意去嘗試,還提什麼創新創效?」堅定信心後我們再一次核實工裝,全面檢查各項指標,工裝狀態達標確認無誤後才小心翼翼地進行設備對接調試,期間遭遇了故障、焊接、複查、焊接、再對接調試等等……最終,對接後狀態完美達到預期效果。
解決裝夾定位問題時,我採用「新增一套龍門懸臂芯軸,在芯軸上增加三組支撐滾輪」等技術方案,運用「頭腦風暴」大膽創新,摒棄「焊槍移動」傳統焊接模式,設計出一套獨立的自動導正、送料裝置,與現有焊接設備聯動,改變原有焊接運動方式,讓焊槍不動,導管相對焊槍運動。既自動完成導管對縫及定位,又同時實現自動送料,達到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的目的,最終使送料、校正裝置日趨合理、完善,解決了縱縫焊機裝夾定位技術難題,實現了對薄壁、長、小直徑導管零件高效率、高質量的焊接。如今,這臺曾經閒置的「縱縫焊」完全煥發「青春」,由多人操作變為一人操作,管徑大小實現數位化調整高效、精準,加工時間由原來30分鐘降為5分鐘,加工效率提升了6倍以上。
然而,「貪心」的我仍然覺得不夠,有沒有一套更為完善的輔助系統,可以讓這臺「縱縫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數控操作自動化焊接生產呢?我們乘勝追擊,在數控編程和電氣化輔助系統上想辦法,設計出一套數控編程和電氣化輔助系統,使「縱縫焊」工裝數控化,從而讓自動焊質量和效率得到質的飛躍,加工效率提升了18倍以上,一年僅人工費節約達50萬左右。如今,這臺機器成了焊接班的寶貝疙瘩,這項技術成果也成功填補了航空製造行業薄壁、長、小直徑導管零件自動焊接方面的空白。
創新永無止境。於我而言,以身作則,勇於實踐,做好本職工作之餘更要敢幹事、能幹事,用所學為國家、為軍隊提供高質量的航空利器,為祖國航空事業建設添磚加瓦才是當下最應該堅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