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汽車成本演變,特斯拉玩法勢不可擋

2020-11-30 易車網

編者按:「新變量」是汽車之心推出的分享智能汽車一線從業者洞察的專欄。以親歷者的視角,帶你預見智能汽車發展的關鍵變量。

本文作者:大競,汽車供應鏈從業者。

軟體正在改變汽車的玩法。

無論是從整車 BOM(BillofMaterial,物料清單),還是從售價出發,軟體正重塑汽車的價值鏈。

以一臺成本20萬元上下的智能車為例:

計入BOM的軟體成本已超千元。且隨著車子的智能化水平繼續攀升,軟體佔比還在不斷地提升。

11月以來,特斯拉的FSD軟體包已經漲到了1萬美金。

在裸車零售價不到4萬美金的Model3上(最便宜的標準續航升級版31690美元),「買個包」的價錢已經佔到車價的1/4。

1、整車廠的困惑:究竟該如何看待軟體成本?

事情發生在一次定點會上。

我陳述一個域控制器的最終談判價格,拆分說明了各項成本。不料最後一項成本引發了全場的質疑:License(授權)費用。

「為什麼在管理費用和利潤之外,每件產品還要加收License?這看樣子是額外的利潤!」負責成本核算的同事非常不解,「特別是,我們還要為這個產品付出定製的開發費!」

我完全能理解他的質疑。

傳統在硬體主宰的汽車上,每一項成本都看得見摸得著。

各家整車廠在與供應商長期的鬥智鬥勇中,都建立了完善的資料庫和核算方法,這讓每一個多餘的銅板都無處藏身。

以一個汽車搖窗機開關為例:

材料費用包含用到的樹脂和良率;外購件費用包含微動開關、PCBA上的元器件和光板;製造費用包含PCBA貼片,注塑、鍍鉻、組裝和檢測;再考慮過程中出現的報廢,加上直接和間接人工,以及機器折舊分攤與電能。

最終按比例給到一定的管銷財利四項費用,加上按照量分攤的模具和專項研發費用,就是最終的採購價。

而今隨著「軟體定義汽車」深入人心,新湧現出來的零部件公司開始宣稱自己是軟體公司,而非傳統的Tier1。

它們中的許多甚至取消了生產基地,在人才聚集的城市中心租一層寫字樓,僱傭一百個工程師就可以開工,所有的SMT(表面貼裝)、注塑和組裝,甚至實驗設備都可以外包。

你問究竟什麼是他們的資產?

人,就是我們最大的資產。所有的「軟體公司」老總,都會如是說。

給投資人交代的財報上,他們沒有資產性支出。

假若銷售額可以達到預期,彷如先驅微軟,「軟體公司」將成為無本萬利的現金奶牛。

整車廠遇到了真正的困惑:究竟該如何看待軟體成本?

它們是一筆一次性的費用支出?還是可以與看得見摸得著的動力系統、車身底盤、內外飾和電子電器一樣,計入整車BOM之中?

最難的是,車廠的決策者們,真的可以接受這樣的定價方式嗎?

今天的整車廠是否在給軟體公司支付超額利潤呢?

2、軟體收費的三種方式

目前整車公司被收取的軟體相關費用,主要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通過一次性投入,購買特定軟體包,獲得使用這種軟體進行開發的權限。

以大家非常熟悉的AUTOSAR為例。

在國內,AUTOSAR有諸如Vector等的多個代理,整車廠與代理談一個適合自己企業的開發包,可以基於晶片平臺,或者整個項目,付出金額不等的一次性費用,即可在開發過程中使用這個軟體。

在A股漲上天際的中科創達、誠邁科技,他們的業務有點類似晶片廠爸爸的中國區服務代理。

比如車企要在車型上使用高通的智能駕艙晶片,就是由它們來承接服務。

客戶一次性支付一筆研發費用,中科創達和誠邁科技就會基於高通晶片,為智能駕艙提供適配性開發。

這種合作模式比較靈活,有些車廠可以自己做應用層軟體,那就可以把中間層軟體交給這樣的服務商來做,而不必買入傳統駕艙Tier1的標準開發大禮包。

第二種是單車的軟體費用(License)。

業界常說的CPSP(Contentprovider/Serviceprovider)費用常常歸屬於這一類。例如車載音樂、視頻軟體等。

用戶早已習慣了在手機和iPad上訂閱這類軟體,軟體商針對車載環境,屏幕的大小、解析度等進行適配性的開發,提供API或SDK,接入車載的Android系統,用戶往往用自己手機的帳號就可以繼續使用平日訂閱的會員服務。

這個過程中,車廠通常也會給軟體商每車支付幾個美元的費用。

一般來說,標準的SDK不需要軟體商進行額外適配性的開發。多賣出一份授權,就多一份錢。遇到這類軟體,通常車廠可以進行砍價的空間是比較大的。

單車的軟體費用也常常是ToBOnly。

以高精地圖為例,為了實現更精確的車道級定位,以實現領航輔助駕駛這樣的功能,車廠往往需要從圖商那裡購買高精地圖包。

而為了克服隧橋、密集樓群環境下GPS定位失效的問題,有時還依託於衛星定位的差分算法如RTK等去實現,這類服務也是要收取單車大額License的。

這些License,動輒每車每年幾百塊,刺激著車廠採購和成本部門脆弱的神經。

第三種是前兩者的結合體。

小孩子才做選擇,一次性研發費用和單車License咱們全要!

這也是整車廠成本部門最難以接受的一種。

如果說是針對獨有項目的開發,難道不是已經報了研發費用了嗎?研發費用就包含了項目跟進人員、軟體人員、測試人員的工時和相關費用。

那每一車上,還要另外收軟體License,這又算怎麼回事呢?

這種收費方式極為常見,可能來自於含特定算法的晶片廠,或定位為軟體公司的新興Tier1。

在車廠還不適應為純算法買單的時候,軟硬結合的確是「療效好」的商業模式。

不但前期開發人員費用被客戶大幅分擔,隨客戶銷量上升,銷售額會大幅攀升,而且軟體的邊際成本為0,真是多賣一輛,就白賺一輛。

難怪有軟體能力的新興T1比傳統賣硬體的公司,更容易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

3、車廠的軟體投入:軟體不是人海戰術堆出來的

車廠自身的軟體投入,也正成為成本中不可忽視的部分。

大眾曾在2019年宣布,將公司內的軟體人員整合,在2025年之前建立一支10000名員工的軟體團隊,並在屆時將自行編寫的軟體從不到10%的比例提升至60%。

奧迪、寶馬、戴姆勒等公司亦紛紛做了類似表態。

過去由不同供應商向主機廠提供分布式ECU的協作模式,為今天傳統車企的OTA造成了無可估量的難度。

早在2016年,特斯拉通過OTA推送,使ModelX可以用鷹翼門和燈光表演鷹翼門表演聖誕舞曲。

而在傳統車企中,這樣的一次節日OTA推送,要改善懸掛、氛圍燈、駕艙交互的主題,就涉及到數家供應商編寫代碼,聯調測試,令成本和工期成為不可控因素。

也正是因此,整車廠越來越急迫地將各大ECU合併,令內部的軟體部門來編寫中間層和APP層代碼,以適應終端市場OTA要求和取悅用戶。

可惜軟體,不是人海戰術堆出來的。

大眾ID.3停車場千人刷機的狀況不是危言聳聽。

一個傑出的程式設計師,往往勝過一百個平庸程式設計師的工作效率。

在軟體定義汽車的道路上,傳統車企將不得不走過額外的彎路,搭上巨額成本。

這些人員,是作為研發費用計入本年度的支出嗎?那麼明年呢?

針對某一平臺的投入,例如在自動駕駛視覺泊車上內部的研發費用,是否要計入BOM成本,的確考驗著財務人員。

在視覺泊車可以額外打成軟體包,賣給用戶的時候,研發成本攤入BOM就顯得格外明智。

從前我們談及汽車BOM成本,基本上就是指發動機、變速箱、轉向、剎車、內外飾、白車身和電子電器這幾大金剛。

而今,BOM成本裡面軟體的佔比在不斷攀升。

以一臺成本為20萬元上下的智能車為例,計入BOM的軟體成本已超千元。且隨著車輛的智能化水平繼續攀升,軟體佔比還在不斷地升高。

軟體,已經成為了全車不可忽視的成本構成。

非常類似筆記本電腦行業預裝的Windows系統和Office。

也許車廠可以選擇不用QNX或者ClassicAUTOSAR做開發,但MobileyeEyeQ系列晶片上的AEB算法、HD導航地圖、360環視拼接或是視覺泊車的算法、DMS的識別算法、前端聲源定位、降噪和識別、語音雲端的ASR和自然語義理解、QQ音樂或是網易雲音樂、喜馬拉雅App或者車載「得到」……

只要是做智能車,總有一款軟體,讓你的BOM無處可逃。

4、軟體的明天:從成本中心到利潤中心

還好,軟體並非一味地向車廠的BOM增加壓力。

人們大可寄希望於明天——在不久的將來,軟體將從成本中心,轉化為利潤中心。

倒退20年,在山寨MP3和遍地可以下載音樂的年景,在iTune上購買正版音樂簡直是傻子的行為。

而大行其道的迅雷和BT、電驢,也令電影資源無處藏身,花大幾十元在電影院「支持正版」,實在是一種奢侈。

時過境遷,我們已經習慣了在QQ音樂和愛奇藝上每月充值,購買Kindleunlimited讀書權限。

我們為了在王者榮耀上打得爽,花不可思議的價錢購買裝備和皮膚;為了提升上下載的速度,我們購買百度網盤的VIP會員……

購買軟體,無疑是消費觀念的一大進步,從而促成的商業正循環,鼓勵了新的研發,推進網際網路產業大步向前。

隨著用戶的飽和,各家APP商瞄準了智能汽車的市場,這或成為網際網路巨頭的,下一個兵家必爭之地。

特斯拉公布2020年Q3財報,軟體上累計收入超過10億美元。

今年特斯拉交付的36.78萬輛車中,57%的車主購買了自動駕駛選裝包。

從2015年2500美元的Autopilot系統開始,特斯拉的自動駕駛選裝包已經一路升級至FSDBeta,單價也上漲為10000美元。

對於零售價不足4萬美金的Model3(最便宜的標準續航升級版裸車31690美元),「買個包」的價錢已經佔到車價的1/4。

這僅僅是個開始。

五花八門的軟體,早已瞄準了特斯拉用戶的錢包。

一個OTA加速包2000美元,一個OTA座椅加熱300美元。

續航升級,遊戲,流媒體視頻,卡拉OK……林林總總的軟體打包賣,一輛車,配上十幾個軟體選裝包。

生產沒區別,軟體OTA。它不比難於控制的傳統車硬體分配置香得多嗎?

新勢力也跟上。

NIOPilot選裝包1.5萬,如果要升級成NOP,就是4萬。

小鵬的Xavier支持的NGP還沒OTA上去,但是據說選裝率超過銷量的 50%,真牛。

一句話,買這些新生事物的人,思想已經完全不同了。

他們要的就是更好的用戶軟體。雖然有可能是這輩子買的「最貴的包」,但是這幫用戶覺得,值了。

這類人以後就是人間的消費主力。毫無疑問。

如果這都不能讓整車廠核算成本的同志們感到開心的話,我也不知道如何去安慰了。

在肉眼可見的明天,車廠支付給軟體公司的BOMcost,外加車廠自己投入的軟體研發費用,極有可能都會轉化成一個又一個面向車主用戶的軟體產品,成為汽車產業賺取利潤的發動機。

到那個時候,軟體將超越鋼鐵、塑膠、皮革和PCBA板,在BOM裡佔據極為重要的位置。

我依然沒能充分的解釋清楚軟體License算是哪一種Cost,我的同事依然認定今天的軟體公司收取了高額利潤。

但我們都無比清楚,願意與否,軟體的時代都已經到來。

文章由易車號作者提供

相關焦點

  • 揭秘特斯拉為何淘汰穩定的18650電池
    打開APP 揭秘特斯拉為何淘汰穩定的18650電池 佚名 發表於 2017-02-06 17:11:29 最近,特斯拉與松下這對兒
  • 引入特斯拉本為「鯰魚效應」,特斯拉嚴控成本變成恐怖「大白鯊」
    把特斯拉引入國內,是工信部牽頭,上海市政府給地,銀行給貸款,為的是給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引入一條「鯰魚」,通過「鯰魚效應」帶動產業發展。當然特斯拉也籤署了一份對賭協議,保證2023年開始每年納稅不低於22億人民幣。
  • 揭秘!特斯拉未來究竟會用哪種電池?
    原標題:揭秘!特斯拉未來究竟會用哪種電池? 摘要 【揭秘!特斯拉未來究竟會用哪種電池?】
  • 特斯拉深度研究:如何成為新能源汽車龍頭
    導讀 2020年不僅是特斯拉發展歷程的轉折點——這一年特斯拉進駐中國上海,打造出全球成本最低的Model 3,2020年也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轉折點——在補貼環境下經過3年的「蒙眼狂奔」、需求遭遇瓶頸,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開始讓更多一般消費者接受新能源汽車,巨大的中國車市消費潛力正在激活,中國新能源車企也迎來了收穫期
  • 特斯拉非得用18650電池嗎?電動汽車的電池成本還會降低
    特斯拉Model S採用18650圓柱形鋰電池,這是路人皆知的了。為什麼特斯拉會率先採用18650圓柱形鋰電池呢?作為最早的鋰離子電池,18650電池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成熟、最穩定的電池組合,至今仍然佔據領先位置。
  • 揭秘:特斯拉電動汽車的工作原理
    市面上的電動汽車越來越多,電動汽車沒有尾氣汙染、噪音低、性能高,預計2025年就能把汽油和柴油汽車擠出市場。特斯拉ModelS型電動汽車如今是世界上加速度最快的量產汽車,這個視頻介紹特斯拉ModelS型電動汽車所採用的技術。
  • 特斯拉車標logo設計的內涵大揭秘
    「特斯拉處於破產邊緣」、「 Model X發生致死車禍」、「 馬斯克刪除SpaceX和特斯拉Facebook主頁」……一個接一個的熱搜新聞將這個炙手可熱的電動汽車公司推向了風口浪尖。本期尚唐設計小編為您揭秘特斯拉車標logo設計的內涵,帶您更深入地了解特斯拉。Tesla(特斯拉)成立於2003年,總部位於美國矽谷,是全球知名純電動汽車公司。
  • 纏鬥特斯拉,小鵬汽車的危險遊戲
    小鵬卻經常與特斯拉擦槍走火。 2019年特斯拉訴訟小鵬侵犯智慧財產權舊恨未消,2020年汽車銷售的正面戰場上,兩家公司又添新仇。 特斯拉在上海建廠後成本大幅降低,主力車型Model 3也一路降價至25萬元左右起售。
  • 致敬2020:智能與電動勢不可擋 中國汽車大有作為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致敬2020:中國汽車大有作為一束光芒從這個縫隙中照射出來,以前所未有的亮度提醒全世界,中國在智能電動汽車時代,可以大有作為。2021年開年,特斯拉的一顆新年「炸彈」,在中國汽車市場引發了巨大反響。特斯拉上海工廠生產的第二款車型國產Model Y正式開售,又一次展現出價格屠夫的姿態。
  • 特斯拉改進電池:降低成本,提升能量密度
    [PConline 資訊]5月6日消息,據外媒報導,目前特斯拉已經改進其「百萬英裡電池」,現在電池裡面的鈷含量更低,在降低電池成本的同時也提升了電池的能量密度。據悉,去年特斯拉的電池研究夥伴、達爾豪西大學的傑夫·達恩和他的團隊公布了一種新型電池的測試結果。CEO埃隆·馬斯克也曾稱,該公司今年將推出一款可續航100萬英裡的新電池。在上個月,特斯拉就提交了一種新的電池鋰化工藝專利技術,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提高電池性能,還能節省成本。
  • 名字裡去掉「汽車」,特斯拉未來將變成一家能源公司
    然而,一直在各種場合強調可持續能源重要性的馬斯克,可能會在實現其宏偉藍圖的道路上遭遇重重挫折:首先,從整體來看,特斯拉目前仍以汽車業務為主,雖然2016年業績亮眼,但仍未完成年初的預定目標;其次,2016年特斯拉產品發生的一系列事故,也為其榮耀光環蒙上了一層深重的陰影;與此同時,居高不下的成本直接導致特斯拉陷入「賣得越多虧損越多」的尷尬局面,上市五年已合計虧損
  • 新能源汽車專題報告:領跑者特斯拉的崛起
    比如說,在製造特斯拉時,當時市場上電池組件的成本要 600 美元/KWh,馬斯克通過「第一性原理」思考,追根溯源,認為電池從物理學原理角度的最低成本應該是各種金屬元素成分的成本之和,他把鋰電池的原材料在倫敦金屬交易所的歷史最高價格相加,發現只需要 80 美元/KWh, 意識到了廣闊的降本空間。之後馬斯克便自建電池廠,逐步推動電池成本降低。馬斯克本人在社交媒體上影響力大。
  • 特斯拉發布全新無極耳電池:續航升16% 成本降18%
    特斯拉發布全新無極耳電池,續航升16%、成本降18%截至美東時間9月22日16時,該公司股價下跌5.60%至424.23美元。專家預測,到2023年,這一價格將降至100美元/千瓦時,但馬斯克表示,特斯拉將在三年時間內把價格拉低至這一水平,不過,他並未透露具體的價格目標。對於電池來說,其組成不僅僅是核心部分。鋰離子電池的生產成本為100美元/千瓦時,這意味著電池組及其附加組件(如電池管理和冷卻系統)的成本為125-130美元/千瓦時或更高。
  • 名字裡去掉「汽車」 馬斯克想讓特斯拉變身可持續能源帝國?
    【觀察者網 綜合】據CNBC等外媒報導,2月1日,特斯拉汽車公司(Tesla Motors Inc.)正式改名為特斯拉(Tesla Inc.)。這意味著汽車不再是特斯拉的唯一業務。,雖然2016年業績亮眼,但仍未完成年初的預定目標; 其次,2016年特斯拉產品發生的一系列事故,也為其榮耀光環蒙上了一層深重的陰影; 與此同時,居高不下的成本直接導致特斯拉陷入「賣得越多虧損越多」的尷尬局面,上市五年已合計虧損20.61億美元; 此外,特斯拉還面臨著同行們的圍追堵截,而新上臺的川普政府對於環保問題的漠視,或許也會將電動汽車市場擠壓到更小。
  • 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為什麼幹不過特斯拉
    但是很多汽車卻搭載2KW的車載充電機,節約了成本,但是用戶充電速度慢了很多。這裡點名的車型有眾泰e200,江鈴e100,寶駿e200等車型。大部分比亞迪混動車型搭載的是3.3KW充電機,但是實際充電功率卻只能達到2.6KW-3.2KW之間。220V 32A充電功率應該是220V*32A=7.2KW。
  • 特斯拉自製電池秘密項目曝光 電池成本降超30%
    網易科技訊 2月27日消息,據外媒報導,長期以來,始終有傳言稱,特斯拉正在為其電動汽車製造自己的電池。現在,特斯拉的秘密電池項目Roadrunner更多細節曝光,該公司將「用機器製造機器」的策略,大規模生產更便宜的電池。
  • 特斯拉自製電池秘密項目曝光:讓電池成本降超30%
    網易科技訊 2月27日消息,據外媒報導,長期以來,始終有傳言稱,特斯拉正在為其電動汽車製造自己的電池
  • 特斯拉打算將電池成本降至每千瓦時50至55美分
    ,從而將電價成本降至每千瓦時50美分至55美分。一旦特斯拉取得成功,其電動汽車成本將與內燃機汽車成本相持平,而燃油車可能會走向沒落。    埃隆·馬斯克在歐洲電池會議上討論了特斯拉未來的生產目標。馬斯克認為特斯拉已經實現了除降低電池成本外所有主要的電池生產目標。如快速充電和電池高效循環利用等。  馬斯克表示:「我們認為阻礙電池發展的根本障礙就是電池成本。」降低電池生產成本將是使電動汽車的價格與內燃機汽車相持平甚至更低的關鍵。  大眾普遍的共識為特斯拉需要讓電池成本達到每千瓦時100美元,這樣電動汽車的電池成本才能與傳統汽車成本相持平。
  • 特斯拉秘密項目曝光:自製電池成本降超30%
    2月27日消息,據外媒報導,長期以來,始終有傳言稱,特斯拉正在為其電動汽車製造自己的電池。現在,特斯拉的秘密電池項目Roadrunner更多細節曝光,該公司將「用機器製造機器」的策略,大規模生產更便宜的電池。
  • 特斯拉Model 3銷量再創新高,新能源汽車未來趨勢向好!
    揭秘特斯拉北方更懂Ta 特斯拉的發展與壯大,也就意味著汽車智能化進一步發展,將增加未來汽車檢修的難度,傳統技師之外,汽車檢修將會需要覆蓋更多軟體領域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