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變量」是汽車之心推出的分享智能汽車一線從業者洞察的專欄。以親歷者的視角,帶你預見智能汽車發展的關鍵變量。
本文作者:大競,汽車供應鏈從業者。
軟體正在改變汽車的玩法。
無論是從整車 BOM(BillofMaterial,物料清單),還是從售價出發,軟體正重塑汽車的價值鏈。
以一臺成本20萬元上下的智能車為例:
計入BOM的軟體成本已超千元。且隨著車子的智能化水平繼續攀升,軟體佔比還在不斷地提升。
11月以來,特斯拉的FSD軟體包已經漲到了1萬美金。
在裸車零售價不到4萬美金的Model3上(最便宜的標準續航升級版31690美元),「買個包」的價錢已經佔到車價的1/4。
1、整車廠的困惑:究竟該如何看待軟體成本?
事情發生在一次定點會上。
我陳述一個域控制器的最終談判價格,拆分說明了各項成本。不料最後一項成本引發了全場的質疑:License(授權)費用。
「為什麼在管理費用和利潤之外,每件產品還要加收License?這看樣子是額外的利潤!」負責成本核算的同事非常不解,「特別是,我們還要為這個產品付出定製的開發費!」
我完全能理解他的質疑。
傳統在硬體主宰的汽車上,每一項成本都看得見摸得著。
各家整車廠在與供應商長期的鬥智鬥勇中,都建立了完善的資料庫和核算方法,這讓每一個多餘的銅板都無處藏身。
以一個汽車搖窗機開關為例:
材料費用包含用到的樹脂和良率;外購件費用包含微動開關、PCBA上的元器件和光板;製造費用包含PCBA貼片,注塑、鍍鉻、組裝和檢測;再考慮過程中出現的報廢,加上直接和間接人工,以及機器折舊分攤與電能。
最終按比例給到一定的管銷財利四項費用,加上按照量分攤的模具和專項研發費用,就是最終的採購價。
而今隨著「軟體定義汽車」深入人心,新湧現出來的零部件公司開始宣稱自己是軟體公司,而非傳統的Tier1。
它們中的許多甚至取消了生產基地,在人才聚集的城市中心租一層寫字樓,僱傭一百個工程師就可以開工,所有的SMT(表面貼裝)、注塑和組裝,甚至實驗設備都可以外包。
你問究竟什麼是他們的資產?
人,就是我們最大的資產。所有的「軟體公司」老總,都會如是說。
給投資人交代的財報上,他們沒有資產性支出。
假若銷售額可以達到預期,彷如先驅微軟,「軟體公司」將成為無本萬利的現金奶牛。
整車廠遇到了真正的困惑:究竟該如何看待軟體成本?
它們是一筆一次性的費用支出?還是可以與看得見摸得著的動力系統、車身底盤、內外飾和電子電器一樣,計入整車BOM之中?
最難的是,車廠的決策者們,真的可以接受這樣的定價方式嗎?
今天的整車廠是否在給軟體公司支付超額利潤呢?
2、軟體收費的三種方式
目前整車公司被收取的軟體相關費用,主要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通過一次性投入,購買特定軟體包,獲得使用這種軟體進行開發的權限。
以大家非常熟悉的AUTOSAR為例。
在國內,AUTOSAR有諸如Vector等的多個代理,整車廠與代理談一個適合自己企業的開發包,可以基於晶片平臺,或者整個項目,付出金額不等的一次性費用,即可在開發過程中使用這個軟體。
在A股漲上天際的中科創達、誠邁科技,他們的業務有點類似晶片廠爸爸的中國區服務代理。
比如車企要在車型上使用高通的智能駕艙晶片,就是由它們來承接服務。
客戶一次性支付一筆研發費用,中科創達和誠邁科技就會基於高通晶片,為智能駕艙提供適配性開發。
這種合作模式比較靈活,有些車廠可以自己做應用層軟體,那就可以把中間層軟體交給這樣的服務商來做,而不必買入傳統駕艙Tier1的標準開發大禮包。
第二種是單車的軟體費用(License)。
業界常說的CPSP(Contentprovider/Serviceprovider)費用常常歸屬於這一類。例如車載音樂、視頻軟體等。
用戶早已習慣了在手機和iPad上訂閱這類軟體,軟體商針對車載環境,屏幕的大小、解析度等進行適配性的開發,提供API或SDK,接入車載的Android系統,用戶往往用自己手機的帳號就可以繼續使用平日訂閱的會員服務。
這個過程中,車廠通常也會給軟體商每車支付幾個美元的費用。
一般來說,標準的SDK不需要軟體商進行額外適配性的開發。多賣出一份授權,就多一份錢。遇到這類軟體,通常車廠可以進行砍價的空間是比較大的。
單車的軟體費用也常常是ToBOnly。
以高精地圖為例,為了實現更精確的車道級定位,以實現領航輔助駕駛這樣的功能,車廠往往需要從圖商那裡購買高精地圖包。
而為了克服隧橋、密集樓群環境下GPS定位失效的問題,有時還依託於衛星定位的差分算法如RTK等去實現,這類服務也是要收取單車大額License的。
這些License,動輒每車每年幾百塊,刺激著車廠採購和成本部門脆弱的神經。
第三種是前兩者的結合體。
小孩子才做選擇,一次性研發費用和單車License咱們全要!
這也是整車廠成本部門最難以接受的一種。
如果說是針對獨有項目的開發,難道不是已經報了研發費用了嗎?研發費用就包含了項目跟進人員、軟體人員、測試人員的工時和相關費用。
那每一車上,還要另外收軟體License,這又算怎麼回事呢?
這種收費方式極為常見,可能來自於含特定算法的晶片廠,或定位為軟體公司的新興Tier1。
在車廠還不適應為純算法買單的時候,軟硬結合的確是「療效好」的商業模式。
不但前期開發人員費用被客戶大幅分擔,隨客戶銷量上升,銷售額會大幅攀升,而且軟體的邊際成本為0,真是多賣一輛,就白賺一輛。
難怪有軟體能力的新興T1比傳統賣硬體的公司,更容易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
3、車廠的軟體投入:軟體不是人海戰術堆出來的
車廠自身的軟體投入,也正成為成本中不可忽視的部分。
大眾曾在2019年宣布,將公司內的軟體人員整合,在2025年之前建立一支10000名員工的軟體團隊,並在屆時將自行編寫的軟體從不到10%的比例提升至60%。
奧迪、寶馬、戴姆勒等公司亦紛紛做了類似表態。
過去由不同供應商向主機廠提供分布式ECU的協作模式,為今天傳統車企的OTA造成了無可估量的難度。
早在2016年,特斯拉通過OTA推送,使ModelX可以用鷹翼門和燈光表演鷹翼門表演聖誕舞曲。
而在傳統車企中,這樣的一次節日OTA推送,要改善懸掛、氛圍燈、駕艙交互的主題,就涉及到數家供應商編寫代碼,聯調測試,令成本和工期成為不可控因素。
也正是因此,整車廠越來越急迫地將各大ECU合併,令內部的軟體部門來編寫中間層和APP層代碼,以適應終端市場OTA要求和取悅用戶。
可惜軟體,不是人海戰術堆出來的。
大眾ID.3停車場千人刷機的狀況不是危言聳聽。
一個傑出的程式設計師,往往勝過一百個平庸程式設計師的工作效率。
在軟體定義汽車的道路上,傳統車企將不得不走過額外的彎路,搭上巨額成本。
這些人員,是作為研發費用計入本年度的支出嗎?那麼明年呢?
針對某一平臺的投入,例如在自動駕駛視覺泊車上內部的研發費用,是否要計入BOM成本,的確考驗著財務人員。
在視覺泊車可以額外打成軟體包,賣給用戶的時候,研發成本攤入BOM就顯得格外明智。
從前我們談及汽車BOM成本,基本上就是指發動機、變速箱、轉向、剎車、內外飾、白車身和電子電器這幾大金剛。
而今,BOM成本裡面軟體的佔比在不斷攀升。
以一臺成本為20萬元上下的智能車為例,計入BOM的軟體成本已超千元。且隨著車輛的智能化水平繼續攀升,軟體佔比還在不斷地升高。
軟體,已經成為了全車不可忽視的成本構成。
非常類似筆記本電腦行業預裝的Windows系統和Office。
也許車廠可以選擇不用QNX或者ClassicAUTOSAR做開發,但MobileyeEyeQ系列晶片上的AEB算法、HD導航地圖、360環視拼接或是視覺泊車的算法、DMS的識別算法、前端聲源定位、降噪和識別、語音雲端的ASR和自然語義理解、QQ音樂或是網易雲音樂、喜馬拉雅App或者車載「得到」……
只要是做智能車,總有一款軟體,讓你的BOM無處可逃。
4、軟體的明天:從成本中心到利潤中心
還好,軟體並非一味地向車廠的BOM增加壓力。
人們大可寄希望於明天——在不久的將來,軟體將從成本中心,轉化為利潤中心。
倒退20年,在山寨MP3和遍地可以下載音樂的年景,在iTune上購買正版音樂簡直是傻子的行為。
而大行其道的迅雷和BT、電驢,也令電影資源無處藏身,花大幾十元在電影院「支持正版」,實在是一種奢侈。
時過境遷,我們已經習慣了在QQ音樂和愛奇藝上每月充值,購買Kindleunlimited讀書權限。
我們為了在王者榮耀上打得爽,花不可思議的價錢購買裝備和皮膚;為了提升上下載的速度,我們購買百度網盤的VIP會員……
購買軟體,無疑是消費觀念的一大進步,從而促成的商業正循環,鼓勵了新的研發,推進網際網路產業大步向前。
隨著用戶的飽和,各家APP商瞄準了智能汽車的市場,這或成為網際網路巨頭的,下一個兵家必爭之地。
特斯拉公布2020年Q3財報,軟體上累計收入超過10億美元。
今年特斯拉交付的36.78萬輛車中,57%的車主購買了自動駕駛選裝包。
從2015年2500美元的Autopilot系統開始,特斯拉的自動駕駛選裝包已經一路升級至FSDBeta,單價也上漲為10000美元。
對於零售價不足4萬美金的Model3(最便宜的標準續航升級版裸車31690美元),「買個包」的價錢已經佔到車價的1/4。
這僅僅是個開始。
五花八門的軟體,早已瞄準了特斯拉用戶的錢包。
一個OTA加速包2000美元,一個OTA座椅加熱300美元。
續航升級,遊戲,流媒體視頻,卡拉OK……林林總總的軟體打包賣,一輛車,配上十幾個軟體選裝包。
生產沒區別,軟體OTA。它不比難於控制的傳統車硬體分配置香得多嗎?
新勢力也跟上。
NIOPilot選裝包1.5萬,如果要升級成NOP,就是4萬。
小鵬的Xavier支持的NGP還沒OTA上去,但是據說選裝率超過銷量的 50%,真牛。
一句話,買這些新生事物的人,思想已經完全不同了。
他們要的就是更好的用戶軟體。雖然有可能是這輩子買的「最貴的包」,但是這幫用戶覺得,值了。
這類人以後就是人間的消費主力。毫無疑問。
如果這都不能讓整車廠核算成本的同志們感到開心的話,我也不知道如何去安慰了。
在肉眼可見的明天,車廠支付給軟體公司的BOMcost,外加車廠自己投入的軟體研發費用,極有可能都會轉化成一個又一個面向車主用戶的軟體產品,成為汽車產業賺取利潤的發動機。
到那個時候,軟體將超越鋼鐵、塑膠、皮革和PCBA板,在BOM裡佔據極為重要的位置。
我依然沒能充分的解釋清楚軟體License算是哪一種Cost,我的同事依然認定今天的軟體公司收取了高額利潤。
但我們都無比清楚,願意與否,軟體的時代都已經到來。
文章由易車號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