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文明祭祀不能少

2020-12-06 濟寧新聞

濟寧新聞網訊(記者 劉海洋)11月15日,農曆十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的「寒衣節」,也是每年祭祀高峰期之一,為倡導市民文明祭祀,陵園做好各項服務工作,力求為市民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務。

寒衣節前後三天為祭祀高峰,為消除安全隱患,倡導文明祭祀,陵園提前做好寒衣節的服務接待和安全保障準備工作。在陵園門口,前來祭掃的車輛陸續進園,醫護服務人員嚴防疫情輸入,逐個測量體溫,檢查防疫健康碼。除提醒市民錯峰祭掃之外,還為市民提供免費停車地點,並有專人指揮交通,保障交通暢行。

素花一束,祭先人以深情;深鞠一躬,奠逝者之英魂。「祭奠先人重於心不拘於形」,陵園根據環保政策要求,提出以『綠色殯葬,文明祭掃』為主題,推出鮮花祭掃,祈福卡,黃絲帶追思等各種文明祭掃主題活動,在鮮花提供處,工作人員在不停提示,可以免費用火紙換鮮花,倡導無煙低碳安全的文明祭掃行為。

相關焦點

  • 寒衣節文明祭祀念故親
    為弘揚優良傳統,進一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倡導綠色、文明、低碳的現代祭祀新風,連日來,濱海新區各開發區、街鎮、村居積極行動起來,向轄區居民發放文明祭祀倡議書,勸阻隨意燒紙等行為,引導和鼓勵居民以鮮花祭祀、網上祭祀、家庭追思等綠色文明的方式寄託哀思。寒衣節期間,漢沽街市場監管所聯合屬地民政部門對轄區內殯葬用品市場開展專項檢查。
  • 陽曲縣「寒衣節」文明祭祀倡議書
    全縣居民朋友們:今年11月15日(農曆十月初一),是人民群眾祭奠已故親人的傳統祭祀節日「寒衣節」。「寒衣節」即將到來,為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推進移風易俗,倡導文明、綠色、低碳、安全的祭掃方式,鞏固文明城市創建成果,我們特向全縣居民朋友發出如下倡議: 倡導文明祭祀新方式。積極倡導鮮花祭奠、公祭悼念、網上祭奠、家庭追思會、撰寫追憶文章等文明健康的祭祀方式,使文明祭祀成為一種習慣。倡導環保祭祀新要求。
  • 城關環衛採取人機結合作業模式 保障「寒衣節」期間環境整潔
    城關環衛採取人機結合作業模式 保障「寒衣節」期間環境整潔 每日甘肅網11月16日訊據蘭州晚報報導 陰曆十月初一是中國傳統祭祀節日「寒衣節」,城關區環衛局結合實際強化組織領導、加大對祭祀垃圾清掃衝洗和清運力度,全力做好「寒衣節
  • 寒衣節是什麼意思含義介紹 寒衣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寒衣節是什麼意思  寒衣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是漢族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 寒衣節送寒衣,邂逅最美的寒衣詩詞
    寒衣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還有下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節」。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
  • 十月初一寒衣節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們也在農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道教宮觀一般會在這一天舉行攝招安靈超度法會,超度過往孤魂。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 2020寒衣節是哪一天 2020農曆十月初一是陽曆幾月幾日
    導語:寒衣節是我國傳統節日,所以每年時間都是以農曆時間為標準,即在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一這天。不過,如果按照陽曆時間來算,那就每年都不同了。寒衣節這天,需要送寒衣,所以應要了解準確時間。那麼,具體2020寒衣節是哪一天呢?到底2020農曆十月初一是陽曆幾月幾日?一起來了解。
  • 寒衣節「攻略」趕緊記下來
    其中,農曆十月初一的寒衣節,民間叫做「過十月一」。每到十月初一之時天氣開始變涼,冷空氣來襲,人們在裹上厚棉襖的同時,每家每戶都開始供暖了,我們回到溫暖的家中有沒有想起我們已故的親人,他們是不是吃得飽穿的暖呢?所以寒衣節的主要風俗就是送寒衣。為逝者送寒衣,固然很暖心。但寒衣節也帶有一些中元節的特徵,如果不妥善處理,恐怕好兄弟會找上門!
  • 寒衣節|中國的三大鬼節,不知道的趕緊看看!
    清明節、中元節和寒衣節是史上的三大鬼節之一,按照中國的傳統來說,這是一個鬼門關打開,鬼怪可以在人間出遊的日子。因此,了解寒衣節的注意事項對人們來說,是特別重要的一件事。還於傍晚到野外路口,為沒有後人的死者祭祀,添"禦寒衣";北京有句諺語叫"十月一,送寒衣"。意思是天氣冷了,一家都穿新衣了,也應該給死去的親人寄點寒衣去。
  • 為什麼我們要祭祀祖先?
    十一月,我們經歷了兩個「鬼節」,一個是西方的萬聖節,一個是我國的寒衣節。記得寒衣節剛過的時候,大街小巷的地面上,還留著很多圈圈,燒過東西的灰燼依然保有痕跡。人們在這個日子裡,會為死去的親人送去寒衣,也送上自己的惦念。為什麼人們要追思自己的親人甚至是隔了幾代的祖先?它是怎麼來的?這大概要從古人做夢開始說起。
  • 寒衣節|一個被世人遺忘,卻又溫暖的節日
    寒衣節傳說10月28日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寒衣節也有古老的傳說。由此而產生了「送寒衣節」。「十月初一燒寒衣」,也早已成為北方憑弔已故親人的風俗。朱元璋「授衣」傳說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並把剛收穫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
  • 石家莊市開啟疫情期間文明祭祀新風尚
    隨著清明節臨近,祭祀掃墓的話題逐漸升溫,由於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給今年清明祭掃帶來不便,首要考慮的就是感染風險。為了防範發生聚集性疫情傳播,石家莊市有關部門鼓勵民眾選擇「雲祭祀」等文明祭祀方式,從而開啟了疫情期間的文明祭祀新風尚。根據全市疫情防控部署要求,為減少群聚性感染風險,市殯葬管理處繼續暫停現場祭祀活動。
  • 文明追思 平安清明|綠色祭祀 從我做起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相關會議精神,忻府區婦聯在清明節期間開展「文明追思 平安清明」主題活動,引導我區廣大婦女和家庭以文明祭掃新風傳承民族文化、緬懷革命先烈、追思已故親友,推動移風易俗、防止火災事故發生,過一個文明、綠色、低碳、安全的清明節。
  • 桐城:文明祭祀漸成風,「寓意」花束成首選
    隨著文明祭祀理念漸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用鮮花代替紙錢、鞭炮祭祀,緬懷先人、寄託哀思,鮮花市場也因此火爆起來。4月3日,筆者走訪城區多家花店發現:每家花店的醒目位置都擺放著白菊花、杜鵑花……,櫃檯上擺滿包好的花束,除了白菊花和黃菊花的組合,還搭配一兩支非洲菊。像這樣的「寓意」花束,價格隨花束大小而定,10元、20元、30元、50元不等,市民也便於選擇。
  • 雨山實驗學校結合疫情防控開展文明祭祀宣傳活動
    冬至即將到來,為確保師生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平安祭祀,鞏固疫情防控來之不易的成果,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雨山實驗學校通過多種宣傳手段大力倡導科學文明的祭祀方式,引導廣大師生樹立文明新風。學校通過電子屏幕、微信公眾號等多重手段進行宣傳,向全校師生和家長發放「2020年冬至文明祭掃倡議書」,號召廣大師生和家長在冬至祭祀時不放鞭炮,不焚香燒紙,避免火災;倡議大家用鮮花祭祀、植樹祭祀和網上祭祀等健康時尚的方式祭奠、緬懷親人,自覺遵守疫情防控要求。
  • 通靈祭品「死亡瓶」,神秘的瑪雅祭祀儀式,一起走進瑪雅文明
    在遙遠的遠古時代,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並不充分,許多自然現象被解釋為超自然能力所導致,因此每一種文明也創造出了自己的「神」。為了表示對神族的尊敬,人們會在特定日子以及有所求的時候進行祭祀。在祭祀的過程中,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們會用不同的物品作為祭品,祭品有蔬果、穀物也會有動物。
  • 清明節用火丨神池縣婦聯和團縣委就「文明祭祀」聯合發出倡議書
    清明節用火丨神池縣婦聯和團縣委就「文明祭祀」聯合發出倡議書 2020-04-03 1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明節部分花店菊花銷售緊俏 文明祭祀漸被接受
      本報訊(記者 劉愷琦) 3月31日,記者探訪中韓街道多家花店發現,白菊花、黃菊花、百合等素色花熱銷,越來越多的居民崇尚文明祭掃,他們不再用傳統的燒紙錢等方式緬懷故人,而是用擺放鮮花等形式,這樣既能促進環保,又能避免引發山林火災。
  • 寒衣節的由來
    寒衣節,也稱冥陰節,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人們關於生與死的話題與追求,欲論不止;「生」值得慶祝,「死」值得敬思,若以故事來敘述,那麼值得懷念的還是很久以前的那段史書往事。 「寒衣,寒衣,結寒無衣,生者苦短,死者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