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 豳風 · 七月》曾提到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
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
因此十月初一也俗稱授衣節
寒衣節起源
10月28日
唐朝時
因府兵制和戰爭頻發
許多男子不得不徵戰邊疆
為了趕在嚴冬之前將厚衣服及時送給徵夫
每年秋天伊始
婦女們就忙著趕製衣服
所以長安城的月夜
總是迴響著萬戶搗衣聲
衣服做好之後
九、十月便是給千裡之外的徵夫寄寒衣的時節
寒衣節這天
寒衣節傳說
10月28日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
寒衣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最出名的便是,孟姜女千裡送寒衣。
孟姜女千裡送寒衣
民間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謠役,修築萬裡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裡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禦寒。誰知丈夫卻屈死在工地,還被埋在城牆之下。
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屍體,用帶來的棉衣重新妝殮安葬。由此而產生了「送寒衣節」。「十月初一燒寒衣」,也早已成為北方憑弔已故親人的風俗。
朱元璋「授衣」傳說
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並把剛收穫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
南京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
人們還在加衣避寒的同時,也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遊子,以示牽掛和關懷。
寒衣節詩詞
10月28日
一聲聲敲擊,一針針線腳
寄託著婦女們綿綿的思念之情
孟姜女千裡送寒衣的傳說
也形成於此時
這是寒衣節的由來之一
《秋夜曲》
唐·張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雲露月光。秋逼暗蟲通夕響,徵衣未寄莫飛霜。
《寄夫》
唐·陳玉蘭
夫戍邊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寒衣節》(十月初一)
佚名
從來此節無關我,今歲奈何煎碎心。
十字街頭西北望,三更露下夢魂侵。
星因朔氣寒椿樹,兒送棉衣並羽衾。
化去紙錢時繞我,依依應是兩牽襟。
《閨怨》
漢·張紘
去年離別雁初歸,今夜裁縫螢已飛。徵客近來音信斷,不知何處寄寒衣?
寒衣節寄語
10月28日
中國人從來都不是
對愛人的關切
即使天人兩隔
聽到母親最多的話,不是你要早點回來
而是
願君安好且心暖
【版權聲明】本文由「詩詞世界」綜合整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源「物道」。
往期精彩回顧:
李清照少年時寫的一首詞,寥寥幾句,道盡少女情犢初開的青澀
董卿:人生路遙,平凡如你,不平凡亦如你
暖心詩詞,深秋已至,前路漫漫,願你與溫暖同行
李白:千百年後,有誰還記得你飄逸的身影?
《唐詩三百首》究竟有多少首詩?90%的人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