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重爪龍,在它的胃裡發現過魚的鱗,所以這是一類吃魚的恐龍。」
「那翼龍也吃魚嗎?」
「翼龍也吃魚。」
「那翼龍和重爪龍有競爭關係嗎?」
「理論上是沒有的,因為重爪龍生活在早白堊紀,翼龍生活在晚白堊紀,它們生活的年代差了8000萬年。」
3月30日下午,在中國古動物館的地球讚美詩:趙闖科學畫展上,科學藝術家趙闖正在為小朋友講解其科學繪畫中所包含的恐龍知識。這場展覽共展出趙闖的科學藝術作品33幅,包括其復原的恐龍、翼龍、史前水棲爬行動物、古哺乳動物等生命形象以及多種恐龍雕塑作品。通過對古生物化石生命形象的重建,趙闖為觀眾還原了一個已經消逝的世界。這種將科學與藝術相融合的獨特方式,吸引了很多觀眾。
其實,科學與藝術的融合併不是一件新鮮事。「比如200多年前,博物學家達爾文就用素描的方式記錄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這就是典型的科學藝術,只是現代人對這種藝術形式接觸得越來越少了。」趙闖說,「所有的藝術作品在創作的時候都需要藉助科學的力量,而我所做的科學藝術可能更為直接。我作品中的形象完全是以化石及科學家對化石的研究所得出的數據為基礎而進行的創作。」
趙闖是世界上公認的最優秀的科學畫家之一。現在,他已經與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芝加哥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北京自然博物館等研究機構的數十位科學家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參與他們的古生物研究項目,為古生物化石提供科學復原支持。
近年來,除了古生物領域外,趙闖的創作還延伸到了人文社科領域。2012年韓寒、趙闖和科學童話作家楊楊一起出版了科學藝術作品《它們》,引起廣泛的關注。2013年,趙闖與文化名人易中天合作,對中華文明進程中重要人物與重大歷史事件進行復原與繪製。2014年,趙闖與文化批評家朱大可合作,進行中國神話體系的復原與繪製。(艾林)
《中國科學報》 (2014-04-04 第17版 文化周刊)